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深海勇士」:碧海尋聲

「深海勇士」:碧海尋聲

「深海勇士」:碧海尋聲

2019年1月底,南緯37度海域。濤聲隆隆,海鳥隨風起落。

深藍色海水掀起一座座浪峰,每一次吞吐,一顆鮮紅的「明珠」就躍出幾許。這「明珠」時隱時現,身手矯捷的蛙人乘船而至,把它用一根纜繩牢牢牽住。

當它終於破水而出,現出紅背白腹的身型,甲板上等候的人群爆發出一陣歡呼,緊接著是一陣驚嘆:看,它帶回了什麼!

深海勇士

雖然很久沒有出海了,中科院聲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劉燁瑤還是坐在電視機前,關注著「深海勇士」號的每一個進展。他還記得2017年秋天,自己最後一次隨著「深海勇士」號挺進大洋時,那海上日出的斑斕景象,那破水瞬間的劇烈顛簸,還有隨著探照燈明亮起來的海底世界。

那是中科院聲學所參與海上試驗的最後階段,關係到「深海勇士」號能否如期交付到用戶單位——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手中。

劉燁瑤深潛時,在數千米之上的海面,母船指揮部的顯示屏,每隔1分鐘就會刷新深潛器傳來的下潛深度,運動速度,艙內溫度、濕度、氣壓、氧濃度等各種數據。

母船與「深海勇士」號的交流,就像聊微信,在彈出的窗口上,文字、圖片、語音,你來我往。而這每一句簡潔的對話,都是中國水聲通信科技力量激蕩的迴音。

據專家組統計,「深海勇士」號的核心部件國產化率超過90%,尤其在水聲通信、自動控制方面顯露出獨特的優勢。這些突破不是來源於封閉的堡壘,而是打破藩籬、開放合作的結晶——中科院海洋信息技術創新研究院中的3家共建單位:中科院聲學研究所、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攜手創造了一連串激動人心的成績。

「我希望越來越多事實證明,我們走了一條正確的道路。」海洋信息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王小民說。自成立以來,海洋信息技術創新研究院在「蛟龍」號、「深海勇士」號、萬米無人深潛器等重大裝備研製中發揮了骨幹作用。

時光回溯到5年前。

那是當時看來無比尋常的2014年8月18日。在北京市三里河路中科院機關大樓的7層會議室里,中科院黨組書記、院長白春禮在全院領導幹部和科研骨幹視頻大會上宣布:正式啟動實施「率先行動」計劃,推進研究所分類改革,建設卓越創新中心、創新研究院、大科學研究中心和特色研究所等四類新型科研機構。

此時,中科院拉開了新時期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序幕,開啟了一場觸及體制機制核心命題的深刻革命。

在分類改革的浪潮中,很快掀起了第一波浪花。

海洋領域科技發展事關國家安全和海洋利益拓展的重大戰略,與此同時,我國海洋核心裝備和關鍵器件卻幾乎遭到全面封殺。扼頸之痛下,海洋信息技術創新研究院作為改革的首批試點之一,背負厚望,應運而生。

眾「智」成城

說起海洋信息技術創新研究院的誕生史,王小民津津樂道。

2014年6月,白春禮召集京區研究所所長,研討「率先行動」計劃的改革方案。不久之後,他率領這些所長到華為公司北京高端交流中心「取經」,探討此次改革的發展路徑。次日,他又馬不停蹄地奔赴廣州,向中科院廣州分院宣貫「率先行動」計劃。

這場宣貫會後,時任中科院副院長陰和俊留下幾個中科院涉海研究所的所領導,包括聲學研究所所長王小民、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張偲、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所長丁抗、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所長於海斌和時任煙台海岸帶所所長駱永明等人。

