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噪耳機如何選擇?有很多人可能因為別人不靠譜的推薦而選錯
選擇
降噪耳機的時候,很多人會給你建議選擇BOSE或者SONY這樣的大廠耳機,這樣的建議就像萬金油一樣,給誰都適用。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有那樣的降噪強度,不是每個人都有那樣的預算。所以,在選擇耳機的時候要根據自己的需要以及資金預算來權衡取捨。
知乎上有這樣的一個問題「學生黨降噪耳機如何選擇?「,下邊一大堆介紹BOSE,SONY的旗艦降噪耳機的,沒事吧,人家都強調是學生黨了。推薦的時候能不能有點責任心呢?
什麼是主動降噪?
主動降噪原理:通過內置的微型專業拾音麥克風以及一個聲學的處理晶元對通過麥克風收入進的環境雜音根據專業演算法進行反向運算,得出一個與收錄進來的環境雜音相反的聲波並將該聲波輸入耳機腔體,該聲波通過耳機播放出來後會與從耳朵進入的環境雜音進行中和進而達到噪音抵消的效果。
總結一句話就是:當噪音信號(空調,汽車發動機,風扇轉動)和抑制噪音信號(降噪系統)交匯疊加後便會相互抵消達到降噪效果。
過程如下圖所示:
圖中喇叭發出的反向聲波可以抑制噪音
被抵消後的雜訊並不是完全沒有了,只是它變成了一條接近直線的聲波。如下圖所示:
所以在開啟主動降噪且不播放音樂的情況下可以感覺到這個「接近於直線的聲波」存在,但可以認為它是被蒙了一層保鮮膜的底噪,十分微弱,氣若遊絲,對就是這種感覺。如果這裡不提醒你,而你不刻意去聽就幾乎沒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原理介紹起來很簡單,但是實現起來就非常複雜。主動降噪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對聲音信號多次處理並且不能「錯殺」正常聲音。比如,人聲,警鈴等特殊聲音不能被抑制掉,不然後果會變的非常糟糕。這裡不做基礎性科普,有興趣的可以谷歌一下BOSE的降噪專利。(已經過期)
帶上降噪耳機的一剎那會覺得「降噪耳機不過如此」的感慨
降噪耳機的降噪效果不是在帶上的時候,而是在摘下耳機的一剎那
這個時候你會感覺這個世界是如此的嘈雜,你會感嘆自己每天生活在怎樣一個被噪音污染的世界,你又會默默的帶上它,享受這片刻屬於自己的靜謐。
英國動畫設計師 Matt Thomas評價降噪技術:「我感到無與倫比的寧靜和平和,就像身處電影,世間萬物都放慢了腳步。」老外對一個實物的評價在很多時候都是誇大的,就好像老外見到一個五官端正的女孩子的時候,會說,wow,god! You"re so beautiful, I can"t resist you!(哇塞,上帝呀,你怎麼會如此的漂亮,我簡直不能抗拒你),當然國內也有這樣的:
「陶醉哥」在我是歌手現場的表情
說回老外的誇讚,他的話不能全信。但是他說的,帶上降噪耳機後彷彿身處電影之中這句話倒是真的,打開一個喜歡的電影戴上耳機開啟降噪後的確彷彿身處電影的場景中。
市面上都有哪些降噪耳機可供選擇
現在市面上降噪耳機的兩大家分別是BOSE和SONY,這兩家的降噪耳機的降噪口碑以及市場佔有率是最高的,拿走了降噪市場上的絕大多數的利潤。剩下的就是一眾國產降噪耳機廠家,降噪效果表現差強人意,提升的空間非常大,後邊選了幾個用過的國產降噪耳機單獨介紹。
1.BOSE的QC系列降噪耳機
- 說降噪你永遠繞不開bose公司,因為主動降噪這項技術是bose發明並推廣的,BOSE的QC系列耳機的降噪效果在現有的降噪市場上是第一,這個毋容置疑。
QC35這款耳機本人測試過一天,降噪效果確實很厲害。
但是,要著重說2點:
①它不能徹底過濾人聲,帶上後你聽到旁邊人的聲音就像蒙了一層保鮮膜一樣,聲音小了很多,但是你們依然可以正常交流。所以不用聲嘶力竭的吼叫,他能聽到。
②它不能徹底過濾中高頻聲音,特別是高頻。只是降低了高頻的音量,使高頻不那麼刺耳。火車到站的時候車輪與車軌間的摩擦刺耳聲依然可以聽到,但是,已經不刺耳了。這個很多主動降噪耳機做不到,或者說大部分市面上的降噪耳機做不到。
主動降噪
的降噪
深度和
降噪
寬度又很有限,沒有辦法全覆蓋。所以這算是技術的瓶頸,天花板就在那裡,暫時還無法越過。但這個嚴格意義上不算產品的問題。
BOSE做了很多的努力(比如隔音耳罩)和技術處理,比如耳機內外麥克風:
每一個耳機上外殼上都帶有前置麥克風,每一個耳機罩內都有反饋麥克風,也就是說這個耳機上總共有4個麥克風,耳機罩內的反饋麥克風就是為了更好的收錄耳機罩內的環境噪音,根據耳機罩內的環境噪音對降噪進行調整以達到更好的降噪效果。
自家的APP可以對耳機的降噪深度進行調整,可以調整音效等操作,十分方便。
那麼BOSE QC35除了太TM的貴還有別的缺點嗎?
