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兩件物品,是老年人的噩夢,說:這是為了家族,日本也曾有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孝道文化一直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內容。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古代中國,以「孝」為治國的根本,一名官員,如果父母去世,就必須回原籍辦理喪事,守孝三年才會得到大家的認可,這被稱作「丁憂」。
但如果一名官員的職責太過重要,國家的發展和建設離不開這名官員,那麼皇帝可以酌情實施所謂的「奪情」措施,也就是不讓官員回到原籍辦理喪事,繼續在朝廷之中處理政務。然而真正能夠被皇帝「奪情」的官員實在是少之又少,比如明朝的首輔張居正,就因為「奪情」的問題,被御史們抓住了小尾巴,在張居正死後成為了一大罪證。
然而在我國元朝時期,卻有一項非人的政策,這就是在民間被口口相傳的「瓦罐墳」、「穿倉墓」的故事。相傳在元朝時期,由於物質的匱乏,凡是中原地區超過六十歲年紀的老人,會被子女丟棄到一座挖好的孔洞里,每天子女會送一些飲食過去,然後在洞口壘上一塊磚石,等到一年之後,數百快磚石將洞口徹底封死,老人的生命也就走到了盡頭。
這樣的一個民間傳說,在陝西、山西、河南等地區廣為流傳。筆者小時候就曾聽到過類似的傳說,村莊里也有這樣的墓穴存在,有一個入口,裡面幽深難辨,只是有森森白骨散步期間,根據村莊老人的描述,這就是古代所謂的「瓦罐墳」、「穿倉墓」。
根據相關資料的分析和推理,「瓦罐墳」、「穿倉墓」的興起應當在元朝時期,當時蒙古騎兵佔據中原之後,他們不重視農業生產的經營,反而時刻想著如何將中原地區變成一個可以放牧的場所。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那些上了歲數的老人,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就成為了社會的負擔,作為子女,為了整個家族的繁衍,只好忍痛將父母丟棄。
其實這樣的民間傳說和故事,不但是中國具有,在我們的鄰國日本,這樣丟棄六十歲以上老人的情形,也曾在日本官方的史料中出現,並且這一故事還被搬上了銀幕,這一影視劇就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有著重要影響力的電影《楢山節考》。
在這部電影中,講述的是日本古代一個名叫信州的地方,由於糧食短缺,經濟發展落後,作為兒女,不得不將年老體衰的父母背負到深山上以供奉給山神。說是供奉給山神,其實就是讓自己的父母自生自滅,一減輕自身的負擔。由於該影片是根據真實的歷史事實改編,情節震撼人心,所以一度獲得了國際大獎。
無獨有偶,除了日本之外,我們的鄰國朝鮮、韓國這裡,也有這樣的一個傳說。由此不難看出,在古代社會的一個特定歷史時期,因為自然資源和人口增長之間的矛盾,逼迫青壯勞力作出選擇,要麼是秉持孝道,讓父母頤養天年;要麼是狠心丟棄,任憑骨肉親情自生自滅,實在是令人不忍回首。
※此國自認是強國,要娶中國公主,中國:不行,結果派大軍攻打中國
※此國盛產黃金,人民卻很貧窮,說:我們祖先,很富有,還很強大
TAG:慕楓歌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