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設計師更容易犯拖延症?別擔心,你的拖延症,沒

設計師更容易犯拖延症?別擔心,你的拖延症,沒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手頭上有一個重要的工作,你明知道越早完成越好,但卻忍不住收拾了桌子,打掃了房間,睡了午覺、看了部電影。拖到最後一刻,開始瘋狂趕進度。

你有拖延症嗎?你想克服拖延症嗎?

說實話,我自己一直飽受拖延症困擾,因此錯過了很多機會,熬了很多夜,脫了很多發,留下過很多悔恨的淚水。

也不是沒想過改變。比如,購買了高效人士必讀書籍《自控力》,雖然到現在還沒翻過;學習「番茄工作法」,訂購計時器,卻發現自己25分鐘能分心52次。拆分成簡單任務的TO-DO LIST上,最重要的那個任務永遠完不成。

拖延者知道這樣做沒有好處,也嘗盡了苦頭,然後等下一次任務來臨,還是選擇拖延,這究竟是為什麼?

人究竟為什麼會拖延?

拖延行為可以追溯到大腦的工作機制上。當面對一個你不想做的工作時,你的大腦中有兩個陣營就開始對戰了。

一個是控制潛意識和愉悅感的邊緣系統,另一個是主管思考、決策和執行任務的前額葉皮質。

TED演講者Tim Urban給出了更形象的解釋:每個人大腦中都有一個做理性決策的小人,和一隻及時行樂的猴子。

當任務來臨時,猴子卻只關心兩件事:簡單和開心。於是猴子開始搶方向盤,而且據我所知,它每次都贏了。

理智小人說:「去工作。」猴子說:「不。」於是你的工作被拖延到了明天。

而猴子只害怕一種東西——驚恐怪獸,也可以稱為deadline。

有截止日期的拖延,好歹能讓你完成任務,真正可怕的是,人生中很多需要完成的事,是沒有截止日期的。長期的拖延會讓人有只是生活旁觀者的感受,讓人沮喪。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拖延現象。

拖延萬有引力,不必驚慌

如果你正飽受拖延的困擾,陷入到拖延、焦慮、自我厭惡、繼續拖延的惡性循環之中,有一點是必要的:不要驚慌,因為你永遠不是一個人。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項目負責人托馬斯?杜拉克維茨(Tomasz Durakiewicz),選取了10個大項目,研究了提交時間和數量的關係。

果然,隨著截止日期的臨近,組委會收到的提交量劇增。提交量與所剩時間成雙曲線關係。

杜拉克維茨管這個模型叫「萬有拖延定律」。萬有拖延定律告訴我們,離死線越近,就有越多人陪我們一起拖延。

設計師與創意工作者更容易拖延?

大家都知道,設計師最大的成本就是時間,可他們偏偏又最善於摸魚,看設計諮詢1小時,素材網2兩小時,從大自然找靈感3小時,手癢了畫個皮卡丘4小時…

學了設計,我發現周圍的人,只有更能拖,沒有最能拖。甚至多少設計師絕對信奉ddl是第一生產力。

難道?設計師更容易犯拖延症?

來自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亞當·格蘭特發現,拖延症並不是一無是處。相比於那些急匆匆完成任務或者是拖延非常嚴重的人,適度拖延的人可能更容易創新。

他的調查顯示:不到最後一刻不做事的人,大部分時間都是混過去的,他們根本沒法產生創新的想法。一開始把事情匆忙做完的人,一直處於狂暴的焦慮狀態,以至於他們也沒產生更好的想法。

而處在兩者之間的中度拖延症,是擁有最高的創新評分。

歷史上很多偉大的創新者都是拖延症患者。江湖上流傳著眾多偉大作家拖稿的故事。寫《悲慘世界》的維克多?雨果為了強迫自己在屋裡工作,曾讓僕人把自己所有衣服都拿走;寫《白鯊》的赫爾曼·梅爾維爾需要讓妻子用鐵鏈拴在書桌前才能寫作。

