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思維蹺蹺板」理論:想太多的人,到底在想什麼?

「思維蹺蹺板」理論:想太多的人,到底在想什麼?

本文來源:Medium.com 譯者:Jane 原標題:《The Delicate Balance of Human Thought》

「思維蹺蹺板」理論:想太多的人,到底在想什麼?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編者按:思想為我們觀察世界提供視角,造就我們的一切。正確認識思想的本質結構,尋求沉思與反思的平衡,才能恰當的運用思想,獲得其真正的力量。

如果你心愛的人形容你是一個「想很多」的人,那會讓你感覺如何?你能把這句話理解為讚美嗎?你會為自己被認為是這個世界的思考者而感到自豪嗎?

或者你會感到輕微的侮辱?你是否擔心自己傾向於想的太多而不是去採取行動?

對於被貼上「想很多」的標籤,這時你的感受就反映了行動和思想的關係。

例如,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我經常發現自己在想為什麼事情會是這樣。但是,當我把自己隨意的想法告訴我母親時,她會說,想得太多不能使我的時間得到有效的利用。

事實上,一直到今天她仍然對我這樣說。

我的母親認為,頻繁的思考並不能帶來任何成果。她覺得提出太多問題會妨礙你採取行動,阻礙你完成任務。相反的是,我卻在思考過程中找到了很多樂趣。事實上,我發布的所有內容都是我思考的產物,比如知識是如何運作的,為什麼我們痴迷於旅行,以及對死亡的重新定義等。

無論你是同意我母親的觀點,還是同意我的觀點,人類思想的成果都是不可避免的事實。實際上,你所經歷的一切幾乎都是思想的產物。你用來閱讀這篇文章的智能手機或筆記本電腦也是數以千計的思想的成果,如何從地球中提取原材料,把收集來的東西組合成你現在所看到的特殊形狀,將計算能力融入其中,利用市場來巧妙地推銷最終的設備,讓你花費辛苦賺來的錢購買它,所有這些都是思想的集合。貨幣本身是人類思想集體化的另一種產物,作為一種價值儲存的手段,語言表達(也是另一種產物)被用作工具,促進其構建和分配。

幾乎所有每天我們接觸到的有形的東西都會被思想所觸動、塑造和修改。這也適用於所有支配和塑造我們世界觀的無形力量——意識形態和制度,如法律、宗教、藝術、哲學、人權和歷史等。思想是我們存在的不可替代的燃料,為人類生存所必需的每一個齒輪和部件提供動力。

所以,如果思想是人類進化的支柱,那麼為什麼我母親一直警告我不要這麼做呢?她不是在談論思維的使用,而是在表達她對思維固有特性的信念。在基礎水平上,考慮到其評價的穩定性和流動性,經常思考的結構可以是平滑的,或者它也可能是粗糙的,導致猛烈的震蕩,在你的腦海中撞擊。我母親傾向於將持續的思想與後者聯繫在一起,將其視為毫無意義的擔憂和恐懼的根源。

而我喜歡將持續的思想時間看作是檢查和沉思的唯一可行途徑。

這兩個視角可以被想像成蹺蹺板的兩端,來代表我們的思想的特質——一邊是窮思竭慮,另一邊是自我反思。

雖然思想蹺蹺板有兩個極端,但事實是我們很少處於任何一端上。雖然我認為持續的思想是獲得深刻見解的可靠途徑,但我發現自己很容易陷入導致焦慮和恐懼的思考之中。事實上,我發現自己經常處於這些情況中,以至於有時會讓我懷疑專註地思考某些事情是否值得付出潛在的代價。可能我會開始以一種深思熟慮的方式審視自己的生活,但最後卻為我正在審視的事情擔憂和沉思。

現實情況是,蹺蹺板更像一個頻譜,我們可以在任意時刻處在端點之間的任何位置。思想每時每刻都在轟炸我們,很多時候,我們任由它們擺布,被思想的內容所擺布。

思想之所以如此強大,是因為每一種思想都對我們的現實提供了深刻而令人信服的解釋。它具有為特定事件賦予意義的獨特能力,因為事件本身並不具有固定的相關情感。例如,如果我們失業了,失業本身只是一個客觀的事件,沒有天生的情感特徵——它只是解釋失業的一系列想法的結果,導致恐懼和焦慮的出現。正如斯多葛派的哲學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所說:「擾亂人們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他們對事件的判斷。」

