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商場像迷宮?導視牌看不懂?停車難?我們逛了魔都多家商場,發現……

商場像迷宮?導視牌看不懂?停車難?我們逛了魔都多家商場,發現……

大家有沒有發現

這幾年,上海的商場越來越多了

集飲食、購物、娛樂、休閑等多種功能於一身

「逛商場」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但也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

本樓層的公共廁所在哪兒?

地鐵換乘要走到哪裡?

形形色色的導視牌為何讓人看不懂?

前後左右分別通向哪個區域?

為何停車難,找車更難?

偌大的商場像個迷宮,讓人找不到方向......

導視系統不完善,不易辨認

重點區域缺少導視、指引

浦東正大廣場連接濱江大道的入口,進入之後的區域缺少導視牌指引。

虹橋天地值機大廳外缺少指引。記者體驗值機後前往機場的路線時發現,人們可以選擇乘坐商場提供的接駁車和自行乘坐軌道交通兩種方式。接駁車的班次信息在值機大廳可以找到,直接在門口乘坐。半小時一班的接駁車提前5分鐘便已就位,準點發車,但門口缺少相應指示牌,不熟悉的人可能需要向工作人員再次進行確認。若選擇自行乘坐軌道交通,就需要穿過一個商場區域,再下兩層。相關信息缺少引導,只有在自動扶梯旁邊的樓層導視圖中才能看到地鐵和飛機的小圖標。

導視牌設置過高、顏色不明顯

虹橋天地內的懸掛式導視牌位置過高,直接「貼」在牆頂,人們在看的時候需要把脖子高高仰起,很不舒服。與此同時,導視牌顏色與周圍環境過於相近,採用白底白字,字樣較小,不易辨識。

相對而言,與之相連的龍湖虹橋天街,懸掛式導視牌高度適宜,字樣較大,人們行走過程中平視微微抬眼即可看清,美中不足的是也採用了白底白字,對比不夠強。

普陀環球港內的懸掛式導視牌樣式、大小都不統一,同一層中,走道區域的標識採用棕底白字,易於辨識。一旦走到商場中間圓環區域,如「畫廊東大街」「花園東大道」等位置,導視牌採用了棕底紅字或棕底綠字,遠遠望去一片模糊,也未給出任何明確信息。在不同樓層,還有一些上面標註區域內容、下面標註公共設施位置的導視牌,其中,標明廁所、電梯、扶梯的圖像遠遠小於「潮流服飾、手錶飾品」的文字,功能性不強。

導視圖不易辨認

浦東正大廣場五角場萬達廣場,1樓的商場整體導視圖,都沒有做到人、圖與環境方向統一。按照所在位置,人們需要在腦海中把平面圖「鏡像翻轉」調換來看,才能找到正確的方位。

問詢台位置隱蔽

在與愛琴海購物公園地下一層相連的新華紅星國際廣場,提供引導、租借嬰兒車等服務的客服問詢台「縮」在通向露天中庭的其中一個出口的旁邊,位置過於隱蔽,周邊也沒有任何指引。「客服台」三個字與普通店鋪招牌一樣,並不醒目,行人經過時很容易錯過。

指路機作用不大

環球港各個樓層電梯旁都有設置觸屏指路機,不時有人試圖藉此找到方向。但是,指路機只會顯示店鋪的「門牌號」,比如鷹集咖啡在L1-150,然後需要人們再點到具體樓層的導視圖,從幾十家店鋪中對上正確的數字,再從自己所在方位找到正確的方向。一來二去,還是相當麻煩,有的消費者駐足停留了一會兒,走開時還是一臉茫然。

內部場景相似,有點像迷宮

高高興興去商場吃飯,卻不斷遭遇「鬼打牆」是什麼體驗?在大眾點評網站上,一些差評和吐槽直指商場動線設計得不合理,讓人產生行走在迷宮般的體驗。

有網友寫道:「這次來過日月光後,可能會很久不來了。總是找不到想去的店,走著走著就沒路了,或者堵上了,要回頭再找路。離開的時候,怎麼也找不到來時的路,又不敢隨便找個電梯去車庫,怕迷路找不到車??感覺自己就像《西遊記》里在山洞裡迷路的唐僧。

還有網友吐槽說:「去日月光遛娃,寶寶開始吵鬧,就開始找母嬰室。三樓跟著指示牌找到了母嬰室,在無障礙衛生間旁邊,但門口沒有任何標誌。母嬰室毫無私密性可言!門鎖是壞的,門上的窗是透明玻璃的??」

