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的後人張魯,是如何在東漢末年割據一方的?
東漢末年,皇帝昏聵,宦官干政,外部邊患頻生,內部社會矛盾加劇。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希望能從精神上獲得安慰,這給宗教發展提供肥沃的土壤。一些投機者也可以從而利用宗教作為思想工具,宣揚教義、吸引信徒、聚攏人心,積蓄在角逐亂世的資本,樹立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比如領導「黃巾起義」的張角;再比如割據漢中的「五斗米道」張魯。
留侯之後
在《漢天師世家》中記載,張魯為西漢開國功臣張良的後代,他的祖父就是道教著名人物張道陵。張道陵本為沛國豐縣人,客居蜀地,在山中修行。
張道陵去世之後,兒子張衡成為宗教領袖;張衡去世後,就輪到了他的兒子張魯。張道陵、張衡、張魯被後世稱為「三張」,或者是「三師(天師、系師、嗣師)」。祖孫三代都是宗教領袖,通過宗教活動收攏人望,為日後割據漢中打下一定基礎。
斷絕北道
張魯能夠崛起,與劉焉有很大關係。劉焉既是漢朝宗室,又是名士,還是朝官。他認為漢朝氣數已盡,希望能在即將到來的亂世中分一杯羹。於是劉焉先勸漢靈帝「廢史立牧」,設立掌握一州軍政大權的州牧,然後到傳聞「有天子氣」,實際上也是既險要又富庶的益州擔任州牧。
張魯的母親有姿容,也有宗教影響力。無論是出於個人慾望,還是加強對益州的掌控,劉焉都有與張魯結交的動力。張魯母「常往來焉家」,張魯也被劉焉加以重任。
劉焉想安心地當自己的「土皇帝」,自然要切斷漢廷和自己的聯繫,避免漢廷的手伸進益州。他派遣張魯、張脩二人攻打漢中太守蘇固,從而佔據漢中,幫助劉焉截殺從漢中往來的漢使,好讓劉焉有借口不承漢命,使益州成為一種接近獨立的狀態。
結果張魯同樣富有野心。在這個過程中,他襲擊了張脩,吞併他的部眾,達到獨據漢中的目的。從後來劉焉聯合馬騰,出兵到長安(目的其實是救援和馬騰起事失敗的兒子劉范)的記載來看,張魯在表面上似乎還隸屬於劉焉,並沒有公然自立。但張魯在完成「斷北道」任務的同時,也在漢中根深蒂固,控制力遠超於身在綿竹的劉焉(原先益州治所在綿竹,後因為大火焚毀,改為成都),是他割據一方的基業的開始。
張劉相爭
劉焉因為大火(劉焉認為綿竹大火是對他的僭越之心的懲罰)和兒子喪命,一命嗚呼。益州豪強趙韙認為劉璋懦弱,便於把控,於是推舉劉璋為益州牧。劉璋肯定沒有劉焉的威望,張魯於是「稍驕恣,不承順璋。」劉璋大怒,殺掉張魯的家人。於是兩家正式撕破臉皮,成為仇敵。張魯在漢中割據自立。
劉璋任命「恩人」龐羲(聯馬騰討李傕失敗後,龐羲庇護劉璋的兒子回到益州)為巴郡太守,抵抗張魯。結果龐羲被張魯擊敗。張魯因此得以「雄據巴、漢垂三十年。」
五斗米道、創始之爭
張魯治理漢中,利用宗教「五斗米道」。後人也習慣將「五斗米道」與張道陵、張衡、張魯祖孫三人聯繫在一起。不過關於「五斗米道」的創始人,歷史上存在很大的爭議。《三國志·魏書八·張魯傳》記載,張陵(即張道陵)招收信徒時,收取五斗米,故稱「五斗米道」,朝廷蔑稱為「米賊」;之後張衡、張魯各自繼承衣缽,「五斗米道」三代相傳。
