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豆瓣9.2,炮轟應試教育,這部猛片居然沒禁

豆瓣9.2,炮轟應試教育,這部猛片居然沒禁

上次沒聊過癮,想再說說教育的事兒。

去年,有篇網文刷爆朋友圈。

其內容,講的是偏遠地區的學生,

通過接受遠程直播教學改變命運的故事。

在教育資源嚴重不平等的情況下,

這種授課模式,有益於幫助山區的娃娃更快地走出大山。

教育改變命運。

不假。

但與此同時,我也注意到那篇文章中存在的一些現象「很有趣」。

比如,在提到偏遠地區的孩子們面對考試失利的反應時,

有這樣的描述:

「小考完有人哭,大考完更多。有人在教室里抹淚,有人跑到辦公室抽泣。不少學生一提考試就發抖。」

你可以說,這叫有上進心。

但另一方面,僅僅因為成績好壞就大哭特哭。

背後映射的問題,似乎也不能單純用「上進心」給含糊過去。

高考誠然給底層提供了逆襲的機會,但在此以前的9年義務教育,

有多少知識,是真正意義上對我們的成長有過幫助的?

接受教育的終極目的,究竟是為了成績還是為了樹人?

而所謂的學業成功,到底是成績導向論還是過程導向論?

既然學校的知識如此寶貴,該如何解釋高考後的撕書現象?

帶著這些疑問,毒藥君近期又看到一部反映中國教育的佳作。

必須力薦給每一位毒粉。


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

片名非常硬核。

頗有學術研究風範。

雖然拍攝手法比較粗糙,但不影響它在角度上的犀利。

這一點,口碑可以證明。

這部紀錄片,鳳凰衛視曾在其旗下欄目《鳳凰大視野》中播過5集。

而它的完整版,為10集。

集集戳到痛點。

作為經歷過內地應試教育的我們,在看到片中的一幕幕常事時,

難免想到曾經的自己。

和過往相比,如今的小孩也並沒輕鬆多少。

胎教、早教、學前班、興趣班一大堆。

人人都害怕自己的小孩輸在起跑線上。

紀錄片開場就當頭棒喝道:

這是一個特別容易讓兒童恐慌的時代」。

恐慌什麼呢?

恐慌的是,那些在他們的年紀不必掌握,而不得不掌握的東西。

恐慌的是,Ta們無法繼承父輩的寄託,成為所謂的成功人士。

這些恐慌背後,有一個令人望而生畏的名稱:

標準答案

為了深刻理解標準答案對兒童成長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下面,以語文課為例。

作為中國人,讓孩子們從小接觸我國的古典文化,

初衷很好,但過程揪心。

其中一位受訪者,就向記者講述了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天,他被學校的老師告知自己的女兒有閱讀理解障礙。

可自己的女兒明明平時就喜愛閱讀,怎麼會有閱讀障礙呢?

這,源自一個課後作業的答案。

女兒上小學時,在學到有關三國的《智燒敵艦》一文時,

課後作業圍繞該章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三國時期最足智多謀的人是誰?

因為剛看過《三國演義》的繪本。

女兒自信地寫下了「孔明和龐統」。

作為古典文學博士畢業的母親,首肯了這一答案。

但老師卻不買賬。

熟悉三國的朋友應該知道,在那個豪傑輩出的年代,

除了孔明外,同一時期還有很多腦子夠用的鬼才。

作為劉備的左臂右膀,龐統雖然英年早逝,

但並不妨礙後世給予他高度評價。

《三國》里的龐統

《三國志》作者陳壽,將他和曹操陣營中的荀(xun)彧(yu)類比,

稱其「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

這句話中,「仲叔」有「不分伯仲」之意。

加上同僚孔明以「楚之良才,當贊興世業者也」作評,

龐統的才華,由此可見一斑。

既然大家都不分上下,又何來「最足智多謀」一說呢?

《軍師聯盟》塑造的荀彧

然而到了學校的語境中,

最聰明的人只能是一個,且只能叫諸葛亮。

連用他的字型大小都不行。

如此狹隘的評判標準,不單單體現在對歷史人物的粗暴界定中。

還體現在對文章的單一化歸納。

也就是我們熟悉的「總結中心思想」。

有時候總結著總結著,總結到連考題的原作者都未必能「領會」自己文字哪兒來的那麼多思想。

對此,曾被自己文章考倒的知名作家周國平不禁質疑道:

除此以外,語文教學中暴露出的問題還有很多。

比如為了凸顯偉人的優秀品質,不惜捏造史實。

《愛迪生救媽媽》這篇文章還有印象吧?

