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方共享」:絲綢之路各國文物擷英
橫跨歐亞的陸地絲綢之路和連接亞非的海上絲綢之路,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張騫、班超、玄奘、鄭和、馬可·波羅等古代先賢們為開拓建設這兩條人類文明交流大通道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在舉辦的「殊方共享——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展」,聯合「一帶一路」沿線的柬埔寨、日本、哈薩克、拉脫維亞、蒙古、阿曼、波蘭、韓國、羅馬尼亞、俄羅斯、斯洛維尼亞、塔吉克等12個國家博物館,通過精挑細選的各個時期、不同門類的234件(套)歷史文物,實證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豐富多樣的文化交流。
陸上絲綢之路
因為絲路上穿行的人們把他們各自的文化向遠方播種,從而使得這條路網成為「全球最著名的東西方宗教、藝術、語言和新技術交流的大動脈」。
——美國學者芮樂偉·韓森(Valerie Hansen)
◆ 中國
人們通常將西漢張騫通西域事件作為「絲綢之路」歷史的開端。實際上中國與歐亞大陸西部的連接從史前時代就開始了。黃牛、綿羊、小麥、鑄銅技術等史前及青銅時代最為重要的馴化物種、手工業技術,早就通過歐亞大陸交通路網從西亞、伊朗高原和歐亞草原傳入中國,對早期中華文明的形成貢獻巨大。
元代《盧溝運筏圖》
青銅時代,歐亞草原的游牧民族文化也不斷向中原地區輸入。發源於俄羅斯的圖爾賓諾文化,其時代相當於中國夏商時期。其典型器物,如倒鉤矛等,在中國甘肅、青海和河南等地屢有發現。
齊家文化 倒鉤矛 沈那遺址出土的巨型銅矛,是我國迄今己知齊家文化進入銅石並用時代,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兵器,堪稱「中國矛王」
博望侯封泥
公元前2世紀晚期,漢武帝討伐匈奴,深刻影響了西域綠洲國家,有效整合了「絲綢之路」東段。此後羅馬帝國也將「絲綢之路」西段囊括在內。在一段歷史時期內,「絲綢之路」成為相對安全和高效的商貿、文化通道。此後,絲路繁榮在唐朝和元朝時期都再次出現。即便在大多數歷史時期里,絲綢之路在缺乏有效保護下,因為自然環境惡劣、劫掠叢生而動蕩不安,但是經濟、文化、技術和思想信仰的傳播卻從未停息,東西方的交流與溝通也從未止步。
◆ 俄羅斯
歐亞大陸擁有數百萬平方公里,在這個舞台上,上演了史前文明、早期鐵器時代以及中世紀等歷史事件。游牧民族和農耕人群在宏偉的歐亞大陸上的互動對古代東方、亞洲和歐洲文明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青銅時代,游牧文明勃興,歐亞大陸西部出現了馴化馬,緊接著戰車也被發明出來。也正是在這片區域,金屬、冶金技術和金屬加工工藝開始迅速擴散。俄羅斯的早期文明在這個時期扮演了重要角色。塞瑪-圖爾賓諾文化以其鑄造精良的青銅武器而著名。圖爾賓諾文化的游牧民族縱橫馳騁在草原絲綢之路上,將自己的青銅武器風格和文化傳播四方。在中國的新疆、青海等地區也有圖爾賓諾文化的遺存。
葉形矛頭
飾丹尼斯·契切林盾徽的箱子
仿古董花瓶形茶壺
聖旨長袍
◆ 蒙古
絲綢之路在那個時代對於所有文明來說都是驚人的成果,世界各地都從中獲益,尤其是蒙古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和國家。幾個世紀以來,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通過絲綢之路與中國以及其他國家建立了聯繫,深刻影響了古代蒙古的的建築、文化、宗教、貿易等方面。傳統蒙古文字來源於古維吾爾語字母,而後者則是在粟特語基礎上形成的。蒙古的考古學家們在本國發現了來自中國和其他國家的各種錢幣,這也是絲綢之路的另一重要證據。
