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醫生集團來照護基層心臟病患者,「哈特瑞姆」想讓「大病不出縣」
對於醫生集團的認知,大多數人或許都停留在「醫生經紀人」的層面,即服務於醫生的多點執業和品牌包裝等,將其向二三線城市「投放」開展手術,以彌補當地優質醫生的空白。其實,醫生集團的服務內容已然變得越來越多元化,36氪近期接觸到的哈特瑞姆心臟醫生集團即是如此。
概括其模式,即以團隊形式幫扶某一家醫院,實現其實現心臟中心整體學科水平的提升,並通過多學科專家組協作診療(MDT)和閉環管理模式,為患者提供個體化疾病解決方案和醫療服務;另外,開展科研和培訓工作,提高基層醫生職業技能和患者健康素養。
哈特瑞姆(英文心律「heart rhythm」的譯音)創立於2015年5月,是國內心臟病領域第一家專科醫生集團, 由北京6家大型三級甲等醫院的7位一線專家聯合創建;目前,其醫生團隊已達到128人、運營團隊40人,合作覆蓋18家醫院,一年手術量破6000例,隨訪管理1.5萬心臟病患者;舉辦學術、培訓、義診活動300餘場,覆蓋基層醫生及民眾10萬餘人。
快速成長背後,是哈特瑞姆對各方需求認知的逐步明晰。創始人——北京朝陽醫院心律失常科主任劉興鵬教授認為:從患者需求出發,心臟病需要終生管理,要和醫生建立長期的信任關係;從醫生角度來看,他們需要更多陽光收入、提升其職業技能和個人成就感;從公司運營層面看,須有聯盟的力量才能獲得醫生集團的成功;從社會價值上看,是國家多點執業政策給了醫生集團生存土壤,解放醫生生產力後醫生集團也要「反哺」社會。
為此,哈特瑞姆給出的醫生集團「範例」包括了終生照護、服務基層患者、技術提升、醫生成就等關鍵詞。
建立心臟病「終生照護體系」
25年的執業經驗告訴劉興鵬,醫生和患者絕不是「一鎚子買賣」,而是一輩子的關係,尤其是心臟病患者,終生照護很有必要:
首先,心臟結構複雜也是人體最累的器官之一,需要持續關注。按他的話講,「裡面電路(心律失常類疾病相關)、水路(冠心病疾病相關)、結構(瓣膜病相關)等用久了都可能會出毛病,一次修好了下次還可能毛病」;
其次,診療過程的碎片化可能造成過度醫療,若將單個心臟病患者的診療過程升級為一個整合式團隊的長期工作並進行相應考核,還能從制度層面減少過度醫療事件的發生;
最後,引發心血管病的因素其實能在源頭上解決,但有限的醫療資源都在忙於下游治療。醫生若能通過與心臟病患者的強關係改變後者的生活方式,或許也能改善其全家的生活方式,將心血管疾病防治延伸到上游。
對此,哈特瑞姆給出的解決方案是通過MDT模式服務患者,即不同亞專業的醫生對患者病情進行集中系統分析,給出合理規範且性價比高的治療方案,讓患者「一次」住院期間,醫生就能「用盡所有本領」,培養患者對醫院和醫生的信任感、提高患者粘性。
而對於心臟病患者的院外管理需求,哈特瑞姆建立了完備的患者隨訪體系,涵蓋院前的預約諮詢和化驗檢查提示、院中的建檔和宣教,以及院後的康復管理和用藥指導等多個環節;為改善患者服藥依從性,近期公司還推出了一款能提供服藥實時呼叫提醒的智能手錶,有一鍵直呼功能,針對可能出現的異常情況患者可直接聯繫到隨訪醫護團隊。
簡言之,配合院內診療,將心臟病治療延伸到院前和院後的模式,哈特瑞姆是想滿足患者對「終生照護」的需要。
哈特瑞姆的智能手錶
盤活專家資源,實現「大病不出縣」
目前,我國心血管病現患人數大約為2.9億,大都分布在基層:從2000年起,農村心血管疾病發病率迅速上升並超過城市,但優勢醫療資源都集中在大城市三甲醫院;「大病不出縣」的口號喊了這麼多年,那些心臟病患者數量更多的三四線城市或郊區,其醫院的診療能力遲遲沒有跟上。
