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抗戰期間,我軍與日軍對於駁殼槍的態度為何截然不同?

抗戰期間,我軍與日軍對於駁殼槍的態度為何截然不同?

在抗日戰爭時期,我軍無論是在人員還是裝備上都相對比較落後,但我軍士兵誓死保衛祖國的決心是不容置疑的,在14年艱苦卓絕的對抗中,無數人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而日本在當時有著較突出的戰鬥力,然而卻站在了非正義的一方,給很多國家帶來了痛苦的經歷,最後走向了失敗,在我們看來不過是咎由自取。實力懸殊的我軍和日軍在武器使用上也有著不同的裝備。

駁殼槍在抗戰時期,是作為我軍的主力裝備,而且共裝備了近十萬把,它是強大力量的象徵,在1931年開始被大量生產,它曾一度成為中國軍人的象徵,當時軍隊從上到下都是清一色的配備這種手槍。它最早是由德國人發明的,我國最早進口了40多萬支,後來漸漸的開始對駁殼槍進行仿造,也被大範圍的裝備。

當時我軍比較擅長打游擊戰,因為優越的地理條件,成了我軍的保護陣,在游擊戰戰場上,駁殼槍成了士兵們的首選,因為它適合近距離作戰,相較於長重的步槍而言,更加方便攜帶,而且威力也很大,攜帶的子彈量多。它還可以靈活改造,將槍套裝在駁殼槍上,就適合了中等距離的射擊。

但這款槍的造價在當時還是較貴的,但其性能可是不一般,因此深受我軍士兵的喜愛。然而當時日軍也擁有上萬把駁殼槍,卻沒有使用,這其實就關係到了當時日本的戰術,沒有考慮駁殼槍究竟該使用在哪個地方。

再加上日本當時可供選擇的武器更多,擲彈筒、迫擊炮、步兵炮都是日本經常使用的,還有大量的支援武器。在近距離作戰時,日軍多是使用機槍、擲彈筒,相較於駁殼槍,擲彈筒還可以對30米以外的目標進行攻擊,因此日軍就沒有選擇駁殼槍。

而我國除了青睞駁殼槍外,還曾不斷對其進行改裝,在將其後托固定後,在彈倉外加裝護木,從而充當了前托,槍筒加長,逐漸的向小型步槍接近,也就成了中國版上的卡賓槍,其速度可達到900發/每分鐘,射程在50米到150米。

就是這樣一款駁殼槍,在抗日年間在我軍發揮了巨大的殺敵作用,憑著此槍打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是那個年代我國軍人夢寐以求的神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參謀 的精彩文章:

日本F35墜入深海,為何美國卻長出一口氣?張召忠預言成真
美軍戰鬥機器人突然叛變!舉槍掃射自己人,我國僅一招解決

TAG:老參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