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行兇的家長叫好,就是為社會戾氣火上澆油
5月10日,江西上饒一名男孩被同桌同學的父親持匕首刺砍,當日上午死亡。
與之前的一些案件相比,這起校園慘案更讓人震驚,因為它不是通常所見的社會人員所為,而是一名家長因為學生之間的矛盾,以極端方式報復泄憤。
10歲小學生之間的矛盾,最終釀成校園慘案。追根溯源,如果只是把原因歸結為學生是「熊孩子」,顯然是避重就輕。回顧這個事件的前因後果,有許多問題值得學校、家長和大眾反思。
據媒體報道,有親屬稱行兇家長有精神病病史,此事是否確切有待於司法部門認定。從目前已經公開的一些信息可以看出,這起校園慘案的發生與家校群的交流誤會有著很大關係。
頑皮固然是未成年人的天性,但是在校學生的頑皮也不能失去分寸,頑皮的孩子如果冒犯了他人或者干擾了正常的公共秩序,確實需要接受必要的紀律教育。這個教育應該由學校和老師來承擔。正常的紀律教育應該是,同學之間發生矛盾之後,老師及時介入,分清是非,予以懲戒。
而有了家校群之後,孩子在學校遇到問題,往往不是先告訴老師,而是先尋求家長的保護。從此案也可以看出,行兇家長自稱受害學生已經多次欺負自己的女兒,言外之意是自己行兇是「忍無可忍」。另一方面,受害學生家長和老師都是慘案發生前不久才知道學生之間發生了這些矛盾。雖然受害學生的家長表達了歉意,但是自覺女兒被嚴重欺負的學生家長在家校群成員的「眾目睽睽」之下,並不滿足於以此方式了結問題,與其說他是為了女兒去報復,不如說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去行兇。
試想如果沒有家校群,很多家長就不會深度介入學校教育之中,一些家長也不會因為微信群中的交流而加深敵意。毋庸諱言,家校群就是一個小社會,很容易把各種社會矛盾帶入這個很敏感的網路群體中。其中,有些家長可能會因為自己沒有社會地位而擔心孩子受歧視,有些家長可能會因為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而擔心孩子受排擠……總之,很多家長在家校群里謹小慎微,也容易因為一點誤會而變得更敏感。據說,受害學生的父母都在醫院工作,而行兇者夫妻都屬於辭職在家人員,顯然這是兩個沒有太多共同語言的家庭,如果不是家校群,他們或許永無交集。
無論如何,一名成年人持兇器報復未成年人,確實是非常嚴重的罪行,應該受到輿論的嚴厲譴責。遺憾的是,與家校群里的這個暴戾的家長相呼應的,是輿論場中一些刺耳的叫好聲。有一些人不但不譴責行兇的家長,反而堅定地支持「你不管好你家熊孩子,自有別人來管」,認為被害學生死得「活該」。殺人是一種「教育」嗎?
一個10歲的男孩子即便頑皮到頑劣,也不至於「罪不可赦」,更不應該血灑校園,一個對別人家的孩子如此苛刻冷酷的人,是不是也隨時可能成為跳出「家校群」大打出手的人?這是一個讓人不寒而慄的問題。
慘案發生之後,很多家長開始親自接送子女,受害學生家長也表示要追究學校在安保方面的責任。學校可以把社會閑雜人員擋在校門之外,但是恐怕很難把一名學生的家長擋在學校之外。單純要求學校加強安保措施杜絕類似案件發生幾乎是無解的。
透過這起本不該發生的慘案,我們更應該反思當前的教育模式是不是出現了問題,社會輿論是不是跑偏了方向。為了孩子的安全,我們需要儘可能地多一些反思,創造一個更適合孩子們的純凈環境,讓他們信賴老師和學校,讓家長超脫於校園教育,不讓社會戾氣侵入校園。反之,為行兇的家長叫好,不過是給社會戾氣火上澆油罷了。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評論員 沙元森)
※科學家利用非極性包裝獲高穩定膜蛋白
※英媒:英國精英大學面臨招生難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