沒有。對,沒有缺點了。佩戴舒適性,降噪能力,外觀顏值等都是最好的,沒有之一。
奧,如果音質算的話,他的缺點是沒有HIFI耳機的音質好甚至沒有下邊要介紹的sony降噪耳機的音質好。
2.索尼大法
消費型主動降噪耳機市場有2大家,bose是第一家,sony就是第二家。
索尼的WH-1000XM3耳機在外觀,性能,上就是對標BOSE的QC 35II的,但是sony的強悍之處是它的音頻方面的技術沉澱,降噪上與bose有點差距(sony一直使用的是PHITEK公司的降噪專利)但是沒有到達不可逾越地步,隨著BOSE公司的專利到期,這個差距將會飛速縮小。因為索尼聲學晶元的研發能力以及音頻技術的整合能力足以在短時間內全面碾壓BOSE這個封鎖了降噪專利近30年的老廠牌。
索尼的WH-1000XM3耳機就是這樣一款在降噪上比肩BOSE QC 35 || ,在音質上碾壓BOSE的一款產品。SONY的LDAC可以傳輸的更高音質的聲音,有更多智能化的操控體驗,可以通過滑動(音量,上/下曲),雙擊(暫停,接/掛電話)等。如果說願意犧牲稍微一點點的降噪效果大幅度提升耳機音質,那麼這款耳機是你的不二之選。
佩戴舒適性,特殊場景(地鐵的呼嘯聲)降噪上沒有QC35體驗好之外,其它完勝QC35.(在續航,智能操控,APP自動場景識別,音效調節,高品質傳輸,顏值等方面完勝QC35)
這是一款在降噪和音質上都沒有妥協的一款降噪頭戴式耳機,唯一的缺點就是太TM貴了且是日本的。
3.國產降噪
①FILL 隨身行 NC版降噪耳機
該款耳機的降噪效果跟上邊兩位大佬比的話,也就是5成左右的水平。這裡的五成指的是中低頻,它對高頻沒有降噪效果。(高頻該怎麼樣刺耳它就還怎麼樣刺耳)
幸好它的音質不錯,續航不錯,顏值不錯,不然我就要罵娘了。音質開啟atpx後的效果不錯,聽流行很通透,不粘人,不輕佻,不爆音。大編製的話,我勸你別難為它,或者說別難為r入耳式耳機。
它可以一拖二(兩台手機同時連接,哪個有聲音就播放哪一個),連接速度極快,穩定性極高,磁吸暫停音樂,分開耳機播放音樂等人性化小特性。
平常辦公,休閑(佩戴極為舒適),體驗都很棒。建議對降噪沒有特殊需求的場景可以購買,比如,午睡。如果通勤(公交,地鐵)的話,不建議,因為它的降噪效果十分有限。對於公交,地鐵這樣嘈雜的場景,降噪功能幾乎可以忽略。
總結:這款耳機什麼都好,就是降噪效果一般。(已出)
②FILL diva 1代 降噪耳機
本人是個顏控,使用的東西一定要我自己覺得好看,何況是這種生活中使用率比較高的電子產品。好看我才會有衝動購買。當然了,我必須承認我是一個淺薄的人。
這款耳機的降噪效果比隨身星要強悍了很多,增加了監聽模式,風中模式等特殊使用場景。耳機套是防皮革,感覺十分舒服,比BOSE的耳機套還要舒服,但是,不能長時間佩戴,因為該耳機是壓耳式的,戴久了耳耳朵會痛。
音質好,顏值高,降噪效果明顯,續航長的讓人無奈。(一個星期沒充過電)降噪場景:在街道上周圍的聲音會變小,汽車鳴笛和剎車聲已經不再那麼刺耳了。相比較而言已經有資格和bose qc 35叫板了。差距有,但是在縮小。
操控方式:滑動耳機的外殼可以上下一曲,加減音量,取下暫停,帶上繼續播放音樂。這個設計很棒,很人性化。
最重要的一點:帶久了會壓耳朵、會頭疼。並且當開啟降噪的時候,我會覺得頭暈。這個在BOSE,SONY(朋友的試聽了大概30分鐘)上沒有出現。難道耳壓的承受能力會根據佩戴的方式變化而變化。想購買的朋友最好去實體店體驗一下再做決定,因為帶上頭暈真的很難受。
