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金剛般若經集篆

金剛般若經集篆

金剛般若經集篆

此《金剛般若經集篆》由宋代靈隱禪寺僧人道肯集篆,明代洪度臨書。全書以三十二體篆書分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經文為三十二品,每品一體(玉筯篆、奇字、大篆、小篆、上方大篆、墳書、穗書、倒薤篆、柳葉篆等等),並註記各體源流。此為明萬曆三十九年刊本。

明萬曆三十六年戊申(公元1608)黃梅人汪可受(靜峰)得宋僧莫庵道肯集篆刻本於大水中的浮篋。其門生洪度(亦黃梅人),經過兩年的整理,在萬曆三十八年庚戌(1610),將之重臨付梓,並把這本集篆金剛經的獲得、臨摹經過,刻記其上。

大致目錄

釋迦牟尼佛贊(趙孟頫拜寫)、金剛般若經集篆序(汪可受撰)、開經寶偈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法會因由分第一

善現啟請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無住分第四

如理實見分第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

無得無說分第七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一相無相分第九

莊嚴凈土分第十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能凈業障分第十六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凈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化天所化分第二十五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一會理相分第三十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金剛般若經集篆跋(洪度撰)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vajra cchedikā praj?ā pāramitā 梵文釋義:以能斷金剛的智慧到彼岸),簡稱《金剛經》。後秦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法本是最早也流傳最廣的譯本。

鳩摩羅什大師,東晉十六國時期西域龜茲人,佛教比丘,是漢傳佛教的著名譯師。譯著包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論》、《大智度論》、《妙法蓮華經》等等。

洪度,明代,湖北黃梅人。精書法,一日洪濤浮敝篋,發之乃宋僧道肯集篆金剛經,字久膳滅,精思七晝夜,重臨刻石。宗伯董其昌(一五五五至一六三六)釋以小楷,藏京師摩訶庵。

道肯(釋莫庵),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1007)靈隱禪寺僧人。

封面書籤題:篆字金剛經 (三十二體) 。

(劉秀峰整理 正定金石拓片藝術館)

金剛般若經集篆序

余往自河上病歸,取人所棄地,於黃蓮之洲堤而畊(耕)之,剙(創)丈室以比澗槃,因自號黃蓮居士。戊申夏五月十六日,洪水潰堤而入,田廬沒焉,余僅以身免。入城,?(居)又十日,余當知非之辰,以長齋謝客,獨掩一室,禮佛求懺悔。

二十七日午出,一蒼頭進曰:「頃鼓棹頹垣之下,有篋浮來。」觸舟取視之,中藏故紙,似已浥爛。夜若有鬼物守此者,大驚,夢寐不知其何物也。余命男道春展暴日中,點畫如新,始知為古刻集篆《金剛經》,蓋宋僧道肯因五代僧夢英所集十八體增成三十二體者也。計得經在,余求懺之時,又素經行觀息處。余以是因緣大驚喜,報家大人逸齋翁。集親朋同觀,咸驚喜,以為得未曾有。往徒聞水螺護經之異,而今身親見之矣。客有能以符咒致鬼神者,問之得絕句詩二,其一曰:

何處經文翻貝葉,洪濤千丈擁豪光;

龍宮瀉出非凡手,海藏輸來獻法王。

其二曰:

維摩丈室已隨波,護法諸天幾度過;

為示源頭真脈絡,金剛一部本無多。

其然豈其然乎?余遍訪緇流,罕有見是全本者。會詔起田間,疏辭不獲,奉與俱行,偶過白下,出示?(友)人段諫議。諫議謂:「宜擇善手摹之,梓以流布。」余欣然付焉。諫議久求善手不得,而會世相方熾,人我封事互為干戈,以庚戌之夏發憤歸里,余亦以遷秩歸,相值於白蓮峰下。故是本復歸於余,得奉之以入雲中。

