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脾氣,可能「醫治」了父母——我們小時候是被如何對待的
小孩子亂髮脾氣,可能是父母面臨的最有「挑戰性」的狀況之一了。
當孩子乖乖的時候,我們往往感覺自己是個好父母。
但當孩子躺在地上打滾尖叫的時候,我們就覺得非常無助、不堪重負、甚至懷疑自己當不了好媽媽好爸爸。
然而,不管你信不信,換個角度看,小孩發脾氣也是件好事,是我們孩子情緒健康和幸福的重要組成部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小孩子發脾氣,有什麼好處?
1、減壓,同時也是練習處理情緒的機會
眼淚含有皮質醇,即壓力荷爾蒙。當我們哭泣時,我們實際上是從我們的身體釋放壓力。
爸媽們估計早就發現了,當孩子尖叫大哭打滾的時候,你說啥都沒用。
但是等這陣「暴風雨」過去之後,寶貝的心情就要好很多。
如果條件允許,比如正好不在公眾場合,不會打擾別人,那麼讓孩子發個「完整的」脾氣,不打斷這個過程,孩子就能經歷從悲傷到平靜的全過程。
這個經歷特別重要,這會讓孩子明白:人是可以從壞情緒中走出來的。
儘管,這可能會花費爸媽一個小時的時間,讓孩子使勁「折騰」,很費時費力,卻讓孩子為以後處理自己的情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相比之下,給孩子買個冰淇淋,讓孩子趕緊止哭,雖然容易快速「見效」,但這樣的「賄賂」,卻讓孩子錯過了練習處理情緒的機會。
2、幫助孩子學習新技能
有時候孩子正玩著,可是突然小汽車卡住了、積木倒了,拼圖怎麼都拼不上啊……這些小挫折都會導致孩子發起脾氣來。
可是通常,孩子發完脾氣,又會重新玩起來。
發點小脾氣,表達自己的挫折感,有利於孩子清醒一下,這樣他們就可以又學到新東西。
對於小孩子來說,「學習」就像呼吸一樣,是自然進行的。如果孩子無法專註了,通常是強烈的情緒阻礙了孩子。
為了學習,孩子必須快樂和放鬆,表達情緒不安是這個過程的一部分。
3、讓孩子睡得更好
如果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爸媽趕緊轉移孩子注意力,孩子就沒有機會把不良的情緒真正紓解出來。
這樣一來,當孩子睡覺的時候,大腦處於休息狀態,被壓抑的情緒又會浮現,促使孩子因為壓力而醒來。
但如果白天的脾氣紓解得好,晚上也更容易睡個好覺。
4、孩子能安全的和父母表達感受
發脾氣既是孩子情緒的表現,也是孩子求助的呼聲。
其實,這種「失控」的感覺很不好受,孩子自己也很不想陷在這失控的情緒里。
從這個角度來看,孩子對著父母發脾氣,就是在對父母求助,也說明孩子對父母非常信任。
即便我們不能接受孩子的行為,但也可以對他的悲傷、委屈、難過表示理解。
什麼餅乾碎了、襪子不是粉色的、不喜歡這條褲子……都只是一個借口,寶寶真正需要的是愛和聯繫。
5、「暴風雨」過後,孩子和你更親近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可能會口不擇言:
「不要媽媽」;
「爸爸走開」;
「討厭媽媽」……
但如果爸媽們淡定地對待這樣的情況,並不急於讓孩子安靜下來,只是耐心地在旁邊安靜地陪著,等孩子度過這段情感風暴,我們再提供一個溫暖的擁抱,孩子就會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無條件的接納,以後會更加親近我們。
6、從長遠來看,如果能在家發脾氣,出門後就發得少一些
其實孩子們更願意在家發脾氣,因為這個環境更熟悉,而且他們覺得在家裡,爸媽更容易傾聽。
如果我們要求孩子「不論在哪裡都不能發脾氣」,那孩子內心的壓力就無處釋放了。
不如,找到合適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釋放一下壓力。
如果能在家裡發發脾氣,那每次帶孩子出門、短途旅行的時候,我們也要輕鬆得多。
7、其實孩子正在做一件大人已經忘卻的事
隨著孩子越長越大,他們也哭得越來越少了。
一部分原因是,孩子調節情緒的能力越來越成熟。但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孩子正在學習融入一個不太接受情感表達的社會。
我們成年人也有傷心難過的時候,也有想大哭一場,卻怎麼也不敢的時候。
特別是成年男性,很難找到放心的情境,真正釋放自己的感情。
因此,趁著孩子的情緒仍然能夠自由流露的時候,讓他們盡情的表達出來吧。
8、孩子發脾氣,也在「醫治」我們自己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總是激起我們強烈的感受。
回想我們自己小的時候,我們的父母也許並沒有耐心地傾聽我們,沒有在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跟我們共情。
現在,我們自己的孩子發脾氣,也會引發我們自己當年是如何被對待的回憶。
試試在與孩子一起度過「情感風暴」後,花點時間練習自我照顧,比如與朋友交談,大笑,或者自己哭一下。
保持冷靜是需要練習的,但是當我們能夠管理它時,我們實際上是在重新塑造我們的大腦,以期成為更平靜,更平和的父母。
我們可能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當我們獲得支持並有機會傾聽自己時,為人父母的情感挑戰可以成為一種治癒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