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FTA電視獎揭曉,《殺死伊芙》破格成大贏家
當地時間12日晚,2019年英國電視學院獎(即BAFTA電視獎)在倫敦皇家節日音樂廳舉行頒獎典禮。由BBC美國出品的電視劇《殺死伊芙》(Killing Eve)一舉奪下包括最佳劇集在內的3項大獎,成為當晚最大贏家。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則實現多年夙願,憑藉《梅爾羅斯》(Patrick Melrose)摘得最佳男主角。
「大贏家」如何造就?
除了整個劇組獲得「最佳劇集」大獎之外,在《殺死伊芙》中飾演俄羅斯殺手Villanelle的英國女演員朱迪·科莫(Jodie Comer)也擊敗該劇中的聯合主演吳珊卓(Sandra Oh),捧回最佳女主角獎項。劇中的另一位女演員費奧納·肖(Fiona Shaw)則榮膺最佳女配角。
上台領獎時,科莫熱淚盈眶地發表獲獎感言稱,多年來自己一直在卧室里的電視上觀看BAFTA頒獎,這一刻終於夢想成真,非常激動。
出生於愛爾蘭的肖在致謝詞中讚揚《殺死伊芙》第一季的編劇菲比·沃勒-布里奇(Phoebe Waller-Bridge),將該劇的成功歸功於後者的天才和想像力。
不過,《殺死伊芙》能夠在BAFTA頒獎典禮上大放異彩,並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這麼輕鬆。事實上,由於該劇最初是由BBC美國——英國廣播公司BBC和美國經典電影有線電視台AMC合資共有的美國付費電視頻道——出品、製作和首播,並不符合BAFTA評選的通常原則,在早期提名時《殺死伊芙》就引起了很多爭議。
BAFTA要求參選電視節目必須是有一家來自英國的廣播公司對其擁有首要編輯控制權,且必須在英國進行全球首播。然而,儘管《殺死伊芙》在去年9月登上了英國的BBC3台和BBC1台,但其全球首播卻是在去年4月的BBC美國台,比英國境內的時間提前了5個月。
但BAFTA並不想錯失這樣一部有「英國血統」的好劇。在今年3月的一份聲明中,電視學院獎評選委員會表示,他們決定將《殺死伊芙》仍舊視作英國電視劇,因為「這部劇的製作過程中都是來自英國的人才作出的重大創意貢獻」,聲明中沒有提及《殺死伊芙》的「犯規」之處。
《殺死伊芙》是一部雙女主驚悚劇,講述了一個有精神病的女殺手Villanelle和追捕她的Eve之間的貓捉老鼠遊戲。Eve是一個聰明的軍情五處小職員,後勤的工作無法滿足她當間諜的幻想;Villanelle則是個優雅﹑有才的殺手,依靠這份暴力工作帶給她的奢侈而生活。
值得關注的其他獲獎作品
雖然《殺死伊芙》成了頒獎當晚的最大贏家,但不少其他獲獎作品也大有可圈可點之處。由天空大西洋出品的《梅爾羅斯》拿下最佳迷你劇獎,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收穫最佳男主角,這也是康伯巴奇自2005年憑藉《霍金傳》首獲BAFTA提名以來第一次獲獎——14年來他總共獲得過8次提名。
該劇根據愛德華·聖·奧賓(Edward St Aubyn)的半自傳體小說改編,講述了主人公梅爾羅斯從小遭受家人虐待,長大開始吸毒,最終克服困境,恢復到健康人生的故事。
由休·格蘭特(Hugh Grant)主演的另一部迷你劇《英國式醜聞》(A Very English Scandal)在與《梅爾羅斯》的競爭中不幸落敗,不過,該劇男二號本·衛肖(Ben Whishaw)成功捧回了最佳男配角的獎項,其導演斯蒂芬·弗雷斯(Stephen Frears)則獲虛構類最佳導演。
該劇以傑里米·索普的真實故事改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英國剛剛對同性戀除罪化,而作為自由黨領袖的傑里米·索普卻正好有一個前同性戀人諾曼·斯科特。斯科特的存在對於索普來說始終是個威脅,因此他起意謀殺,但最終謀殺未遂,成為英國首位因謀殺案而受審判的政治家。
另一部此前呼聲頗高、曾獲包括「最佳劇集」在內5項提名的《貼身保鏢》(Bodyguard)最後表現不甚理想,只收穫了「必看時刻獎」,這也是唯一一項由公眾投票決定的獎項類別。
該劇聚焦英國政壇的高層人物,講述了英勇但易怒的退伍老兵戴維·巴德就職於倫敦警察廳要員保護局,在被派去保護野心勃勃又有影響力的內政大臣茱莉婭·蒙塔古後,因職責與信念之間的衝突而左右為難的故事。而其獲獎的「必看時刻」,則是基莉·霍斯(Keeley Hawes)飾演的蒙塔古被暗殺的一幕場景。
BAFTA電視類完整獲獎名單
最佳劇集:《殺死伊芙》Killing Eve
最佳國際劇集:《繼承之戰》Succession
最佳男主角: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梅爾羅斯》Patrick Melrose)
最佳女主角:朱迪·科默(《殺死伊芙》Killing Eve)
最佳男配角:本·衛肖(《英國式醜聞》A Very English Scandal)
最佳女配角:費奧納·肖(《殺死伊芙》Killing Eve)
最佳男性喜劇表演:史蒂夫·佩姆伯頓(《9號秘事》Inside No.9)
最佳女性喜劇表演:傑西卡·海因斯(《她來了》There She Goes)
最佳單劇:《被我的賬單所弒》Killed By My Debt
最佳限定劇:《梅爾羅斯》Patrick Melrose
最佳有劇本喜劇:《永遠的沙麗》Sally4Ever
最佳特別劇集:《客從何處來》Who Do You Think You Are?
