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對付匈奴,嚴尤說「周得中策,漢得下策,秦無策」,上策是什麼

對付匈奴,嚴尤說「周得中策,漢得下策,秦無策」,上策是什麼

先來看看嚴尤說這句話的背景。

嚴尤是王莽的同學,曾擔任過王莽新朝的大司馬。當時,王莽當了皇帝以後,就大刀闊斧地進行改制。他以西周為藍圖,試圖把當時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改為西周那樣井田制(王田制)。又想用西周初年的周禮,來對當時的社會進行禮治統治。也就是說,他想把當時成熟的封建制推翻,改成奴隸制。

對付匈奴,嚴尤說「周得中策,漢得下策,秦無策」,上策是什麼

(王莽劇照)

王莽不僅對國內進行改制,還試圖對周邊的少數民族進行改制。那時候的漢朝有個東海郡、南海郡、北海郡,沒有西海郡,於是,他強行要求羌人把青海湖一代的土地獻出來,變成西海郡。然後,他為了體現西周初年那樣,中原地區的國家應該比周邊的少數民族高人一等,因此把匈奴、高句麗這些國家從「王國」降為「侯國」,對匈奴單于的稱呼改為「降奴服於」,對高句麗的稱呼改為「下句麗」。其它西域各國及西南各少數民族,都採用這種方式「降格」。

王莽這樣做,當然讓周邊的少數民族很不滿,包括匈奴在內的少數民族國家,都起來反抗。於是,王莽調集幾十萬大軍前往征討,要像西周那樣「王於興師」,把周邊的那些少數民族給打服。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大司馬的嚴尤,反對王莽的這種做法,對王莽說了這番話:「臣聞匈奴為害,所從來久矣,未聞上世有必征之者也。後世三家周、秦、漢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漢得下策,秦無策焉。」

嚴尤為什麼說在對待匈奴的政策上,「周得中策,漢得下策,秦無策」?

對付匈奴,嚴尤說「周得中策,漢得下策,秦無策」,上策是什麼

(嚴尤劇照)

嚴尤講了他的理由。嚴尤認為,周朝對待匈奴(獫允),就是派軍隊去驅逐他們,把他們攆出國境就可以了。這樣一來,周朝所獲得的安寧也是最長的。漢朝的時候,漢武帝對待匈奴的政策,是多次攻入匈奴的腹地,打擊遠逐。不過,漢武帝雖然多次打敗匈奴,但是從來沒有制服過匈奴,三十年間邊境上從來沒有平定過,也讓中原國家耗損了大量的財力物力。秦朝的時候,對待匈奴,不僅遠逐打擊,還大量徵集老百姓修長城。最後的結果是,秦朝的財力物力都用光了,秦朝也迅速崩潰了。

所以,嚴尤最終做出一種評價:周得中策,漢得下策,秦無策。

那麼,上策是什麼呢?嚴尤並沒有說。

接下來,嚴尤就分析了發兵攻打匈奴存在的「五難」,希望王莽不要貿然出兵。但是,王莽並沒有聽嚴尤的,發兵大舉進攻匈奴。

而最後的結局我們都知道,王莽的軍隊在邊境上深陷泥潭,不能自拔。國內卻趁機發動了綠林、赤眉兩支農民起義。各地諸侯也紛紛加入,推波助瀾。王莽的新朝,就像當年秦朝所遇到情況一樣,迅速被推翻了。

如此看來,王莽對待匈奴的政策,既不是周朝的中策,也不是漢朝的下策,而是秦朝的無策。最終,新朝也走到了秦朝那樣的悲劇。

對付匈奴,嚴尤說「周得中策,漢得下策,秦無策」,上策是什麼

(王於興師,圖取其意)

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問題,在嚴尤的心中,對待匈奴的「上策」是什麼呢?

雖然嚴尤並沒有說,不過,從他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嚴尤認為,對待匈奴的政策,上策應該是「德化」。

「德化」其實一直是中原王朝傾服周邊少數民族國家所提倡的方式。意思就是,中原國家的皇帝,應該建立自己良好的「德」。給周邊少數民族國家做出榜樣。要以良好的「德」,讓周邊的少數民族國家傾服,自然就歸順於中原國家的統治。不需要中原國家發動戰爭打擊他們。

最理想的政治版圖,是堯舜時期。因為堯舜有高尚的「德」,不僅僅周邊少數民族會傾服,連鳥獸也會傾服(當然了,史料上寫那時候鳥獸傾服堯舜,或許是一種比喻)。西周初年,文王武王也是因為有很高的「德」,因此才能取代商紂。不過,相比於堯舜,卻已經低了一個等級。所以他們對待匈奴使用的政策,只能叫做「中策」。

嚴尤在這裡說的這番話,其實還不僅僅包括對待周邊少數民族的政策,還有對王莽改制的批評。王莽那樣強行在形式上復古西周的做法,其實只是學到了皮毛,並沒有學到「德化」的精髓。要學到精髓,就應該以堯舜為榜樣,對天下實施仁政。

然而,自稱是儒學大師的王莽,不屑於和嚴尤講這些,堅決按照「想當然」來做事情。最終,落得一個悲慘的結局。

(參考資料:《資治通鑒》《漢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生全精彩歷史 的精彩文章:

德軍名將隆美爾被逼自殺後,他的妻子和兒子,後來生活怎麼樣
朱祁鎮複位後,為何立一個眼瞎腿殘,又沒有子嗣的錢氏為皇后

TAG:張生全精彩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