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袁世凱勸溥儀干一件事,可是他卻不聽,最後「悲催」了

袁世凱勸溥儀干一件事,可是他卻不聽,最後「悲催」了

宣統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在大清覆滅後,溥儀一直想保全皇家顏面,上天也曾給過他一次機會,可是幼稚的溥儀卻未能把握住。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在袁世凱的威逼利誘下,哭哭啼啼的寫下宣統皇帝的退位詔書,並與民國政府簽訂了《清皇室優待條件》,宣布了清朝正式覆亡,按照優待條例規定,從此以後,年幼的溥儀也只能暫時住在紫禁城中,做起了深宮高牆下的關門「皇帝」。

對年幼的溥儀來說,紫禁城有著太多的不舍與執著,他不想離開生活條件優厚的「金鑾殿」。其實按照條約中的規定,溥儀是需要搬離紫禁城的,他還有兩個去處,一處為帝王園林頤和園,另一處為醇親王府(他的出生之地)。

在《清皇室優待條件》中第三條明確規定:「清帝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

這表明溥儀皇帝住在紫禁城中,賴著不走已然違背了條約,可「聰明」的滿清遺老遺少們卻還是找到了說詞。在上書溥儀的奏摺中,遺老遺少們夸夸其談,認為頤和園和醇親王府都不是「聖駕所安」之地。頤和園城牆太過古舊且低矮無比,一旦有心懷不軌之人行刺,必然會驚擾聖駕。醇親王府雖安全無虞,卻面積太小,無法安排眾多的宮中人員。

此外,在《清皇室優待條件》中並沒有寫清溥儀搬離紫禁城的時間,這也給滿清遺老遺少們留下了把柄,認為可以無限拖延搬離時間,以此讓皇帝心安理得的永遠住在紫禁城中。

此時的民國大總統是袁世凱,他還是覺得溥儀小朝廷的存在,是一件「礙」眼睛的事情,袁世凱曾經多次勸說溥儀,讓其趕快搬離紫禁城,可溥儀卻一直當做耳旁風,未能聽從其勸告。他不搬走的借口有兩個,一是「祖業難捨」,二是「無限拖延」。年輕的溥儀在滿清遺老遺少的幫襯之下,就這樣耍起了無賴,弄得袁世凱也無可奈何,畢竟對條約「咬文嚼字」,是滿清遺老遺少們最擅長的把戲。

年幼的溥儀,整天浸淫在「忠臣」的哭訴之下,恢復主業的想法從未斷絕過。所幸,此時出了一位「重複河山」之「忠臣良將」,此人就是辮帥張勳。

1917年6月,張勳借黎元洪和段祺瑞爭權奪利之機,以「調停」的借口率5000辮子軍入京。剛到北京的張勳便馬上宣布復辟,扶助溥儀繼續做大清皇帝。此舉引來全國上下的一片反對之聲,最終在各地援軍的打擊之下,張勳損兵折將以失敗告終。張勳的這次復辟行為,不僅讓自己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因為溥儀日後的窘境埋下了禍根。

由於張勳復辟獲得了溥儀的支持,故此他也被扣上了「幫凶」的帽子。這種行為公然的違反了《清皇室優待條件》中的「大皇帝贊成共和」一條款,也讓溥儀的小朝廷處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之上。

此事沒過多久,馮玉祥便命鹿鍾麟帶著軍隊直奔紫禁城,以武力方式讓溥儀趕緊搬離紫禁城。溥儀既無實力又不佔理,他只好灰溜溜的收拾包袱走人,依依惜別了自己生活多年的紫禁城,也從此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溥儀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若是當年他聽從袁世凱的勸告,搬到頤和園或醇親王府,他的人生必然是另一番模樣。不過歷史不能假設,說到頭,溥儀自己一生的遭遇,都是自己耍「小聰明」造成的。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解密 的精彩文章:

武則天手下有個小官為了高升,造一件「假貨」,真相讓人哭笑不得
宋朝宰相夏竦有個對頭,這個對頭死掉後,差點遭到了夏竦的毒手

TAG:歷史大解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