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豆瓣9.6,力壓權游的硬劇,比恐怖片還恐怖

豆瓣9.6,力壓權游的硬劇,比恐怖片還恐怖

不出意外的話,號稱「電視劇屆一哥」的權游應該是爛尾了。

如果說,鋪墊了那麼多季,

讓不明覺厲的夜王忽然暴斃有點兒令人無法接受的話。

那麼從第八季的ep.4開始,除了草草的支線收場。

眾多人物集體智商下線的硬傷,則飽受外界詬病。

悲憤不已的粉絲,憤怒地表示:

為什麼要把劇本交給郭敬明?!

曾經,權游吸引人追下去的動力,

是因為其中展現的爾虞我詐,和人性的博弈。

到本季,則變成了你愛我、我卻想起他的男歡女愛。

一部原本具有史詩氣質的大作,如今已被戀愛的酸臭弄得不倫不類。

被人吹捧了那麼多年的劇跌下神壇,難免讓人失望 難過。

不過好在,上周,同樣出自HBO的另一部大作上線。

一經推出,有人就直言:

比權游本季的ep.3還硬

雖然只有短短5集體量。

不過在看完首集後,我不得不承認……

它嚴重吊起了我的興趣。

切爾諾貝利


Chernobyl

在給大家總結5月片單的時候,其實這部迷你劇我就注意到了。

當時沒納入到列表中,是因為類似的題材不少。

能不能講好,真是個未知數。

但,我低估了一點——

這部劇的出品方,可是被粉絲戲稱為黃暴台的HBO啊。

經它之手的不少項目,口碑向來不錯。

關鍵是,尺度也妥妥兒都是成人喜歡的限制級。

像什麼《西部世界》啊;

《慾望都市》啊;

《真探》啊。

都出自於它。

不可否認,但凡提到HBO,

基本上,就是在談論品質本身。

HBO的紀錄片也超級棒——《紐約災星》

而《切爾諾貝利》這部根據歷史事件改編而來的劇,

如果單看片名讓你感覺不出來什麼新意的話,

它的演職名單,絕對讓你眼前一亮。

比如斯卡斯加德和艾米麗·沃森,兩位都是享譽國際影壇的著名演員。

此前二人在拉斯·馮·提爾的《破浪》中就有過合作,表現堪稱驚艷。

多年後二人再聚首,雖然首集均未露面。

不過從海報和預告中呈現的質感來看,還是很有味道的。

此外,愛爾蘭新晉小生巴里·基奧根。

憑藉《馴鹿致死》和《敦刻爾克》的表現,也讓我對他的角色抱有期待。

除了優秀的演職名單。

如前面所講,HBO打造的劇本身素質就很高。

拿這部《切爾諾貝利》來說吧。

開播僅1集,就在豆瓣、IMDB、爛番茄等各大評分網站上收穫超高好評。

相較之下,權游因為後面的劇情爛尾,已經出現下滑趨勢。

被碾壓,似乎已經是事實。

而但凡看過前者的網友,基本上都在首集結束後獻上了自己的膝蓋。

說了這麼一堆,不拿具體的細節安利,你可能無法感受到它有多好。

不客氣的說,鏡頭質感上,《切爾諾貝利》就甩普通電視劇一大截

隨便一幀,都是電影級的視覺享受。

一般的電視劇很少用變焦去烘托影像氛圍

不光在視覺質感上做精,

作為一部每集只有60分鐘的迷你劇,

《切爾諾貝利》還非常善於在有限的時間內,

利用留白,在敘事上為觀眾製造緊張感和懸念。

在首集的結尾,對真相還一無所知的市民,仍舊如往常一樣。

該上班的上班,該上學的上學。

街坊鄰居們也仍舊和平日一樣,在街邊、公園內親切交談。

忽然,畫面中掉下一隻鳥。

從它痛苦的掙扎中可以預見:

一場災難正在等待著大家

如此種種,皆顯示齣劇組和HBO對逼格的追求。

當然了,作為一部根據歷史真實事件改編而來的作品。

優質的畫面只不過為該劇提供了華麗的外觀。

更大的看點,在題材本身

就目前來說,《切爾諾貝利》的布局還是非常吊人胃口的。

就像剛才介紹演職名單時我講到的,整個第一集結束,

關鍵人物都還沒湊齊。

從首集釋放的信息來看,牽扯的角色就超多。

有專業的科研人員和核電站員工;

有電廠的廠長和政府官僚;

以及負責現場救援的消防隊員和醫務工作者。

更不用說在這場核災難中,成為原子難民的百姓了。

算上歷史上後期參與救援的軍隊、工人,

和媒體、西方專家與蘇聯官方的介入。

剩餘5集,如何安插如此眾多的人物就相當考驗編劇水平了。

時任蘇聯領導的戈爾巴喬夫(左三)曾親自坐鎮一線參與決策

好在,海報中已經間接透露了這部劇的主題。

注意到劇名右下角的標語了嗎?

