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新文化運動初期的各色「主義」:不管信奉什麼主義,總比沒有主義好

新文化運動初期的各色「主義」:不管信奉什麼主義,總比沒有主義好

文|孫貝貝

救亡圖存是近代中國尤其是20世紀上半葉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改革和革命構成幾代國人救亡圖存的兩條主要線索。不論改革還是革命,都是以救亡圖存為終途,就此而言,改革與革命實謂殊途同歸。在近代中國的歷史脈絡中,啟蒙正是救亡圖存的思想鋪墊,不論改革還是革命都不可能是蒙昧的產兒。然而,改革與革命這一啟蒙的孿生子,志雖同,卻因道不合,最終只能分道揚鑣,漸行漸遠。問題與主義之爭便是此種意象之呈現。

新文化運動初期的各色「主義」:不管信奉什麼主義,總比沒有主義好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1919 年 6 月 3 日,北京城內的基督教青年會學生正在向民眾發表講演,由美國社會學家甘博(S

中國自19世紀以來漸漸落後於西方,並成為西方掠奪的對象。鴉片戰爭後,中國先後在器物和制度上學習西方,但似乎絲毫無助於「救亡圖存」,卻一步步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以新文化運動為內容的思想啟蒙,構成20世紀中國史的重要轉折點。

五四時期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次高潮。經過60年的中西碰撞,以1900年的庚子年為界限,20世紀的中國已經融為世界的一部分。在世界大潮流中,中國處處在被動中挨打,挨打後更為被動。統治者的裹足不前,更加劇了中國的落後與被動。改革成為中國文化字典里的悲劇性概念,最終被淹沒在革命的洪流中。辛亥革命結束了清政府的統治,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清末以來的亂局,反而形成了軍閥割據的亂象,北洋政府羸弱無力,內交外困。國內外的困局和中西的碰撞,為中國思想界的爭鳴與活躍提供了空間——新文化運動成為這一時代的結晶。

國內的一批思想精英把東西方文明和文化的差異視為東西方的差距,認為東方文化中有太多的奴隸哲學和愚昧思想。沒有思想的啟蒙和解放,就不可能建立起新的制度和社會。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樹起「民主」「科學」的大旗,拉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帷幕。新文化運動為一批具備現代民主思想的新型知識分子提供了歷史舞台。以思想自由和兼容並包為理念的北京大學為新文化運動提供了濃郁的氛圍。「思想啟蒙」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內容,「輸入學理」 是實現路徑中最主要的方面,引進近代西方各種有影響的思想學說也就成為新文化運動時期的重要特徵。

新文化運動初期的各色「主義」:不管信奉什麼主義,總比沒有主義好

《每周評論》,該刊由陳獨秀及李大釗於 1918年 12 月在北京創刊,從第 26 期起由胡適主編

思想激發行動,新文化運動激發了1919年5月4日的學生愛國運動。行動深化思想,並加速思想的碰撞,五四學生運動提升了新文化運動的政治影響力,多種政治思潮廣泛傳播,新文化運動在思想啟蒙的深度、廣度均有大幅拓展。各種思潮蓬勃發展,形形色色的「主義」紛紛登場。「主義」被提高到空前的地位。當時的北大青年學生傅斯年的觀點很有代表性:沒主義的人,不能做事,也不配發議論。傅斯年甚至發表文章聲言「沒主義的不是人」。不管是信奉什麼主義,總比沒有主義的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為何說巴黎聖母院的燒毀值得全球痛心?它曾經這麼美
《帝後禮佛圖》去了哪兒?陳列在美國的是贗品?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