余有門人洪度相從不舍,向但知其篤志禪理,不知其善諸體篆也。一日度披誦是經,再拜請

曰:「是有白下不了之緣,緣或在茲,惟願示我般若實義則可。」

余曰:「是本垂洪濤而來,莫知來處,置之白下,亦無去處。是經義也,理事不思議之境,余安能言?今強為子言之。須菩提首贊如來二善,固已該一經大旨矣。此直指如來無我相也。夫如來智慧德相,不以生生,不以滅滅,實蠢動含靈之所皆有也。七識妄執我相,於性為依他,於量為非實。胎卵濕化之所本無也。凡見有佛有眾生者,皆屬我相。故世尊成道之日,一成即見一切皆成。夫是之謂令入無餘涅槃,夫是之謂善護念付囑。空生已見,及此而猶別求住心。

降伏心法者,為眾生設問耳,佛言更無別法與爾。即如爾所說善護念付囑者,為汝說之,夫寧獨如來為然?諸菩薩摩訶薩皆應如是矣。乃至重申問答,謂寧獨菩薩為然,即善男子善女人初發菩提心者皆應如是矣。何謂發心?心即如如也,發即般若也,非如外有智也,而如體發光還自照如,乃所謂作如是觀也。觀則大智與大悲無二法,自度與度眾為一時也。」

洪生曰:「是心飄動如野馬,故應求住,住之則躁急;若羈猿,故應求降伏,寧無漸次方便而頓以初心等如來乎?」

余曰:「試觀心之輪轉不住、躁難降伏者,

其相非我耶?三相者,我之粗執,伏而微執見也,莫非我也。故凡心之苦於不住者,非以不住故,不住以住,故不住也。住即藴結之暗相,無住即普照之慧光,故經以般若為名而義以無住為實。無住之住,則不降伏之降伏也。彼與生滅心為敵者,降鮮不叛矣。是故菩薩發心,正在初發時,發其不生不滅、無我無人之心,如來謂之發大乘者,謂之發最上乘者。豈其發後以度生自降而曰無能度、所度乎?是以攀緣心為因,以涅槃心為果,則蒸砂之飯曠劫所不能熟也。夫大覺如海,想聚成沬,沫性本空。我見為病,病在藴結,

故葯之以通達無我。而病幻葯亦幻故,即度生之謂。無我別無所為,無我即無我之謂;度生別無所為,度生即無我無人之謂。般若終不立般若以破相,但以破相顯般若耳。或者以度生對執我之症而馳求生功德之想,是葯我者,轉以增長我也。如來深有憫焉,故以有施破外執之相,以有得破內執之相。不覺其再三言之何也?以寶施滿三千大千世界,又至施滿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又至施滿無量阿僧祗世界,見謂功德愈多愈長,皆我所也,是煩惱之根也。以命施如恆河沙,又至施滿初終後日,又至施及無

量百千萬億劫,見謂功德愈多愈長,其舍我也,其取亦我也,是煩惱之根也。清凈慧發,煩惱相除,識陰未空,所知成障。人知知之者得之,而不知得之者失之。蓋聞有未得謂得,未聞有實得謂得者。惟未得故謂得,惟謂得故未得也。是故須陀含不謂我得須陀含果,斯陀含不謂我得斯陀含果,阿那含不謂我得阿那含果,阿羅漢不謂我得阿羅漢道,如來不謂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我故無得也。若見第一波羅蜜是第一波羅蜜,則第一波羅蜜為我相矣。若見忍辱波羅蜜是忍辱波

羅蜜,則忍辱波羅蜜為我相矣。若我相是我相,我見是我見,則如來安得無其所本有而強伏成?漂流彼岸,總茫茫矣。故曰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以為有我者,亦是名我相之謂也。此可例凡言即非,與是名者,非對是非而分,遮表之謂也。諸法如義有說,即非凡我相,與波羅蜜之說,但是名耳。名依我有,我以名熾,相見名說,互相為緣,緣起性空,惟一真我,故隨語生解。禪宗所斥,以真我無少法可得也。心相不可得,是謂以眾生為心,而心心悉知。眼相不可得,是謂以眾生為眼,而眼眼皆有。護念

