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做人的「分寸」

做人的「分寸」

儒家

儒家經典...

中國人一直很講究一個「度」,常說的過猶不及就是這個意思,多了少了都不好。

所以說萬事須講「度」,率性而為不可取,急於求成事不成,心慌難擇路,欲速則不達,過分之事,雖有利而不為,分內之事,雖無利而為之,是為「度」。

這個「度」其實就是分寸,也是人生當中最難把握的兩個字。

孔子曾經問子路:「仲由!你聽說過有六種品德便會有六種弊病嗎?」子路說:「沒有。」孔子說:「那你坐下來,聽我慢慢跟你說。」

孔子就說,一個特別仁愛的人,他如果不學習,不思考,會有一種弊端,就是愚笨,也就是容易受人愚弄。比如說,總做以德報怨的事情,就會被人愚弄。你能說這個人不仁愛嗎?但是他沒分寸。

孔子說,一個人很聰明,但是他要老不學習的話,最後的弊端就是這個人會活得太飄忽不定,沒有根基。

孔子說,信譽好吧?篤誠守信,像尾生抱柱那樣,水來了都不走,這人就未免太過

愚呆。

如果再不好學的話,就會容易被人利用而使自己受到傷害。我們知道,過於誠信而不知權變的人有時候就是容易被人陷害。

孔子又說,我們都喜歡正直的人,但是正直的人有時候說話不好聽,說出的話尖刻得直刺人心,讓人非常不舒服。

就像魯迅先生寫的,給一個孩子做滿月,有人來說這個孩子長大能當官啊,有人說這個孩子長大能掙錢,有人說這個孩子肯定會死的。最後這個人說的是真話啊,你能說他不正直嗎?但是這個話不好聽。

直爽並不等於言語毫無顧忌。我們說話是要講究一些技巧的,不要總是把直爽當成口無遮攔的借口,不要總是說:「我這人就是性子直,你別介意啊!」性子直也不能成為當中揭人短處的理由啊!

不分場合,不顧他人的說話,很容易把人家搞的下不來台,勢必會遭人嫉恨。

孔子又說,好勇而不好學者,弊端是什麼呢?就是他容易被人利用去作亂。他遇事不經過腦子,不問就裡,就直接採取行動了,一個一個的亂子就起於這種有勇無謀者。

最後,孔子說,一個人剛強,剛強不好嗎?「好剛而不好學」,這個人就會極端狂妄。因為他剛愎自用,那就難免有狂妄自大的地方。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東西過猶不及。人生不是說找到了一個好的基石,就會一成不變地好下去。

人,更應該懂得分寸。一些人之所以能夠一路順風順水,不僅僅在於他們的聰明、勤奮,也在於他們對人性的洞察,他們懂得什麼叫恰如其分,什麼叫不偏不倚,什麼叫見好就收,一句話,他們能夠把握分寸。

我們所有的美好品德,比如孔子所說的這六種美好品德,它為什麼會帶來六弊?這是因為,在實際的生活環境中,我們要經受社會的挑戰、考驗,非常複雜,如果不善於去調試、去變通,就很容易產生弱點而造成弊端。

凡事恰到好處,就是中庸之道。孔子有一句家喻戶曉的名言:「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

這裡的「質」指內在的品質,「文」指外在的禮儀,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如果內在的品質多於外在的禮儀(只注重內在修養,不注意外在禮儀),就顯得粗野;

外在的禮儀多於內在的品質(只注重外表的禮儀,不注重內在的修養)就會顯得做作,最好兩者都有,內外兼修,恰到好處,這才是君子的形象。

因此,我們需要通過不斷學習去了解自己,跟世界建立有效的聯繫;即使是「仁」「智」「信」「直」「勇」「剛」這樣的美好品德,都得在學習中完成定位和制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論道 的精彩文章:

今年最精闢短文
懂得了因果,就懂得了自製

TAG: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