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絲竹:中國式的輕音樂
關於江南絲竹的歷史溯源,是在明代嘉隆年間,以魏良輔為首的戲曲音樂家們在太倉南碼頭創製崑曲水磨腔的同時,以張野塘為中堅人物組成了規模完整的絲竹樂隊,用工尺譜演奏,由崑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後逐漸形成絲竹演奏的專職班社。明萬曆末在蘇州地區形成了新的樂種「弦索」,可算是江南絲竹的前身。它與民俗活動密切結合,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後正式定名為江南絲竹。
江南絲竹流行於江蘇南部、上海、浙江西部一帶的器樂曲,樂隊以絲弦和竹管樂器為主,所以稱為絲竹樂,在這些地區的城市和農村都很流行絲竹樂,但風格完全不同。城市絲竹樂風格典雅華麗,加花較多,流傳很廣;而農村則常用鑼鼓,氣氛熱烈,風格簡樸。
江南絲竹樂合奏在突出主要樂器二胡、笛子的基本原則下,其他樂器靈活自如地依據一定的規律特點相互對比烘托,默契協調,獲得獨特的韻味。笛子演奏注重氣息的控制應用,音色圓潤飽滿。高音清遠含蓄,低音悠揚婉轉。常用的演奏技法有墊音、打音、倚音、顫晉、氣顫音、泛音等。二胡演奏右手要求弓法豐滿柔和,連綿不斷,力度變化非常細膩,左手傳統演奏慣用一個把位,常用的演奏技法有滑音、勾音、空弦裝飾音、左側音、墊指滑音等。
江南絲竹的演奏風格和手法,並不採取主奏樂器領奏,也不採取鼓板節拍,它以能者為領、能者為師,只要某一高明的演奏者為首,大家就互相默契,以他為領奏,什麼樂器都可以。另一方面,個人只要對樂曲的基本旋律骨架能熟悉,就可以即興發揮,且隨著樂器的不同性能,演奏者不同藝術情趣和修養,進行「因器制宜、因人制宜、因情制宜」。
江南絲竹曲目豐富,傳統樂曲有《中花六板》《三六》《行街》《四合》和《雲慶》等。聶耳曾改《倒八板》為《金蛇狂舞》,很快風靡全國;劉天華改編創作的《變體新水令》也早已成為樂壇名曲,在全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又因近百年來相當普遍,足跡曾至海外,國際友人也譽為「中國式的輕音樂」。演奏江南絲竹的著名音樂家有周惠、金祖禮、陳重、項祖英、林石城等。
2006年5月20日,由江蘇蘇州太倉市和上海市聯合申報的江南絲竹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航華東光電 劉千榮)
※空客與賽峰共同研發的下層客艙模塊乘客設施獲「水晶客艙獎
※波音和蘭利設計大飛機增強型垂直尾翼
TAG:看航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