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Uber上市的夜晚:股票、敲鐘、合影,以及中國前員工的身份記憶

Uber上市的夜晚:股票、敲鐘、合影,以及中國前員工的身份記憶

文/楊林

編輯/楊軒

距離美股正式開盤還有十分鐘,Uber中國前員工群里,大家開始刷:

「目測今晚此群身價暴漲」、

「各位老闆苟富貴勿相忘」、

「今夜無眠等紅包」。

Uber本周五正式掛牌上市,這是繼阿里巴巴上市後,美股最大的一起科技公司IPO。

Uber上市的鐘聲響起,讓沉寂的Uber中國前員工們們又沸騰起來。

有人發來了Uber美國總部的現場照片,說「Headquart辦公室裡面從來都沒有見過這麼多人」。

有在現場的人,說紐交所底樓集合競價仍然是一堆交易員擠在一起,打電話吵來吵去。

有人發來了現場敲鐘照片,大家發現創始人TK不在敲鐘台上。

然後有人翻出了2016年的老照片,TK在達沃斯論壇上拿著鼓槌站在一面鑼面前,大家紛紛回復說,「提前敲了」。

越來越多的老照片被po出來,活動後的聚會照、百人大會照……還有人po出uber青島的微博,寫著「#uber on 今天是我們的大日子,懷念戰友,你們好嗎?」

距離Uber中國被滴滴合併,已經有近三年之久。三年中,一些人去了海外為Uber全球效力;一些人一度留在滴滴,不過目前還留在滴滴的Uber前員工已經所剩無幾;有人出國讀書、創業,大部分的人輾轉去了其它的公司,但將在Uber學到的打法和經驗,帶入了中國互聯網進程的下一站。

至少在5月10日的夜晚,這是一個參雜著恍惚和感慨的時刻,把很多覺得uber時光已經「翻篇」的人又重新拉回到舊日記憶,並重新審視過去近三年里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

在Uber上市的這一時間節點,36氪採訪了多位Uber中國前員工。他們的故事,可能是Uber在中國生命的某種延續。


"一個前同事說,早上開了個會,剛才發生了什麼?"

——市場經理,15年加入Uber中國

其實,直到收到了sharework的郵件通知,我才知道Uber要上市了。我的賬號至今還沒激活呢,正常來說,登陸賬號並且激活之後,可以看到上面還有多少股票,以及每股的價格。聽一個同事說,前兩天他看到的時候,每股48美金,比預想中的少一點,不過也不錯了。

我本來也沒多少錢。前幾天有同事問我,雖然沒有直接說,但是現在都還剩多少股票,能兌換多少錢,本來就是大家都比較關心的事情,可能有一些人也會相互比較。我直接和他說,我連賬號密碼都不記得了,我不太在意這事。不管前同事信不信,但我真的兌換不了多少錢。

大部分人在當初加入Uber的時候,都是同時拿美國(總部)的股票,和中國公司的股票,因為每個人談的都不一樣,還有人選擇多拿現金(工資),少要點股票的,我呢就是後者,也不能說不划算,畢竟每個人的當初需求不同。

後來Uber中國和滴滴合併的時候,大家的中國股票又按照在Uber中國服務的時間,按照滴滴當時的估值兌換成了相對應的滴滴的股票,加入Uber中國時間越長,兌換的滴滴股票就越少。這裡面有一個特別複雜的計算方式,哎呦解釋起來實在太麻煩了,你只需要知道,Uber中國早期的員工,隨著這次的IPO,還是可以小賺一筆的,幾百萬甚至上千萬人民幣都有可能,最少的也有幾萬塊錢拿。這筆錢最近會被大家拿來等價計算,有人說要買個車,有人剛辭職,有了這筆錢可以放鬆休息兩三個月,我最佩服的是一個人說,拿到錢之後要出國再去讀個書。

