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為了這款飛機,蘇聯兩大軍種罕見「內鬥」,出自蘇霍伊大師之手

為了這款飛機,蘇聯兩大軍種罕見「內鬥」,出自蘇霍伊大師之手

蘇-12炮兵校射機是帕維爾.蘇霍伊本人設計的最後一款活塞機,也是蘇霍伊設計局設計的最後一款活塞軍機(80年代,蘇霍伊公司還曾「跨界」設計了著名的蘇-26民用運動機)。蘇-12本身設計極為出色,可以很好地實現蘇聯軍方賦予它的任務,但是時值活塞與噴氣時代之交的它,因為種種原因,最終沒能大規模量產。蘇12的曲折命運為我們揭開了二戰後轉型時期的蘇聯航空工業的冰山一角,更揭示出了進入噴氣時代的轉型中蘇聯航空工業領導人的所思所想,這對於研究蘇聯航空工業的成功和不足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將詳盡介紹蘇-12的研發,改進和那段曲折的歷史。

一.艱難出世

衛國戰爭初期蘇聯軍隊是在極其不利的條件下作戰的,因此傷亡慘重,這種不利既存在於裝備上,也存在於思想上,不過到了1943年以後,隨著蘇軍開始奪得戰場上的主動權,紅軍高層已經開始思考如何進行一次裝備大更新了,戰爭後期的伊爾-10,斯大林坦克,雅克-9U等最先進的蘇聯裝備都是設計於這一時期,這次更新裝備完全是基於戰爭前兩年血的教訓,同時由於繳獲了大量的德軍裝備,在這次裝備升級中蘇聯人得以充分學習了自己的對手的先進之處。在蘇聯衛國戰爭前兩年中,裝甲部隊和斯圖卡固然是德軍的核心打擊力量,但在陣地戰中,德軍精準的炮火也給蘇軍帶來了不小的傷亡,而德軍之所以能擁有如此精準的炮火,得益於他們開發出的一款最優秀的炮兵校射機Fw189。在作戰時,只要看見Fw189臨空,德軍的炮擊很快就會到來,這樣一款不起眼的飛機卻給紅軍帶來了無數的麻煩。到了1943年,紅軍開始大反攻,自然希望自己也有這樣一款優秀的炮兵校射機,好把「戰爭之神」的威力施展到德國人頭上,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蘇-12應運而生。戰爭初期紅軍主要的炮兵偵察校射飛機是蘇-2,蘇-2因為不是專用的炮兵校射機,飛行速度已經略快,效果本身就不如Fw189,而隨著蘇-2的停產和逐漸消耗,到了1943年,就連蘇-2這樣的炮兵校射機也為數不多了,蘇聯空軍萬般無奈,只得改用伊爾-2執行炮兵校射任務,不便更是增多,於是,紅軍決定研製自己的新一代炮兵校射機。而對手Fw-189的座艙視野好,易於操作,結構牢固等出眾之處就成了蘇軍對蘇-12最基本的要求。

1943年12月,蘇聯空軍參謀長在一次會議上提出了空軍的要求:「使用蘇-2和伊爾-2作為炮兵校射機的經驗告訴我們,新一代的炮兵校射機應至少能搭載3名乘員,操作敏捷,具有良好的機動性,它還應具備強大的自衛武器和較寬泛的速度範圍。」

考慮到蘇霍伊此前在設計和改進炮兵校射型蘇-2的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研製新一代炮兵校射機的任務被交給了蘇霍伊設計局,蘇霍伊在設計時大量參考了Fw-189,也採取和Fw-189一樣的雙發,雙尾撐布局。

蘇霍伊很快就設計出了初始方案,時值蘇軍解放羅馬尼亞,完好地繳獲了羅馬尼亞空軍的一架Fw-189,蘇聯空軍研究所對該機進行了詳細的試飛,Fw-189的測試給蘇霍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促使他改進了自己已完成的設計,改進後的蘇-12設計方案主要性能如下:

長度:11.25m,翼展:17.76m ,機翼面積:45.0 m2 ,空重:5700kg,在海平面最高速度:380km/h,在2000米高度最大平飛速度415 km/h,作戰半徑:925km ,實用升限:8000 m,蘇-12還裝備有4挺12.7mm機槍,每挺機槍備彈750發。

