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義的生活,不一定是快樂的
美國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擁有美好人生的途徑,就是不要去過容易的生活。
01
畢業季,在高校旁邊的餐廳吃飯,旁邊坐著幾個即將離校的年輕人聚餐。
聽得出來她們都找到了工作,即將進入工作階段。
一個女孩抱怨:「我在我們公司實習期間就特別累,帶我的姐姐有點兒欺負我是實習生,把一堆沒價值的瑣事都交給我辦,有時候還得我帶回家做。現在正式入職了,我以後可不會這麼加班。憑什麼公司給我一份工資,做幾份事情?」
另一位女孩迎合著:「我想以後加班也是常事,我面試的時候HR問能否接受經常出差,估計以後還得經常出差。我們倆才結婚,還想好好過過二人世界,才不想把大好光陰都給公司做貢獻了,這樣的生活多沒意思.......哎,不過現在也沒有更好的選擇,先就業再說吧。」
這些年輕女孩的對話,讓我聯想到一些「90後跳槽頻繁」、「乾的不爽說辭就辭」的新聞,和他們自我的個性和快樂至上的價值觀。
可能這一代人家庭條件更好,他們的父母還年輕,沒有經濟壓力,在還沒有經歷家庭負擔的時候,也許在他們的眼裡有意義的生活應該是要「快樂」的,而不應該是「辛苦」的。
想起十年前畢業的自己,不說對工作敬畏,至少是珍惜和負責,一個任務交辦到手,別說加班,熬夜也要趕完。
雖然生活和工作有些失衡,但我依然感謝那些年加過的班和熬過的夜,那些承擔的壓力和經歷的不公,它們讓我更加成熟。
02
我想到了一次心理學課上,一位教授給大家出的一個選擇題:
「你們寧願做快樂的豬,還是做不快樂的莎士比亞?」
很有意思,很多人選擇了寧願做「快樂的豬」。
雖然生而為人,做豬是不可能的,但是大家依然這麼選,可見大家對快樂是多麼的渴望。
然後我們被要求去回憶過去那些難忘的時刻。
我腦海里浮現的難忘情景是這類的:
小時候一個冬天的夜裡,外婆發燒,媽媽必須得在家照顧外婆,我一個人翻過山坡、穿過樹林,走幾里路敲響一家已經關門的藥店給外婆買葯;
本科快畢業,考研進入面試名單後,面對比較有把握的省內重點大學和可能被「黑箱操作」的國家重點大學的艱難抉擇;
工作之初我和老公每天騎行十幾里路上班,每到天寒地凍的季節,我的腳都要被零下十幾度的溫度凍到麻木,但我們毫不在意,每天他載著我開心的早出晚歸......
和我一樣,很多人分享的難忘經歷,往往不是那些讓人愉悅的事情,而是或青澀憂傷或浪漫中帶著苦楚的戀情、在人生困境中幫助自己度過難關的親情友情、創業或職業晉陞的曲折故事......
最後,教授跟我們總結:其實相比於膚淺的快樂,人們還是更喜歡深刻的痛苦,因為這些經歷,讓你覺得活得有意義。
03
最近見了一位近十年不見的朋友。
他是一個有情懷的理想主義者。
從農村一路走到京城求學,為了發揮專業長處,為了幫助社會實現更多的美好,回到省城就業,因為業務需要,繼而又去到縣城,如今又調任省城。
工作之路,辛苦、煎熬、曲折,成了他今天厚積薄發的資本和力量。
他的妻子放棄一線城市的大企業,為支持丈夫來到地方上。夫妻聚少離多,她一邊工作一邊操持家庭。
妻子雖然微笑著「抱怨」丈夫為了追求理想,讓家庭這麼多年一直不安定,但神情語調卻透露出無怨無悔的溫暖和對美好未來的樂觀。
我想,「不安定」,也許正是這個家庭成長的動力。
我的另一位朋友,是做農業生意的。
前年生意經歷惡意市場競爭,恰逢氣候不好,不僅把前幾年賺的錢虧了,本錢還賠了不少,還借了不少外債。
屋漏偏逢連夜雨。
正好那年上游經銷商發了一大批假貨,一批因此受損的客戶一紙訴狀把他告上了法庭;而多年的合作夥伴看到虧損和經營不利,也鬧著撤資散夥,業務隊伍也因此人心惶惶,公司隨時倒閉......
