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說文解字》第157課:細說「名」字

《說文解字》第157課:細說「名」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57課,專講《說文解字》「口」部的一個漢字:名。詳情如下:

名。讀míng。《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會意字。先看字形演變:

《說文解字》第157課:細說「名」字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名的字形演變)

我們看,名字在甲骨文里已經出現,分別有一個月亮和一個口組成,到金文與簡帛文,字形並未大變,只是由左右結構演變為上下結構。從夕,從口,本義是表示夜晚不能相見以口自名之意,就是人的名字。大致相當於晚上遇到人,互相看不見,自己稱呼自己告訴對方。在甲骨文中,「名」只用於地名或者祭名,並不用名的本義。

也有爭論:比如王筠的《說文句讀》稱「(此)《淮南.繆稱訓》》文也。《左恆公六年傳》『命之曰同』,則名者,父所命也。許君為夕字計,故云自命。」王筠認為《左傳.桓公六年》有「命之曰同」的句子,左傳上下文是桓公給自己的孩子取名叫「同」(是其生也,與吾同物,命之曰同),所以,名字是父親起的,不是自己給自己起的名字。許慎只是因為「名」字中有「夕」字,所以這樣說。

《說文解字》第157課:細說「名」字

(《淮南子》書影)

這個爭論往深里挖意味不大,因為名字是父親起好的,還是自己給自己起的,都可以在晚上夜行時,告訴對方。《白虎通.姓名》還有一段關於名的記述:「人必有名,何?所以吐情、自紀、尊事人者也……名者,幼小卑賤之稱。」大意是,人一定要有名,為什麼呢?用來表達感情,記錄事情,用來表達對某事、某人的尊重等……名通常是幼小卑賤的稱呼。

關於名與字,再多說兩句:中國人除了有名以外,古時候的人還經常有「字」。古時人們一般在小孩生下來三個月後由父親命名,這個名就是「大名」。但是事實上並不嚴格,也有孩子滿月就起名的,也有到了周歲才起名的,另外還有在生下來之前就已經把大名取好的,並無定論,在取「大名」之前還會有乳名(也稱童名、幼名、小名)稱呼,但有些人的乳名可以持續整個童年、少年時期,也有一些人長大後父母仍然稱呼小名。

《說文解字》第157課:細說「名」字

(古代冠禮)

除了名之外,古人還流行取表字,一般是在成年禮(男性行冠禮、女性行笄禮)時取字。在古禮儀之中,名通常只有長輩可以稱呼,平輩或晚輩一般僅稱字,不稱名。這個在書信及較正式場合是非常講究的,不能馬虎。在中國傳統中,一個人除了有名與字之外,有時還有自己給自己取的「號」,又稱「別號」。「號」是較正式的別名,以言意托志。在儒家文化中,直呼別人的名是無禮行為。故稱呼別人時,對有字之人多呼字,有號之人則多呼號,一般不敢直稱其名。比如,孫中山先生,他的大名叫孫文,譜名叫孫德明,小名叫孫帝象,他自己又給自己取號叫逸仙、日新、中山樵等,所以,尊稱他的就叫他孫逸仙,孫中山;通緝他的清政府,行文就說「叛匪孫文」,這是有文化原因的。

《說文解字》第157課:細說「名」字

(屈原)

關於名的例子如《左傳.文公十五年》:「君之先臣督得罪於宋殤公,名在諸侯之策。」大意是:君王的先臣督得罪了宋殤公,名字記載在諸侯的簡冊上。再比如《離騷》:「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王逸注說:「故賜我以美善之名。」大意是,先王鑒於我初承大任,通過卜卦賜給我美名。

本義之下,名也作動詞。兩個用法:(1)名字叫做。比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者也。」屈原,名字叫做平,楚國國姓(羋)之人。屈原的名字很複雜,他是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2)直呼其名。《禮記.曲禮上》中記載:「國君不名卿老世婦」,卿老指上卿,世婦地位僅次於夫人的妾。這句話的意思是國君不可直呼上卿,世婦之名。再比如《戰國策.魏策三》里記載的名母的故事:「宋人有學者,三年反而名其母」宋國有個人出外學習,三年之後回來直接稱呼母親的名字,在中國儒學體系下,這是不對的。

本義之外,名還有很多用法,舉常用的說說:

《說文解字》第157課:細說「名」字

(《左傳》書影)

(1)命名;取名。比如《左傳.宣公三年》:「生穆公,名之曰蘭。」再比如《禮記.內則》:「父執子之右手,咳而名之。」父親拉著小兒的右手,含著笑給小兒取名。再比如《論語.泰伯》:「大哉,堯之為君也……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大意是:堯作為君主太偉大啊,浩瀚啊,民眾沒有辦法形容(為之命名)。

(2)事物的名稱。比如《論語.陽貨》:「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再比如《荀子.正名》:「名定而實辨。」大意是:名稱一定確定,那麼實際事物就能分辨了。

《說文解字》第157課:細說「名」字

(孔子與子路)

(3)名分;名號;名義。比如《論語.子路》:「子路曰:『衛君待子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何晏注引馬融曰:「正百事之名。」大意是:子路說:「衛君等待老師去治理國政,老師打算先從哪裡入手呢?孔子說:」必須辨證名稱!「名正言順,名分名義要先確定下來的意思。

(4)聲譽,名聲。比如《晏子春秋.內篇雜上二十五》:」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晏子身高不到六尺,在齊國擔任相位,諸侯們都知道他的名聲。

《說文解字》第157課:細說「名」字

(晏子像)

(5)出名的,有名聲的。比如名將。《莊子.天下》:「名山(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

(6)大。《廣韻.清韻》:「名,大也。」《書.武成》:「告於皇天后土,所過名山大川。」孔穎達疏稱:「山川大乃有名,名、大,互言之耳。」

《說文解字》第157課:細說「名」字

(名山大川)

(7)名家(流派)。這裡的名家,不是有名的人,而是指的戰國時的一種以辯論名字為主的思想流派。

(8)名目、種類。《孫臏兵法.五名五恭》:「兵有五名,一曰威強,二曰軒驕,三曰剛至,四曰助忌,五曰重柔。」

《說文解字》第157課:細說「名」字

(孫臏像)

(9)文字。《周禮.秋官.大行人》:「王之所以撫邦國諸侯者……九歲屬瞽史,論書名,聽聲音。」鄭玄注說:「書名,書之字也,古曰名。」

(10)用作量詞。<1>指人。比如三名戰士;五名學生。<2>表示名次。比如,考了第一名。

(11)眉睫之間。《爾雅.釋訓》:「目上為名。」郭璞注說:「眉眼之間。」比如《詩經.齊風.猗嗟》:「猗嗟名兮,美目清兮。」《毛傳》稱:「目上為名。」這句詩的意思是:長得多精神啊,美目如水清啊!

《說文解字》第157課:細說「名」字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

(12)通「明」。明白;明亮。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名,假借為明。」比如《墨子.兼愛下》:「分名乎天下,愛人而利人者,別與,兼與?」 辨別一下名目:世界上愛人利人的,是別(相惡)還是兼(相愛)呢?

此外,名還用作姓氏。《廣韻.清韻》有載。名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57課:細說「名」字

(名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157,部分圖片引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藝錄 的精彩文章:

《說文解字》第146課:「哆兮侈兮,成是南箕」,「哆」是何意?

TAG:談藝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