但是,1944年紅軍氣勢如虹,一路攻進德國本土,戰爭已經勝利在望,沒有必要再生產那麼多的飛機了,於是1944年下旬,蘇聯的各類飛機生產計劃都被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削減,蘇-12的生產計劃就在戰爭末期這股削減生產的大潮中被取消了。對於戰爭期間蘇聯自己沒有專用炮兵的校射機,科涅夫元帥曾經痛心的評價:「德軍的「梟」式飛機(Fw-189)不知道給我們帶來了多少麻煩,我曾仔細地觀察過它,是一架很不錯的小飛機。很遺憾,在整個戰爭期間,我們都沒有裝備一架像「梟」式這樣的飛機。我們特別需要屬於自己的這類飛機!」

事實上,不止科涅夫一個人這麼想,蘇聯炮兵部隊自己對校射機的需求願望更加迫切,1943年起擔任蘇聯武裝力量炮兵司令,紅軍戰後炮兵戰術的制定者,蘇聯炮兵主帥Н.Н.沃羅諾夫基於衛國戰爭血的教訓,對炮兵校射機更是望眼欲穿,正是在他的一再堅持下,戰後蘇-12的命運才能峰迴路轉,而且後來每當蘇-12的發展受到阻力時,沃羅諾夫主帥總是第一個站出來大聲疾呼,在蘇聯高層奔走,才使得蘇-12化險為夷。可以說,沃羅諾夫和蘇-12飛機的命運緊緊相連。沒有沃羅諾夫,就絕不會有蘇-12.在1946年中旬蘇聯炮兵主帥Н.Н.沃羅諾夫給斯大林的報告中,炮兵校射機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報道這樣寫道:「

一.儘管空軍從來沒有忽視偵察機的發展,但是空軍所需要的主要是遠程偵察機和高空偵察機,炮兵所急需的校射飛機在平時和戰時都沒有得到空軍和航空工業部門的重視。目前執行這一任務的是改進後的IL-2和觀測氣球完全不能滿足戰爭中炮兵的需求。

二.炮兵部隊應該有屬於自己的炮兵校射飛機,該類飛機應該包括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固定翼飛機應能準確進行目標定位,為炮火準備拍攝足夠的照片。執行這類任務的飛機,也可為空軍執行近程空中偵察任務。直升機應能懸停在空中觀察炮擊結果進行校射,並指示目標位置。我請求對這類原型直升機進行進一步的測試。一旦時機成熟,應下令位於基輔的第473直升機廠開足馬力生產該機以滿足炮兵的需要。

三.我期待您給航空工業部部長赫魯尼切夫同志下達必要的指示,請他加快固定翼炮兵校射機的設計和建造。」

從沃羅諾夫的報告中我們大致可以看出蘇-12命運不濟的根源。歸根結底,急切需要炮兵校射機的是陸軍和炮兵,而空軍對蘇-12這種飛得又慢,航程又近的低空偵察機不感冒,空軍的意見又影響了航空工業部,所以航空工業部也不上心,這才導致蘇-12的建造一拖再拖,迫使沃羅諾夫不得不向斯大林「告御狀」。不過這恰恰說明了蘇-12的重要性和實用性,如果不是需求急迫,將軍們怎麼會為了一款普通的飛機就驚動斯大林同志呢。

當然,戰後蘇聯航空工業已經開始向噴氣機方向轉型,也使得蘇-12這樣一款活塞機剛一出世就面臨天然的阻力。

炮兵主帥的報告果然起了作用,蘇聯航空工業部把「可靠的炮兵偵察校射機的建造和炮兵偵察直升機試飛」列入了優先項目中。斯大林也意識到了在未來戰爭中,先進的炮兵校射機的重要作用,不過為了調和炮兵和空軍需求的矛盾,斯大林提出,關於新一代炮兵偵察校射飛機,可以在一個機體的基礎上發展兩種不同的飛機。「一種可以提供最佳觀察視野和較低的巡航速度,且配備強大的自衛火力和裝甲防護以滿足炮兵的需求,這種飛機的尺寸應不大於圖-2,這類飛機是沃羅諾夫同志所堅持需要的。另一種則只有較少的偵察設備,低速性能較差,但最高時速較大,接近雙座單引擎戰鬥機的性能。這種飛機不適用於炮兵校射,但可以滿足空軍的戰術偵察任務。」

