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點評水滸傳時,金聖嘆說的「嚼楊木」是什麼?原來古人很聰明

點評水滸傳時,金聖嘆說的「嚼楊木」是什麼?原來古人很聰明

《淺說水滸》第071期(文/焦目)

在明末才子金聖嘆眼中,古代有六本著作寫的雅馴、透脫和精妙,堪稱奇書、才子書。這六本書分別是《史記》《離騷》《莊子》《杜詩》《水滸傳》和《西廂記》,他還因此提出「六才子書」的概念。如果有興趣或者想研究文學,一定要看看金聖嘆點評的這幾本。

金聖嘆對《水滸傳》一書的點評,相當到位。他說書中的魯達、李逵、林沖、吳用等人是上上人物,刻畫得十分細膩;盧俊義、史進等人則是上中人物,至於石秀等,則是中下人物了。他說出了施耐庵的許多寫作手法,分析了書中許多精彩的情節,同樣是淫婦,潘巧雲、潘金蓮與閻婆惜不一樣;同樣是打虎,武松與李逵也不一樣。

在水滸的點評自序中,金聖嘆提到了「嚼楊木」。

用違其時,事易盡也。朝日初出,蒼蒼涼涼,澡頭面,裹巾幘,進盤飧,嚼楊木。諸事甫畢,起問可中?中已久矣!中前如此,中後可知。——《水滸傳》自序

大概是說,人生萬事都有節奏,如果違背事情的「時令」,就不應再做。就好像一天之事,先要洗澡,然後吃飯等,若是磨磨唧唧,過了時間才想起來去做,那就晚了。之前會磨嘰,之後也一樣,所以,三十歲之前沒結婚,以後就別結婚了;四十歲之前沒做官,以後也別做官了。

金聖嘆這話說的太絕對,歷史上,三十歲後結婚,四十歲後做官的名人不在少數。不過,這裡提到的「嚼楊木」是怎麼一回事呢?

看這段話,你會發現,「嚼楊木」是在「進盤飧」之後,說明是吃完飯後做的事。飯後會做什麼,莫非是漱口?對了,可以這麼理解,但嚴格來說是「刷牙」。

古人很早就發現,牙齒不注意清潔會出問題,甲骨文中就有「齲齒」的形象。最直接的一點是,如果吃飯後不漱口,會有口氣,說重了就是口臭。口臭很影響社交,唐朝一些官員為了給皇帝好印象,還常常買花茶喝,以去除口臭。

甲骨文中「齲」形象(來源網路)

古人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各個時期不一樣。

先秦時期,人們會有鹽水來漱口,《禮記》中就記有「雞初鳴,咸盥漱」。當然,可以用來漱口的,不止鹽水,酒水、茶水也都可以。除了漱口之外,古人還用鹽擦牙,操作也很簡單,用手指沾著鹽擦擦牙齒就行。敦煌牆壁上,也有這樣的繪畫。

敦煌壁畫中的刷牙

除此之外,最多的方法是「嚼楊木」。

「焦陽木」是從印度傳來的,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中說到過,不過他翻譯是出了點小錯,把「佛齒木樹」譯成了「楊柳木」。其操作也很簡單,將泡發的楊木一端放在嘴裡嚼,一頭嚼鬆軟後,就用來刷牙,跟現在的牙刷一個原理。

可能是因為中國楊柳樹多,再加上用楊柳木做的刷牙工具,易於剔除垢穢,有「祛風、消腫和止痛」的作用,所以這種方法備受歡迎。即便唐朝後來出現了牙刷,但直到宋朝,依然有很多人「嚼楊木」。這麼看來,古人真的很聰明啊

當然,宋朝以後,牙刷(當時叫刷牙或者刷牙子)已經很普及,元明之後,古人刷牙與今天幾乎一樣,所以後來用「嚼楊木」來刷牙去口氣的方法,逐漸消失了。到清朝時,已經有人不知道什麼叫「嚼楊木」了。清代文人程穆衡,他在給水滸寫注略時,就有人問他這個問題。為此,他還特意把「嚼楊木」單列出來解釋。

不過,在印度一些偏僻的農村,牙刷沒普及到,一些人還是會嚼齒木來刷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讀歷史 的精彩文章:

古代戰爭多則幾十萬大軍,主帥發布命令時,士兵能聽到嗎?
晚清老照片:看書的左宗棠,真實的清軍軍營,中國的龍火炮

TAG:我們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