付囑,以此稱善。蓋心自護心,心自付心而已。識大悲之本體者,自他總攝乎一心,孰是自而孰是他?識同體之大悲者,福慧雙修於一念,孰非慧而孰非福?諸相之非相,不可以意言執也。非相之實相,不可以意言窮也。故曰: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此般若之理不礙事也,虛空之色相也。又曰: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此般若之事不礙理也,色相之虛空也。般若即以本空為法身故,隨願起報化,而化無不入報,終不壞也。般若即以本空為解脫故,能入一切煩惱所知,而一切煩惱所知不能為之纏縛也。般若

即以本空為涅槃故,能入一切生死,而一切生死不能怖也。般若即以本空為六凡故,能入一切天、人、修羅、鬼、畜、獄道,而一切苦樂諸境不能為之損壞也。般若即以本空為四聖故,能入一切佛界菩薩界,而一切聖界不能為之增益也。般若即以本空為三千大千界,以本空為百千萬億阿僧祗劫故,能遍入一切時一切處,而一切時處不能為之移易也。般若即以一切本空為般若故,能入於四大、五藴、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種種形貌、種種情識不能為之間斷遮翳也。惟天下之至虛至靈,

實天下之至堅至利也,故強而名之曰金剛般若。

最後不言般若而言作觀,何也?般若本無,應作而照用,切忌昏散。故體則無分別之分別,為妙智,用則分別之無分別,為正觀。觀即般若也,亦非有般若但無昏散耳。有能觀我之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者,即我即空,即我即假,即我即中,是觀法也。」

洪生再拜曰:「如是則請為釋迦書之矣。」乃觀心蒲團,靜游太古,挾彼作者,並歸混沌,忽若兆幾於結繩,漸似呈形於鳥跡,至點畫形象,迫意而來,輒落筆成書,不作描摹湊合之態,日得一分,或半分,或數字而還蒲團,

乘其所會而已。越九旬而書成,余展視,大驚喜曰:「經為汝來乎?」急問梓人於雲中守,守曰:「有白下三人者,在此久矣。」試可皆以不思議得之。

大明萬曆三十九年辛亥八月望日

賜進士第嘉議大夫奉勅巡撫大同地方贊理軍務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黃梅汪可受 書於雲中公署

金剛般若經集篆跋

度性嗜書,見夫子而嗜禪,當其有書之嗜則不知禪,當其有禪之嗜則不知書。一日觀於水浮篆經而若有會焉,不知其是書也禪也。夫子命以重書付梓,而度口斯應之,手斯從之,乃知曩之嗜書者,其有習氣所使,

以為禪用耶。書成,自取曩書之最得意者,並置案頭,乃知曩者見笑於倉公多矣。則今之嗜禪亦未始不為書用,夫子謂是可以報龍宮矣。於度南還,付一經函與祝詞,而命投之江。度唯唯而已,亦安所置,吾思議哉。特記祝詞於此,以識希有雲。詞曰:

惟此法輪,轉自波中,問誰致者,神曰龍宮。護念付囑,相彼大雄,千載不溺,英公肯公。受也不敏,夙慕宗風。有弟子度,手筆斯工,重書付梓,庶廣流通。善緣聿就,敢昧所從,敬具一緘,以報前功。金剛不壞,去與來同,虛空有盡,我願無窮。在處護持,普告天龍。

奉佛弟子洪度敬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賢法師 的精彩文章:

七世紀唐代石雕:十一面觀音菩薩立像欣賞
泰戈爾清華演講:年輕人,有什麼東西你們可以從家裡拿出來,算給這新時期的敬意?

TAG:明賢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