眾人皆知,13世紀時蒙古人建立了廣闊的帝國。他們成功的秘訣是將絲綢之路打造成安全的貿易之路,促進了外交豁免權、自由關稅,並且完美地將東西方之間的藝術、工藝和技術交流整合在一起。此外,蒙古人還向世界貢獻了早期的護照,即「牌子」。為絲綢之路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共享。
青銅鍑
神獸紋建築泥塑
伊利汗國銀幣
駱駝鞍座
◆ 哈薩克
公元6世紀以來,絲綢之路哈薩克段有兩個方向的路線:錫爾河和天山。第一條道路始自中國,穿越新疆地區(喀什)、七河地區,然後,沿著錫爾河進入鹹海,最終進入中東和拜占庭。在這條線路上,錫爾河成為東西方的主要連接點,碎葉城、納瓦科特、庫蘭、塔拉茲、白水城、阿蘇巴尼卡特、訛答剌、沙吾爾、揚吉肯特等都是主要的貿易中心。天山方向則從新疆經七河之地,沿著准格爾盆地、外伊利、吉爾吉斯、塔拉斯地區,抵達塔什干,然後穿越撒馬爾罕、布哈拉、梅爾夫抵達小亞細亞和拜占庭。碎葉城、巴拉沙袞、托希爾、庫蘭、塔拉茲、白水城、加茲吉爾德等城市都分布在沿線。
在古代和中世紀,絲綢之路上的塔拉茲、訛答剌、白水城和托希爾等城市是主要的貿易中心,日本、韓國和中國的商人通過這些城市前往中亞(伊朗、塞爾柱),以及俄羅斯和拜占庭。沿著這條道路,各種貨物川流不息。藝術和宗教也通過這條道路向各地傳播。
黃金武士(復原)
獅紋碗
彩色琉璃磚殘件
◆ 塔吉克
玄奘於630年首次遊歷中亞,在他的名著《大唐西域記》中詳細描述了塔吉克人的祖先——粟特人的語言、傳統和習俗。偉大的絲綢之路早在公元前1000年的時候便已經存在,並將亞洲、非洲和歐洲的部分地區連接起來。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里,塔吉克人和中國人在同一個地理和文化空間中和平共處,兩國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塔吉克和中國之間的文化合作,是相鄰國家文化對話的典範。雙方保持了多元的文化紐帶,包括視覺和工藝美術的交換展覽、音樂會、文學以及表演藝術、名著和兩國詩歌的翻譯和出版,還有體育和文化團體的交流。這類合作有力地推動了兩國豐富文化的傳播。
儀式容器
灰泥模型
銘文罐
壺
◆ 羅馬尼亞
羅馬尼亞領土作為黑海和多瑙河盆地的一部分,自史前時代直到中世紀,都是連接中亞、南亞和西亞與歐洲、地中海的陸路和海路的門戶。公元前9到前4世紀期間,斯基泰部落——一個規模巨大的、使用伊朗語的游牧族群聯合體,定居在從蒙古到多瑙河下游之間的歐亞草原。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2世紀,另一個操伊朗語的游牧民族薩爾馬提亞人佔據了從中亞西部到多瑙河下游地區,目前所知,正是他們的四處傳播,才將中國的物品包括漢代的玉劍具以及特殊的銅鏡和武器帶到了東歐。
公元前5世紀,匈奴人在這裡建立了有歷史記載以來第一條從中亞通往黑海的貿易通道。13世紀,蒙古帝國第一次將從黑海和多瑙河下游到太平洋的廣大地區統一,將通往中國的道路向歐洲的商人、旅行家、傳教士們打開。自此,歐亞大陸,包括地中海地區,組成了一個擁有巨大市場和活力的經濟體,同時黑海和多瑙河下游成為歐洲通向東方的門戶。與此同時,沿著多瑙河、希雷特河和普魯特河,穿越羅曼尼亞通向歐洲中心和波羅的海的新的貿易通道也開通了。
14世紀下半葉到15世紀初,儘管經歷了一系列政治、軍事事變(金帳汗國內戰,帖木兒入侵伊朗、高加索和東歐,奧斯曼帝國向巴爾幹擴張等)羅馬尼亞黑海沿岸及多瑙河下游地區仍然扮演著通向東方門戶的重要角色。
貯存器皿
戒指
銀錠、銀幣
克拉克瓷盤
◆ 斯洛維尼亞
為舉辦此次展覽,斯洛維尼亞從國家博物館數萬件藏品中精選了15件(套)精品文物,它們最能夠反映自史前時代直至今天,斯洛維尼亞共和國土地上人民的生活和創造。從早期時期時代的骨笛開始(這件展品是尼安德特人藝術和情感表達的物證),古代人類在斯洛維尼亞生活了6萬年之久。
骨笛(複製品)
接下來的一件展品是一件女性雕像,來自首都盧布爾雅那附近的世界文化遺產。據研究,這件文物應該是與豐饒和土地女神有關的禮儀性雕塑。7000年前,類似的雕塑在多瑙河沿岸直至巴爾幹南部和希臘地區都十分常見。
盧布爾雅那沼澤雕像
大約1300年前,斯拉夫人來到了今天斯洛維尼亞境內,他們的女人喜歡佩戴裝飾有色彩斑斕的琺琅釉的新月形耳環。