人類已經學會用思想來認清自身的存在,我們願意相信自己是思想的有意識的作者---——我們的意圖和指示來自於一個結構有序的地方,意志力在其中佔據著至高無上的地位。然而,如果我們花一點時間靜靜地坐下來,我們會注意到思想的本質根本不是那樣。對於許多人來說,想法會突然之間從腦海里跳出來——關於那些我們以後要做的事情,不想做的事情,我們在當天早些時候說過的事情,我們後悔不說的事情,我們過去做過的事情,我們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事情......想法不停地蹦出來。那一分鐘的沉默感覺像是一個小時不停的喋喋不休,每一個念頭都在尖叫著引起注意。

這就是思想的真實本質——隨意、不請自來、零星的出現。當我們允許這些隨機出現的誘惑來決定生活的方向時,就會使我們陷入思想蹺蹺板衝動和殫精竭慮的一面。

我們沒有意識到我們每時每刻都陷入這種潮流,只是一時衝動,盲目地屈服於擊中大腦神經元的浪花。如果我們不花一點時間停下來看看這些波浪的紋理,又怎麼能在思想的海洋中航行並安全抵岸呢?

為了能在海浪中自由翱翔,我們需要反思,或者我喜歡將其稱為「思想上正確的一邊」。

在這一點上,你們中的一些人可能會問,「站在正確的一邊思考是很好的,但是花時間思考是否真的那麼重要?畢竟,反思並不能解決問題,而且也肯定不會督促我開始工作,那有什麼意義呢?」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哲學教授西蒙·布萊克本在他的書《思考》(Think)中給出了很好的回答:

反思很重要,因為它與實踐是聯繫起來的。你如何看待你正在做的事情會影響你如何去做,或者你是否去做。它可能會指導你的研究,或者你對不同人的態度,甚至影響你的整個人生。

你如何看待世界,從根本上決定了你採取的行動。如果你認為人們通常都是合作的、善良的,這將影響你與他們互動的方式。另一方面,如果你認為人們天生就是不值得信任的、自私的,那麼這將影響你處理人際關係和工作生活的方式。思維的框架是行動的先決條件,它只能用你所贊同的想法來構建。創意是運行在我們思想硬體上的軟體,而反思是我們維護和更新它的唯一可靠的工具。

不幸的是,我們的大腦還沒有進化成為一個可靠的理性來源,因此佔據它們的想法可能是相當錯誤的。我們很容易受到各種心理現象的影響,這些現象使我們的思想偏向於負面事件,並且錯誤地將信息的普遍性與真實性聯繫起來。由於所有這些力量都在與我們作對,所以我們傾向於給想法披上一層情感的外衣,如果不加以控制,就會將我們拖到蹺蹺板殫精竭慮的一邊,這也就不足為奇了。

反思可能意味著許多事情,但在其核心,我認為它歸結於我們從思想中剝離這些情感負擔的能力,與其讓思想的情感包袱決定我們的行動,不如我們不做任何判斷,拋開這些能量來觀察想法本身,這會是怎麼樣呢?當安靜坐著的時候,我喜歡做的一個練習就是想像我的整個意識領域,將它看作是一個綠色和黑色相間的透視網格:

因為我是一個正常的人,不一會兒,思緒就開始狂轟亂炸。一想到即將要做的事情,我就會有一種緊迫感;一想到之前說過的蠢話,我就會有一種後悔的感覺。我並沒有被這些想法所迷惑,而是試著將它們看成是我意識雷達上的簡單表象,時來時去,最後又不可避免地消失。