大意說的是發明家愛迪生的母親,兒時闌尾炎發作急需手術。

因為來不及送醫院,急中生智的愛迪生利用鏡面反射原理,

用折射的陽光幫助醫生在昏暗的房間完成手術的故事。

有關這段故事的原型,影史上的確是有跡可循的。

1940年,一位美國導演執導過一部名叫《少年愛迪生》的電影。

當中就對這個橋段進行過展現。

算是原創。

可電影終究是電影,電影無法替代現實

抱著懷疑的精神,一些人對這篇課文追蹤溯源後發現:

美國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同胞還有這段歷史。

此外,有關闌尾手術的說法。

這項技術通過當事人查閱資料後發現,是19世紀80年代才被發明。

網上有這方面的信息加以印證。

可根據電影中描繪的愛迪生形象來看,對方最多只有十幾歲。

而愛迪生的誕辰,是1847年。

到了國內課本中,為了表現他「天才」的一面,則直接降到了7歲。

也就是說,按照課本的邏輯,發生這起神童救母的故事時。

小愛迪所在的年代,應該為18世紀50年代。

可這離闌尾手術發明的年代,整整提前了30多年。

如此牛頭不對馬嘴,僅憑影像資料而不作任何實際考察的編寫,

若干年後,當小孩成年後發現當初自己深信不疑的東西是假的時,

又會作何感想呢?

而這則假故事背後承載的價值觀,還值得被信任嗎?

虛假的課本,無中生有的中心思想。

造就的,是空洞無物的形式主義

曾指出當代年輕人是「精緻利己主義者」的北大著名學者錢理群教授,

在針對當下公立教育出現的這一現象發表意見時,曾毫不留情地道破本質。

不光課堂上弄虛作假。

圍繞教育這條產業鏈的上下游,目前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利益關係。

而教育這個原本應該是帶有理想主義色彩,和啟迪人心智的領域。

恰恰是最不應該和利益掛鉤的。

反觀民國的教育,不禁令人汗顏。

以新中國以前的小學課本為例。

它的雖然內容簡單。

但說的,都是小孩能懂的話。

道理簡單,卻字字情真意切。

擺脫了封建社會提倡的死板八股文。

民國的課本,恰恰符合自五四運動以後提倡的「進步,科學,民主」思想。

當然了,那個年代的人也非今天可同日而語。

當時編寫這類教材的人,不乏社會精英。

大家紛紛卸下身段,站在小孩的立場去編寫教材。

一時間,民間的教育風氣開放、自由、包容。

作為一種反彈,出於對當下公立教育的不信任。

部分家長選擇了非體制以內的教育模式。

比如花高額學費參加私立教育。

乍一看,一些私立學校的外觀甚至會讓你誤以為來到了農村。

但它們恰恰格外注重因材施教

以片中出現的華德福私校為例。

在將人智學(魯道夫·史代納創立的一門精神科學,提倡用科學方法來研究人類以及宇宙萬物之間的關係)作為創校理念的前提下,

華德福展現的後勁,是公共教育所無法比擬的。

和公共教育過分強調的書面知識相比較,這裡走出來的孩子,

大部分更符合他們的年紀應有的樣貌。

而不會「一提到考試就發抖」。

更不會讓「同學」這個原本很單純的詞,衍生畸變出別的含義。

作為一部反映國內教育的深度影像報告。

《盜火者》嘗試探討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從片中例舉的無數案例中可以看到,

通過私立教育——甚至父母在家教育——成長起來的小孩,

在各方面都獲得了極大的自由空間。

他們擁有快樂童年的前提,是相對寬鬆而不那麼功利的教育環境在作支撐。

但相應的,這類教育模式,無論對父母的學歷資質還是家庭財力來說,

都有相應門檻。

但也正是通過這類模式的興起,讓人看到教育的另一種可能。

受私教影響的這批小孩,其成長軌跡本身就有別於通常意義上的「標準答案」。

他們在學習的道路上變得更加自主,更有創造力。

也正是通過他們,人們會發現:

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懂得生活,比一味埋頭苦學更有價值

當然,傳統教育也並非一無是處。

畢竟,作為檢驗教育成敗的標準之一,考試是最一目了然的方式

而文憑,對於一個社會人的重要性,同樣是不可被低估的

只是,在拿到這些事物的過程中,會不會只存在一種途徑呢?

從片中的實例來看,顯然不是。

更何況,就像受訪者所說的一樣:

教育不是為了製造對立和排斥,而是為了多元和包容」。

當選擇的餘地多了。

人們才有更多時間思考自己究竟更適合學校的集體式教育,

還是山野間閑雲野鶴的玩樂式教育。

只要最終能學有所獲,且對知識的評判標準變得不那麼狹窄。

選擇怎樣的模式接受教育,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遺憾的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大部分人恐怕都無法逃離單一模式帶來的束縛。

一來,大環境使然。

別人如此,我們家也非此不可」的思想,已經根深蒂固。

二來,我們對教育「立竿見影」的執念,也讓我們對小孩的未來無法真正做到放手。

畢竟,這牽扯到未來的養老問題。

而這,又是另一個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了。

比起讓孩子快樂成長……

還是先讓Ta拿高學歷找好工作賺錢買房討老婆外加孝敬長輩更重要。

優良而先進的偉大傳統,

丟不得!

近 期 熱 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毒藥App 的精彩文章:

被它騙錢,是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成人劇導演改拍小清新,男主喪得反人類

TAG:毒藥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