大學生小楊告訴記者,要不是為了和同學打卡餐廳,自己並不想來打浦橋日月光廣場。和很多商場不同,日月光的設計中大量運用了圓形和環形構造。在小楊看來,不論是從地面層進去,還是從地鐵站出來後直接進去,總感覺自己在兜圈子。她說:「雖然現在有手機導航,商場內也新貼了很多導視圖,包括用數字和顏色區分不同的電梯,告訴我們分別通向哪裡,但真的要找起來,還是挺麻煩的。」

被指像「迷宮」的還有環球港。家住普陀的朱先生常常會和朋友周末在環球港見面,但令他們無奈的是,如果不在地鐵口碰頭,分散進入商場後很可能會找不到彼此的位置。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在於商場空間較大,三個圓形中庭並不好認,行走在相連的兩邊共6條南北向走道,場景又過於相似,店鋪分布也缺乏規律。曾有網友吐槽說:「商場內綠色系的花園中庭、黃色系的中央廣場、紅色系的太陽大廳??三個廳,名字掛牌不顯眼,又難記,溝通起來萬分心累。」

朱先生表示,若是走在商場內老是看到重複的場景,缺少變化,時間一長就會覺得喘不過氣。「尤其是在節假日,老老少少都喜歡到商場來逛,人一多,直來直往的走道就顯得格外擁擠而嘈雜。」朱先生笑稱:「那感覺就像在趕集一樣,總想趕緊出去透透氣。」

商場連廊的休閑空間

對此,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博士陳勝馨認為,合理的商場動線設計應該給人們「喘息」的空間。具體來說,就是要在建築內外預留專門的消費者行為空間,如小中庭、公共座椅、綠化、水池等,讓大家在這些空間內放鬆休息或是產生交談。從這方面來看,一些巧妙利用室外走道和半開放露台的商場就顯得更為人性化。

「隨著網路購物的普及,商業綜合體內的體驗愉悅感尤為重要。人們進入商場購物時更注重消費環境,商場內可供休閑的有品質的公共空間可以讓消費者腳步放緩,停留時間延長。」陳勝馨說:「優美的購物環境,愜意的購物體驗,步行距離和公共休閑空間的人性化設計,具備了這些,大家自然而然願意經常到訪。對商場來說,消費者黏度也相應得以提升。」

進車庫難,停車難,找車更難

在上海,一些大型商場離市區中心距離較遠,雖然有軌道交通可達,但不少前去度周末的家庭還是會選擇開車前往。令他們煩惱的是,商場停車動線缺少合理規劃,造成入口堵、停車難、找車更難的情況,讓人吃足苦頭。

市民王先生至今難忘在一家購物中心停車的經歷。那一天,他開車載著一大家子,準備去商場內的餐廳吃飯。因為恰逢周末,人很多,他提前把家人放了下來,隨後自己繼續找車位。沒想到,光是排隊進車庫就等了老半天,好不容易開進去,卻一直沒找到空車位,只好不停地在裡面兜圈子。最後,家裡人把飯都吃完了,車子還一刻未停,王先生索性接上他們後直接離開。「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敢開車過去,不是打車就是坐地鐵。」王先生說。

王先生的遭遇並不是個例。記者在線上汽車論壇也看到了人們對於停車難問題的詬病。有網友表示,商場車庫出入口太單一,行車路徑高度一致,特別容易造成排隊、擁堵的情況,「沒半個小時根本停不進去,一直堵在進口處。」進入後,雖然有3層地下車庫,但有網友提出,經常遇到B1層入口被攔住,跟著指引到了下面兩層,兜兜轉轉「找車位找到懷疑人生」,最後發現「B1層反而很空」。對於那些載著老人和孩子的車主來說,地下車庫空氣質量欠佳,光線也不太好,停留越久,心情可能就越煩躁。大家紛紛希望「車庫設計者能從車主角度多考慮考慮」。

同一家商場去了很多次,為何每次停車還是「心裡沒底」?家住長寧區的金女士告訴記者,每逢周末,她都會和女兒去龍湖虹橋天街的生鮮超市採購食品,因為買得多、拎不動,所以會開車去。不過,雖然已經是商場的金卡會員,每次車子駛到商場區域,看著一幢幢外觀相似的玻璃幕牆大樓、一條條模樣和名字都差不多的道路,街上又無明顯導向牌,她們總是無法依靠一己之力找到停車庫入口,須要靠手機導航指路