這幾天群里就總有人拿那些早期員工起鬨,我記得4月12號吧,Uber突然交表的那天,早上傳來了消息,群里就有人@一個早期Uber中國老人兒,恭喜他再次實現財務自由,當然這是一句玩笑話。結果那個老員工隔了一會說,「早上開了個會,剛才發生了什麼」,好像很懵的樣子。最近這樣的玩笑特別多,群里總是熱熱鬧鬧的,大家都挺高興。

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都沒有想到Uber會這麼快上市,更沒有想過都已經過去(合併)快三年了,如今還可以享受到老東家上市的福利,這樣的公司已經不多見了吧。

還有很多人在合併後去了滴滴,就我剛才說的,把很多股票都換成了滴滴的,那就是另外一筆財富了。不乏有人滴滴的股票比Uber的老股還要多,等滴滴上市之後,還能再兌換一筆錢,如果這麼算的話,可能不少人也在等著滴滴上市,但這公司最近一兩年能上么,我覺得夠嗆。

想起來一件好玩的事兒,去年上半年,媒體記者不是總寫,滴滴要IPO了么,還說最快去年年底就要上。當時前同事們的群里就有人開玩笑說,恭喜Uber滴滴團隊實現財務自由。

"前同事已經成為最重要的人脈關係"

——運營經理,15年加入Uber中國

別看群里最近熱鬧,其實Uber確定要上市之前,沒那麼多人喜歡在裡面說話聊天了。

一來是大家都忙,二來都已經不在一個圈子裡了。原來都大體上還在大汽車出行行業,從Uber離開時候去了摩拜、ofo,或者其他的網約車和主機廠,現在很多人都已經換了兩三份工作,還有出國讀書的,有自己創業開店的,還有去了大家不太熟悉的領域,除了過往的同事情誼之外,共同話題也沒有那麼多了。

不過那個微信群依舊是我們這些人的情緒出口,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有時候看到大家在群里通報自己最新的工作進展,就會得到很多的「支持」和「贊」。跳槽去了其他公司的人偶爾在裡面發一些新公司的營銷文案、發招聘啟事,或者求助讓大家提供某些資源,總還是能夠得到回應。

怎麼說呢,可能很多人已經把前同事們當作自己最重要的人脈資源關係之一了吧。我前段時間還稍微統計過,17年左右的時候,共享單車頭部那兩家吸收的前同事是最多的,現在阿里就有100多號Uber中國前員工,聽說他們還建了一個小群,時不時就有新鮮血液加入。去年我打算換工作,有去了天貓的前同事知道我在重新看機會,就悄悄地把我給內推了,雖然最後沒去,但這份心意還挺讓我感動的。

還有很多人去了OYO,有段時間消息特別密集,大家聚在一起聊八卦,聊著聊著就聽說有人去那邊了。在Airbnb、頭條的前同事也不少,後者很多都是柳甄的「追隨者」。不過密度和集中度最高的,還是電子煙創業領域。Kate(原Uber中國中區負責人、滴滴Uber事業部總經理汪瑩)創立的電子煙悅刻據說有幾十個前同事加入,同道大叔做的Yooz那邊去的人也不少,上個月還有前同事問我呢,羅永浩做的新品牌「小野」值不值得去,我做了一大通分析,也不知道他最終去沒去。

之前有人直接說,我們這是在「抱團」,其實我對這個詞挺反感的,總覺得它不那麼中立客觀。我個人更願意理解為,Uber中國招來了很多很像的人。之前大家總喜歡說Uberness(Uber感),但是誰也說不清楚這到底是啥,如果一定要用一些指標來說明,我覺得大家都比較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曾經比較過Uber中國和很多中國大廠之間的區別,我可沒說滴滴,我是指很多互聯網大公司。這些大廠當然都有很多特別牛特別值得尊敬的人,這些人在工作表現中能夠拿到90分甚至更多,但是也有很多人只能拿到三四十分,綜合起來可能就只有五六十分,但是Uber中國招進來的人,相對就很平均 ,大部分人都能達到七八十分。

