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雍正破格重用的李衛非窮苦出身,而是一心做個好官的富二代
文:竹映月江(讀史專欄作者)
老話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科舉,一直被古人視為步入仕途的最佳途徑。君不見無數考生頭懸樑錐刺股,只為了科舉榜上能有小小的一塊地方容納自己的名字。
然而,清代卻有一位大臣,他文化水平不高,也並非科舉出身,卻一路青雲直上,成為雍正的心腹重臣,這是怎麼回事呢?
01、買官入仕
清代人想要做官,最有含金量的方式自然是參加科舉考試,這個方式也被清代人看作是做官的「正途」。
然而,除了正規考試的方式外,清代人做官還有一條「雜途」,那就是花巨資捐個官來做。不過這樣的官往往都是閑職或者榮譽職位,和兩榜出身的正途官員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雍正時代的重臣李衛,正是通過「捐官」的方式出道的。康熙五十六年,出身江蘇徐州的富二代李衛因不是讀書的料,但又熱衷官場,遂捐資五品的員外郎,隨後入朝為官,正式開啟了他傳奇的一生。
近年來一些熱門的影視劇中,將李衛刻畫成目不識丁的叫花子。只因李衛本人機巧百變,又十分幸運地遇上了微服私訪的雍正,才得以成為一代名臣。
其實,歷史上真實的李衛,可從來沒有吃過要飯的苦,而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富二代。
雖然影視劇里隱瞞了李衛的收入,但關於李衛文化修養的描述,倒是與歷史中真實的李衛相差不遠。
由於文化水平不高,李衛鬧過不少笑話,比如他做布政司時,稱呼自己的上級總督高其倬、巡撫楊明時為「老高」、「老楊」,一時間引為官場笑談。
文化教育的不足也體現在李衛做官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本性來,不懂得韜光養晦圓融處世。李衛母親過世時,素來與李衛不和的田文鏡派人來弔唁。李衛知道後立刻毫不給對方留面子的說:「我母親雖然過世了,但我絕不會收田文鏡這樣的小人任何禮物的。」
說完,李衛把對方送來的禮物扔進了豬圈,然後趕走了來人。
這樣直來直去的脾氣和薄弱的文化基礎,都是為官的短板。那麼,李衛具有這麼多的「缺點」,雍正為什麼還要重用他呢?
02、堅持原則
這是因為,雍正最看重的不是科舉成績,而是干實事的魄力。可做實事難免會得罪人,李衛不怕得罪人的脾氣正好符合雍正的用人標準。
事實上,李衛也絲毫沒有辜負雍正對他的期許。他做戶部郎中時,負責管理銀庫。有位親王暗中告訴他,讓他每收千兩銀子都額外加收十兩作為庫平銀。
其實多收的錢就是那位親王私人的小金庫了,但李衛不願協助對方貪污,於是李衛將多收的錢放在走廊上,還專門註明這是某親王的「盈餘」,嚇得那位親王再也不敢這麼做了。
一般捐錢做官的人,都有些做官後收回本錢的想法。因此,一般官員對於這位親王的事情,便往往不會深究。可李衛卻一生廉潔奉公,從未想過斂財,這才能不畏權貴,秉公辦理,為國家做好事,做實事。
03、主政浙江
李衛在戶部的優異表現讓雍正大為滿意,而李衛的品行能力也讓雍正願意託付他去完成更艱巨的任務。
雍正四年,李衛升任浙江巡撫,兼兩浙鹽政使,負責捉捕強盜和治理鹽政。
李衛到任之後,發現浙江私鹽泛濫十分嚴重。針對這一情況,李衛一方面在私鹽販子出沒的「適中孔道」海寧設點緝私,另一方面重拳出擊,打掉了大鹽梟沈氏的私販團伙,從而使浙江鹽課的收入大幅增長。
除了整頓鹽政,李衛在捉拿盜賊上也是一把好手。浙江原本是南明小朝廷的根據地,大盜頗多。李衛通過調查走訪發現,一些大盜的背後往往有當地官員作為保護傘。
對此,李衛毫不含糊,立刻上奏彈劾這些官員,絲毫不怕得罪同僚有什麼不良後果。
同時,李衛還發現一些落草為寇的小盜賊,其實原本都是失地的農民,他們迫於生計,才不得不幹起了盜賊的買賣。
針對這一情況,李衛主動為這些人提供就業崗位,安排他們墾田曬鹽,這樣一方面解決了失地農民被迫為盜的情況,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官鹽的產量,可謂一舉兩得。
在李衛的治理下,浙江很快就出現了「千里無盜」的景象,與此同時,浙江的財務狀況也越來越好,呈現出一片興旺之景。
雖然李衛的學識和名氣比不上一眾以「清流」自居的官員,但他務實的作風和過硬的能力卻一掃官場多年積弊,辦成了許多科舉出身的官員辦不成的事。
這樣能為老百姓做實事,也能有效執行朝廷政策的好官,雍正怎能不重用。
李衛死後,浙江一帶的百姓對他深切懷念。老百姓們自發的為李衛設廟立像,終年祭祀不絕。
百姓們對李衛的愛戴就是李衛為何獲得重用的最好注釋。公道自在人心,想必便是這樣。
.End.
精選好書
TAG: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