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龍云:自從我們的爺爺輩們開始唱陝北民歌,它就再也沒有間斷過……

龍云:自從我們的爺爺輩們開始唱陝北民歌,它就再也沒有間斷過……

什麼時候有了陝北民歌,我們目前還不知道或已經很難確切地知道了。但我們知道,自從我們的爺爺輩們開始唱陝北民歌,它就再也沒有間斷過。漫長的時間裡我們忘記了多少陝北民歌,怕是以「億」為單位的數字後面還要加許多個「零」才能計算的。我們現在記憶的陝北民歌只是九曲黃河滾滾濁浪中的水花,幾經開放,幾經敗蕊,然後被人隨意撿拾的幾朵罷了。

陝北民歌是陝北這個特定地域中的特定民間藝術形式。在文化傳播媒體落後的時代,它千百年來局限在這塊地域中成為典型的區域民歌,這是它的悲哀,也是它的無奈,它無法走出這塊土地,它和這塊土地上的民眾共生共長、共存共亡。然而,一旦時機成熟,一旦文化傳媒變得現代且快速,它的生命之翅就逐漸豐滿。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後,它的影響力迅速地擴張,從陝北革命根據地到其他解放區又至國統區,蔓延成一種全國性的歌唱現象。它的明媚如「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使國人在陰霾籠罩中窺見了天邊現出的太陽光芒。新中國成立後,陝北民歌又帶著陝北文化和新民主主義文化的溫熱從「十三年窯洞」中跨出,跨過黃河,越過太行山,一直跨向「琉璃紅牆」;又不停歇地轉頭南下,越過秦嶺,跨過長江,跨過嶺南嶺北……這全緣於一曲《東方紅》。

這一曲《東方紅》,人們用它代替了多少年延續下來的早更鐘聲,人們用它替換了無數代綿延不廢的晚禱眠曲,日日聽,月月聽,年年聽,一直聽了幾十年。在歷史轉彎的時候,《東方紅》被叫「暫停」,這聲「暫停」,讓多少習慣了「聞歌起舞」的共和國同齡人因之而上班誤點,也讓多少曾在革命戰壕里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老將軍因之而夜半無法成眠。他們懷念,懷念一個時代;他們遺憾,遺憾熟悉的不再熟悉,陌生的還一時難以適應。

回過頭去叩問,那時有多少人知道《東方紅》曾是一首陝北民歌?沒有人想著去打開這首歌的歷史檔案,他們已把這首歌等同於國歌,甚至超越國歌而被內化為某種生存狀態。他們早已對這首歌的地域籍貫的消泯習以為常,它已以其情感的完滿傳達註解了自我的全國家地域概念。

一直到《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的出爐以及它又一次以僅次於《東方紅》的聲浪覆蓋全國之際,一部分人才多少被「提示」——這是陝北民歌。

陝北民歌就這樣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中國衛星上天,一曲《東方紅》在整個太空嘹亮地響起。當年的李有源只是站在佳縣的山頂上看到日出東方紅起來的實景,而現在的「東方」已經是大中國大東方的概念了,整個東方被太陽照得「紅」滿「球」了,全世界因一曲《東方紅》知道了陝北民歌。

時間進入歷史轉折過後的新時代,西方迪斯科、港台流行音樂同時「攻掠」神州大地之時,又一種奇怪的現象發生了:「西北風」的強勁之勢覆蓋了幾乎同時「舶」進來的這兩種音樂現象,以陝北民歌為原發動力的「風」狂吹猛進、勢如破竹的強大生命力再一次顯現。還要說的是,料不定未來的哪一年,這股風又會捲土重來,再一次張揚它的「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陝北魅力。

說到中國,我們就會想到「土地廣袤」「幅員遼闊」這些詞語,這些詞語的後面就是各個歷史時期形成的區域板塊,板塊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就形成各區域的民歌。在這些區域民歌中,曾經有過《劉三姐》的以對歌形式表徵情意的歌壇文化現象,也有過《花兒與少年》的以半歌半舞形式傳達特定情感的文化現象……只是,這些現象僅持續了一段時間,傳播的範圍也極有限,唯獨陝北民歌,從持續時間和傳播廣度上都創造了國內區域民歌之最。

