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和腸道菌群也有關?
原創: 陳堅、鹿斌
人與細菌的和諧共生關係一旦遭到破壞,就會產生各種疾病。
來,先認識一下糖尿病
提起糖尿病,人們最熟悉的癥狀就是「三多一少」,即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輕。中醫典籍里也將其病機歸結為「腸道內熱及過食肥甘厚膩」。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人的飲食結構及生活方式也在相應改變,由此帶來的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代謝紊亂相關的「富貴病」的發病率與日俱增,其中,我國的糖尿病患病率已居世界首位,人數約1.1億,發病率已達10%以上。依照現有趨勢,國際糖尿病聯合會預計,到2040年,全球將有超過6.42億糖尿病患者,中國患者將超過1.5億。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為3.8-6.1 mmol/L,平時血糖波動在3.9-8.3mmol/L並保持相對穩定。血糖升高到一定程度,臨床上就出現典型的煩渴、多飲、多尿、體重下降等癥狀。血糖的重度升高還會導致嚴重的代謝紊亂,如酮症酸中毒、高滲性糖昏迷等危及生命的併發症。長期的高血糖狀態還會引起機體的大小血管受累以及神經病變,繼而導致全身如心、腦、腎等重要靶器官的明顯損傷。
糖尿病主要分為兩型:1型糖尿病——主要為胰島素絕對缺乏,起病年齡輕,多需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主要為胰島素相對不足或胰島素抵抗,起病年齡較晚,多與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有關。
胰島素是胰腺?細胞分泌的調控血糖穩定的最重要激素。胰島素抵抗被認為是2型糖尿病發生的重要機制之一 。 胰島素抵抗是指胰島素的生物學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換言之,機體的肝臟、肌肉、脂肪組織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導致胰島素介導的葡萄糖利用減少。目前一致認為,不良的飲食生活方式如吸煙、喝酒、缺乏運動、高脂飲食、肥胖等都會影響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
那麼,腸道菌群和糖尿病有什麼關係呢?
糖尿病SD大鼠是具有高血脂、高血糖遺傳背景的動物模型。 2012年,有科學家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無菌飼養條件下的SD大鼠給予高脂飲食也無法誘導出肥胖和胰島素抵抗等代謝紊亂;但一旦在其腸道內接種了一種擬桿菌屬的「壞細菌」後,再給予同樣的的高脂飲食,大鼠很快就出現了肥胖、胰島素抵抗、血糖尿糖升高的表現。
這說明, 在一定程度上,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的發生髮展過程中,基因易感性只是一顆種子,而腸道菌群紊亂(壞細菌的參與)則是催化糖尿病「壞種子」發芽的因素之一。
聽我們細細道來……
人體腸道內居住著1000多種細菌,總數目超過100萬億個,是人體細胞數的10倍,其總重量可達1.2Kg。
正常情況下,這些龐大的菌群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處於相對平衡狀態,成為維護人體健康的天然防線。但人與細菌的和諧共生關係一旦遭到破壞,就會產生諸多疾病。
近年來,一種全新的觀點開始受到重視:代謝綜合征(高血壓、高甘油三酯血症、低HDL-c血症、肥胖症、糖尿病諸要素中的任意三項構成)的發生髮展都與人體腸道菌群紊亂、腸粘膜屏障功能受損以及由此導致的低度炎症反應的激活密切相關。腸道菌群紊亂與代謝綜合征的相關機制相當複雜,主要涉及到人體對能量代謝的調節、低度炎症的激活以及後續相應的對脂肪組織的可塑性、肝脂肪變性、胰島素抵抗、過度氧應激等環節。
人體的消化道粘膜若全部展開,表面積接近400m2。腸粘膜是我們人體和外界接觸的最主要門戶。腸粘膜表面的粘液、細菌、上皮細胞之間的緊密連接、粘膜下的豐富血流、免疫細胞等構成了腸粘膜的機械屏障、生物屏障及免疫屏障。人體就像一個巨大的發酵罐,不同的飲食就會誘導不同的細菌生長、定植。長期的高脂飲食會導致腸道微生態的變化,繼而會明顯增加腸粘膜的滲透性。此時,腸道「壞細菌」分泌的內毒素、甚至壞細菌本身就能夠通過受損的腸粘膜屏障到達淋巴液或血液循環,繼而到達能觸發炎症的組織。
那麼,知道了這些我該怎麼辦呢?
現在有研究表明,通過食物中的膳食纖維能誘導腸道菌群的良性轉變,繼而可以逆轉糖尿病患者的代謝紊亂。
2018年《科學》雜誌刊登了上海交通大學趙立平教授團隊完成的一項重磅研究成果《利用膳食纖維選擇性富集的腸道細菌緩解2型糖尿病》。發現膳食纖維改善血糖的「秘密」在於通過補充多種膳食纖維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腸道菌群,腸道菌群通過代謝膳食纖維產生的短鏈脂肪酸,可以保護腸粘膜屏障,防止內毒素入血,還可介導菌群對血糖穩態的影響,促進胰島素分泌,改善2型糖尿病的預後。作者進一步篩選出了15種有改善血糖作用的益生菌,這組菌的丰度和多樣性越高,血糖改善越好。
一項由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兩國聯合的臨床試驗證實,對糖尿病前期患者選擇性地口服補充益生菌可以促進結腸中有益菌的生長,調節腸道微生態,並可以預防2型糖尿病的發生。
英國諾丁漢大學的另一項臨床研究發現,益生菌酸奶可以減少與高脂飲食相關的餐後低度炎症,同時也可誘導人體腸道微生物群的良性變化。
越來越多的研究已表明,高脂飲食及腸道菌群失調會削弱腸粘膜屏障,進而增加機體的炎症反應,誘發胰島素抵抗,促進糖尿病的發生髮展。微生態製劑在糖尿病的發生、發展中具有一定的防治意義,通過選擇性地補充適合的益生菌或促進益生菌生長或富集的益生元可以改善人體腸道菌群的紊亂,一定程度上緩解癥狀。因此,糖尿病病人不妨也可以請消化科醫生會個診哦!
當然啦!由於肥胖與高脂飲食是誘發糖尿病及菌群紊亂的一對「元兇」,故應該時刻記住「管住嘴,邁開腿」這六字箴言,自覺採用簡單、清淡以及富含纖維素的飲食,合理運動,控制體重,讓每個人都遠離糖尿病的困擾,「腸」葆年輕健康。
專家介紹
陳堅,華山醫院消化科副主任醫師,中華消化內鏡學會老年內鏡學組委員。主要從事胃腸道動力性疾病及腸道微生態研究。2013年起開展高解析度食管測壓及24小時pH監測用於診治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賁門失遲緩等,同時擅長胃腸道良惡性腫瘤的內鏡下診療。曾主編《小細菌大健康—現代社會慢病微生態健康管理》一書。專家門診時間 :周二上午;周五下午。
鹿斌,醫學博士,華山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復旦大學內分泌糖尿病研究所所長助理。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神經併發症學組委員,上海市醫學會糖尿病專科學會神經病變學組委員。專家門診時間: 周四下午(專家);周五下午(特需)。
文 | 陳堅、鹿斌
編輯 | 劉燕
※雷公藤紅素通過調節大腦的免疫受體減肥
※手術麻醉中意識恢復是種什麼體驗
TAG:顧建文教授醫學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