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喚醒、激活、復現——短視頻與傳統文化

喚醒、激活、復現——短視頻與傳統文化

2018年,短視頻成為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新傳播形式。5月13日,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在京發布《抖擻傳統:短視頻與傳統文化研究報告》。發布會上,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肖珺表示,短視頻之於傳統文化是一種數字化的傳播連接,是互聯網時代的歷史傳承方式。所謂的傳統文化是一個相對概念,它在不同的語境下,與當代文化、新興文化、青年文化、外來文化等概念形成某種對應關係,但彼此之間其實存在著千絲萬縷的歷史連接。基於此,短視頻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發揮巨大的積極作用,發端於農業文明的傳統文化體系將在網路社會得以延續。短視頻對傳統文化傳播的當下意義更多表現在三大功能:喚醒、激活、復現

喚醒功能是指喚醒逐漸模糊、甚至陌生的中國文化記憶,將它們逐漸帶回互聯網用戶的日常生活實踐中,特別是喚醒青年用戶群體的傳統文化認知。讓書畫、傳統工藝、戲曲、武術、民樂等多種形態的文化表達重返中國人的日常交流。

激活功能是指激活傳統文化原有的生命力。通過展示、圍觀、討論和分享令遠離現代生活的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短視頻傳播的廣度和其能展現的文化多樣性激發互聯網用戶的轉發和對話,甚至碰撞出心靈火花。

復現功能是學習傳統文化的起點。傳承繼而創新的前提是完整地理解、深入地剖析,短視頻對技藝的記錄、對場景的復現等功能其實也是通過碎片化的局部拼圖逐漸再現和再詮釋中國文化的可能途徑。

報告顯示,在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APP里,傳統文化成為了大眾生活的日常。大眾對傳統的記憶被逐漸喚醒。一條條生活化、趣味化和立體化的短視頻讓傳統文化贏得了更多年輕人的喜愛。通過研究短視頻上的「傳統文化熱」,我們發現,2018年抖音上播放量排名前五的傳統文化門類為書畫、手工藝、戲曲、武術和民樂。

報告指出,傳統文化在短視頻平台上的主要有四種傳播機制。一是突出傳統元素在現代空間環境和社會場合中的運用,實現傳統元素的「場景化」和「生活化」。二是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個性化解讀和表達,呈現對現代生活的新態度。三是通過專業且趣味性的表達,讓傳統文化傳承人成為文化達人,培養興趣群體。四是通過復活傳統,強調傳統文化精神,引起情感共鳴。

報告提到,在數字媒體時代的大背景下,為了讓文化的傳播效果最大化,可以採用以下三種傳播策略。一是融合藝術形式,將音樂、圖文、戲劇等多種形式結合起來,實現「靜觀美學」到「動態美學」的轉變。二是推動文化元素的跨界演繹,融合多種藝術元素,創造新的藝術體驗。三是結合技術和運營手段,降低大眾參與文化創作的門檻,激發大眾之間的互動。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王一川認為,報告的創新之處在於對短視頻平台的傳統藝術傳播機製做了總結。這種機制被歸納為四各方面:一是傳統元素在現代空間環境和社會場合中的移植,二是凸顯傳統對現代生活的新意義,三是讓傳承人成為文化達人,四是強調傳統的文化精神以引起當代觀眾情感共鳴。應當說,這幾方面都可以為當前藝術教育界推進傳統藝術的大眾傳播提供具體方式上的啟示和借鑒。特別是第二條把傳統對現代生活的靈魂性意義給呈現出來,尤其啟迪價值。而讓一度被視為「陽春白雪」而難以大眾化或通俗化的「非遺」傳承人,赫然變成公眾感興趣的文化達人,這在過去確乎是難以想像的。這些傳統藝術傳播機制的新嘗試和新概括,應當引起藝術教育界的足夠重視。

王一川強調,如今,在這個不得不用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時代、融媒體時代等若干不同術語去競相表述的新時代,召喚公眾在傳統媒介環境中鑒賞傳統藝術、並且以之作為傳統藝術鑒賞的真正歸宿,這樣的熱情及其方式固然令人敬重,但適當嘗試讓短視頻這類新媒體平台,通過與普通公眾的日常密切接觸,釋放出傳統意象的獨特魅力之一、二,進而引導他們發自內心地自主選擇以傳統媒介本身的方式去深入體會傳統藝術的獨一無二魅力,以及品評其深長的文化余意,無疑也是當前藝術教育所值得激勵的途徑之一。假如傳統的和新型的媒體平台都來共同傳播傳統藝術及文化,藝術教育的未來就是可以期待的。

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單波表示,傳統文化短視頻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所謂網紅的負面意義,其全民參與、文化傳承、雅俗共賞的清新面目通過回歸傳統本意,把傳統理解為「集眾人之力,負文明之重」,從而把傳統還原到日常交流實踐,挑戰「精神的遺產」「沉重的負荷」等各種或正或負的隱喻所建構的傳統文化存在狀態,即與過去相關,與現代文化格格不入,存留於博物館、文獻典籍、古建築、老照片、傳統節日表演之中的文化記憶。

單波認為,流行於抖音的傳統文化短視頻具備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讓傳統文化媒介化,成為引起圍觀、交流的中介,其表現形式在於:一是在生活層面展示、理解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成為一個生活話題;二是通過復活傳統文化再現一種文化記憶,引起情感共鳴與共同討論;三是以傳統文化的某些元素或片段實現個性化表達,呈現對現代生活的某種反抗以及反抗中的存在感;四是通過專業性、趣味性表達文化達人身份,形成某種興趣群體。這樣一來,以傳統文化為媒介,形成多樣化的連接、分享、互動、對話,不同社會階層、文化身份的人在此「摺疊」,構成多種傳播關係。非遺文化在短視頻中的「活化」現象就是典型的例子。當前,各種社會力量已經介入傳統文化短視頻的內容生產中,有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追逐流量等傳播效果而扭曲的文化傳播方式。但有理由相信,伴隨互聯網成長的公眾越來越趨向交往理性,他們正在創造真正屬於互聯網思維的平等、多元、開放的傳播關係,使傳統文化走進文化融合的世界。

原標題:《抖擻傳統:短視頻與傳統文化研究報告》發布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黃琲 排版編輯:黃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姚鈴:中歐關係邁向合作共贏新階段
孫彩平:談當代青年的奮鬥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