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Uber上市:誰成了高富帥,誰成了接盤俠?| 矽谷洞察

Uber上市:誰成了高富帥,誰成了接盤俠?| 矽谷洞察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矽谷洞察官方網站(http://www.svinsight.com)

美國時間 5 月 10 號,共享出行巨頭 Uber 以 45 美元的發行價登陸紐交所。旋即,Uber 上市的新聞就登上了各大科技媒體的頭版頭條、成為當天當仁不讓的最大新聞,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一,融資規模大。Uber 以 81 億美元的融資,成為 2014 年阿里巴巴以來美股最大規模 IPO;

第二,公司估值高。此次 Uber 以每股 45 美元的價格上市,估值達到 824 億美元,成為自 2007 年 Facebook 上市以來市值規模最大 IPO;

第三,剛一上市就高開低走、開門黑:周四晚上市前,Uber 參考老對手 Lyft 的股價走勢後,為避免一上市就股價跌,特意定在 44 至 50 美元每股區間段。不過以 45 美元上市的 Uber 還是沒能逃過破發,上市後開盤報 42 美元,收於 41.57 美元,暴跌 7.62%。美國時間14號收盤價更是僅有 39.96 美元,跌破 40 美元大關。

Uber上市:誰成了高富帥,誰成了接盤俠?| 矽谷洞察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Uber 自 10 號上市以來,股價表現一直不盡如人意)

融錢巨多、估值極高的背後,是家目前為止尚未盈利、且不知道未來到底什麼時候能盈利的公司……Uber 的踉蹌上市對它自己來說,只是擊鼓傳花的一個最新章節,但對於諸多投了 Uber 的投資者來說,有人一下就掙出了金盆洗手、詩和遠方的資本,也有人成了...接盤俠。

Benchmark 狂賺 600 倍!軟銀僅賺 1.5 倍

如果說 「敷著最貴的面膜,熬著最長的夜」 是年輕人的朋克養生,那麼 Uber 「融最多的資、燒最貴的錢」 的發展方式,可以說很朋克創業。

為了融資,近十年來 Uber 幾乎把能融的錢都融了,Uber 的投資方數量也達到了驚人的 90 多個,其中既包括 Benchmark、Sequoia Capital 等風投機構,也包括谷歌母公司 Alphabet、微軟等大企業,還包括諸多個人投資者 —— 其中甚至包括艾什頓?庫徹這樣的電影明星。

而趁這次 Uber 上市賺得最盆滿缽滿的,應屬目前由馬特?科爾勒(Matt Cohler)領導的 Benchmark Capital:早在 2011 年,作為 Uber 的首個機構投資者、A 輪領投方,Benchmark 當年投的 900 萬美金,再加上後續又跟投的一些,共拿到 1.5 億股 Uber 股份,占 11%。隨著 Uber 上市,現在已經變成了 70 億美金!

算下來,回報率足足有 600 餘倍,難怪 CNN 稱為這是 「有史以來回報最好的一筆投資」。

在 VC 不計其數的矽谷,Benchmark 有幾個鮮明的特徵:

首先,它很古老。早在 1997 年就投資了 eBay。和他們同時期的 VC 不少已經走了下坡路,但 Benchmark 依然穩居頂級 VC 陣營,陸續投出 Twitter、Yelp、Snapchat、Instagram、Dropbox 等公司;第二,Benchmark 極擅長早入場、以小博大,多年來保持著極高回報率。上面提到的 Benchmark 投出的那些公司,大多數都是在很早輪次就已入場。

與之相比的是 Uber 另一位主要投資方——軟銀願景基金,雖然也在此次 Uber 上市之際大賺一筆,但從回報倍數看,軟銀在 Uber 之戰上和 Benchmark 相比,遜了 N 籌。

Uber上市:誰成了高富帥,誰成了接盤俠?| 矽谷洞察

(Benchmark 比軟銀早入場不少。圖自 The Information,版權屬於原作者)