最佳單紀錄片:《第六號槍支》Gun No. 6
最佳實時轉播:皇家英國軍團紀念節 Royal British Legion Festival of Remembrance
最佳時事新聞節目:《緬甸殺戮戰場》Myanmar』s Killing Fields
最佳新聞報道:《揭秘劍橋》Cambridge Analytica Uncovered
最佳體育節目:《2018年世界盃四分之一決賽:英國對陣瑞典》2018 World Cup Quarter Final: England v Sweden
最佳短節目:《未接來電》Missed Call
特別專題大獎:《露西·沃斯利與婦女參政論者》Suffragettes with Lucy Worsley
最佳真人秀:《我是個名人...讓我出去!》I』m A Celebrity… Get Me Out of Here!
最佳喜劇表現:李·麥克(《真的不騙你》Would I Lie To You)
最佳肥皂/連續劇:《東區人》EastEnders
最佳紀實類劇集:《路易斯·泰魯:美國眾生》Louis Theroux"s Altered States
最佳喜劇節目:《紅粉聯盟》A League of their Own
最佳導演(紀實類):本·戈扎那(《格倫菲爾》Grenfell)
最佳導演(虛構類):斯蒂芬·弗雷斯(《英國式醜聞》A Very English Scandal)
斯蒂芬·弗雷斯
最佳導演(多鏡頭):巴巴拉·威爾希爾(《9號秘事》Inside No.9)
最佳編劇:David Nicholls(《梅爾羅斯》Patrick Melrose)
最佳編劇(喜劇類):Daisy May Cooper, Charlie Cooper(《英村腦殘故事》This Country)
最佳剪輯(紀實類):Will Gilbey(《尖叫停止後》After The Screaming Stops)
最佳剪輯(虛構類):Pia Di Ciaula(《英國式醜聞》A Very English Scandal)
最佳攝影(紀實類):Lindsay Mccrae, Dynasties(《帝王》Emperor)
最佳攝影/燈光(虛構類):Woo-Hyung Kim(《女鼓手》The Little Drummer Girl)
最佳音效(紀實類):《祝思音樂之旅現場》Later Live…With Jools Holland音效團隊
最佳音效(虛構類):《殺死伊芙》Killing Eve音效團隊
最佳特效:Adam McInnes, John Smith, Kevin Horsewood(《特洛伊:陷落之城》Troy: Fall of a City)
最佳服裝設計:Suzanne Cave(《英國式醜聞》A Very English Scandal)
最佳妝發設計:Vickie Lang(《名利場》Vanity Fair)
最佳原創音樂:David Holmes and Keefus Ciancia(《殺死伊芙》Killing Eve)
最佳藝術指導:Helen Scott(《英國式醜聞》A Very English Scanda)
最佳突破人才:Akemnji Ndifornyen(配樂師/製片人/編劇)
最佳娛樂團隊:Nigel Catmur, David Cole, Kate Dawkins, Kevin Duff 皇家英國軍團紀念節
特別獎:尼古拉·辛德勒 Nicola Shindler
必看時刻(觀眾選擇獎):《貼身保鏢》-茱莉婭·蒙塔古演講時的爆炸時刻 Bodyguard – The bomb during Julia Montague』s speech
iWeekly周末畫報獨家稿件,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海洋塑料垃圾最早可追溯至1965年,新興清理技術正在努力破局
※通俄門調查結束,特朗普又惹上彈劾風波?
TAG:iWeekly周末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