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被稱為「薩摩之寶」的西鄉隆盛,為何成了德川幕府的掘墓人?

被稱為「薩摩之寶」的西鄉隆盛,為何成了德川幕府的掘墓人?

作者:金滿樓

話說德川幕府末期,岡山有位名叫香川正一的下級武士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他年輕時,全家吃的飯都是大麥加大米,一碟蔬菜或豆腐,然後是味噌湯,一個月最多有四到五頓魚吃。某次去祖母家吃了一次純粹的大米飯,以至於一直念念不忘,因為實在是太好吃了。

同時期的另一位武士也寫道,他日常吃的包括湯、泡菜和茶漬(即茶泡飯),如果某頓飯有豆腐、煮蔬菜、一個雞蛋或一些廉價的魚,都會讓他感覺吃得很好了。

然而,等到明治政府實行「秩祿處分」後,像這樣的生活也維持不下去,武士們真是求天天不應,求地地不靈,由此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士族叛亂。

武士們的窘境與決裂,最終把一位大人物也給卷了進去,這就是在倒幕戰爭和明治維新初期名聲顯赫的大將西鄉隆盛。

西鄉隆盛出生於薩摩藩一位下級武士家庭,自幼受嚴格的武士訓練和文化教育,後為郡書記官先後共10年。

某年災荒,郡長迫田要求藩主減免年貢而不準,後在役所門上寫道:「蟲子呀蟲子,不要去咬斷草根。如果草根斷掉的話,大家就一起枯萎了(大意)!」

之後,郡長即憤然辭職。這一事件,給西鄉隆盛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

由於出身下層,西鄉隆盛對底層人民抱有同情之心,他經常跟隨郡長巡視農村,由此通曉農政。

島津齊彬繼為薩摩藩主後,西鄉隆盛曾上書請求減輕農民負擔,此舉得到前者的賞識並稱讚其為「薩摩之寶」。

之後,西鄉隆盛成為島津齊彬的親信扈從,並隨同前往江戶學習並參與藩政。

在島津齊彬的影響下,西鄉隆盛逐漸成為小有名聲的改革派志士,並在之後的「尊王攘夷」運動中嶄露頭角。

但不巧的是,識拔他的藩主島津齊彬突然於1858年暴病而疫,西鄉聞訊,一度打算為恩主殉死,後經友人月照的勸導才打消此念,並立誓繼承齊彬遺志,推動幕政改革。

當年9月,幕府大老井伊製造「安政大獄」,西鄉隆盛與月照逃出京城,但回到鹿兒島後,卻被新藩主勒令離開薩摩藩。

絕望之下,西鄉與月照船行至錦江灣時相抱投海自盡,以殉舊主。但意想不到的是,西鄉最後被人救起,而月照卻魂歸大洋。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繼任藩主島津忠義(實權掌握在其父島津久光手中)並不喜歡西鄉隆盛,一度還將之流放奄美大島。

直到1862年,在已握藩中大權的大久保利通的幫助下,西鄉隆盛才得以返回薩摩藩。

當時,西鄉仍有「薩藩主體」的地方意識,因而在1864年幕府組織軍隊討伐長州藩時,西鄉仍從本藩利益出發,參加並指揮了征長討伐軍。

之後,在與長州志士接觸後,西鄉思想有了很大轉變,後來不但拒絕參與第二次征長之戰,反而與長州藩結成了倒幕聯盟。

1868年1月,西鄉隆盛指揮薩摩、長州等藩武士把守宮門,發動宮廷政變。

在隨後討論是否征伐德川慶喜時,一些大名發生動搖,最後還是西鄉隆盛當機立斷,他拔出懷中短刀,大喝道:「能決今日事者,唯此劍耳!」

這下,還在猶豫中的眾人不敢再行爭辯,「討幕」詔令才得以下達。

倒幕戰爭中,西鄉隆盛名義上只是參謀,但因為討幕軍以薩摩藩兵為主,因而實際的統帥即西鄉隆盛。

經過一年半的征伐,幕府統治最終被徹底推翻,戰績顯赫的西鄉隆盛受封兩千石,授正三位。

然而,在功成名就後,正值不惑之年的西鄉隆盛卻於1870年1月辭職返鄉,後任藩內大參事之職。

當時很多人都不理解的是,西鄉隆盛為何非要辭歸故里,而不留在京城大展抱負?對此,西鄉隆盛不欲多辯,只用宋代陳龍川的一句話作為回答:

「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

而這,也是西鄉隆盛的座右銘。

不過,西鄉隆盛並沒有在家鄉呆多久,因為明治政府剛剛開張,亟需他這樣既有能力又有威望的人來推進各項改革。

1871年,在大久保利通等人的力勸下,西鄉隆盛回到京城並相繼擔任政府參議、陸軍元帥兼近衛軍都督等職。

在「廢藩置縣」、「地稅改革」等項新政中,大久保、西鄉、木戶孝允這「維新三傑」相互配合,並最終完成偉業。

參考資料:戴季陶:《日本人四書:日本論》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滿樓風雨閑讀書 的精彩文章:

倒幕戰爭後,日本動輒宣稱「與萬國對峙」,列強卻對此嗤之以鼻

TAG:滿樓風雨閑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