2017 年以來,軟銀頻頻出手布局出行領域,同年參與 Uber G 輪融資,以其一貫不差錢的作風猛砸 77 億美元換得 Uber 16.3% 的股份,成為 Uber 最大股東。此次上市時,軟銀賬面賺近 40 億美金,回報率約為 1.5 倍,但已成為目前願景基金回報最豐厚的一筆投資

但在 Benchmark 以 1.2 億美元賺 70 億面前,軟銀在很多輪後投的 77 億賺 40 億,就顯得不那麼神話了。其實這也很符合這兩家 VC 的一貫作風:有千億美元支撐的願景基金,投起資來是絕對的 「霸道總裁愛上我」 作風:只要看準,就會排除萬難、不惜一切代價入手。

兩任CEO:一個得意,一個失意

此次 Uber 上市,Uber 的創始人兼前首席執行官 Travis Kalanick(卡蘭尼卡),這個一手創立了 Uber 的創始人卻不僅不讓敲鐘、還被告知不許上台,只被允許在一樓觀看。

不過這很難影響他的好心情:直到今天,卡蘭尼卡坐擁 1.14 億股 Uber 股票,約佔7%,仍是 Uber 最大個人股東。他在 IPO 時以 45 美元的價格賣了自己 Uber 股票里的 370 萬股,入袋 1.68 億美元,這和他目前還剩下的價值超過 50 億美元的股票比起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了。

Uber上市:誰成了高富帥,誰成了接盤俠?| 矽谷洞察

(圖自 Quartz,版權屬於原作者)

臨危受命的現 Uber CEO Dara Khosrowshahi 作為僱傭兵,比卡蘭尼卡就少拿了很多。前者現有 19.6 萬股,按每股 43 美元計算,此次上市給他帶來約 840 萬美元收益。這筆錢在矽谷夠買個房子、夠孩子讀書,但詩和遠方不太可能了。

Uber 上市前,董事會曾給 DK 畫了張誘人大餅:只要 Uber 能以 1200 億美元估值上市、並保持三個月,就給他價值 1 億美元股票作為獎勵,可惜 Uber 上市時估值離這個目標差得很遠。

Uber上市:誰成了高富帥,誰成了接盤俠?| 矽谷洞察

(Uber 現任CEO DK 在上市前走向紐交所,圖自 Spencer Platt/Getty Images)

此外,Uber 的首位 CEO(卡蘭尼卡實際上是第二位 CEO,當然毫無疑問也是更出名的那位)Garrett Camp 作為擁有 Uber 5% 的第二大個人股東,也得以入賬 35 億美元。Uber 一號員工 Ryan Graves 也有 13 億美元入賬。

Uber上市:誰成了高富帥,誰成了接盤俠?| 矽谷洞察

(圖自 CB Insights,版權屬於原作者)

沙特王子:我心裡有點苦

《名利場》雜誌對於 Uber 此次上市的評價是:「再沒有其他公司像 Uber 一樣這麼廣為人知、融了這麼多的錢,做了這麼多承諾,然後……表現得這麼糟糕。」

Uber 最初估值 1200 億美元,現在估值腰斬,意味著當初以更高價格估值入場的投資者就要承擔損失。沙特公共投資基金(Public Investment Fund of Saudi Arabia,簡稱 PIF)就是其中之一。

沙特公共投資基金在 2016 年花 35 億美元投資 Uber,得到 Uber 7300 萬股股份,占 4%。該基金 Managing Director Yasir Al Rumayyan 也隨著這筆投資在 Uber 董事會上取得一席。

不過,這個基金背後真正的大當家是沙特王室的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Mohammed bin Salman,就是那位前陣子被認為是謀殺《華盛頓郵報》記者卡舒吉的主謀)。這次 Uber 上市,由於估值下跌,他們手握的 Uber 股票目前值 31 億美元,和投資時的 35 億美元相比,就算忽略各種稅費,也已經虧了 4 億美元。

Uber上市:誰成了高富帥,誰成了接盤俠?| 矽谷洞察

沙特公共基金的鬱悶絕非獨有。

美國新銳新聞機構 Axios 上周日發文稱,Uber 上市後僅周五一天,投資者合計就損失了 6.55 億美元。由於之前大家對 Uber 過於樂觀、估值過高,2016 年及以後的投資者都有或多或少的損失