內憂外患時,他的身體出現了問題,渾身消瘦,經常頭暈耳鳴。
曾經在不堪重負之下,他去湖南的山裡「閉關靜養」。
但是逃避解決不了問題,最終他們夫妻共同面對,一點點收拾這個「爛攤子」,公司解散了,又重新開;官司來了,就去面對;隊伍沒了,自己帶頭重新建;渠道丟了,再拓展。
一步一步,如今他的新公司又步入了正軌。
不同的是,經歷了這樣的磨難,他們夫妻感情更和睦,他對人對事也更平和。
04
去年8月看過一條新聞,主持人樂嘉帶著4歲半的女兒靈兒首次參與沙漠徒步活動。靈兒需跟大人一樣徒步行走相同的距離,4天走完76公里,平均每天近20公里,最終孩子走完了全程。
樂嘉在微博中說,
「我希望在安全的前提下,讓她明白,她這一生,必須學會獨立和堅持」。
雖然這樣的一條路,是否適合年齡這麼小的孩子去挑戰,很有爭議。
但我想,通過孩子能承受的活動,去發展這樣的品質,是有好處的。
(圖片來自網路)
記得樂嘉在一個親子節目中,批評一些家長盲從「快樂教育」,而忽視給孩子恰當的引導。
他當時說的一句話擲地有聲:「沒有成長,哪來快樂?」
我對這個觀點深表贊同。
有一次,孩子練琴,因為旋律複雜,孩子練了很多遍第一行還總是出錯,不是顧了左手顧不上右手,就是左右手協調得不好,或者彈快一些手指沒有落在正確的琴鍵上。
她忽然氣得把手掌拍在了琴鍵上,大叫著「為什麼總是談不好」,然後「啊」地一聲哭起來,喊著:「媽媽,我不想彈了,總是彈不好。」
我摟著孩子肩膀告訴她:「出錯讓你很挫敗,很生氣,著急。你可以哭,媽媽可以在旁邊陪著你。但是哭完,還是要繼續練。
在你彈出讓自己感到美妙的曲子之前,只能練習。
像你們老師說的,哪個地方彈錯了,就反覆練那個地方,一定會練好。」
孩子趴在琴上,大聲地哭了幾分鐘。我們什麼也沒說。
之後,她擦乾眼淚,繼續彈,反覆練。
當天依然不是很熟練,但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
我告訴她:「根據我的經驗,我相信經過你今天的努力練習,明天一定會彈得更熟練。不信你可以試試。」
第二天早上吃過飯,孩子非常流暢地彈完了這首曲子,她很驚喜地看著自己的手說:「我的手今天怎麼這麼好使呀!」。
看著興奮的孩子,我想以後她會明白,之前那些「痛苦」的練習是有意義的,它們帶來了成長,讓「手好使起來」。
人總是天生追求快樂,迴避痛苦。
正如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所說,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快樂,快樂就是人生最高的善。
但要達到伊壁鳩魯認為的最高快樂——心靈的無紛擾,並不容易。
因此他也說過:
如果我們一時忍受痛苦而可以有更大的快樂隨之而來,我們就認為有許多痛苦比快樂還好。
意識到這一點,當我們不在舒適區時,就能看到「痛苦」是有意義的;
更重要的是,當我們處於逆境中,能看到「逆境」本身就是生命意義的一部分,然後不排斥,不逃避,坦然面對它。
-End-
※《奇蹟男孩》:愛孩子,是幫孩子找到勇氣面對
※「正面管教」家長課,你能給孩子最有價值的禮物
TAG:有料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