這個建議反映了斯大林的高明之處:大量建造單純為炮兵服務的飛機肯定會令空軍不滿,而陸軍的戰鬥力又不能削弱,所以乾脆一機二用,一個往低速改,專用作炮兵校射機,一個往高速提升,可以滿足空軍的戰術偵察需要。這樣炮兵和空軍都滿意,而兩者相差不大,便於大規模生產,又規定新飛機大小不能太大,以免消耗太大資源,這完全符合蘇聯一貫的大規模生產的原則。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斯大林這次要求的是,用同一個機體發展兩種不同的飛機,而沒有要求用同一種飛機執行互相矛盾的任務,這說明,蘇聯人已經從蘇-2中吸取了經驗教訓,不能讓同一架飛機執行太多任務,否則效果不會太好。蘇-2就是被要求既作偵察機,又作攻擊機的矛盾要求給拖累了。不過斯大林高明的建議在實踐中還能不能繼續下去,那就是另一回事了。1946年7月10日,蘇聯部長會議通過一項關於「可靠的炮兵偵察校射機的建造和炮兵偵察直升機試飛」的決議,根據這項決議,蘇霍伊設計局和第134飛機製造廠應該「......設計和建造裝備兩台AL-83發動機的炮兵偵察校射機原型機飛機應具備以下飛行性能:

低空最大平飛速度450 km/h,在6500米高度的最大平飛速度550 km/h,爬升率:4分鐘至 3000 m,實用升限10000m,

在巡航狀態下持續飛行時間達3小時,機組成員為3人。

武器裝備: 機頭1門20毫米機炮,兩翼各1門20毫米機炮,後艙1門20毫米機炮,飛機必須為乘員提供裝甲防護。

照相設備:兩種焦距分別為50-75厘米和20厘米的АФА-33航空相機。

配備РСБ-ЗВИС電台

第一架原型機的首飛應在1947年9月15日進行...」

分析以上這份性能要求,我們可以發現,與1943年的性能要求相比,這次為了兼顧空軍的需求,最大升限和最大速度都大大提高,同時,飛機的自衛火力也大大增強,特彆強調裝甲保護,這也是衛國戰爭末期蘇軍其他飛機在執行炮兵校射任務時被防空炮火和戰鬥機猛烈攻擊所得來的經驗。

這份性能要求最重要之處還在於,蘇聯自產的АФА-33航空相機和РСБ-ЗВИС電台的裝備說明戰後蘇聯已經能夠大規模生產精密的光學鏡頭和大功率電台了,而在戰爭初期,無線電設備缺乏是蘇聯飛機最大的短板。看來隨著戰後系統性利用德國的工業設備和戰爭中後期對租借法案中通訊裝備的仿製,戰後蘇聯的航空工業的發展已然更上一層樓。

由於有著戰爭中蘇-12原始方案設計的底子,1946年8月,蘇霍伊和他的班底很快就完成了初步設計,並賦予了設計局內代號——"РК",初步方案上報幾個月後,到了11月,蘇霍伊設計局又接到空軍的改進意見,根據該意見修改了初步的飛機設計。此外,蘇霍伊決定用是決定AL-82M氣冷星形發動機取代原來規定的AL-83發動機,因為AL-83雖然設計先進,理論值很高,但其投產較晚,還存在許多缺陷,為了不因為發動機耽誤飛機的前程(這也不是沒有先例),還是選用在拉-5和拉-7戰鬥機上已經大規模使用的M-93(AL-82M)發動機更為穩妥。

1946年的蘇-12"РК"方案大體是這樣的:採取和德國「梟」式飛機相同的雙發雙尾撐布局,兩個尾撐通過水平尾翼相連,這樣的布局使飛機飛行更加平穩,便於進行炮兵觀察和校射。飛機採取全金屬單翼設計,為了便於大規模生產,飛機結構被分成許多獨立的單元,可以分別生產。駕駛艙內有三名乘員,飛行員的座椅在左前方,領航員在他右邊,他們的背後是尾炮手,同時也是負責炮兵校射的聯絡員。蘇-12的座艙蓋裝有緊急開門裝置,便於在危急時快速逃生。1947年3月11日蘇聯部長會議正式批准了蘇-12原型機在1947年的生產計劃,還是由第134飛機製造廠和蘇霍伊設計局聯手建造這架裝有兩台AL-82M發動機的蘇-12原型機,這次部長會議提出的性能要求和1946年相比,僅有細微的改動:最大升限被提升至11000米,最大起飛滑跑距離為300米,還增加了400kg載彈量的要求。部長會議要求,製造同一機體兩種類型的原型機各一架,以供1947年9月的國家測試之用。

