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高達9.4,就算再冷血的人也能被這片看哭!
文:點點
2010年,紀錄片電影《被遺忘的時光》於台灣上映,用最不討喜老人題材拿到最高票房,成為台灣當年最受觀眾歡迎的十大電影之一。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故事聚焦於身患阿茲海默症的老人群體,記錄其患病後狀況百出的生活狀態。不煽情、不教化,在最冷靜的鏡頭中給予觀眾思考。
台北,某療養院。
住在這裡的,全都是身患阿茲海默症的老人,不記得自己叫什麼,也不記得自己為什麼在這裡。
對於他們而言,每一天都是新生的一天,每一個人都是新認識的朋友。蒼老身體里住進孩童的靈魂,經常做出一些讓醫護人員啼笑皆非的事情。
其中,名為良文的老爺爺最讓人頭疼:年輕時,他脾氣暴躁,經常責罵妻子和孩子,導致生病也沒有人照顧。
患上阿茲海默症之後,他的脾氣也沒有得到改善,固執己見,只相信自己看見的事情。
良文老爺爺胃口很大,每次吃飯都要吃兩碗,卻又總是忘記自己已經吃了兩碗。
為避免老爺爺眼饞其他病人的食物,醫護人員只好安排他最後一個吃飯。心酸又好笑,給人的感覺特別複雜。
61歲的珍景老奶奶就截然相反了。
阿茲海默症並沒有讓她對生活失望,每天都是樂呵呵的,即使什麼也不記得,也微笑面對這一切。
年紀使然,珍景老奶奶經常聽不清醫護人員說的話,把「敘敘舊」聽成「睡睡覺」、「你現在有空」聽成「三角褲」,特別有意思。
對於珍景老奶奶而言,人生中最不能忘記的是女兒和丈夫。
即使記憶障礙,珍景老奶奶也一直把女兒掛在嘴邊:「你看見小潔了嗎?」「小潔今天怎麼沒有來看我?」
鏡頭一轉,畫面中出現老奶奶的女兒。女兒從始至終都陪著母親,卻始終無法擊敗沉重的疾病,讓母親真正清醒過來…
《被遺忘的時光》採用完全紀實的手法。深入台北療養院,如實記錄患病老人們的生活。不存在任何劇本剪輯,所有事情都是真實發生過。
觀眾由此看見:身患阿茲海默症的老人們變成小孩,丟三落四,不記得上一秒做過什麼,下一秒應該做什麼。
年輕的時候,老人辛苦將孩子拉扯長大。年老患病後,老人和孩子的身份顛倒過來,孩子抓住一切空閑時間,來療養院陪父母。
基於生活而拍攝,給予觀眾濃厚的現實感。
因為身患阿茲海默症,老人陸陸續續失去自主生活的能力,健忘、焦躁、無故哭泣是最容易處理的簡單事項。真正讓孩子們頭疼的,是老人們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病的情況。
現實生活中,絕大部分老人是因為身患阿茲海默症而走失。導演尖銳將這一現場呈現在觀眾面前,以此給予觀眾啟迪。
豆瓣上,《被遺忘的時光》評分高達9.4,絕大部分打出5星滿分好評。
觀眾表示:「如果有一天我老了,希望我也能夠被這個世界溫柔地對待。那些美好的回憶,如果我忘了,希望你能夠記得。」
描繪阿茲海默症患者生活狀態僅僅只是影片的第一層意義。在這一段落的描述之外,導演還透過阿茲海默症這一疾病揭露了一些屬於現實的問題。
患病老人中,有一名前國民黨老爺爺。戰爭時,他逃亡台灣,戰戰兢兢生活很長一段時間。患病讓他深陷被害妄想症,只要周圍有一點點動靜,他就會風聲鶴唳,立馬變得緊張起來。
從這位老爺爺的故事出發,導演拋出沉重的、對於戰爭的反思。
除卻患病的老人之外,前來療養院陪伴老人的孩子們也是影片的重要主角之一。寸步不離跟著父母,生怕他們出任何閃失。
「你教我長大,我陪你變老。你撫養我成人,我將用餘下所有的時光照顧你,即使你身患重病,也不會選擇放棄。」
一點一點,描繪出獨屬於親人之間的溫柔和美好,讓觀眾看見珍貴的愛意。
鏡頭冷靜,忠於記錄,還原現實。
這一拍攝手法給予《被遺忘的時光》最深厚的社會意義,讓大眾關注到這一艱難的群體,成為難得一見的人文現實主義紀錄佳作。
故事中溫柔親情的描繪更是讓觀眾感同身受。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在父母健康的時候,我們就應該表達自己的愛意。
只有這樣,才不會在父母患病後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