跋山涉水尋中醫
導讀:
中醫自古以師承為主,當代以學院為重,各有利弊。但不論何種傳承方式,在學術研究上都是殊途同歸,只看莘莘學子們更適合哪種模式,英雄不問出處,只要學有所成,就可造福蒼生,名列杏林。下面就是一個通過遊學師承的方式取得成功的中醫青年俊傑的故事,書名《跋山涉水尋中醫》,希望對廣大中醫愛好者有所裨益。(編輯/朱江)
跋山涉水尋中醫
作者/楊守真
岐黃道深,杏林路遠
《靈樞·九針十二原》:「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道,叩之不發。」
當今醫界,杏林學子於畢業之時,對中醫彷徨迷茫之人,多如牛毛。
學藝未精,時光已過,今後何去何從?唯有一聲嘆息,付與清風。
不過,歷代總有大醫問世,既然人能,我為何不能?
不是不能,而是不明。
凡是成功的大醫都找到了正確的道路,隨著時光流逝,造詣越加精深。
而不明道路,縱然耗盡心血,終究空費歲月。
前車之轍,後車之鑒。摸著大醫過河,總能少走彎路,事半功倍。
本書主人公雖非大醫,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千里負笈,硬是闖出了屬於自己的醫路。
並且,他願意把自己的學醫經歷以及感悟和盤托出,實屬難能可貴。
大醫飄渺,醫道艱難,但最難的是第一步,入門的這一步,而本書,關注的正是這一步。
紅塵歷盡,初心不改
有這樣一個人,從小就隨祖父穿行於貴州深山之中,採藥治病,濟世救民,志在岐黃,卻因色弱之症被拒於官方中醫學院之門,又因家庭阻撓,無奈報考金融專業。
但是,胸懷大志者,任他萬水千山,只當等閑。
在大學期間,他沒有像很多人一樣放逸、懈怠,也沒有抱怨上蒼,只是緊緊扼住命運的咽喉,利用打工所掙微薄資金,在節假日深入杏林,廣拜明醫。
為此,他放棄了從事金融業的高額薪水、留在上海的機會,還要面對家人、同學、老師的不理解,甚至是懷疑。
這一切,只為追求兒時的夢想,甚至不惜跋涉上萬里——紅塵歷盡,初心不改。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在求學路上,他堅信「三人行必有我師」,虛心請教各地明師,海納百川,終有所成。
一路行來,世間百態令他心有所感,方信古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言真實不虛。
在路上,他遇見了學者、道士、和尚、民間中醫、江湖騙子、苦命義工、官宦人士、名人之後、熱心兄長、怪病患者、醫院良醫、毒藥大夫,各色人等,難以盡述。
這些人教會了他鍛煉身體的法門、修心養性的要點、學習針灸的訣竅、江湖的險惡、世人的疾苦、經典的妙用、怪病的由來、毒藥的用處……
他們都是他人生中的貴人,教誨了他,也磨鍊了他,讓他對中醫有所明悟。
毒藥良藥,只在一念
《神農本草經》:「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
在當今中醫界,對大毒之葯,世醫避之唯恐不及。
但他卻曾遇到過一位善用毒藥治病的倪大夫,臨床尤擅以馬錢子治療癌症,以斑蝥治療風濕。
這些毒藥在倪大夫這裡都成了扭轉乾坤的良藥。
但是,獲取療效的關鍵在於「劑量、炮製、用法」。
中醫講究辨證論治,但即使辨證無誤,不明此三者,也只會害人無數。
所以,自古不明藥性者,不可為良醫。
有鑒於此,他在書中深有感悟地寫下:「理法通達時傷人的話語也是治病的良藥,一知半解下名貴的藥材也無異於害人的毒鴆」。
醫道圓融,切莫拘泥
在跟隨恩師江老師學習的過程中,他曾見過一個患者:長期胸悶、頭暈、失眠,其脈左寸極弱,右寸略浮滑。
若按辨證論治,當為心陽不足、痰阻胸膈之證,恰合金匱瓜蔞薤白半夏湯之義,但患者吃過各種中藥,幾無寸效。
經恩師江老師檢查,發現患者第五胸椎側偏比較嚴重,壓迫了胸部相關臟器,所以才產生上述諸症,經過適當正脊,患者病情即刻明顯改善。
不是經方無用,而是人心不靈。
至此方悟,醫道圓融,經典必學,但切莫刻舟求劍,泥古不化。
子午流注,天人合一
在他修學途中,還遇一患者,別無他症,但在子時,總感覺有一股氣往上頂到胸膈,既像是餓得心慌的感覺,又像是什麼東西鑽心窩一樣劇烈疼痛,往往驚叫而醒。
屢治無效,諸醫束手。
經查,其脈弦細且關上略滑,舌尖紅,舌中有些厚膩。
經辨證為素體不足,土虛木旺,肝鬱失調,痰熱留於心下,以致每到夜晚子丑之時,氣血流過肝膽二經受阻,心神不寧而致驚悸。
治以傷寒經方——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再加浮小麥、炒棗仁、神曲,以消痰解郁,養心安神,一周而愈。
至此方悟子午流注之巧,始信天人合一之妙。
破繭化蝶,醫成濟世
在求學生涯中,如此之事,林林總總,不勝枚舉。經一事而有一悟,日積月累之下,終於成就了《跋山涉水尋中醫》的作者,守真堂堂主——楊守真(名博文,守真是其字)。
他將其數年遊學經歷付諸出版,旨在傳播中醫師承文化之精髓,啟迪後學,就像他在守真堂門前的對聯上所銘:
承祖業濟蒼生不務名利守拙志不改,啟軒岐窮醫理探賾索隱真性情始終。
好一個「守志不改,真性始終」!
——願與杏林學子共勉。
養生正道
版權聲明
TAG:養生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