「我馬上要飛回北京,我的時間只有一個小時,你們幾個所長,想一想海洋領域怎麼辦?每個人發言5分鐘,說清楚要幹什麼,思路是什麼?」陰和俊邊坐下邊說,正容亢色。

幾人紛紛發言,王小民是最後一個。

他說:「我想建設一個海洋信息技術裝備創新研究院,凝聚中科院海洋與信息技術領域優勢科技力量,承擔海洋科技創新重大科技任務,培養海洋信息技術方面的人才隊伍,加強海洋信息技術領域的國內外合作交流,為我國海洋科學技術未來發展提供信息技術和設備保障支撐。」

「剩下就是聯合的問題。」他補充道,目光掃過其他幾位同仁。

「小民講得很好,那都有誰願意參加呢?」陰和俊問。

在此之前,王小民早已作了準備,與幾位所長溝通了想法。

當天早上,王小民和于海斌從不同地方起飛,卻同時降落在廣州機場。在等候大巴車時,王小民對於海斌說:「海斌,我有一個想法,院里在進行四類機構改革,我們合作,建立一個跟海洋有關的創新院,你意下如何?」說罷,他闡述了自己的設想和理念。

「好啊!」于海斌當即表示贊同。瀋陽自動化所與聲學所是多年的科研合作夥伴,瀋陽自動化所手上有一張王牌:全國領先的水下機器人,這在我國海洋安全和海洋利益拓展中可是不可或缺的關鍵技術。于海斌有這個自信,瀋陽自動化所的加入,能讓王小民構想中的海洋信息技術裝備創新研究院如虎添翼。

「那咱們君子之約,我今天就在會上說這個事兒。」

「沒問題!」

隨後,王小民又找到了張偲,跟他講了自己的設想。張偲也算王小民的老戰友了。過去10多年間,南海所與聲學所強強聯合,在國家海洋安全保障和海洋資源考察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海洋深處信息資源的提取主要通過水聲通信,而水聲通信系統必須要搭載在先進而經驗豐富的科學考察船上。南海所自上世紀60年代便開始建設科學考察船,不僅積累了深厚的「家底」,也為聲學所打磨的高科技「利器」提供了最好的舞台。

如今聲學所要搞個大動作,當然需要南海所來自大洋前線的支撐。

想到這裡,他也笑道:「我一定支持!」

「大家舉手表態吧。」陰和俊說。王小民、于海斌、張偲、丁抗4位所長舉起了手。

王小民回到北京的第二天是7月1日,聲學所正在舉辦紀念建所50周年的學術研討會。一大早,他就接到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務局的電話:「王所長,請把創新研究院的事兒,寫個不超過8頁的PPT,陰院長要向院黨組彙報。」

當即,王小民提出將原計劃為期兩天的學術研討會壓縮到一天半。2日下午,聲學所黨政聯席擴大會議召開,所黨委委員、所領導班子成員、職代會主席團、學術委員會主任,以及所管理、研究部門負責人齊齊到場。

王小民開門見山地提出了建立創新研究院的構想,在同事們的支持下,他們討論出了一套基本方案,做出了那8頁PPT,海洋信息技術創新研究院的籌建工作自此啟動。

同心鑄鼎

「深海勇士」:碧海尋聲

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主導研發的機械手正在抓取水下生物。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供圖

很快,北京迎來了「三伏天」。改革的戰鼓於酷暑中擂響,預示著這會是一場揮汗如雨的攻堅戰。

海洋信息技術創新研究院成立之前,聲學所共有18個研究室,50年間引領學科發展,在聲學和信息處理技術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但隨著科技的發展,聲學所出現了科研布局同質化競爭等問題,申請科研項目、分經費、報成果時,相互競爭的現象時有發生。這樣的情況,不僅消耗了大量資源精力,也不利於研究團隊各展其能。

王小民曾有一個夢想:把18個研究室整合成9個重點實驗室,形成合力,重點突破。「鑄九口大鼎,把聲學所支撐起來。」以前苦於條件不成熟,此刻,大好機遇終於來了。

18個研究室壓縮成9個,這意味著一半的室主任面臨「降級」風險,推行的阻力不可謂不大。但王小民認為,這是改革必然伴隨的陣痛,是發展必然付出的代價。「『率先行動』計劃就是要改革,你不改革就會被改革。」帶著這樣的信念,他頂住壓力,堅持了下來。

