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撲朔迷離的同性戀

撲朔迷離的同性戀

自然界中的普遍現象

在人類社會中,同性戀是自古以來就有的一種現象,屬於人類正常戀愛的類型之一。實際上,不只是人類,自然界同性相愛的現象不勝枚舉。在美國加州鷗里,其中14%是雌雌相戀;美國夏威夷群島上,30%以上的雌信天翁都是同性戀,它們像異性伴侶一樣,會撫養一個「孤兒」,這種同性配偶關係會保持數年之久。而德國動物園兩隻雄性企鵝不僅相親相愛,還成功領養了一枚被飼養員放在園中的企鵝蛋,並將其成功孵化,共同悉心照顧它,看起來它們與異性家庭中的「爸爸媽媽」並無多大分別。

美國加州大學的研究者曾專門對動物界的同性戀現象進行了統計,結果表明,從追逐牛糞的蒼蠅到敲擊樹木的啄木鳥,從原野上奔跑的野牛到林間穿梭的猴子,它們之中都存在明顯的同性戀現象,而人類社會中大約有8%的人是同性戀者。

如果從達爾文進化論角度來看,同性戀這一現象應該不存在,因為它並不是延續基因和造福後代的最佳方法。那麼,同相戀現象為何會如此普遍?難道自然選擇沒有發揮作用嗎?或者,同性戀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撲朔迷離的同性戀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遺傳基因的產物

同性戀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這是個問題,它一直讓研究者很頭疼。曾有人認為,同性戀是受環境影響的一種行為,即認為它是屬於後天的。不過,這個觀點似乎已經過時了,現在大部分研究者都同意「同性傾向是生物群與生俱來」的這一觀點。

那為什麼說同性傾向是與生俱來的呢?主要有兩點原因。

首先是因為同性戀現象分布極其廣泛。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同性戀傾向不僅存在於現代人類中,也廣泛存在於存在於野生動物中,而據考古學家的發現,就我們的祖先——遠古智人也存在有同性戀行為。分布如此之廣,比例如此之高,存在時間如此之長,並且還能跨越文化界限,這些都是用後天解釋不了的。

其次,遺傳學家還發現了與同性遺傳相關的基因。20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美國的一位遺傳學家就聲稱在X染色體上發現了一種特殊的等位基因,人們可以憑藉此基因來判斷男性是否具有同性戀的傾向。同樣,其他基因證據也逐漸顯現出來。一些研究表明,同卵雙胞胎之間,如果其中一人有同性戀傾向,另一人發生同性戀情的幾率就較高;而異卵雙胞胎之間,這種性取向的一致性就稍低,基因上沒有任何關係的兄弟姐妹,比如收養來的,就幾乎不存在這種性取向的一致性。這說明,同性戀的趨勢很大程度上都來自遺傳。

與環境互動的結果

現在,我們知道同性傾向是天生的了,但我們仍面臨著另一個不能迴避的遺傳進化之謎:是什麼在維持著這一潛在的同性戀傾向呢?科學家對此提出了兩個假說。

有假說認為,同性戀可以促進種群中同性個體之間的團結和協調能力。有些物種,比如寬吻海豚,就是利用同性行為促進相互關係的範例。寬吻海豚同性性行為發生的頻率與異性性行為發生的頻率幾乎相當,這種同性性活動比同性友誼更有助於加強小團體之間的團結,促進種族的生存能力。因此,同性戀行為很可能是自然選擇的產物,在每一代都會發生。

撲朔迷離的同性戀

那麼,人類中的同性戀行為也是促進群體內的合作嗎?最近,有人類學家指出,在大部分人類進化歷史中,子女並不是只靠父母來養育的,很多親戚也參與到了其中。這種共同撫養的機制很可能起源於早期智人時期,因為在所有靈長類動物中,智人的嬰兒出生時是最無助的,最需要投入精力的。如果幫助父母的親戚多是同性戀的話,那麼他們就會心無旁騖,對嬰兒的照料更投入,體現出更強的合作性和團結性。另一方面,就算人類祖先中的同性戀者並不一定要參與到合作撫養後代的任務中去,他們較少生育(或者乾脆就不生),這本身就為其異性戀親屬節省了更多的資源。

此外,對於動物的同性戀行為,還有其他各種解釋。身份確認錯誤就是其中一個,比如所謂的「囚犯效應」,我們知道,監獄裡的囚犯都是同性長期同處一室,他(她)們被剝奪了與異性互動的機會,結果卻促使他(她)與同性成為了伴侶。還有研究者提出,由於爭奪異性伴侶的競爭過於激烈,一些人不願參與到這種激烈的競爭中,轉而尋求同性慰藉,從而產生同性戀。

總之,關於同性戀的演化之謎,科學家至今仍然沒有一個統一的解釋。但不管怎樣,我們已經知道,同性戀不是心理原因,從根本上來說是生理原因,它與異性戀一樣,也是動物在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自然機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讓舉重運動員臉紅的 「大力士」 ——火蟻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