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佑樘是大明少有的明君,為何廟號卻很一般稱其為「孝宗」?
按封建禮制,皇帝去世後,即位的嗣皇帝要為他作一個蓋棺定論的總結,在漢唐時期通過皇帝的謚號就大致能得知他一生的功過得失。但隨著皇帝謚號字數越來越多,謚號反而不如廟號更為簡潔。一般情況下,廟號都是以「文、武、成、仁」等字加上「祖」或「宗」,如「成祖」就是朱棣的廟號。
縱觀古代帝王,廟號所用的字大多高大上,而以「孝」字為廟號的皇帝實不多見。「孝」雖然是古代中國的一種美德,如果放在普通百姓身上那無疑是一種高貴的品格,可要是以帝王而論,治國平天下則顯得更為重要。所以,以「孝」為廟號體現不出皇帝的雄才大略。歷史上僅有三位以「孝」為廟號的皇帝,而其中就有一個被譽為「中興大明」有為明君——明孝宗。
眾所周知,明孝宗朱佑樘是明代少有的明君,他在位十八年為國家和民族作出過許多重大的貢獻,可為何他死後的廟號會是「孝宗」,而沒有採用更好的字眼呢?說起這,就不得不讓人佩服朱佑樘的胸懷了。明孝宗朱佑樘是一位心胸寬廣的皇帝,他剋制、寬容的美德不論是在明代,還是在中國歷史上都是屈指可數的,並一直受到後人的推崇和效法。
孝宗即位後,連續懲辦了外戚萬喜、萬通、萬達、太監梁芳等人,使憲宗以來日漸頹廢的明王朝重新走上了振作之路,孝宗也因此受到人們的稱讚。萬喜等人都是萬貴妃的弟弟,他們依仗萬貴妃的權勢,胡作非為,擾害民間,而且勾結內監,盜取內庫的寶物。
說起萬貴妃,熟悉明史的讀者都知道,她是憲宗最寵愛的妃子,專橫跋扈。而且萬貴妃和孝宗之間有著深仇大恨,因為萬貴妃曾經害死了孝宗的生母紀淑妃,就連孝宗本人也差點在沒出生之前就險些被墮胎。孝宗被立為太子時,萬貴妃又屢屢鼓動憲宗廢掉他的太子之位。
這種深仇大恨,放在哪一個人身上都不會無動於衷,一旦得勢必會痛下殺手。但孝宗即位後始終沒有拿萬貴妃開刀的想法,可朝臣們不這麼想,他們認為孝宗皇帝之所以懲罰萬喜、萬通、萬達等人,是拿萬貴妃開刀的先兆,所以他們紛紛上疏孝宗,請求聲討死去的萬貴妃。
弘治初年,監察御史曹璘首先發難,他在給孝宗皇帝的奏疏中不僅陳訴了孝宗生母紀氏的死是萬貴妃一手製造的,而且還揭露了萬貴妃在世時所犯下的種種罪行,由此他請求將萬貴妃的謚號予以削奪。接著又有徐頊上疏,他的奏章更具體,除了曆數萬貴妃的諸多惡性之外,還特別請求把萬貴妃的全家和給紀太后治病的御醫,統統拘捕拷問,以便查出紀太后的死因。
關於孝宗生母紀氏的死,史傳不一,有人說她是被萬貴妃派人毒死的,有說是被萬貴妃派人暗殺的,還有說她是為避免萬貴妃的迫害而上吊自盡的。不管哪一種說法,萬貴妃都是其中的關鍵人物。正因為如此,所以朝臣們都把矛頭指向了萬貴妃及其黨羽,並提出要效法歷史上削謚號的先例,將矇騙憲宗、擾亂朝綱的萬貴妃謚號「恭肅端慎榮靖皇貴妃」削去。
朝臣們的奏疏說得都是實情,請求削去萬貴妃的謚號也合情合理。當然,孝宗也不是聖人,他內心十分痛恨殺害自己生母的仇人萬貴妃,所以他很想接受朝臣的建議,大筆一揮,削去萬貴妃的謚號,將萬氏一族治罪。
但孝宗畢竟是一位有主見的皇帝,他轉念一想,覺得這樣做似有不妥,如果按照朝臣的奏疏追查起來,勢必牽連甚廣,而且又必然牽扯到憲宗皇帝的諸多失德之事;二是追查起來有悖於儒家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的道德準則;三是憲宗皇帝生前專寵萬貴妃一人,如果削去她的謚號,不僅會違背憲宗皇帝的意願,而且還將涉及明朝的一些典章。
經過這一番考慮後,孝宗最終還是放下了個人恩怨,採取息事寧人的態度,以「違先帝之意」為由,下令不再深究萬貴妃,由此,萬氏家族才僥倖逃過這一劫。
由於孝宗在處理萬貴妃這件事上採取了剋制、寬容的態度,所以他備受人們的讚譽。在他死後,人們給他的廟號加上了一個「孝」字,稱為為「孝宗」,看來,孝宗朱佑樘的這個「孝」字,裡面確實隱含了大學問、大氣魄。
※日軍在榨油廠內留下一個大鐵箱,原以為是炸彈打開後卻是一批國寶
※此人是湘軍悍將也是悲情英雄,為捍衛名譽,所部六千精銳全軍覆沒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