截至2018年底,聲學所的「九口大鼎」全部鑄就,包括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心)和7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中心)。

與此同時,海洋信息技術創新研究院圍繞國家需求導向的領域方向布局,打破原有機構格局,聯合瀋陽自動化所水下信息技術裝備中心、深海所深海信息技術中心、南海所海洋環境信息技術中心,形成了聲學所9個實驗室、3個研究站,瀋陽自動化所「水下航行器」團隊、深海所「深海裝備」團隊、南海所「海洋環境」團隊各1個中心,共15個研究單元的科研組織架構。

配合我國從近海走向遠海、從淺海走向深海的海洋戰略,海洋信息技術創新研究院建立了「池、湖、海、船」的實驗體系,包括亞洲最大的消聲水池,國內水聲領域試驗環境條件最好的湖上實驗場之一千島湖試驗站,40畝海上試驗基地,以及「實驗叄號」無動力雙體實驗船。

他們還先後與北京市、中廣核蘇州熱工研究院、中石化勝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南京大學等簽訂了技術合作、成果轉移轉化、共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協議;在一些重大工程項目上,海洋信息技術創新研究院聯合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30多家單位,發揮協同優勢,屢破技術難關。

「經略海洋是全方位的,必須集合各方優勢。5年來,我們內部聯合攻關呈現了越來越廣泛的良好勢頭,成果激增。」王小民說。

清除藩籬、打破圍牆,就是讓院內院外的各個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都充分活躍起來。

「凝聚力是要解決的第一大問題。」王小民說,「結婚證好領,同心同德過日子卻是一門大學問。辦創新研究院也一樣,要靠文化引領,靠實事和活動把大家的心真正聚攏在一起!」

於是,海洋信息技術創新研究院成立了由中科院機關、依託單位、共建單位及主要參與單位等構成的理事會,設立了由院外同行單位或用戶單位構成的戰略諮詢委員會,成為海洋信息技術創新研究院的「智囊團」「校準器」和「資源庫」。

他們每年都要召開理事會大會、年度工作會議,總結年度工作,研討下一年度工作要點;召開發展戰略研討會,一起籌謀「十三五」規劃;組織制定規章制度,迄今已發布了幾十份制度文件。

2016年10月,在理事會成立暨第一次會議上,中科院副院長相里斌肯定了海洋創新院籌建兩年來所做的有益探索,並希望創新院繼續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全力爭取承擔和做好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制定更高的目標,爭取更大的作為」。

經費是大家關心的重點問題。「左手舉紅旗,右手分土地,革命事業才能轟轟烈烈幹起來。」王小民很懂這個道理。

海洋信息技術創新研究院分配經費時,要給共建單位上浮10%,這筆經費絕大部分用於項目部署;而管理、人員這部分的經費則由聲學所承擔。2018年,王小民到其他3個共建單位走了一遍,帶給每個單位各100萬元可自由支配的科研經費。

無論何時何事,人才都是第一資源。海洋信息技術創新研究院實施了「三駕馬車」驅動的科技創新人才體系。所謂「三駕馬車」,就是研究人員有預聘、長聘和項目聘三種晉陞渠道。

對38歲的武岩波來說,2018年12月4日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經歷8年的職稱晉陞「長跑」,武岩波通過項目聘途徑從副研究員成為研究員。在此之前,他作為主要成員研發的「蛟龍」號和「深海勇士」號的水聲通信演算法,被專家組認為「超出預期」,並獲得「2013年度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

還有很多像武岩波這樣的青年科技人才,手握優異成果,卻苦於單位研究員名額有限,只能等待其他正高級研究人員調離或退休。這成了青年人才難以衝破的「職業天花板」。如今有了這「三駕馬車」,他們前進的步伐更快、更穩了,他們成長的姿態更舒展、更昂揚了。