卡爾尼奧拉首飾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斯洛維尼亞的主要部分是奧匈帝國的統治區域。當時的人們受到西北部歐洲國家時尚和標準的影響,這一時期最好的例子是1564年卡爾大公來訪時所用的獨特王座,以及一套度量衡,後者是1756年瑪麗亞·特蕾莎皇后推行改革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例證。
卡爾大公寶座
◆ 波蘭
在數個世紀以來,中國藝術成為波蘭以及歐洲藝術家們創作靈感的來源,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和鑒賞家都被中國金屬製品、陶瓷和瓷器的精湛技藝、豐富多彩的紡織品以及中國繪畫和圖案的獨特之美所吸引。甚至那些傑出的歷史人物,諸如波蘭獨立之父——伊格納齊·揚·帕德雷夫斯基(Ignacy Jan Paderewski,1860–1941),也是中國藝術品的收藏者。他捐贈給華沙國家博物館的那些異常精彩的瓷器、琺琅彩器、玻璃器和漆器,成為遠東藝術收藏品的核心部分,絕對是波蘭所有中國藝術品中最為精美的。這些藏品中絕大部分是琺琅彩器,其中一些在這次展覽當中。
人物故事紋瓷盤
中國風格的伊朗瓷器
景泰藍抱月瓶
《維諾拉夫公園裡的中式涼亭》
與歐洲經典建築風格迥異的中式建築,引起了波蘭貴族的極大興趣,尤其是在18、19世紀時。波蘭的王公貴族在其居所周圍建造了許多中國風格樓閣,使之與典型歐洲園林融為一體。許多繪畫和版畫都描繪了隱秘在樹林背後的東方建築。在18和19世紀的歐洲傢具及室內裝潢中,可以看到來自中國的元素和工藝。華沙國家博物館藏品中的座鐘和柜子便是其中的精品。
◆ 拉脫維亞
作為波羅的海沿岸國家,拉脫維亞可以說是絲綢之路的終點之一。展覽中有一隻來自唐代中國的杯子,是迄今為止在拉脫維亞境內發現的唯一一件中國文物,它輾轉來到拉脫維亞的故事恰好說明了絲綢之路的偉大歷史。
單把杯
這隻杯子,是1835年在錫古爾達的薩庫卡爾斯考古發掘時發現的,當地是11—12世紀時的利夫山墓地。此次發掘的大部分出土文物,包括珠寶和武器碎片,如今都藏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這隻中國杯子可能是沿著絲綢之路來到中亞,再從那裡到達保加利亞的伏爾加,再經斯堪的納維亞商人轉手抵達波羅的海沿岸。拉脫維亞境內發現的阿拉伯迪拉姆錢幣(在拉脫維亞境內發現了約2400枚迪拉姆錢幣,大部分都是中亞城市鑄造的)是這張貿易網路最大亮點。東歐和斯堪的納維亞(俄羅斯的弗拉基米爾和瑞典的哥特蘭附近)發現的這些小件文物,為這一貿易網路提供了堅實的證據。
群鵝圖
琺琅彩瓷碗
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進行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航行路線。1913年,法國著名漢學家沙畹(Emmanuel-èdouard Chavannes)首次提出了這一概念。由於沿線的貿易主要是陶瓷和香料,因此這條海上交通線又稱作「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
被日本史學家宮崎市定稱作「南大道」的海上絲綢之路由兩段組成。從中國的廣州、泉州為中心,北向連接日本、朝鮮半島,南向沿東南亞穿越馬六甲海峽抵達斯里蘭卡,被稱為東段;從斯里蘭卡沿印度東海岸北上,抵達波斯灣或紅海,被稱作西段。西段海上絲綢之路還有一條分支,可以抵達非洲東海岸。
在這條海上交通路線上,大宗的貨物通過船隻、藉助信風往來穿梭於太平洋西海岸和印度洋,與此同時,信仰、文化、技術、語言和思想也隨著海風沿線傳播。海上絲綢之路和陸路絲綢之路交相輝映,共同譜寫了人類歷史交融互鑒、共同發展的篇章。
◆ 阿曼
阿曼和中國之間的關係可以追溯到唐朝(公元618-907年),當地博物館的藏品包括數百件珍貴的中國文物,其中許多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作為貿易珍品帶到阿曼的。瓷器佔據中國文物的大宗,這些瓷器在古代被視為珍貴而稀有的物品。這類「奢侈品」出自南宋、元、明、清歷代著名工匠之手,如今已成為阿曼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他們出現在婚禮和其他重要節慶場合,並用於裝飾家居、城堡、要塞以及清真寺。
