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北軍大刀從甘肅到抗日前線的風雲往事

西北軍大刀從甘肅到抗日前線的風雲往事

西北軍大刀從甘肅到抗日前線的風雲往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當年,拿著大刀的抗日將士

西北軍大刀從甘肅到抗日前線的風雲往事

周建睿表演迎架左砍式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是抗日戰爭期間民眾最喜歡的曲子之一,它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中國軍民的抗敵決心。

1933年3月9日,日軍兩個旅團聯合先遣隊進犯喜峰口,駐遵化西北軍二十九軍宋哲元部一○九旅旅長趙登禹派王長海團急往救援,西北軍官兵們組織了大刀隊,夜襲日軍,此戰西北軍大刀展現神威。由此西北軍大刀隊名揚全國。在上海參加抗日救亡運動的著名音樂家麥新寫下名揚全國的《大刀進行曲》,開頭就唱「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如今,時光雖然過去了70多年,但這首歌還在傳唱,人們對大刀的喜愛之情依舊。而一個鮮為人知的秘密,也被塵封了70多年,曾經在抗日前線名揚全國的抗日大刀,就是從西北的甘肅走向全國,而參加長城抗戰的宋哲元部隊中有不少的甘肅人血戰沙場,以身報國。

4月5日,蘭州市武術協會常務副主席周建睿先生講述了西北大刀如何從甘肅走向抗日前線的故事。

西北軍大刀從甘肅到抗日前線的風雲往事

宣俠父筆下的手槍隊

抗日戰場的大刀隊也就是西北軍的手槍隊,隊員都是從西北軍各個部隊中抽調的精銳人員組成的。早在馮玉祥在北洋軍閥第十六混成旅時,就已經有了手槍隊的設置。手槍隊的成員,既是驍勇善戰、武功高強的勇士,又是忠心耿耿的壯士,平時負責司令部安全,關鍵時刻就是一支突擊力量。

說西北軍大刀隊,就不能不說宣俠父。宣俠父是著名的共產黨人,他親歷了馮玉祥的國民軍第二師劉郁芬部從張家口長途跋涉到蘭州的遠征,更是親自到前線,目睹了劉郁芬部手槍團戰士同圍攻蘭州的張兆鉀、黃得貴等部的作戰,他對西北軍中的手槍隊比較了解。

1925年9月,劉郁芬部從駐地包頭向甘肅進軍,10月初進入寧夏,10月下旬進入蘭州。不久,劉郁芬部就受到了甘肅一些地方軍閥的圍攻。首先發動進攻的隴東鎮守使張兆鉀,他的軍隊打著修路的旗號,翻過了六盤山,襲擊定西,同駐守在此的國民軍梁冠英旅展開激戰。張兆鉀實力比較強,國民軍並沒有擊退張兆鉀,相持不下,為解開僵局,劉郁芬將國民軍第二師各部的手槍隊都集中起來,組建了一個手槍團。

西北軍大刀從甘肅到抗日前線的風雲往事

宣俠父給我們詳細記述了國民軍手槍隊隊員的情形:手槍隊戰士除了匣子槍外,還有一支步槍、一把大刀、一桿長矛,再加上子彈、工作器具,整個人就是一個兵器架。出發時,劉郁芬曾經稱過他們的裝備,全部下來有64斤(當時的秤,一市斤為十六兩)。

手槍隊隊員不僅裝備眾多,而且善於長途奔襲。劉存簡被任命為手槍團團長,他們從晚上十二點出發,第二天晚上十二點就到了定西縣城。今天,蘭州到定西的公路距離是99公里。在民國年間,路況不好,路程也比現在長,蘭州到定西翻過車道嶺的里程是120多公里。可見,手槍隊不愧為精銳之旅。

手槍團到達定西後,很快就將張兆鉀一部包圍了,準備在晚上發動襲擊。這時,在阿干鎮的黃得貴一部叛變,導致國民軍在蘭州外圍的各部處於被分割的境地,而蘭州城內則兵力空虛。劉郁芬不得不命令劉存簡率手槍團撤退到榆中響水子。此時,駐守蘭州的國民軍以兩旅人馬對抗著兩萬人馬的圍攻。劉存簡率手槍團充當了救火隊,頻繁奔波在東線和南線之間。

以上所述是為數不多的對馮玉祥國民軍手槍隊的記述。有人說,或許是這次戰鬥中手槍隊展現的驚人突擊能力和遠程奔襲能力,因此西北軍才非常重視對手槍隊的建設。

西北軍大刀從甘肅到抗日前線的風雲往事

甘肅子弟被大批征入西北軍

劉郁芬擊敗甘肅各地軍閥對蘭州的圍攻後,便開始擴充軍隊。最初劉郁芬從張家口率部遠征甘肅,只有一個師,數千人馬而已。到了第二年秋天,馮玉祥、劉郁芬等在甘肅就組建了第十三師(師長張維璽)、第十一師(師長佟麟閣)、第十七師(師長戴靖宇)。原第二師(此時師長為孫良誠)也得以充實,共有官兵4萬餘人。大批甘肅(其時,甘肅尚未分省,指甘寧青三省)子弟都被徵兵入伍,成為西北軍的一分子。劉郁芬被任命為國民軍駐甘部隊總司令。

1927年,北伐戰爭開始,馮玉祥將駐甘部隊整編為第七方面軍。劉郁芬任總指揮,余嘉培任參謀長。後來,再度擴充,最後達到5個軍,部眾達5萬餘人。還有一種說法:馮玉祥在甘肅徵兵超過10萬。後來,因參加抗戰而聞名的佟麟閣、吉鴻昌、趙登禹、張自忠等人,都長時間在甘肅境內帶兵,趙登禹曾在省政府內擒獲李長清,吉鴻昌曾轉戰甘肅隴南各地,在天水等地舉辦武術比賽,至今天水的武術家還保存著他頒發的矛頭等獎品;張自忠的部隊也曾在天水駐防,不少甘肅子弟在張自忠部。