這一方面是因為曾經Uber扁平化、高強度工作的光環,同時,Uber對人才的選拔也極為挑剔。員工們很多來自諮詢公司、投行甚至跨國企業,大多數人加入前都要經過至少五六輪的面試。所以我猜,悅刻現在做得不錯,是因為核心團隊比較完整,很多都是uber出來的人,比較擅長於打仗而且配合起來也有默契。


「『敵人』是前同事,這很讓人尷尬啊」

——北西區團隊前員工,15年加入Uber中國

人類之間的所有關係都未必是美好的,至少美好未必會長久。

我現在加入了一家電子煙創業公司。毫不誇張地說,這個領域現在比較重要的玩家中,都有我的前同事,從商業的角度來說,我們從同事關係變成了競爭對手,其中還不乏之前和我坐在一個Uber辦公室里的朋友們。

就像是我們當初打滴滴的時候一樣,現在打起前同事們來,也會毫不手軟,因為這就是商業的殘酷本質。過往一起攻城伐地、對抗滴滴的同僚情誼依舊還在,但是一些新出現的默認規則也同樣繞不開。

從Uber離開之後,我沒有像很多人那樣選擇加入摩拜和ofo,所以之前有去了共享單車的Uber中國前員工和我說,「『敵人』是前同事,這很讓人尷尬啊」,我當時還不是很能夠理解。

其實呢,我本來是沒太看懂電子煙這門生意的,我不抽煙,甚至對那玩意很反感。最初聽說這種產品時心裡直犯嘀咕,能做成么,就那麼一根煙管子,抽一口直冒煙,有人會買么。

現在說,還是挺佩服前同事們的頭腦,尤其是今年電子煙成為創投圈的小風口的時候,前同事們聚在一起,聊的很多話題都是關於這個領域的。在此之前一年的時間裡,大家其實已經很困惑和苦惱了,到底下一個風口在哪呢,聊來聊去,總是無奈地得出一個結論,最近沒啥好的機會啊。畢竟上一個大風口還是共享單車那一攤生意,但是去年摩拜和ofo,唉,很多前同事都在那兩家做過,不說啥了,反正挺遺憾的。

後來加入這個創業領域,是我真的看好它了。

上個月在深圳有一場電子煙展會,我們幾家都有展台,很多現場的設計還挺科技化的,有一隻巨大的機械手,海報和展台的搭配元素上,隱約都還能看出來一點Uber中國原來做線下活動時的痕迹。我和一個前同事說到這事,提了一嘴,畢竟很多人都是從Uber中國出來的嘛。他說,唉,都合併快三年了,翻篇了。

按理說,是應該翻篇了,很多人重新審視了自己的職業規劃,也有後來成了競爭對手的前同事們向對方屏蔽了自己的朋友圈,很多事情你都不能否認。但是回到現實中,這篇咋可能那麼輕易地翻過去呢?現在很多創業的人或者去了創業公司的人,在搭建日常辦公流程、網站設置,或者做線下活動的時候還是很uber中國化啊。

很多人現在合作的銀行、給產品搭建系統的供應商,都還是之前在uber的時候用過的、熟悉的。很多人打市場的時候其實還是按照原來uber的打法,只不過換了個公司,換了個產品。

加入職場後我也換過幾份工作、呆過幾家公司,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在Uber中國工作的那段時光。文化自由度高、可調動的資源豐富、很好的辦公環境、不錯的薪酬福利,例如現在都過去(合併)兩三年了,大家還可以兌換股票。甚至對於一些人來說,uber的背景和光環依舊還在。


「合併後我的職業發展並不順利,最近的聚會就不參加了」

——市場經理,14年加入Uber中國

剛合併的那一年,大家聚會其實還蠻多的,各個地方上的同事經常三兩個小聚,偶爾十來個人大聚一次,有關係還不錯的前同事來了我們的城市出差,本地的前同事們基本都是要出來吃頓飯、喝個酒的。