蘇哈爾之獅
青花纏枝牡丹紋罐
哈德拉毛語雕刻飾板
《大弩尼韻詩》
所有這些珍寶均來自對港口城市索哈爾的考古發掘,這是阿曼的古都,也是伊斯蘭文明興起之前海上絲綢之路一處重要的貿易中心,還是新阿曼興建的眾多港口之一,這些港口包括佐法爾的埃爾·巴利德、靠近蘇爾的哈特這兩處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以及馬斯喀特。
有史以來第一位前赴中國的阿曼商人名叫阿布·烏拜·阿卜杜·賓·埃爾-卡西姆,是一位Ibadhi派謝赫兼商人,750—758年以「薩基爾」聞名。5個世紀以後,哈特的阿卜·阿里,以「布哈爾」的中文名字供職於福建,並於1299年卒於北京。歷史文獻中還提及,謝赫·阿卜杜·埃爾-阿曼尼(辛押陀羅)於1510年來到中國,後來還被授予廣州蕃坊的蕃長一職,歸國前還被宋神宗敕封歸德將軍。
造訪過阿曼的最為著名的中國人是鄭和(他的經名是「哈只·馬哈茂德·贍思丁」),他是當時明朝規模最龐大的艦隊的司令官。1413—1415年,中國艦隊停泊在馬斯喀特和佐法爾(埃爾-巴利德),這是鄭和第四次遠航,後來在1421—1431年間他又到訪過佐法爾。
◆ 柬埔寨
古代柬埔寨主要受到兩種文化的影響,分別是印度和中國文化。據信,柬埔寨和中國的關係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紀。據記載,古代的扶南在公元285、286、287和357年均向中國派遣了朝貢使團。實際上,中國(Cina)一詞也出現在前吳哥時期的銘文中,時代可以追溯到公元578—777年。此外,通過中國古籍和地方文獻,我們能夠從不同視角,諸如貿易、移民、以及藝術或文化產品,深刻理解兩國關係以及文化認同。
所謂的古高棉帝國是一個藉助海上絲綢之路興起的東南亞國家。作為貿易夥伴,中國與柬埔寨的貿易往來十分頻繁,尤其是瓷器商品。
三昧佛像
歡喜金剛
銅鼓
象形壺
前吳哥時代以來,中國文化影響高棉藝術的例子隨處可見。比如,三波坡雷古遺址(公元6—7世紀)的摩羯主題(今天以「時獸摩羯」知名)的集合,可能是受到中國佛教石柱藝術(公元6世紀)的影響,而後者則通常裝飾著龍紋。還有一例,大約在公元12世紀的一幅圖像中,毗濕奴斜倚在娜迦身上,而娜迦則是獅頭和鱷魚身體的組合,據說靈感來自中國龍。
◆ 日本
阿彌陀如來立像
凸線鈕銅鐸
大井戶茶碗
青花桃樹雲龍紋葫蘆盤
◆ 韓國
太環耳飾
唐三彩三足罐
角杯及角杯台
葡萄唐草紋平瓦當
◆ 中國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海上絲路萌芽於商周,發展於春秋戰國,形成於秦漢,興於唐宋,轉變於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中國海上絲路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線路,其中主要以南海為中心。中國境內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廣州、泉州、寧波三個主港和其他支線港組成。
德化窯青白瓷六棱執壺
南都繁會圖
榜葛刺進麒麟圖
景德鎮青花雙鳳紋玉壺春瓶
16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成為全球化時代的紐帶,中國也在新的全球貿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陶瓷、絲織品為主體的大宗商品從中國繞行非洲,直接運往歐洲,而源自南美洲的白銀通過歐洲人源源不斷地湧入中國。大量資本的積累,造成了明清時期社會轉型。
近期熱文鏈接
乾隆仿生瓷:我是高仿我驕傲!
老竹雕欣賞,看看竹雕這包漿
太子墓中的大唐地下美術館
台北故宮藏永樂時期青花瓷器
※秘色瓷:考古發掘及文物賞析
※一抹醉人胭脂紅,大清帝王的少女心
TAG:雅昌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