哈特瑞姆要做的便是盤活其醫生資源與這些醫院展開合作,COO范睿表示,可將合作內容理解為「行業技術扶貧」(四種模式),讓基層患者「不出縣」即可完成心血管類重大疾病的治療。
「1 N」心臟中心一體化共建模式:即由一名或多名集團專家(1)全職入駐合作醫療機構,集團其餘專家(N)利用多點執業到合作醫療機構輔助,共同運營一體化的心臟中心,主要針對民營醫院;
「N 1」亞專業學科共建模式:集團專家(N)通過多點執業形式,集體幫助合作醫療機構心臟學科帶頭人,進行心臟病某一亞專業的學科共建,主要針對公立醫院;
PHP模式:與合作醫院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共擔風險和利益;
基層醫聯體模式:集團專家幫扶,進行轉診及會診服務。
北京同仁醫院、哈特瑞姆心臟醫生集團核心專家馬志敏教授在陵城區人民醫院出診
舉例來說,寧波觀海衛鎮的二級乙等合資醫院慈林醫院在與哈特瑞姆共建心臟中心16個月後完成了一例二尖瓣成形微創外科手術,實現其心臟外科手術從0到1的突破;山東省德州市的二級甲等醫院陵城區人民醫院與哈特瑞姆共建心臟中心一年後,完成各類心臟介入手術534例,比去年翻了一番,電生理手術從零起步、現已位居全市第一,一年還完成了70餘例急診PCI。
當然,作為居民的健康「守門人」,基層醫生在心血管疾病防治體系中也非常重要,如何做好醫生集團與這一群體的無縫對接也是哈特瑞姆的探索方向,具體來說:在線上會以視頻/PPT/病例講解形式進行專家授課(也有針對患者端的科普文),提高基層醫生理論水平;線下則通過組織線下義診、培訓活動等形式,提升基層醫生實踐技能。
商業化路徑:To醫院 To醫生 To患者組合拳
從本質上講,醫生集團是為醫生利益去和支付方及醫院進行博弈的組織,但哈特瑞姆通過為醫院做增量,且服務於其醫生的長期成長,會有更多博弈空間,商業模式能被驗證。
據范睿介紹,目前盈利渠道有三:以科室新增收入分成的形式向合作醫院收取諮詢和技術服務費(佔大頭);通過課程培訓內容向醫生或基層醫療收費,其中涉及少量廣告;最後,基於終生照護服務針對患者和合作方收取諮詢費。在不增加病人負擔的前提下,公司去年已經實現盈利。
對於市場天花板的考慮,范睿告訴36氪,以集團合作建設的首個心臟中心,河北燕達醫院哈特瑞姆心臟中心為例,其2018年新增收入數千萬元;若只以50家目標合作醫院來算,整體新增收入會有數十億元,屆時對醫院的議價能力也會有提升,落實到醫生集團的營收也會很可觀。另外,我國的醫療服務市場供需不平衡現象嚴重,旺盛的需求會長期存在,生存空間不會受擠壓;即便是在競爭激烈的健康管理領域,哈特瑞姆在積聚了行業專家後也會有競爭優勢。
劉興鵬就透露,目前希望與哈特瑞姆簽約的機構還有30多家,但受限於現有醫生存量,目前「它們還在排隊等待中」。「心血管疾病領域專家資源本來就少且不能快速產出,就只能優中選優,我們現在能做好的更多是協調好現有資源,培養年輕醫生和基層醫生,而不是盲目擴張服務半徑。」
因此,哈特瑞姆對資本也持非常謹慎的態度。到目前為止,公司只開放了一輪融資,出讓了10%的股份。劉興鵬也坦言,未來集團也會以加盟、自營、旗艦店等形式有步驟地去建設醫院,到時候也會考慮擁抱資本,但前提要保證醫護資源到位。
心血管疾病領域的醫生集團還有華醫心誠(曾獲得1億元天使投資),主要是為縣域級醫院制定幫扶方案和配套系統強化其能力,包括人才建設、完善學科體系建設、硬體、軟體等,更偏重行政運營,區別於哈特瑞姆的市場定位。
※滬江調整上市計劃;一汽或向拜騰注資1億美元;任正非談接班人要求
※陳淮:美好生活、城市化與房地產怎樣改變了中國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