財經記者 Felix Salmon 寫道:「三年前購買優步股票的投資者目前已損失了 15% 的資金 —— 這還是忽略稅費不計。而其機會成本更高:標普 500 指數的投資者在同一時期的資金增長了50%。」 換句話說,如果當時拿同一筆錢投指數股,現在能有 50% 回報率。賬面損失加上機會成本,里外里算起來格外叫人心塞。

本周一,Uber 的 CEO DK 在發給員工的郵件里承認,股票上市後的表現 「不如我們預期的那麼好」,找的理由是周一 「市場總體表現不佳」,況且當年 Facebook 和亞馬遜剛上市時股票也表現得不好,現在卻都表現不錯。「一切情況都在我們的掌握之中。」 他寫道。

真的如此嗎?

逆風上市之後:盈利之路,道阻且長

都說 Uber 上市的時機不夠理想,正好趕上最近大盤表現不好。既然大盤表現不好,為什麼 Uber 不擇吉日上市,非要匆忙流血上市?

因為 Uber 別無選擇。

Uber上市:誰成了高富帥,誰成了接盤俠?| 矽谷洞察

(圖自 Axios,版權屬於原作者)

融錢變難、發展速度有放緩勢頭,自己又尚未能實現盈利。Uber 在私募(一級市場)、公募(二級市場)、自己盈利造血,這三條路兩條被堵住,因此除了趕緊上市輸血,別無選擇。

據招股書顯示,2018 年 Uber 營收為 112.7 億美元,總成本支出 143.03 億美元,運營虧損 30.33 億美元。

其實,從 2014 年到 2018 年,Uber 主要業務的收入一直無法支撐高昂的各種成本費用,一直處於虧損狀態。Uber 還在招股書中表示,運營支出將繼續大幅增加,在可預見的未來可能無法盈利 —— 不過這句話在招股書里並不少見,Lyft 的招股書里也有這句話。

公司尚未盈利,想繼續融錢總要給投資人們點信心。但令人憂慮的是,Uber 增速也在放緩。2018 年 Q4,Uber 收入為 30 億美元,環比增長僅 2%,比上一年度同期增長 25%,但與 2018 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的 63%、38% 相比,增速放緩相當明顯。因此,不論是從其表現缺乏亮點的增速、還是巨大體量、抑或是投資人們的套現需求,上市就成了 Uber 最合適的選擇。

然而,Uber 從沒隱瞞自己對亞馬遜 「燒錢建立護城河、最終獲得長期盈利」 模式的嚮往之情。

Khosrowshahi 在某次會議上就說過,車對於 Uber 來說,就好比書對於亞馬遜的意義。意思是,就像亞馬遜以賣書起家一樣,共享出行也只是 Uber 遼闊版圖的起點。

從已經開始盈利的 Uber Eats、到被寄予厚望的卡車貨運業務 Uber Freight,Uber 也的確在積極拓展版圖。但另一方面,供需兩端難以匹配、運營成本高居不下、乘車安全問題、用戶對價格敏感、粘性低等問題依然使 Uber 的發展充滿不確定性。

Uber 這場上市大戲遠未結束。不少媒體表示出了 Uber 引發矽谷科技泡沫破裂的可能性。不論 Uber 是否會引發泡沫破裂,它的的確確是這種泡沫的一個明顯體現。

很多人在看到破發後都在問:為什麼 Uber 之前估值過高?問題出現在了哪裡?其實,問題或許並不僅是 Uber 本身 —— 矽谷創投圈一味 「慶祝融資」(而不是 growth 或盈利)的文化,或許早就為 Uber 的破發埋下了伏筆。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矽谷洞察官方網站(http://www.svinsight.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矽谷密探 的精彩文章:

蘋果心臟研究的早期成果在心臟病專家會議上發表 | 矽谷最新
人工智慧,如何通過數據促進醫療系統改進? | 矽谷最新

TAG:矽谷密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