What is the cost of lies.」(撒謊的代價是什麼)

是的,這是一部有關謊言的警示錄。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樣,切爾諾貝利的危機,源自一場人為事故。

1986年4月26日,凌晨1:24。

一場實驗正在切爾諾貝利悄然進行。

當時出於節省開支考慮,負責測試核電站自我供電系統的工作人員,

由於在測試過程中解除了核電站的安全裝置,

導致核電站的反應堆產生故障,並引發爆炸。

因為能量巨大,核電站4號反應爐的天頂蓋直接被衝擊波掀翻。

受此影響,帶有高放射性的的粉塵被一併帶到戶外。

因為爆炸後伴隨的持續燃燒現象,高放射性煙灰被連續排出。

不知道真相的圍觀群眾,以為這只是一場普通火災。

和看熱鬧的大人一樣,年幼的孩子們,在灰燼中興奮得手舞足蹈。

卻不知,死亡之淵就在腳下

這裡額外插一嘴。

看這部劇之前,最好提前看一部Discovery出品的紀錄片。

評價同樣很高。

之所以提這部作品,是因為它提供的信息很好彌補了追劇時的知識盲區。

而且對事故背後的現象,也做了比劇更進一步的挖掘。

比如剛才提到的煙灰,如果我只說當中帶有高劑量的放射物質。

你壓根兒就沒概念。

高劑量是多少?標準在哪裡?

這部紀錄片給出了答案。

我們知道,日常生活中,因為有太陽存在的緣故。

輻射是無法避免的。

而地球大氣層神奇的地方就在於,它能讓輻射維持在人體可承受範圍內。

但切爾諾貝利的輻射值,卻遠超正常標準。

按當時該市使用的倫琴為單位。

事故發生一天後,當地的輻射至就從正常的0.000012倫琴,提高到60萬倍。

一個人正常的承受值是多少呢?

每年2倫琴

而當時的爆炸現場(反應堆廢墟上方),最高值就達到了3500倫琴。

知道這組數據,再回看劇中人們的表現,是不是瞬間覺得特別恐怖?

這還不是最恐怖的。

最恐怖的,是官方處理這件事的態度

也難怪有人稱,這部劇比恐怖片還恐怖

因為,這一切悲劇製造的源頭,

都是人為的。

當時因為爆炸事出偶然,很多身處一線的人,

都因吸收了巨額輻射,產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反應。

嘔吐的嘔吐。

灼傷的灼傷(直接接觸散落於周邊的放射物質)。

大出血的大出血。

種種跡象都在表明:

這起爆炸,比想像的嚴重

可你猜當時的官方是怎麼解決的呢?

掐斷和外界聯繫,拒絕消息走漏!

理由還挺「光明正大」:

不能因為妖言惑眾,就將奮鬥而來的果實付之一炬。

不泄露也是為了大家好。

穩定,壓倒一切。

如此騙人偏己的官僚主義,讓切爾諾貝利錯過了黃金補救期

在剛才提到的那部紀錄片中,有一段對這種官僚作風的極佳諷刺。

因為核輻射擴散到大氣層,並隨風被帶到了歐洲其他國家。

放射雲飄到最遠的地方,甚至到了瑞典。

人家一檢測,發現了問題的嚴重性。

作為紅色政權的老大,

蘇聯首腦後來還是通過該國,了解到自家後院出了大事。

如果不是西方陣營傳話,對切爾諾貝利的全面疏散還會進一步延後。

那些曾長時間暴露在核輻射空間下被延誤撤離的人,

已經因此付出了慘痛代價。

而這一切,原本是可以盡量止損的。

如果說,核污染之於人類,是一個看不見的敵人的話。

那麼謊言,則成為我們殺死自己的最後武器

和意識形態無關,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中的謊言不只存在於紅色陣營。

號稱民主的西方國家,也有人出於對百姓福祉的「考慮」,選擇將真相掩埋。

可笑的是,歷史並沒有讓我們學會教訓

福島核電泄露事件,如今已經過去了7年。

可當局的做法,卻和當年的烏克蘭如出一轍。

你玩弄真相,真相也將玩弄你

可悲的是,我們一直在重複同一個錯誤。

《切爾諾貝利》的出現,又一次為我們的愚昧敲響警鐘。

面對問題,選擇真相,是勇氣,也是擔當。

但願,為真理髮聲的理想永不泯滅。

災難面前,無辜之人不應該成為特權思維的犧牲品。

近 期 熱 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毒藥App 的精彩文章:

最癲狂的末世科幻,提前30年預見了未來
豆瓣9.5,這片戳中了2億中國人的痛點

TAG:毒藥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