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有十餘萬大軍,為何卻被曹操輕易拿下,原因主要有三個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本期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發生在劉琮投降曹操之際,相關人物分別為曹操、諸葛亮、劉備和劉琮。原文如下:
徐庶辭回,見了曹操,言玄德並無降意。操大怒,即日進兵。玄德問計於孔明。孔明曰:「可速棄樊城,取襄陽暫歇。」玄德曰:「奈百姓相隨許久,安忍棄之?」孔明曰:「可令人遍告百姓:有願隨者同去,不願者留下。」先使雲長往江岸整頓船隻,令孫乾、簡雍在城中聲揚曰:「今曹兵將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願隨者,便同過江。」兩縣之民,齊聲大呼曰:「我等雖死,亦願隨使君!」即日號泣而行。扶老攜幼,將男帶女,滾滾渡河,兩岸哭聲不絕。
玄德於船上望見,大慟曰:「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難,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聞者莫不痛哭。船到南岸,回顧百姓,有未渡者,望南而哭。玄德急令雲長催船渡之,方才上馬。行至襄陽東門,只見城上遍插旌旗,壕邊密布鹿角,玄德勒馬大叫曰:「劉琮賢侄,吾但欲救百姓,並無他念。可快開門。」劉琮聞玄德至,懼而不出。蔡瑁、張允徑來敵樓上,叱軍士亂箭射下。城外百姓,皆望敵樓而哭。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曹操派徐庶前來勸降,遭到劉備的斷然拒絕。諸葛亮提出建議,放棄樊城前往襄陽。劉備命孫乾和簡雍將撤往襄陽的決定告訴當地百姓,百姓們紛紛跟隨劉備。不過,當來到襄陽城下時,劉琮避而不見,蔡瑁和張允則下令城內士卒亂箭齊發,企圖阻止劉備等人進城。最終,劉備放棄了進入襄陽的打算,率眾向江陵撤退。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提到的「扶老攜幼」, 意為帶著老人、領著孩子,形容人們成群結隊而行的情況。該成語的最早出處是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四》中的「夫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小說中描述的這段故事情節,基本符合歷史的原貌。據《三國志·先主傳》載:「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儘管沒有出現小說中所言的蔡瑁和張允命士卒放箭之事,但阻止劉備進城卻是不爭的事實。
至於小說中提到的曹操派徐庶前來勸降之事,並非歷史的真實,而是小說作者虛構出來的故事。按照《三國志·諸葛亮傳》的記載,徐庶離開劉備歸順曹操,並未如小說所言是在荊州之戰爆發前,而是在劉備南撤江陵途中發生的。當時,徐庶的母親被曹軍俘虜,徐庶不得不揮淚離開劉備。因此,他也就不可能在這個時候勸降劉備。
不少讀者在了解荊州之戰的過程中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三國志·劉表傳》中曾說「(劉表)南收零、桂,北據漢川,地方數千里,帶甲十餘萬」,說明劉表治下的荊州具有一定的軍事實力,為何卻被曹軍輕易突破防線深入腹地呢?
要解釋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到曹操集團當中的一位傑出謀士。正是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戰術,才使得這場原本勝負難料的戰鬥以曹操的輕易獲勝而告終。這個人名叫荀彧。
據《三國志·荀彧傳》載,在荊州之戰爆發前,曹操曾召集文武商議奪取荊州的戰術。荀彧提出一個大膽的計劃:「今華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其核心只有四個字:出其不意。荀彧的這一計劃很快便得到了曹操的採納。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公開宣稱即將正面攻打宛城和葉縣,卻秘密派遣大將曹洪率曹軍主力從小道輕裝急進,切入荊州。此舉令劉表措手不及,荊州北部多地失守,重鎮宛城和葉縣也相繼被曹軍佔領,曹軍先頭部隊進至新野一線。至此,曹軍已突破劉表在荊州北部的防禦體系,形成向縱深發展的態勢。這也是曹操能夠輕易攻佔荊州的首要原因。
眼看形勢不利,劉表也立即進行了戰術調整。劉表命駐紮南陽的軍隊南撤襄陽,構築襄陽——樊城防禦體系,準備與曹軍決一死戰。不過,就在這一戰術部署尚未完成之際,劉表卻突然病逝,荊州群龍無首,陷入一片混亂。這又成了荊州失陷的第二個原因。至於第三個原因,相比大家都非常清楚,繼任的劉琮聽從荊州文武的建議,放棄抵抗,向曹操投降。可以這麼說,這三個原因缺一不可。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條,曹操想輕易拿下荊州都絕非易事。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劉備城府實在深,故意讓張飛參戰,輕而易舉騙了周瑜
※此人是戰略規劃大師,為穩定江東作出貢獻,卻淪為龍套
TAG:燦爛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