而在《典略》中記載,「五斗米道」的真正領袖並非張道陵,而是張脩。南朝宋史學家裴松之認為,《典略》中的「張脩」是「張衡」的訛寫,但這種觀點並不能站住腳跟。《後漢書·靈帝紀》中有「巴郡妖巫張脩反」的記載,與《典略》中互為佐證,所以張脩創立「五斗米道」這種說法應當有一定的可信度。後來張魯佔據漢中,接手、利用張脩留下來的「五斗米道」,以治理漢中,屬於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情況。小編更傾向於《典略》中的說法。
思過治病
「五斗米道」與「太平道」有一些共通之處,都有利用心理暗示來進行治病的手段。張脩時期的「五斗米道」,為病人治病時,將病人安置在靜室思過,然後由宗教人員為其禱告,辦法就是將病人的姓名和懺悔詞寫在三封書信上,一封放在山上;一封埋在土中;一封丟進水裡,意思就是上天、入地、沉水,被稱為「三官手書」。
如果病人的病情得到緩解,或者治癒,則成為「五斗米道」的功勞;如果無效,就是「不夠虔誠」。治療費用通常是五斗米,這大概就是「五斗米道」的名字的由來了。
通過這些宗教活動,張脩不僅積累大量錢糧用於後續發展(《蜀記》中記載,入「五斗米道」的費用不局限於五斗米,還有一些其他財物,但這種做法是張脩時期還是張魯時期,小編無從得知),還在漢中獲得巨大的影響力和人望。這或許也是張魯不得不沿襲「五斗米道」的原因。
「遂增飾之」
張魯利用張脩的「五斗米道」治民,在原有的基礎上也進行了一定的增添內容。張魯在漢中增設「義舍」,中間放置「義米肉」,也就是無償提供給人們的住宿飲食;同時張魯利用宗教的影響力「導人向善」,比如教義中宣揚,如果有人多拿「義米肉」,「鬼道輒病之」;如果有人犯下過錯,依靠修整道路就能夠「贖罪」。除此之外,張魯還有「春夏禁殺」、「犯法者,三原」的政策,相對來說比較寬仁。外面避難流離的人來到漢中,對「五斗米道」「不敢不奉」,可見當時張魯治下濃厚的宗教氛圍和群眾基礎。
政教合一
張魯治理漢中「不置長吏」,由宗教人員治理。在「五斗米道」的教階制中,初來者為「鬼卒(或許是結合「三張」原本的「鬼道」)」;信奉程度較深以後,成為「祭酒」,這已經屬於管理人員;管理的教眾比較多的「祭酒」,則稱為「治頭大祭酒」。這樣一來,由張魯——祭酒——鬼卒這種三級的統治制度基本形成。
兵敗歸曹
在建安二十年,曹操征討張魯。張魯畏懼曹操的兵鋒,本來想直接投降。張魯的弟弟張衛不服,勸止張魯,率領軍隊守衛陽平。曹軍本來作戰失利,打算後撤,結果前軍沒聽到撤退的命令,在夜裡迷路,稀里糊塗摸進張衛的軍營。張衛部以為曹軍已至,失去鬥志,輕易被殺散。
陽平失守,張魯又決定投降。功曹閻圃勸說他,直接投降會受到輕視,應該象徵性地反抗一段時間。於是張魯退走巴中,臨行前封存寶庫,當做留給曹操的見面禮。曹操果然明白善意,勸降張魯。於是張魯投降,歸附朝廷。
小結
張魯有祖父張道陵和父親張衡積攢下的人望,成為益州牧劉焉的部下。他利用劉焉的「斷北道」的決斷,襲擊同伴張脩,繼承「五斗米道」來治理漢中。張魯政令寬厚、為百姓提供住宿飲食,頗受漢中、巴郡人愛戴。曹操征討漢中時,張魯沒有選擇抵抗到底,果斷投降,受到萬戶侯、五子均為列侯的待遇,並與曹操結成兒女親家。總而言之,作為東漢末年割據一方的軍閥,張魯可以說是善始善終,他的人生還是很圓滿的。
參考文獻:《後漢書》、《三國志》、《漢天師世家》
※大清的公主為何壽命都不長?難道與早早嫁人有關?
※諸葛亮軍事平庸?詳細剖析五次北伐,他不愧是三國「唯二」軍事家
TAG:千歷共嬋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