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李慈雄先生:《原本大學微言》中的內養外用功夫(三)

李慈雄先生:《原本大學微言》中的內養外用功夫(三)

李慈雄先生:《原本大學微言》中的內養外用功夫(三)


編者

本文系李慈雄先生於2014年1月12日溫州樂清學習會上的講演,並以此講題於同年3月2日恆南書院「南懷瑾先生九六誕辰紀念講座」講演概要。

版權歸恆南書院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大人之學是個系統工程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我們切入《大學》的一個綱要,《大學》是一個系統性很完整的一篇文章。我相信這可能是我們曾老夫子,有段時間心血來潮,一氣呵成的一篇文章,不是拆散、零散的,也是他一輩子的讀書心得報告,這篇文章影響了中國文化、中華民族幾千年。他首先開宗明義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今天我提綱挈領地引領大家做比較初步的了解。

首先,什麼叫「大學」?這個「大學」不是我們現在說的上某某大學,如北京大學、哈佛大學等,「大學」是大人之學。怎麼成為一個真正的,有人格能夠頂天立地於天地之間的一個人,叫大人,是謂大人之學。大人之學涵蓋三個要點,第一個要點,在明明德。通俗話講,你要找到你自己生命本體中的智慧,你生命中本來的面目。「明」是什麼?明白;「明德」是什麼?你本身生命中,自己有一個光明的,這光明不在我們日光燈裡面,我們講智慧的明燈。反過來講,這智慧找到了,又能夠影響到你的行為;「德」是什麼?起作用,這是第一個要點,找到你生命中本來的智慧光明及它的作用。這是第一層次,我們講內養,包含剛剛講的澄清你的思慮,調御你的情緒,都在裡面了。第二個要點,在親民。「親民」是什麼?就是外用,擴而大之,你可以影響到你的家人,幫助你的家人,影響到你的單位,影響到社會。就像我們趙主任、林部長,在這裡辦的「三禾書友社」,你們大家都來參加,影響到社會乃至影響到國家,或者作為國家,可以影響到世界。第三個要點,在止於至善。什麼叫「止於至善」?隨時隨處,你所做的行為都是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就叫做「止於至善」。這裡層次很清楚,第一個內養,明明德;第二個外用,親民;第三個,隨時隨地,能夠達到最恰當、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不是呆板的,很活潑的,就叫止於至善;這是他開宗明義講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也就是大人之學的三綱。

內養功夫的次第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接下來,他開始跟你講怎麼樣做到內養?就是我們剛剛講的,在明明德。各位留意哦,這裡面有個工藝流程,他講有七步功夫,你們看《大學》里都有了,「知」,知道的知,你們聽我在講課,知道我在講課。各位,我們活著是靠這個「知道」,你不知道時就死掉了,對不對?那很奇怪啊,我們人,作為一個生命,對這個「知」,很少去問為什麼「知道」?什麼叫「知」?這個「知」是怎麼個知法?這是第一步。第二個「止」,能夠定在一個你想專心的地方,止住。各位,你們有沒有返心自問,請問你的思想,你止得住嗎?你問自己。比如你在想這個杯子,現在一直盯著這個杯子,我跟你保證,不到一秒鐘,你思緒裡面馬上跳出第二個念頭。知止,能夠定在、專心在一個事情上面。倒過來說,有成就的人一定是專心一致的,譬如,我這輩子想做書法家,我一輩子只干這個書法,這也是「止」啊。我把我的智慧、專心,放在這個事上面,所以一個人要成就,一輩子專心做一件事情,肯定有成就。跳來跳去,肯定一無所成,這是必然的。你能夠這麼做到,就所謂初步有「定」了,定在一個境界上面。你說你要準備做一個書法家,你就定位做一個書法家。再倒過來講,你反問自己,將思緒定在自己的呼吸上,定在那上面。假定你能這麼做到,曾夫子就講,「定」而後能「靜」,很自然地就會寧靜下來。但為什麼很多人晚上睡不著覺?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對自己的思緒沒有設法去調整它,讓思緒跳動。今天想到某某人跟我吵了一架,心裡不高興,同時又有什麼事情橫岔過來,明天要開會,好像還沒有準備好,當然你做不了自己的主人。真的能夠做到「定而後能靜」,你心情、思緒寧靜下來。「靜而後能安」,你身體就自然會產生很安詳的感覺,不慌忙。你心裡安心了,自然你身體也就安了。你有沒有發覺?人很焦慮的時候,身體會不好。為什麼?你的身體、思慮,影響到你的情緒,你的情緒影響到你的身體。所以這個「安」包含了身體的安,也包含了心裡的安。能夠身安了,也心安了,你才有辦法真正有「慮」。這個「慮」是什麼意思呢?智慧,能夠思考,思很遠的事情。這個「慮」,不是我們現在講的思慮很多、很亂的,不是的,是很寧靜的產生出來的智慧,叫做「慮」。最後,你能夠這樣很自然地找到你自己本體的、自己生命的光明,也能夠產生很多智慧。所以他在內養功夫上有一套這樣的程序,就像我剛剛講的,「知」、「止」、「定」、「靜」、「安」、「慮」、「得」,這七個步驟也就是七證的功夫,看起來好像很容易,古人為這七個字,做一輩子功夫。古代很多大英雄、大豪傑,就在這裡面做功夫。接著曾老夫子很誠懇地跟我們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他講得很清楚,事情有本末。我相信我們大家平日教訓下面的晚輩「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很清楚嘛!各位,你自己的內養功夫也一樣要「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本在哪裡?那個「知」字,你先把你的思想、思緒管好。「物有本末,事有終始」,這一套程序走下去,你自然會得到應有的智慧,同時對你身體也會有所幫助。「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你知道這樣一個程序,你勉強可以說比較接近道了。這就是我們曾老夫子開宗明義講「在明明德」這樣的內養功夫的次第。

(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蓮池大師:永嘉大師的這個說法含有極微妙的旨意
養生文化:「食葷者」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痰濕的?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