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為何沒把農民軍扼殺在搖籃里,反而任之成了內部大患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起義軍包圍北京城,崇禎無法突圍,選擇上吊自盡。對明朝而言,這是一場毀滅性的動亂。而這場動亂的序幕,要追述到19年前。天啟五年,陝西爆發災荒,饑民四處流竄。兩年後,陝西澄城王二起義。
在最初階段,農民軍聲勢並不強大。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沒有經過正式戰鬥訓練,更想解決溫飽問題,而非金鑾殿當皇帝。這是起義軍非常弱小的階段。可是明朝卻沒能及時掐掉這個不好的苗頭,而是讓它肆意瘋長。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這跟明朝當時面臨的情況有很大關係。明朝中後期開始,一直有嚴重的財政危機。官紳皆不納稅,朝廷又要供養遍布各地的宗室藩王,皇室也揮霍無度。
萬曆年間,倉場侍郎趙世卿就曾上書皇帝:「太倉已入不當出。」可歷任皇帝都頻繁把手伸向國庫。為斂私財,皇帝加征賦稅,派宦官到全國各處,民怨隨起。
即便朝中有官員勸諫,只能口頭上遏制,無法真正控制皇帝的私慾。皇權至高無上,民間雖有怨言,百姓卻無法對這些高高在上的當權者表示自己的憤怒。
朝政腐敗,官場只求謀取私利。百姓疾苦,無人能為他們痛呼。邊境頻頻用兵,國庫不足,朝廷便加重賦稅,掠奪百姓。
為躲避賦稅,很多人將土地寄掛在豪紳大戶名下,希望能減輕負擔,卻不料土地被趁機奪走,稅收仍需承擔。流民愈多,朝廷可收賦稅愈少,國庫日漸萎縮。萬曆年間,張居正曾推行「一條鞭」法改革,一定程度延緩財政危機。
當時明朝國庫收入可達三百萬兩白銀。張居正去世後,國庫積蓄很快被消耗殆盡。財政危機,為後來明朝的形勢變化,埋下諸多隱患。
明朝中後期時,百姓造反的事情並不罕見,正統、嘉靖開始,明朝多次發生小規模農民起義。這些起義最終都被平定。也正是這個原因,一定程度造成明朝對這場起義在初期時的忽視。
而作為這場起義的源頭,陝西情況又有不同。陝西是明朝西北軍事重鎮,當地駐紮有大量軍隊。明朝制度中,軍隊以屯田作為補充軍糧物資的辦法。
當時陝西一帶的肥沃土地,都被軍隊佔領,剩下那些貧瘠荒涼的土地,才歸百姓所有。朝廷對陝西的賦稅攤派又極重。有田賦、人丁稅、草料稅、鹽稅、茶稅、畜稅、牙稅、當稅等雜項稅銀。官員又趁機勒索。百姓生活異常困難。
當時的官場,不僅腐敗,且能力低下,辦事效率極低。衙門事務,大多由胥吏掌握。官員名在高位,手無大權,形同傀儡。陝西官場的腐敗無能,不僅讓百姓生活艱難,也讓朝廷沒有對形勢做出準確判斷。
明朝末年的軍隊,也是危機重重。明朝開國時,以屯田滿足軍用。這些土地本就肥沃,窺覬者頗多。宦官成為較早侵蝕軍營屯田的人。軍營屯田數量不斷下降。
明英宗時,戰事增加,屯田無法耕種,朝廷撥款,為士兵發放軍餉。隨著明朝財政緊缺,士兵軍餉經常被拖欠,各級官員又暗中剋扣,底層官員可以得到的軍餉更少。
隨著災荒頻起,米貴錢賤,軍士生活一樣艱難,逃兵日益嚴重。軍營士兵數量大幅度降低。嘉靖時期,京軍仍有二十多萬人,天啟年間,京軍不足九萬。
萬曆時期,很多士兵又被調去修建工程,不大從事訓練。崇禎時期,京軍的軍事操練已經停止。軍隊戰鬥力衰落極快。
陝西旱情本就嚴重,災荒一起,百姓更是沒有活路。農民起義便醞釀而成。很多士兵也加入起義軍中。這些人跟農民軍不同,他們受過軍事訓練,有較為豐富的作戰經驗。
他們的加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明朝守軍的戰鬥力。再加上陝西當地又多高山,起義軍跟官府交戰,稍有不利,就躲入山中,無法剿滅。
從天啟到崇禎時期,朝廷內部爭鬥嚴重,黨同伐異,內外大事,很多都被耽誤了。況且當時明朝又要面對北方關外的軍隊,根本無暇顧及陝西當地的農民起義。
直到崇禎二年,崇禎皇帝才派遣楊鶴總督陝西三邊軍務,負責處理此事。楊鶴認為農民造反,都是因為朝廷沒有處理好饑荒民生問題,應當安撫百姓。
所以楊鶴帶著崇禎從私人庫房裡撥出的十萬帑金,以及藩王資助5萬兩白銀和兩萬石糧食,適應招撫政策。這筆銀子跟陝西災情相比,確實不夠。屋漏偏逢連夜雨。
崇禎三年、四年,陝西都有嚴重旱災。四年冬季,陝北又出現雪災,人畜死傷大半。崇禎五年,饑荒爆發,西北又爆發蝗災,向關中、長江、淮河等地蔓延。
楊鶴主張招撫的政策無法推行,而朝廷內部,其實一直有主張以軍事圍剿的官員。楊鶴被逮捕入獄。但因崇禎遇事急躁,急於求成,朝廷政策一直在剿、撫之間搖擺不定。內外積弊,農民起義軍終成燎原之勢。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鴉片戰爭爆發時,曾國藩正在做什麼?
※光緒和慈禧鬥了一輩子,光緒被奪權後,日子過得怎麼樣
TAG:腦洞外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