1930年馮玉祥聯合閻錫山、李宗仁等對抗蔣介石,為反蔣的主力。當時,馮玉祥駐甘部隊除留守雷中田一個旅外,大部分調到中原參加中原大戰。這也就是著名的蔣、馮、閻中原大戰。初期吉鴻昌等率部殺得陳誠大敗,但因為閻錫山的「晉軍」支援不力和張學良入關支持蔣,最終失敗。馮玉祥下野隱居。西北軍被蔣介石、張學良等解散收編,各部被縮編為宋哲元的29路軍、孫連仲的26路軍、吉鴻昌的22路軍、梁冠英的25路軍等。

西北軍大刀從甘肅到抗日前線的風雲往事

西北刀術成抗日大刀的根本

可以說,在西北軍中的大批甘肅子弟,他們把甘肅本土武術帶入軍中。甘肅本土武術經過西北軍武術家提煉,逐漸形成了以實戰為主、招式簡潔的軍旅刀術。

其實,在上個世紀中葉,自動化武器大規模進入中國之前,中國軍隊一直處在冷兵器和熱兵器的混用時期。當時,部隊中很難實現人手一桿槍的目標,大刀、長矛經常和步槍同時在戰場上出現。所以,各個軍隊都比較重視冷兵器的訓練。為何只有西北軍的大刀名揚天下呢?

這和西北軍處境有關。甘肅當時偏遠落後,自然環境惡劣,部隊給養極端困難,槍支更是不足,只能從冷兵器中挖掘潛力。這就是西北軍特別重視刀術的原因,當然這一挖掘也在實踐中得到了驗證。

著名武術家馬鳳圖先生,在馮玉祥部駐防哈察爾省張家口時,就攜其弟馬英圖投軍,在軍中從事士兵訓練工作。1926年劉郁芬部隊經寧夏入蘭,鳳圖先生在西北軍中任軍法處長。先生提取了民間的武術精華,將苗刀和劈掛單刀中的外丁膝磕劈式、跪膝外砍式、輪盤展旗式、左格右洗劈山式以及迎推慣刀式等八種刀法技術融入到軍隊的訓練中,在軍事訓練科目上統稱為破敵八刀,此刀術八法在民間也有人稱之為破鋒八刀。先生長子馬廣達曾在西北軍中任團長,後隨宋哲元部參加長城保衛戰,英勇殺敵,為國捐軀。這套刀法至今依舊在蘭州的武術家中流傳。

宋哲元率佟麟閣、趙登禹等部人馬依附東北軍張學良後,西北軍的主力構成依舊是西北各地人士。1931年,著名武術家李堯臣應佟麟閣邀在軍中任武術總教習。此時,宋哲元部在北京及其外圍長期駐防,李堯臣在西北軍刀術中又融合六合刀法,從此西北軍大刀隊如虎添翼,威力無比。有人曾說:西北軍大刀隊在和日寇的搏殺中屢屢佔據上風,是李堯臣將他創編的無極刀法融合在西北軍的刀術中。從這些事迹中,我們能體會到馬鳳圖、李堯臣等一輩老武術家的愛國熱忱,以及他們做出的貢獻。還有一種說法是,佟麟閣將軍是在山西陽泉編練了大刀隊,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是客觀情況。前面我們說了,馮玉祥在混成十六旅時,就比較重視集中精銳力量的使用,就在軍隊的編製中有手槍隊,只不過當時並沒有打出大刀隊的旗號。

西北軍在長城抗戰中使用的大刀,就是西北人所說的大刀片子。這種刀一般七斤重,寬的地方達到13厘米,可單手,也可雙手使用。這種大刀普遍流行在西北等地,不僅西北軍中使用,隴東的紅軍和赤衛隊中也普遍使用,至今慶陽一些赤衛隊員的後人手中還保存著這樣的大刀。

臨陣對敵,兩招斃敵

兩軍相遇,勇者勝。由於眾多武術名家的打造,使西北軍中的刀術逐漸形成了樸實無華、一刀斃命的特點。

據前人講述,西北軍在對抗日軍刺刀的作戰中,使用的刀法,只有簡單的幾個招式。如日軍刺刀刺過來時,戰士們將刀背向敵,猛然磕砸日寇刺刀,然後趁敵槍被磕開之際,反手用刀刃劈向敵人。這種技術就一個快字,看誰快,而且立分生死,正如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所述:「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簡言之,白刃相加,不是敵死就是我亡。長城抗戰喜峰口羅文峪戰鬥中,日軍傷亡了2000多人,其中死亡1500人,可見大刀的威力。然而,西北軍也有一大批將士為國捐軀,其中就有不少甘肅子弟。戰後,媒體採訪了二十九軍參謀耿德星,他對記者說:「在我二一七團九連,有個甘肅籍戰士老毛子(姓名已經忘了),敵人機槍擋路,老毛子匍匐近敵,力握敵機槍,儘力一拉,牆倒槍出,然後不顧傷痛,反槍斃敵,掃清前進道路……」

殺敵報國,甘肅男兒自古不弱於他人,而源自於甘肅的抗日大刀,日益被人淡忘,實令人痛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 的精彩文章:

《水滸》中不為人知的兩少年
張作霖曾放言:我有30萬東北軍 不怕日本鬼子

TAG:上官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