1947年3月,蘇霍伊設計局完成了飛機的最終設計,並提交給空軍成立的專門委員會審核。3月17日委員會主席空軍少將П.Я.費德洛夫(П.Я.Федрови)在一份備忘錄中寫道「.. 蘇霍伊方案擁有以下問題:1.要操控飛機上的全部火力,需要一共4名乘員才行,而不是原來規定的3人。2.在實戰中飛機的飛行高度不會超過6,000米,因此裝備三級渦輪增壓器的高空發動機AL-82M是毫無必要的。3.蘇霍伊設計的性能使得飛機除了進行夜間轟炸外,不能執行其他作戰任務,而如果外掛兩枚500kg炸彈執行夜間轟炸任務,則會使飛機的起飛重量增加到10噸,嚴重影響飛行性能。4.調整後總重9噸,乘員4人的飛機遠遠超出炮兵校射任務的合理需求。」

總而言之,委員會對蘇霍伊的方案根本就看不上,關鍵是不能滿足空軍自身的要求,而相對於炮兵的要求來說,空軍又覺得蘇-12太大,太費資源了。在討論中,委員會甚至還提出了這樣的建議,乾脆停止新飛機蘇-12的建造,對於炮兵版的蘇-12,用現有的圖-8換裝AL-82FN發動機,稍加改進即可,而空軍版的蘇-12,使用伊爾-2改良一下也就能滿足空軍的需求了。

空軍的專門委員會列舉了使用圖-8的縮小版飛機的好處:一.圖-8是基於圖-2的基礎上,生產起來方便。二.圖-8駕駛室更寬大,領航員的視野更好。三.圖-8自衛火力更強大。

不過,專門委員會最終也意識到了廢掉蘇-12改用圖-8的荒唐之處,因為他們經過計算後發現,即使是縮小版的圖-8也相當大,最大起飛重量達到11噸,比蘇-12還重,起飛滑跑距離也上升到330米,用現有的飛機改成炮兵校射機還是在走衛國戰爭初期的老路,依舊不會有好的結果,所以空軍委員會最終放棄了這個計劃,轉而支持蘇-12的繼續建造和試飛。

在1947年蘇聯政府已經批准建造蘇-12原型機的背景下,蘇-12設計方案居然還遭到這樣多的質疑和阻力,這段插曲說明,在當時蘇聯空軍高層中,軍種之間互相爭搶資源的慣性思維還是在起作用,你炮兵和陸軍需要150-200架的蘇-12,花的卻是我空軍的錢,佔用了我寶貴的資源,那當然不行。因此,空軍一直對按炮兵要求設計的蘇-12百般挑剔,能省就省。既然衛國戰爭期間用伊爾-2都湊合過來了,那就接著用伊爾-2湊合,實在不行,就用現成的圖-8改一改,反正圖-8已經造出來了,不用再多費我空軍的資源。事實上,正是因為蘇-12本質上是一款炮兵軍專用的飛機,航空工業系統卻只和空軍關係密切,這就註定了蘇-12命運多舛。其實,在各國,各大軍種搶奪資源,互相傾軋的事屢見不鮮,不過,蘇聯空軍為了自身利益就忽視衛國戰爭期間血的經驗教訓,這種短視的做法還是很不可取的。最終,來自蘇聯政府和炮兵部隊的壓力暫時佔了上風(僅僅是暫時而已,在蘇-12後來的曲折命運中,還會不止一次地出現這種炮兵和空軍的角力。)四月初,在包括有炮兵代表的會議上,蘇-12的設計方案最終被通過,原方案不需要大改,僅僅是責成蘇霍伊把乘員增加到4名,並改變駕駛室的輪廓以擴大領航員的視野。

到了1947年8月,蘇-12原型機的建造已基本完成。儘管原型機的建造得到了蘇聯炮兵主帥Н.Н.沃羅諾夫的大力支持,由於種種原因,第134飛機製造廠還是遇到了麻煩:飛機已經造好,但是航拍相機,無線電設備,機載武器等設備仍然沒有到位。關鍵時刻,帕維爾.蘇霍伊當機立斷,決定不安裝這些設備就直接進行首飛。

1947年8月23日首個蘇-12試飛機組的人員被確定了下來,包括試飛員Н.Д.費科索夫(Н.Д.Фиксона),首席工程師С.Я.戈班諾夫(С.Я.Горбунова),機械師兼領航員А.М.圖夫(А.М.Туева),報務員舒克耶夫(К.В.Шукеева)。

蘇-12原型機的首飛於1947年8月26日順利進行,蘇霍伊最後的活塞機衝破艱難險阻,總算是飛上了天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情堡 的精彩文章:

特朗普被排除在外?德法主動與普京合作,或因對美國有三大不滿
印度又搞奇葩武器,號稱性能「極其先進」,實則落後世界40多年

TAG:軍情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