迎向未來

「深海勇士」:碧海尋聲

科研人員正在調試設備。中科院聲學研究所供圖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面對我國海洋安全和海洋利益拓展的重大戰略需求,海洋水下信息體系建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海洋領域的諸多要素環環相扣。海洋信息技術創新研究院正在「集結戰隊」,準備打一場硬仗。

水聲通信主要依靠聲波,而水下聲波的傳播深受海洋環境變化影響。若對海洋環境缺乏認識,後果將不堪設想。比如,一次海洋災害就能給深潛器帶來毀滅性的破壞。

中科院南海所研究員尚曉東所帶領的團隊,既是「海洋監測員」——提供物理海洋環境的可靠數據,如溫度、鹽度、深度、流速、潮汐、內波等,同時也是「海洋預報員」——預報下一時段海洋環境會如何變化、如何影響海洋環境信息。他們為水聲通信系統中聲場的變化提供可靠數據,從而更好地服務於聲納等應用。

此外,瀋陽自動化所在深海自動航行和懸停定位、安全系統控制等方面的自主創新,都是「中國製造」挺進深海的關鍵支撐力量。

在此前基礎上,聲學所、瀋陽自動化所、南海所、深海所等單位,聯合院內外多家單位,進一步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共同承擔國家重大任務,建設海洋環境觀測系統。該系統可實現對海洋內部過程及其相互關係的大範圍、全天候、綜合性、長期、連續、實時的高解析度和高精度的觀測,建成後將成為我國長期開展海洋科學觀測與試驗的重要基地,推動解決海洋前沿科學和工程問題,為海洋資源開發、環境監測、海洋災害預警預報等國民經濟戰略急需提供支撐。

研究所分類改革是中科院面向未來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也是牽動其他各項改革的「牛鼻子」。第一批試點機構既是「政策特區」,也是創新的「試驗田」。

令王小民欣喜的是,近兩年,瀋陽自動化所的機器人與智能製造創新研究院、深海所的深海技術創新研究院,以及南海所的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相繼籌建。海洋信息技術創新研究院建立的章程規範、制度體系、組織框架等治理模式為之提供了借鑒。

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主任劉峰表示:中科院的改革始終走在前列,發揮著引領作用,而海洋信息技術創新研究院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如今,海洋信息技術創新研究院已經進入穩步發展階段。人多了,場面大了,基礎設施加強了,制度體系基本構建了,科研經費也在逐年增長……

「接下來是什麼問題?」總結經驗,王小民認為是「圍牆拆得還不徹底」「凝聚力還不夠強」。

「創新研究院是非法人、網路化、矩陣式組織架構,儘管有在矩陣節點上的各單元共建協議,但節點之間的網路需要進一步凝固和加強。」王小民說。

王小民對2019年海洋信息技術創新研究院的發展方向已經有了明確的思路,即重點支持基礎前沿研究項目,系列部署一個大項目,取各家之長,組織討論幾個定向性的基礎研究方向,共同做一件有意義的大事。

王小民認為,高技術類創新研究院要乾的事情應該是——以基礎研究為先導,以高技術研究和成果轉移轉化為驅動力和落腳點,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讓成果用得上、靠得住。「在提質增效的新階段,一定要突破學科引領的老路子,走出任務領域引領的新前景!」

2019年1月底,南緯37度海域。「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戰勝了魔鬼西風帶的險惡海況,勝利歸來。而它那條銅黃色的機械手臂,還小心翼翼地環抱著一件稀世珍寶——明艷欲滴、繁枝錯節的紅珊瑚。

海洋懷抱著無盡珍寶,蘊藏著無窮秘密。面對浩瀚無垠的大海,海洋信息技術創新研究院將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海闊天空的格局,鍛造開啟藍色寶藏的鑰匙,開闢一場波瀾壯闊的科技事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北大等發現功能成熟細胞在體外長期維持的新方法
國產「地球CT」技術打破國外30年壟斷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