陝北民歌的個性源於陝北的文化地理環境。黃河和長城是這塊地域的骨架。長城幾經修葺,越修越厚、越砌越高,就隆成了地域脊樑;黃河入晉陝峽谷,由於兩岸石壁和狹窄河床的制約,不得不左衝右突咆哮奪路,一改其原有的坦蕩平和而變得乖戾張揚。黃土和黃沙又是陝北地域的血肉。黃土地上丘陵溝壑縱橫切割,「山峁陡疙瘩,崾嶮加渠岔」,限制了交通也阻隔了交往;浩瀚黃沙一望無際,「無風像綿羊,有風三尺浪」,變化多端,神秘難料。這些,就是陝北民歌發生的首要前提,也是陝北民歌曲調豪壯粗獷、纏繞張弛的內因機制和歌詞坦率直白、火辣情深的外感發生緣由。

陝北民歌的共性受孕於陝北人集體性格的博融性。歷史上,這塊地域從秦以前就有了長城,之後又有了漢、明長城。牆內人慾以長城「大圍牆」的功能阻擋外來勢力的侵入,將自己封閉起來而閉關獨守、自我發展。可惜的是,越是深牆高壘,越逗引了牆外民族對牆內世界的窺視慾望,他們運用一切軍事手段,不惜一切經濟代價一而再再而三地切割長城直入陝北,殘酷蹂躪後掠奪了財產、霸佔了土地,卻也「丟失」了一部分士兵。每一個朝代都重複了這種行為,每次重複,「丟失」的士兵都不同,這就為陝北人性格增加了集體成分。集體成分增添的方式還有牆內另一個世界的擠入。陝北乃邊陲要塞,常讓朝廷皇帝提心弔膽,所以,他們就常將兩部分人派來此地:一部分是軍事重臣,這部分人或帶湘軍或帶淮兵三年五載甚至十年二十年囤居塞上抵禦外寇,有的人或退役塞上安家而居,有的人或尋妻生子塞外入贅;另一部分人是被革職降官貶謫塞上,他們被迫攜家帶眷離京赴塞,知道從此不再會返京復任,也無法重新回到故鄉,就做了塞上的普通臣民。還有很多不可知的人員因了不可知的原因加入了陝北人的集體行列。這些人集合在一起形成了陝北人的集體性格,其乃「雜取種種」拼湊而成。性格的集體性孕育了陝北民歌的共性特徵,陝北民歌的風行就因了這種「普遍」,能為各不同區域的受眾所接受,形成較龐大的受眾系統。

陝北人愛唱,陝北人會唱。陝北人的唱,其實就是言說。

頻繁的戰爭,過度的墾荒,使陝北變得日益「苦焦」。生活不僅苦,還「焦」,焦急、焦慮、焦憂、焦心。如果說「苦」只是一種物質層面的痛苦,那麼「焦」就已經上升到精神層面的痛苦了。痛苦了怎麼辦?「女人憂愁哭鼻子,男人憂愁唱曲子」,「心裡麻煩由不得唱」,「一個酸曲唱出來,肚子里的高興翻出來」。精神層面的痛苦只有用精神層面的「享樂」才能解脫。「受苦人」到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境地連「苦」都無法「受」的地步時,只好去財主家攬工,然而「攬工人兒難,正月里上工十月里滿」。無奈,只好外出替人家趕牲靈,「走州縣過城府沒睡過囫圇覺,精尻子添夜料邊添邊尿」。「趕」不下去時,只好背井離鄉、別妻灑淚隻身走西口。「去年遭年饉,地里寸草也不生,沒打下一顆糧,活活地餓死人。官糧租稅重,逼得人跳火坑,手中沒有錢,不走西口怎能行?」天下烏鴉一般黑,西口也難走下去,最後只能賣娃娃,「山蔓蔓拿秤稱稍比麥賤,蕎麥花和秕谷都能糶錢。一個娃賣錢是三至五串,母子們難分離實實可憐」。這是一種比哭還難受的唱。但他們只能唱,他們沒處說,一家如此,家家如此,他們只能自言自語、自說自唱。他們也憤怒,憤怒到無所顧忌,「青天藍天老藍天,殺人的老天不眨眼」。本來,在生活無著、痛苦無依的境況下的陝北民眾是非常虔誠地相信上天的,相信上天是會睜開慧眼普濟天下眾生的,然而似乎老天也已經漠然見慣、熟視無睹,於是才有了這樣發自心底深處的絕望之唱。這實在是對不公的舊社會舊制度的大聲疾呼和吶喊,只有吶喊了嘶唱了,才能暫時解脫苦焦心情。

