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方民族大融合為國家統一奠定基礎

北方民族大融合為國家統一奠定基礎

北方民族大融合為國家統一奠定基礎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拓跋珪

北魏——改革,促進民族大融合

拓跋珪建北魏鮮卑族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古老的北方民族,拓跋部是鮮卑族活動在大興安嶺北端東麓一帶的一個分支。拓跋部不斷南遷,西晉時拓跋部幫助朝廷抗擊劉淵、石勒有功,被封為代王,建立了代國。但不久代國被前秦所滅。淝水之戰後,前秦統治瓦解,拓跋珪趁機復國,繼代王位,五胡亂華以後,拓跋氏統一華北,建立北魏。此後幾代北魏先後滅掉了北方的大夏、北燕和北涼,於公元439年統一北方。

北方民族大融合為國家統一奠定基礎

其時北魏歷代君主都已重視漢文化之學習。到北魏孝文帝一代,已有馮太后與朝臣李沖的改革,建立均田制,重新建立以農業為主體的大帝國。由於孝文帝由屬漢族的馮太后撫養,受漢文化影響較深,即位後才有日後的漢化政策。

北方民族大融合為國家統一奠定基礎

在民族征服的過程中,北魏統治者對各族人民實行了民族歧視和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常常出現瘋狂的民族殺戮,民族矛盾不斷激化,階級矛盾也日益尖銳起來,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在陝西爆發的盧水胡人十餘萬群眾起義,使北魏統治者受到了極大的震動。

北方民族大融合為國家統一奠定基礎

孝文帝

孝文帝遷都洛陽皇興五年(公元471年),拓跋宏即位,即孝文帝。此後,農民起義依舊有增無減,而朝廷殘酷的鎮壓非但沒有平息人民的起義,反而激發了更多矛盾和鬥爭。為了緩和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馮太后、孝文帝先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統稱為孝文帝改革。

為了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統治,拓跋宏決心把國都從平城(山西大同)遷到洛陽。他擔心大臣們反對遷都,思慮再三他採取了一個成功的策略。有一次上朝,他提出要大規模進攻南齊,大臣紛紛反對,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他們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孝文帝很惱火:「國家是我的國家,你想阻撓我用兵嗎?」拓跋澄反駁:「國家雖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國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險,哪能不講。」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宮裡,再單獨召見拓跋澄,跟他說:「老實告訴你,剛才我發火,是為了嚇唬大家。我真正的意圖是,現在國家矛盾重重必須進行改革。平城不是個用武之地,不適宜改革政治。我要移風易俗,非得遷都不行。這回我提出出兵伐齊,實際上是想借這個機會,帶領文武官員遷都中原,你看怎麼樣?」拓跋澄恍然大悟,立即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張。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魏孝文帝親自率領步兵騎兵三十多萬從平城出發南下,到了洛陽正好碰到秋雨連綿,足足下了一個月,到處道路泥濘,行軍十分困難。但孝文帝仍舊戴盔披甲騎馬出城,下令繼續進軍。大臣們本來不想出兵伐齊,趁著這場大雨,又出來阻攔。孝文帝嚴肅地說:「這次我們興師動眾,如果半途而廢,豈不是給後代人笑話。如果不能南進,就把國都遷到這裡。諸位認為怎麼樣?」大家聽了,面面相覷,沒有說話。孝文帝說:「不能猶豫不決了。同意遷都的站左邊,不同意的站右邊。」一個貴族說:「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麼遷都洛陽,我們也願意。」許多文武官員雖然不贊成遷都,但是聽說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擁護遷都了。 孝文帝把洛陽安排好後,委派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向那裡的王公貴族宣傳遷都的好處。後來他又親自到平城,召集貴族老臣,討論遷都,平城的貴族中反對的還不少。他們搬出一條條理由,都被孝文帝駁倒。

北方民族大融合為國家統一奠定基礎

孝文帝改革 主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改革。政治上包括整頓吏治、變革稅制、頒俸祿制改革官制和遷都洛陽等;經濟上包括行實行均田制、創三長制、改革租制等;文化上包括禁胡語、改漢姓、尊孔子等。

民族大融合經過魏孝文帝的改革,北方社會經濟有了明顯發展。孝文帝重視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糧食產量和北魏全國人口迅速增長。畜牧業、農業手工業生產日益發展。商業活動日趨活躍,北魏與朝鮮半島諸國、日本、中亞、西亞以及地中海沿岸諸國,都有商業往來。甚至北魏的許多貴族高官顯宦也都經商。

北方民族大融合為國家統一奠定基礎

雲岡石窟

孝文帝改革不僅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更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為結束長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北方民族大融合為國家統一奠定基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