發愁的維克多·雨果

達·芬奇更是以驚人低下的完成度而成為拖延人士的典型。他一生創作準備的草稿有1萬多幅,然而完成的作品卻僅僅只有20多幅。

達·芬奇本人亦為此苦惱不已,在一則筆記中他寫道:「告訴我告訴我,有哪樣事情到底是完成了的?」這句話,可以說是對他本人以及眾多拖延症患者的靈魂拷問了。

他最著名的作品《蒙娜麗莎》,創作斷斷續續花費了4年,嚴重推遲了客戶要求交貨的時間,最後直接帶著這幅畫從義大利跑到了法國,在去世前都一直在修修改改。

《最後的晚餐》光反覆修改草稿與構思就花了15年,繪製花了3年,基本把達芬奇在業內的信譽值降到了最低。

但正是他分散在光學、人體結構和透視上的精力,對每一個細節畫法的探索,成就了世界獨一無二的達芬奇。

除了藝術家們,拖延症在設計師中也非常常見,比如102歲的建築大師貝聿銘。

他設計肯尼迪圖書館因為各種因素,花費了15年;盧浮宮玻璃金字塔6年;收山之作」中國銀行總行大廈拖了整整7年。

中國銀行總行大廈

盧浮宮

肯尼迪圖書館

90年代初有人找他做蘇州博物館,中間經歷六任蘇州市長。貝聿銘當時就說,你們需要的是城市的保護方案,而且還必須把運河清理乾淨。他先派大兒子貝定中(城市規劃師)去為蘇州解決城市問題,其中也包括對水質的改善,最終在2006年終於建成了。

人類拖延史上還有一大奇蹟—— 聖家堂!1883年,西班牙建築大師安東尼奧·高迪接手了這個項目。

高迪說:「我的客戶(上帝)並不著急」。於是,他一建就是一輩子…43年來,他不斷地研究教堂結構設計,更新著設計稿和模型。

設計稿實在是太難實現了,直到1926年車禍去世,教堂的完成度也只有20%左右。135年過去了,它還在修建…據說,2026將會完工,屆時它將成為全世界的焦點。

拖延給了創意工作者更多時間去發散思維,用一種非線性的方式去思考,來達到意想不到的突破。

注意,只是說適度拖延,而不是無限期拖延!

拖延不可怕

解決拖延症沒有萬能葯,但我想在這裡分享一下佩里先生的解決方法

約翰·佩里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榮譽客座教授、美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已出版、發表了100餘部哲學作品的他為當代哲學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同時,他也是一名資深拖延症患者。

他拖了15年,提出了「結構化拖延法(structured procrastination)」。這個方法可能不屬於普通意義上的「戰拖方法」,頗有市場,也廣受關注,甚至還因為這個方法獲得了「搞笑諾貝爾獎」。

佩里正在實踐「工作沒做但仍然在用海草跳繩」

結構化拖延法大概是這樣的:

大部分拖延者都不是一事無成的窩囊廢,在逃避那些"本該做的事情"的同時,拖延者們還是卓有成效地完成了不少其他事情嘛。

比如,拖延者可以利用自己的畏難心理,調整待辦事項清單,辦成不少不那麼重要但也挺重要的事情,例如:第一項,學外語;第二項,打掃廚房;然後你就可以很驕傲地說,我做完了第三項,遛狗。

讀完鬆了一口氣,果然拖延也不是那麼讓人慚愧的事情。

拖拖拉拉不是罪。最重要的是,我希望和我一樣的拖延者們能夠不再從心理上"對抗"拖延,而是學會"接受"自己的做事習慣,並能適當地利用它。

習慣拖延的你,也不會註定是個失敗者。

- END -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見不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普象工業設計 的精彩文章:

傳統設計已經滿足不了甲方爸爸了?現在都流行這麼干!
1000天不脫落,輕鬆吊起一米八大漢!這樣的暴力掛鉤你見過么?

TAG:普象工業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