陝北人也很會唱。諦聽到了雷之狂暴、風之怒吼,他們就學會了高八度的超聲音腔;聽著隔溝的山羊叫喚、圪樑上的吆牛嘶喊,他們練就了「攬羊嗓子回牛聲」;從黃河的驚濤巨響、小溪的流水嗚咽,他們掌握了顫聲和滑音;從圪梁梁山峁峁遠距離間的應答聲中,他們知道了「對面的窪對面的崖,對面的哥哥你過來」的回聲效果。他們是天造地就的音樂家,沒有理論的抽象總結,唯有聲響練唱的實踐生活。用「天籟」去概括陝北民歌,是最貼切不過的評價。

他們沒想到,唱民歌會唱成歌手。那時候還沒有職業陝北民歌手的說法。他們也不可能想到,哪一天會因為一首歌而紅遍天下還會引來台下無數粉絲熱淚盈眶,他們只想「唱個曲曲解心焦」,生活的重擔壓得他們翻不了身,他們只好以嘴裡的「痛快」聊以「翻身」。後來,民歌的發展遠遠超出了當初的料想,「形象大于思維」的果實掛得招搖而惹眼:《蘭花花》只是一個女子對自身婚姻命運不滿而掙扎的陳述,可是當後來的父母再重蹈歷史覆轍時自然會想起那個青年女子聲淚俱下的控訴歌聲;《三十里鋪》也只是木匠常永昌有感於兩個恩愛的男女不得相廝相守的慨嘆,可後來的人們已經把「三哥哥」和「四妹子」上升到反封建反禮教的高度去評價這兩個「典型」了;《對面(價)溝里流河水》只是對一個事件的簡單敘述,可它卻激發了人們對打橫山救窮人的游擊隊的真心擁護,也帶動了一大批年輕人爭相報名參加游擊隊走上革命的道路;《東方紅》也只是李有源看到東方噴薄的日出想到了解放區來之不易的即興表白,哪裡會料到一首歌真正成就了一位名垂千秋的歌手,尤其是這首歌還有輿論導向作用,促進了解放區形成人心向黨、跟著領袖共同抗日的氛圍。我們切不可小覷輿論,試想,如果當年共產黨人放棄了輿論這桿「武器」,要單憑「小米加步槍」和美式裝備的坦克大炮相抗衡,那是決然難以取得勝利的。在當時財力匱乏的延安,一隊隊面呈菜色身著粗衣的八路氣宇軒昂精神抖擻地穿行在延河之濱,主要的動力來自於強大的輿論武裝和理想信仰的支撐。他們唱著「邊區的太陽紅又紅」,奔赴前線抗擊日寇;他們嘴裡哼著「解放區那麼呼嗨、大生產那麼呼嗨」,手裡搖著紡車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我們不是放大陝北民歌的輿論功能,我們只是實事求是地敘說一段歷史。

作為陝北民歌傳播區域的普通民眾,我們的基因里已經先天地注入了民歌的元素,無法背叛我們的祖宗,無法走出祖宗為我們營造的這塊民歌土壤。不管承不承認,我們都在重複著祖先的歷史語言,依然在陝北民歌營造的文化氛圍里走著現代的「貓步」。這就是文化。儘管在全球化的強勢文化侵入下,我們的腳步有些趔趄,然而,骨子裡的民歌血液仍然強勁地奔涌在文化的肌體里。

一位地道的陝北文化學者對陝北民歌的深入解讀

帶你探尋陝北民歌的文化內核

再版對原版進行了細緻的核對修訂,對整本書的版式設計等亦精心做了調整。書中附有陝北剪紙藝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華月秀女士為本書親剪的十多幅民歌主題的剪紙作品,相信會給讀者帶來別有意趣的閱讀體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陽讀書 的精彩文章:

總社4種圖書《讀宋詩隨筆》《金子美玲全集》《銀兒與我》《騎兵軍》在第27屆上海市中小幼優秀圖書評選中獲獎
曹小曙:「土地利用與空間規劃」叢書總序

TAG:首陽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