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熙花十年時間準備的政治遺囑 到底想說些什麼?

康熙花十年時間準備的政治遺囑 到底想說些什麼?

《清史故事》258

康熙是我國清朝時期的一位傑出君主,他8歲登基,共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統治時間最久的皇帝,在康熙治下,清朝完成了鞏固國基的任務,奠定了走向盛世的基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於北京暢春園去世,終年68歲,臨終遺詔,立皇四子胤禛為皇太子,繼承大統,即後來的雍正皇帝。

康熙從發病到去世的過程非常迅速,由於時間倉促,沒來得及對身後事一一作出最妥善的安排。比如最重要的立儲一事,康熙在臨終前沒有在任何公開場合宣布繼承人的人選,雍正僅憑康熙口授遺言繼承皇位,引起了對其繼位合法性的一些爭議,這也是幾百年來學者們爭論的一個焦點問題。

不過,在康熙離世前,真的沒有留下任何遺囑嗎?其實也不然。早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即去世前5年,康熙曾在乾清宮東暖閣召集群臣發布了一道長諭。因為距離康熙去世已經有一段時間,許多人沒有注意到,這道諭旨實際上具備了康熙政治遺囑的性質。

在康熙去世後,回過頭來看五十六年召開的這次發布會,其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首先,康熙這次面諭的對象,包括「諸皇子、滿漢大學士、學士、九卿、詹事、科、道等」,基本上把京中大大小小的官員都召集在一起了,像這麼大規模、高規格的見面會,是比較少見的,也說明了康熙對要發布的諭旨內容的重視。

其次,這道諭旨洋洋洒洒兩千多字,康熙自稱「此諭已備十年」,其信息量非常豐富,既包含了康熙對一生功過的自我評價,也表達了康熙對立儲一事的個人看法,對了解康熙晚年時的心境非常有參考價值。

再次,此諭雖然不是正式的遺囑,但當時康熙已對群臣宣稱,「若有遺詔,無非此言。」所以正如我們前面所說,這道諭旨,實際上算是康熙提前所立的政治遺囑。

康熙用了十年時間準備這道遺囑,說明至少在第一次廢太子時期,已經開始構思和起草了,後來也是自己親力親為,才完成了這道濃縮了康熙近60年政治理念的諭旨。那麼康熙花這麼大精力準備的遺囑,到底都說了什麼呢?

這道諭旨,是在康熙年邁,有人建議早立太子以鞏固國本的背景下寫就的,因此討論的主題為立儲一事。在這道諭旨中,康熙主要與群臣們分享了以下三個觀點。

第一,是討論清朝統治中國的合法性問題。清代明祚,入主中原之初,對清朝統治不心服者大有人在。對明朝遺老而言,滿洲是趁人之危;對天下漢人而言,滿漢有華夷之辨。清朝憑藉武力奪取了天下,但要坐穩江山,需要更進一步的政治理論宣傳,因此從順治朝開始,到後來康雍乾三代,清朝一項非常重用的工作,就是宣揚清朝統治中國的合法性。康熙在諭旨中指出:

「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太祖太宗初無取天下之心,嘗兵及京城,諸大臣咸奏雲當取。太宗皇帝曰:明與我國素非和好,今取之甚易,但念中國之主不忍取也。後流賊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禎自縊,臣民相率來迎,乃翦滅闖寇,入承大統。……亂臣賊子、無非為真主驅除耳。」

康熙認為,清朝取代明朝,不但不是巧取豪奪,反而是為中國百姓驅除闖賊,為明朝報仇有恩,對天下百姓有功,因此自古以來取天下最正者,當數清朝。這也是後來清廷一貫堅持的對外宣傳口徑。接著康熙現身說法,「凡帝王自有天命應享壽考者,不能使之不享壽考;應享太平者,不能使之不享太平」,而中國有史以來稱帝者,數康熙在位時間最長,故自己身上有所謂的「天命」所在。

康熙說這些有什麼用呢?因為論證了清朝統治的合法性,以及用「天命」等辭彙給自己增添些許神性,才有後面進行一系列政治安排的前提。

第二,人人都想當皇帝,但皇帝的苦處,只有自己能體會。康熙引用《尚書》所言,人間有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而這五福之中,以考終命,即樂享天年最為難得。康熙說,當年在位20年時,不敢想30年的事;在位30年時,不敢想40年的事;而如今不知不覺,已經在位快57年了。

這57年來,肯定有不少人羨慕康熙能夠五福俱全,但又有誰能體會到康熙憑藉著自己日復一日的殫精竭慮,為國操勞,才有了如今的天下安定,四海承平。這個皇帝的位子,只有當得越久,才越能體會到有多麼不好當。像臣子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者,只有諸葛亮一人,其他人年老之後,可以隨時申請退休回鄉,含飴弄孫,享受天倫之樂。但作為皇帝,就算年紀再大,精力再不濟,也不敢一日偷懶,「一事不謹,即貽四海之憂;一時不謹,即貽千百世之患」,時時刻刻都不敢鬆懈。

所以說皇帝好當嗎?康熙說這其實是世界上最艱苦的工作。康熙是因為貪戀權位才不立太子嗎?恰恰相反,康熙比任何人都想退休,但經歷了此前兩次廢太子事件,讓康熙意識到立儲之事需慎之又慎,不到必要時刻,不能輕易言立太子。

第三,立太子一事康熙自有主張,禁止旁人干預。對於衰老和死亡之事,康熙並不諱言,且康熙還大方承認,自第一次廢太子時受精神刺激過大以後,自己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但不能因為自己年紀衰老,就在沒有考察出真正合適的繼承人之時匆忙冊立太子,歷史上有很多教訓都值得借鑒。

比如梁武帝誤信侯景,招致台城之禍;隋文帝識人不明,導致楊廣貽害蒼生。這些都是想著早早預定繼承人,享受退休生活,反而導致了晚景凄涼的下場。而聽信人言冊立太子的反面案例也比比皆是,如劉邦聽信呂后,唐太宗聽信長孫無忌,都險些導致丟掉自己打拚下的大好江山。

康熙以這些事例敲打眾臣,立儲之事,自己從未一日忘記,也自有安排,嚴格禁止旁人插手干預立儲。康熙晚年時諸子奪嫡,明爭暗鬥,為康熙最為痛恨之事,所以在此嚴厲警告一眾大臣,不要再打擁戴一人為帝以居功的歪心思。

雍正這份諭旨,或者說遺囑的主題雖為立儲,但隻字未提自己心目中的太子人選,也沒有介紹立儲的具體計劃和安排。不過,康熙卻在諭旨中給了一個暗示:「十年以來,朕將所行之事,所存之心,俱書寫封固,仍未告竣。立儲大事,朕豈忘耶。」也就是說康熙雖然目前還沒有最後確定太子人選,不過確立之後,也會以文本的形式保存下來,等到合適的時機在公開發布,這也是後來清朝秘密立儲制度的雛形。

所以,康熙臨終前雖然沒有親筆留下遺囑,但五年前的這道諭旨,已經向群臣宣示,立儲之事自有主張,不容任何人私自窺測,一切以最終公布的人選為準。因此,雍正繼承皇位的過程雖然存有疑問,但總體上符合康熙五年前這道諭旨的精神,雍正的政敵們即便心中不服,已不得不承認雍正繼位的合法性,擁立其為皇帝了。

參考資料:《清實錄康熙朝實錄》《清實錄雍正朝實錄》《清史講義》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搞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咸豐戊午科場案的背後 隱藏著怎樣不可告人的動機?
上司貪財又無能 為何閻敬銘卻說這是天大的好事?

TAG:搞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