通過這個練習,我一次又一次地注意到,我的每個想法都有一個特定的結構。就像一個尖尖的松果碰到你的手會不舒服一樣,我憤怒的思緒也有這種粗糙的質地,令人很不舒服。

我焦慮的思緒就像一個洶湧的旋渦,尖銳、痛苦的中心被不安而又緩慢遲鈍的漣漪所包圍。

另一方面,我那些安慰的想法就像一團熾熱的球,自然而然地吸引著我。

即使是我無聊的嗡嗡聲也有它的基調。

注意到每個想法的獨特結構,可以幫助我們識別它,並客觀地看待它,而不會產生多餘的反應。想法在需要它的地方就沒有必要去解釋。這有點像在家裡看到的蟲子和在自然界看到蟲子的區別,在前一種情況下,它會讓你驚慌失措,因為你的家裡不是一個你希望出現蟲子的地方,然而在自然界中,這種蟲子的外表與它所處的自然環境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你找不到任何理由對它的存在做出反應。觀察思緒在我腦海中的結構就如同觀察一隻蟲子在它的自然環境中飛舞——這裡沒有必要對任何事情做出反應。

當我可以通過其結構客觀地識別出像憤怒這樣的負面情緒,在它出現時,我就更容易丟棄它。這是我曾經一次又一次失敗的事情,畢竟我以前是一個路怒症資深患者。

話說有一次我特意跟蹤了一個人幾英里,因為他曾經在停車標誌前對我豎中指。我每走一步都對他按一下喇叭,一有機會我就嚇唬他,最後這個傢伙嚇壞了,開車離開。我感到一種奇怪的孩子氣的成就感……記得當時我的女朋友(現在的妻子)正坐在副駕駛座上,對她選擇的這個男人的精神狀態感到震驚。

這是一個未能在反應之前識別想法的例子。如果我只是用那片刻的時間觀察憤怒的想法,把它看作是一種粗略的隨機能量模式,那麼對它採取行動就顯得十分可笑了。如果我剛剛採取那個短暫的時刻來觀察憤怒的思想是一種粗略的隨機能量模式,那麼採取行動似乎是荒謬的。當從生理上消除這些負面情緒時,我發現它們不再對我產生影響。剝離思想的情感外衣,只剩下事件的內容,赤裸裸地回望著我,彷彿它也為自己的存在而感到羞恥。

這是當我從昏昏沉沉中醒來時,高漲的情緒最初讓我進入的狀態。從這個清晰的視角來看,事件本身可以用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構建。如果那個傢伙對我豎中指是因為他剛剛丟了工作,要養家糊口壓力太大,因此做了一些他不想做的事情怎麼辦?如果他帶著一位家人去看急診,卻因為我碰巧阻擋他的路徑而驚慌失措怎麼辦?如果實際上是我擋了他的路怎麼辦?

從思緒中去除感情判斷也有助於將敘述從自我身上轉移。因為我只能通過一個獨特的視角(我自己的視角)來體驗這個世界,所以很容易把每一個故事塑造成以我為中心。然而,現實情況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我並不是問題的核心,我只是一個有意識的容器,由血肉組成,與數十億其他有意識的由血肉組成的容器共存,盡我所能盡站在思想蹺蹺板正確的一邊。

我認為,站在正確一邊最可靠的方法就是認為自己並不是正確的。當我發現自己處於一種焦慮、鑽牛角尖的狀態時,我是否能夠抓住自己確實錯了的事實,研究這種思想的客觀本質,並把它作為一個不必要的東西丟棄?最好能搞清楚,我要多久能站到正確的一邊?被憂慮(或任何其他負面情緒)困擾幾秒鐘和幾天之間可不是一回事,它們有著天壤之別,所以能夠儘早做到這一點是一項了不起的技能。

反思思想的本質可能不是自然而然的,但通過堅持不懈的練習可以變得更容易。就像如果不進行體育鍛煉,我們的肌肉就不會變得結實,,同樣的道理,如果沒有足夠的心理訓練,我們的思維也不會變得敏銳。像冥想和祈禱這樣的沉思訓練是有所幫助的,但大部分人都是從「每天有規律地花點時間問問自己:我現在的想法是對的嗎?」開始的。

思想為我們提供了觀察世界的視角,並創造了我們今天所經歷的一切。排斥思想的存在會讓我們產生錯覺,但是任由思想天馬行空不受約束會使我們成為情感和衝動的奴隸。思想的真正力量在於這兩極之間,只有對我們的思想內容進行仔細的檢查,才能獲得思想的力量。

36氪編譯組出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氪星情報局 的精彩文章:

瑞幸不只是賣咖啡的,它的對手多了喜茶
移動PC的未來該往哪走?

TAG:氪星情報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