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清皇宮宴,為什麼很少以蘿蔔入菜?

明清皇宮宴,為什麼很少以蘿蔔入菜?

蘿蔔的原始種起源於歐、亞溫暖海岸的野蘿蔔,蘿蔔是世界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

中國各地普遍栽培。

其中白蘿蔔、青羅卜多產於南方,紅蘿蔔產於北方及東北地區。

蘿蔔以物美價廉、可製作多種美味,且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而備受國人的推崇。

蘿蔔的種植和食用至少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

《詩經》記載:「采葑采菲,無以下體。」

其中的「菲」即後來稱呼的「萊菔」。

清代詩人龔自珍《已亥雜詩》有云:「萊菔生兒薺有孫,離批秋霰委黃昏。」

「萊菔」即今日常見的蔬菜——蘿蔔。

蘿蔔還有莢、蘆菔、蘆葩、薺根等多種稱謂。

深秋過後,蘿蔔大量上市,這種好吃實惠的普通蔬菜成為了國人餐桌上的常客。

蘿蔔不僅深受平民百姓的喜愛,也有許多達官顯貴對之青睞有加。

武周時期,洛陽東關進貢一顆碩大蘿蔔,御廚精心加工,製成羹湯。

女皇武則天品嘗後感到味道鮮美,賜名「假燕窩」。

清代鄭板橋做濰縣縣令時,曾經把當地的蘿蔔作為貢品奉獻朝廷,濰縣蘿蔔遂名聲大噪。

到了明清時期,皇宮卻很少以蘿蔔入宴,原因是吃了蘿蔔容易「出虛恭(放屁)」。

皇家威嚴之地豈可兒戲?但美味終究難以抵禦。

《御香飄渺錄》記載:慈禧太后忍不住蘿蔔的誘惑,偶一日,吩咐太監弄些來嘗嘗鮮......

自古以來,我國先民就認識到蘿蔔的藥用價值。

明代李時珍稱:「(蘿蔔)生食生氣,熟食降氣。」主張每日必食。《名醫別錄》載:「其性涼味辛甘,入肺、胃二經,可消積滯、化痰熱、下氣貫中、解毒,用於食積脹滿、痰咳失音、吐血、衄血、消渴、痢疾、頭痛、小便不利等症。」

諸多藥典皆把蘿蔔視為了葯食材料中的珍品。

每每節日過後,大魚大肉吃膩了,不妨吃一些蘿蔔,清除人體內的熱毒。這種物美價廉的應季蔬菜,既可以一飽口福,又起到祛病延年之功效,真可謂一舉兩得。

至今依然有很多讚美蘿蔔的民間俗語流傳著:

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

蘿蔔進城,醫生關門;

蘿蔔響,嘎嘣脆,吃了能活百來歲;

吃蘿蔔喝茶,不用醫生把病拿;

......

不過,蘿蔔雖好,也不是什麼時候都適合食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周讀書 的精彩文章:

世界三大奇塔之一「佛宮寺釋迦塔」,歷經強烈地震、炮彈擊中,屹立千年不倒
天下第一帖、九大鎮國之寶之一、法帖之祖——孤本《平復帖》

TAG:漢周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