我本人也比較喜歡組織這樣的聚會,尤其是合併剛發生的時候。大家湊在一起,話題總是離不開這家公司和曾經共事過的那些人。有人直到幾個月之後,還在忍不住傷感,也有人想不明白,乾脆帶著疑問加入滴滴,想從後者的內部獲得答案,Uber中國怎麼就以這麼一種激烈的方式結束了呢。

「老人們」還好,很多一畢業就來了的「小朋友」是最不能接受的。他們可能有更多的情懷在裡面,Uber中國是16年8月1日那天突然被搞死的,如果它此前有一個過程,可能大家還不會覺得有這麼難受。

所以突然一腔熱情被終止之後,包括我在內,很多人就想把中間被截斷的事情繼續能夠做下去。這事理解起來可能有點抽象,但是從團隊的建設上、從系統的搭建上,這些都是當初在Uber的時候正在做、剛開始做,或者說計划了但是還沒做的事情,能夠找個地方繼續延續下去。

仔細想想,這真是一種奇妙的感覺,大部分人都只在Uber中國做了一兩年,因為它從進入中國市場一直到被收購,其實也才存在了3年左右的時間,和很多職場人在互聯網公司的工作時長相比,3年根本不是一個很長的時間,很多人後來加入滴滴的時間都要比在Uber中國的時間長,但它確實影響了一批人。

摩拜和ofo本來是一個很好的延續的戰場。共享單車和Uber一樣同屬於出行領域,Uber的口號「為城市喝彩」,意味著改變一個城市的出行方式,這曾激勵著很多員工加入。而且,共享單車16年開始在國內快速崛起,是個不可忽視的風口。

我沒有經歷過單車大戰,但是和前同事們一起聊天,也知道那曾經有多激烈。有人從Uber中國去了摩拜,就把滿腔熱情用在了新公司上,幾乎每周都出差,據說有一次在外地出差,累的昏倒在酒店裡,等清醒過來之後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昏過去了多久。又據說這個前同事後來給自己放了一個長假,因為覺得還是命比較重要。

本來以為去了摩拜和ofo的人最終會在新戰場上獲得一個結果,但是結局依舊讓人有點唏噓。摩拜其實更能體現Uber當初重視科技和產品的屬性,ofo團隊更年輕。我記得去年年初Uber從東南亞市場推出,把業務賣給了Grab,這就挺讓人感慨的,畢竟Uber中國和滴滴合併後,很多人轉去了東南亞的Uber團隊,相當於連續經歷了兩次大合併。這還沒感慨完呢,突然4月份摩拜就賣身給了美團。而去了ofo的前同事們,至今連一個結果也沒有等到。

其實從去年開始,大家就很少再去聊uber的事情了。我記得17年合併一周年的時候,大家聚在一起還總聊過去的事情,但是18年兩周年的時候再相聚,感覺和Uber中國有關的話題就少了很多。不是我們不願意去聊了,而是時間確實有點久遠了,可能就像有些人說的那樣,該翻篇了。

就像是我們現在很喜歡和「小朋友」們說的道理一樣,不要沉迷於過去,開心的事情要記得,但是不代表不去反思。Uber這麼扁平化的管理機制,甚至「任性」地給員工賦予那麼大的權利,也許本身就不是一個正常的職場環境,至少在中國的互聯網環境里,它很難被複制。

前幾天群里有人提議,Uber上市前夕,大家出來聚一下吧,慶賀一下,有幾個人回應了。我發現比較積極回應的都是現在還發展得相對不錯的那些人。但遺憾的是,從Uber中國離開之後,我自己的職業道路發展並不是很順暢,至少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最近也在重新思考和規劃未來的道路。所以這種比較人多的聚會我可能就不會去參加了,因為不知道要和前同事們怎麼介紹自己的處境。不過如果今年還有三周年(聚會),我希望自己能夠以一個更好的狀態參與進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華為首次參加車展,再次強調不會造車
萬物皆可抓的娃娃機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