③華為降噪3
這款耳機剛買不久,鹹魚入手。因為夏天到了,頭戴式的太熱,搞得黏糊糊的十分不舒服。
使用場景:午休,睡覺前一個小時聽書(最近住的地方總是在晚上抽水,那種嗡嗡聲),明確了使用場景後,我們來體驗一下是否能滿足需求。
耳機做工尚可,線材比較粗(比一般粗)不容易打結。
它牛逼的地方是不用充電,這種入耳式的有源主動降噪耳機在市場上全部是帶一個控制器,這個降噪控制器需要充電並且有續航有限。而華為降噪3就避免了當你需要降噪的時候插上耳機發現降噪控制器沒有電的尷尬。
華為降噪3耳機插入就能爽!簡單粗暴!
降噪效果:這個效果跟上邊的大爺,大叔,大哥,大姐面前不值一提,能達到多少這個我真沒辦法量化,因為需要很複雜的對比才能給出一個數據。以上的耳機我送人的送人,賣掉的賣掉,也沒辦法做橫向對比了。
以下內容全部是主觀感受:
該款耳機對空調聲,風扇轉動聲,水泵抽水聲,平穩的打鼾聲,有很好的抑制效果。這些已經完全滿足我的需求,再多一個使用場景就是意外驚喜。
該款耳機對公交車上的嘈雜聲,地鐵呼嘯聲只能降低,並且降低效果很一般,如果你有FILL 隨身行NC的話,那麼這倆在公交車,地鐵上的降噪效果基本一致,有時候甚至略好於FILL隨身行NC的效果,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錯覺,因為我的FILL 隨身星已經出了。(華為降噪3不建議非華為970晶元的手機購買,兼容性問題導致按鍵使用異常)
音質效果:雖然有小金標加持,但是這個加持也就是蓋了個章而已,效果並不讓人驚喜,當然是要比華為的其他耳機音質要好。我說的華為其他耳機是指現在上市的所有華為耳機,包括藍牙耳機。比我手裡的flypods聲音要穩健,厚重,有勁,但是有人會覺得低音有點多。我覺得還好,畢竟我是一個顏控,是一個淺薄的人嘛。
降噪耳機選購的時候要明確自己的需求,大而全的好東西(QC35,mx3)在不考慮性價比的情況下我的建議是直接買。一步到位,可以節省時間成本。
但是,我們在有限的資源下選擇一個滿足自己需求的降噪耳機才是一個理性的做法。
首先,要清楚自己購買降噪耳機是為了抑制哪部分噪音?
如果像我一樣就是為了睡眠,那麼華為降噪3這個檔次的就夠了,或者FILL 隨身行NC版(睡覺的時候可能會纏著脖子,這兩款耳機都是入耳式,佩戴上會舒服一點,特別是夏天。
如果你是為了出街安靜的「浪」,那麼bose和sony任選一個,這兩款降噪的效果差距不大,重要的是顏值在線。
註:經常坐飛機和高鐵的人建議選擇BOSE QC35,因為效果真的很贊。(親身體驗)
其它的品牌就不推薦了,沒有實力或者沒有性價比。比如:小鳥這個品牌價格不低,降噪實力非常一般,看看評測文章就知道水很深。
國內現在湧現出了大量做降噪耳機的廠家,這個市場需求將被激活並做大,雖然和國外老牌大廠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隨著BOSE技術專利的到期,國內的一眾廠商可以趁此機會用性價比佔領市場,有了資金後,像華為一樣投入重金進行相關研發,爭取趕上國外的技術水平的同時彎道超車。(個人的一點期盼)
科技改變生活,改變你我。歡迎關注,評論下方說出你最中意的降噪耳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