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作家孫頻:無法遏制的生命力,是從生活中長出來的

作家孫頻:無法遏制的生命力,是從生活中長出來的

「小說中最逼真、最有生命力的細節,大多來自於真實的生活。」作家孫頻在談《鮫在水中央》的創作心得時這樣說道。5月11日下午,孫頻與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評論家張莉,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作家梁鴻一起來到《鮫在水中央》新書分享會的現場,與讀者們一同探討了文學創作、文學與現實的關係等話題。

作家孫頻:無法遏制的生命力,是從生活中長出來的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孫頻《鮫在水中央》新書發布會現場

《鮫在水中央》由《鮫在水中央》《天體之詩》《去往澳大利亞的水手》三部中篇小說構成,都在寫大時代背景下,那些小人物的命運,試圖寫出人們在時代裹挾之下,在命運車輪的碾壓之下的種種精神救贖,即使身在泥淖仍渴慕星光的不屈與堅韌。作者孫頻談及創作心得時說,雖說是虛構類作品,但是所有創作素材都來源於自己生活過的家鄉,小說無論是無人的深山老林還是那座廢棄的工廠,都源於她兒時的記憶,那座工廠的變遷凝聚了很多人世間的滄海桑田,是她一直以來渴望表達的東西。

談及孫頻的創作特點,梁鴻表示,現實感是作品的重要基礎,構成文本的鮮明色彩。一個作家寫得越多越嫻熟,筆觸往往容易淹沒了寫作本真的東西,而孫頻的作品裡依然保持著真實感,這是孫頻在文學創作中最可貴的地方。書中那些不起眼的小細節都異常紮實,似乎能讓人觸摸到最真實的生活肌理,紮實的細節築起了整部小說,正是這些不起眼的細節使小說最後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時候,卻是那麼的觸目驚心。

在張莉看來,孫頻對世界有自己獨到的理解方式。在孫頻的作品裡,人成了社會關係的總和,每一個人的背後都飽含著故事,無論沉沒、失敗與否,生命中都有過光澤與希望。這些生命破敗、生活在灰暗地帶的人,都是身在泥沼,但渴望向上,身在灰敗,又渴望光澤的人。張莉認為孫頻作為當代作家的獨特之處還在於理解人性的不同。「她能寫到人性的黑暗之處,但在孫頻的作品中,即使人生乾涸,荒草沒頂,依然能看到天上群星閃耀。」

對於孫頻在創作上的「變化」,梁鴻認為,與之前的作品相比,孫頻不再以一貫的女性視角創作,而是嘗試通過男性的第一視角講述故事,將現實生活與那些充滿詩意的廢墟交錯在一起,人物內心深處的荒涼感和孤寂感消解在詩性的山林、廢棄的工廠,人物又在孤寂與荒涼中執意為自己點著一盞心燈照路,更加寬闊厚重的格局為較為沉重的故事情節增添了一絲暖意。

張莉認為,孫頻這三部中篇里都有一種詩性的存在,故事裡的每一個人都擁有精神性的深層一面。孫頻用繁複的方式來書寫繁複的人性,即使生命中遭遇了一切寒涼、黑暗的複雜性,但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單純性依然保留。「走進孫頻的作品,不僅僅是看到一個人的命運,更多地可以看到跟自己血肉相連的東西,進而被深深打動。」 張莉說道。

談及《鮫在水中央》的創作體會,孫頻說:當你一直用單一角度創作就會慢慢產生一種「厭倦感」,想要有所改變,所以我在《鮫在水中央》中嘗試換一種視角來創作,我不想把自己一直困在某種局部里,想拓寬自己的視野,而不是單單只用女性視角來看待世界,想嘗試一種去性別化的寫作。

「小說無論如何虛構,那些最逼真的細節、最有生命力的細節,極有可能是來自於真實的生活。」孫頻說道,「情節和形象可以虛構,但是那種無法遏制的生命力,是從生活中長出來的。文學創作不是脫離生活而飄在天上的,文學形式無論如何變型,其根都是長在大地上的。」所以孫頻一直堅信,作品需要真情實感。沒有真實的情感,小說就沒有感染人的力量。

孫頻從小愛好文學,十四、五歲便開始讀小說,福樓拜、陀思妥耶夫斯基、張愛玲、錢鍾書都是她最喜愛的作家。「文學能滋養一顆善良的心。」孫頻建議當代的青少年們多看一些經典的書籍,特別是中國的古典文學作品。「閱讀經典能夠陶冶性情,讓一個人內心變得更平靜,能在閱讀的過程中與悠長厚重的歷史產生某種聯繫。」(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彭詩韻)

作家孫頻:無法遏制的生命力,是從生活中長出來的

《鮫在水中央》

孫頻 著

湖南文藝出版社|博集天卷2019年5月出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親子閱讀之要:激發興趣
行動一線建支部 支部一線有行動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