進入車庫後,顏色、字體、大小不一的指路標識又讓金女士母女頭暈,有的是懸掛式的黑底白字,有的是牆體印刷的綠底白字,還有一種貼在牆面上、廣告牌似的粉底白字。甚至有的懸掛式路標和牆體印刷路標同時給出了相反方向的出口箭頭指示,使人愈加迷惑。儘管每層牆面上都貼了詳細的綜合平面信息圖,但對駕駛者而言,焦頭爛額找車位時,根本不可能停下來,特意找到這張畫得密密麻麻的小圖獲取想要的信息,只能依靠醒目、準確的指路標識。

懸掛式路標和牆體印刷路標同時給出了相反方向的出口箭頭指示,使人愈加迷惑。

把車停好之後,金女士母女又會「一步三回頭」,反覆記憶車位到最近的電梯口的路線。「這裡實在太大,有購物中心A館和B館,辦公樓好幾棟,還有一家酒店,車位分布又沒什麼規律,一旦走錯又要繞好一會兒。」

那麼優秀的商場標識設計是什麼樣的呢?

一起來看看吧

去哪裡?看圖便知

阿根廷Las Toscas購物中心位於坎寧鎮,是當地知名地標之一,當地居民以及旅客都喜歡去那裡消費、遊玩。

阿根廷建築師Morocho Estudio受邀為其設計全新的導視系統方案。他設計的購物中心導視系統以圖像符號為導識,黑白為主色調,搭配藍、紫、綠,簡單大方,一目了然,不需要文字說明也能看明白。

波蘭Galeria Katowicka購物中心內,每一層採用一種暖色調作出強化,清晰明了。地下停車場牆面使用大面積橘色配上黑色文字,方便司機辨認方向。公交和地鐵通道則採用藍色背景牆加白色字體,讓行人在行走時也不會迷失方向。

日本大阪有一家全球最大的無印良品商場,店內有各式各樣的美食、生鮮。由於品類眾多,需清晰的導視系統,方便顧客尋找。設計方Nippon Design Center設計了兩種顏色的標牌,將商店內部分為普通銷售區域和生鮮食品銷售區域。其中,紅色代表普通銷售區域,深灰色代表生鮮食品銷售區域,而收銀區則用白色標牌。所有標牌雖然只用一個字表示,但信息傳達度卻很高,刪繁就簡的方式利於信息傳達。特別的是,他們將其改造成一個交叉懸掛的標誌,便於從各角度觀看,消除了盲區,使整個商場變得簡潔明了。

從商場穿,換乘更便捷

城市綜合體中的開放公共空間更易於對立體交通流線進行樹立,並創造更為高效的城市通路和步行捷徑。比如在日本東京澀谷未來之光(Hikarie)項目中,由於基地位於澀谷坡地的底層,所以建築的垂直中庭空間每到一層就與周邊的道路連接起來,建築公共空間內的自動扶梯和電梯成為澀谷地區立體交通和換乘的捷徑,給使用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性,上下班的人群和高齡老人完全不需要爬坡,便可以輕鬆到達與相應樓層同高的道路,同時還可以乘坐電梯和自動扶梯前往更高層的美術館、劇場等。往來澀谷的人群自然而然地聚集在這裡,提升了整個建築的活力。

在我國香港金鐘太古廣場結合地形,在建設過程中通過自動扶梯的設置,將南部高處的城市空間與北部低處的城市空間和公共交通層相連,形成步行捷徑。太古廣場西側的中庭空間除了作為步行捷徑之外,還經常作為演出和展覽的場地,這一空間成為人們往來金鐘地區樂於經過並富有活力的城市場所。

值得稱道的是,太古廣場還利用所處的地形特點,將車流交通布置在裙房屋頂上,從城市高架上引入匝道,不僅實現了人車分流,也避免了對地面繁忙交通的影響。此外,裙房上的開放屋頂花園,不僅延續了南部半山公園的生態環境,還將太古廣場的內部步行系統與城市綠色休閑步行系統相聯繫。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吳越

微信編輯:大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專家研討會今在上海寶山舉行
買菜送蔥、搶先上小龍蝦、按照菜單採購……關於「在家做飯」這件事,上海市場很熱鬧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