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不知名詩人一首經典夏日詩,看似平淡,卻暗含歷史興衰,耐人尋味

不知名詩人一首經典夏日詩,看似平淡,卻暗含歷史興衰,耐人尋味

立夏後,白天漸長,日照強烈,人們很容易煩躁不安,心火旺盛。所以傳統中醫講,夏日進補養生當是養心。今天我們就欣賞一首淡然閑適的詩歌,讓炎炎夏季心情舒暢,精神安靜。

《立夏》

宋·趙友直

四時天氣促相催,一夜薰風帶暑來。

隴畝日長蒸翠麥,園林雨過熟黃梅。

鶯啼春去愁千縷,蝶戀花殘恨幾回。

睡起南窗情思倦,閑看槐蔭滿亭台。

時光荏苒,季節相催;昨晚一夜和風帶來了夏天的暑熱。夏日驕陽的照射下,田野的麥苗已經由翠綠開始微微變黃;新雨過後,園林里金黃的梅子也快要熟了。枝頭的黃鶯啼聲稀疏,似乎帶著愁苦;花間的蝴蝶在盤旋,像是怨恨春的無法挽回。我獨倚窗前,睡眼惺忪,靜靜地看著槐蔭冉冉滿是亭台。

這首詩可分兩層意思。

前四句是寫立夏的景象;後四句是感慨,道出春離去的愁緒和夏日的閑情。用情感的手法把夏日表現得自然得體,淋漓盡致——傷春易逝,夏日遐思。

作者趙友直是南宋詩人,他出身皇室,是宋太宗趙光義的直系後代。皇家血脈再加上書香門第,幼年時就已經博覽群書,滿腹經綸。公元1278年,年少的趙友直與祖父、父親一起參加國家科舉考試,創造了祖孫三代同時得中的史上佳話。

但是,真所謂「生於末世運偏消」,此時的南宋已經是奄奄一息,蒙古鐵騎的威脅已經顯而易見。1278年,趙友直做廣州知府的父親,在抗擊蒙古的戰鬥中被俘,誓死不降,在「生是大宋人,死是大宋魂」的呼喊中,英勇就義。

趙友直不顧親友的反對,冒著生命危險收回父親的遺體,幾經輾轉,把父親葬於故鄉的眠牛山。第二年,也就是1279年,在蒙古元軍的重重包圍下,南宋最後一位宰相陸秀夫見大勢已去,為防皇帝俘獲受辱,把幼主綁在自己身上,在廣東崖山投海而死,許多人紛紛效隨,十萬軍民壯烈殉國,南宋王朝徹底滅亡。

在大時代洪流的裹挾下,趙友直的人生從皇室後代,從祖孫三代同中進士的巔峰,跌落到國破家亡的人間悲劇,真是身不由己的冰火兩重天。他看透世事,心灰意冷。在父親的墳墓旁建造了房子,讀書守靈,隱居山林。並且告誡子孫,永不仕元,以示抵抗。

回過頭來,我們再細細品味這首詩:那「鶯啼蝶戀」,黃鶯傷感的僅僅是春的離去,蝴蝶懷戀的又何止是春的不可挽回?經過人生的大起大落,怎能領悟不到,那時局不就像春天的離去不可逆轉嗎?長睡而起,靜看窗外,槐樹陰濃,滿照亭台。春去夏來就像那山河巨變,既然如此,那就閑適淡然地終老一生吧!

秦觀有「節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兒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趙友直不是「痴心兒女」,他是國破家亡的無奈;他是心如止水的放下;他是斬斷情絲的割捨。

一首恬淡的夏日詩,卻承載著這麼深重的情懷,真是令人感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天讀宋詞 的精彩文章:

虎父無犬子?為什麼曹操的兒子厲害,而劉備的兒子卻是慫蛋?
詩紅人不紅的唐才子,一次偶然邂逅,成就唐詩最美佳話,流傳千年

TAG:每天讀宋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