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軍如何演繹冼星海,《音樂家》周五上映
《音樂家》劇照,胡軍飾演冼星海
「聽啊:珠江在怒吼!揚子江在怒吼!啊!黃河!掀起你的怒濤,發出你的狂叫,向著全中國被壓迫的人民,向著全世界被壓迫的人民,發出你戰鬥的警號吧!」《怒吼吧,黃河》響徹雲天,那熟悉的旋律曾激蕩了一個時代。而《黃河大合唱》也幾乎成了民族作曲家冼星海的個人標籤,成為世人對他十分清晰卻又失之於簡單的追懷……
《音樂家》即將於5月17日在全國公映,這部由中國、哈薩克合拍的電影立意呈現音樂家冼星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段不為世人所知的傳奇經歷:「古絲綢之路上的古城阿拉木圖有一條冼星海大道,人們傳誦著這樣一個故事。1941年衛國戰爭爆發,冼星海輾轉來到阿拉木圖。在舉目無親、貧病交加之際,哈薩克音樂家拜卡達莫夫接納了他,為他提供了一個溫暖的家。」
「在阿拉木圖,冼星海創作了《民族解放》、《神聖之戰》、《滿江紅》等著名音樂作品,並根據哈薩克民族英雄阿曼蓋爾德的事迹創作出交響詩《阿曼蓋爾德》,激勵人們為抗擊法西斯而戰,受到當地人民廣泛歡迎。」5月13日在北京舉行的電影首映禮上,《音樂家》的出品人沈健介紹了作曲家冼星海這段孤懸海外的經歷。
胡軍在發布會現場
演員胡軍此次在《音樂家》中出演冼星海。首映禮上,導演西爾扎提·亞合甫笑言,主創團隊在確定邀請胡軍出演前「曾查了他三代」,「儘管這位硬漢演員經常在銀幕上扮演硬漢,我們卻知道他其實出身於音樂世家。」原來胡軍的父親胡寶善、大伯胡松華都是頗具聲望的歌唱家,母親王亦滿是表演藝術家。在首映禮現場,胡軍說出演冼星海不僅是個人意願,更在獲知消息後被父母大人「勒令」演好。
發布會主創合影
首映禮發布會上,冼星海的女兒冼妮娜,以及當年冼星海遠在阿拉木圖時視若親人的卡利婭來到了現場。這對當年千里之隔的世紀姐妹,而今都已是年過八旬的老人。「我的爸爸在我8個月大的時候就離開了我,我和媽媽每一天都在期盼他歸來的消息,但等到的卻是他離世的消息……當知道是卡利婭一家幫助爸爸度過困境時,我的心早就跟她連在一起。」談及往事,兩位老人泣不成聲,互相拭去眼角的淚水。「感謝他把我當親生女兒一般看待……冼星海是把對自己女兒的思念與愛寄托在了我的身上,我也一直把冼妮娜看作親妹妹。」
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胡軍說拍攝前在阿拉木圖見到卡利婭老人,「她一上來就對我說,樣子挺像(冼星海)的,但她的『爸爸』沒有這麼黑,也沒有這麼高,也沒有這麼胖,而是一個非常瘦弱的人。我對她說,您放心,我一定減肥,但黑、白膚色這事兒我是真來不及了(笑)。」
《音樂家》定檔海報
《音樂家》定檔海報上, 一隻皮膚皴裂的大手探過邊界線的鐵絲網,抓了一把故土的白雪……1941年,冼星海接受中共中央秘密派遣,化名「黃訓」護送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的膠片前往莫斯科製作後期。不成想任務還沒完成,便遭遇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只得流落至阿拉木圖。胡軍說拿到劇本後自己還專門研究了那段歷史,「當時從阿拉木圖回國只有兩條路,一是從中蘇邊境先進入新疆,但那時新疆被反動軍閥盛世才控制,冼星海是著名的紅色音樂家,被抓著就危險了;再一條路就是先回到莫斯科,從那飛回國,但他護照又過期了。因為肩負的任務太過重要,所以他在國外一直用化名。阿拉木圖收留他的這家人後來是在報紙上看到訃告,才知道身邊的『黃訓』就是中國著名作曲家冼星海。」
《音樂家》劇照
冼星海在他鄉去世時才40歲,死於1945年年初在山區巡演時染上的肺炎。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他被接去莫斯科治療,「據說當年毛岸英同志正在莫斯科學習,毛主席還特別關照他一定要去探望病中的冼星海。雖然蘇聯方面也盡了全力,但還是沒有救回來。」胡軍說到這一聲長嘆,「天妒英才,很多天才型的音樂家都英年早逝。莫扎特、舒伯特、肖邦,而且很多也是得的肺病。」自幼長在音樂之家,讓胡軍對樂史並不陌生。父親胡寶善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官派出國進修的歌唱家,「我爸是學美聲唱法的,男中音。1958年和施鴻鄂一起去的保加利亞,師從布倫巴羅夫,之後也去蘇聯學習過。他對我要求特別嚴,小時候他們去上班,就把我反鎖在廁所里練小提琴。中午飯也在廁所里,一練就是一天。」
《音樂家》劇照
值得一提的是,冼星海當年赴蘇執行任務,隨身就帶著一把小提琴,而且當時能引起樂團指揮拜卡達莫夫的注意,也正是靠著自己高超的拉琴技巧。胡軍幼年的習得,不僅讓他在片中所有演奏橋段一律親力親為,還自己添了場戲。「冼星海一開始寄居在人家閣樓上,那說白了是個雜物間,人在裡面根本直不起腰。但他還要作曲,一般人作曲習慣都是面前有架鋼琴,邊彈邊譜。那地方太小,也沒條件。他就得用小提琴拉著試音,創作興奮的時候一仰頭碰著天花板,弓弦一走碰著吊燈,都該是常有的事兒。」
由於和之前的角色形象反差較大,胡軍這些天接受採訪時被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如何演好一個音樂家,「不是我成為角色本身,而是讓這個角色成為我。音樂家必須要帶范兒嗎?演出真實一面就可以了。」胡軍說當年冼星海是第一次去蘇聯,自己也是第一次來到哈薩克,「眼前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我不知道他們的生活習慣是怎麼樣的,民族習慣又有哪些?我之前只知道咱們新疆有哈薩克族,人們都穿羊皮大衣,戴著皮帽子,但那邊和這邊又不一樣。所以我想同星海先生能在這點上找到共情,所有的陌生感都是真實的,然後再慢慢展開。」
由於俄語零基礎,胡軍說這次只能在台本上標上拼音、漢字死記硬背。同時職業演員都明白,「最怕和小朋友、小動物一起演戲,因為你根本演不過他們。」《音樂家》里兒時卡利婭的扮演者是哈薩克小姑娘迪納茨·努爾賽伊提。電影中,洗星海保持著東方人特有的矜持,逐漸融入到寄居的家庭中去,在卡利婭口中,後來便稱呼他為「闊克爸爸」(闊克,音譯,哈薩克人稱呼最親切的男性長輩)。而在片場,努爾賽伊提也逐漸同胡軍培養起感情。這在首映禮現場便可見一斑,這位小朋友只需要身旁的「闊克爸爸」俯下身來提示幾句,便可以完整地用中文演唱出冼星海在抗戰時期譜曲的一首兒歌《只怕不抵抗》,「吹起小喇叭,噠嘀噠嘀噠!打起小銅鼓,得龍得龍咚!手拿小刀槍,衝鋒到戰場。一刀斬漢奸!一槍打東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