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我們花點時間來討論一下,地球是怎麼毀滅的?

我們花點時間來討論一下,地球是怎麼毀滅的?

造就第426位講者 張冉

科幻作家

第24、25、26、27屆

中國科幻銀河獎獲得者

第四、五、六、七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獲得者

科幻與幻想成長基金髮起人

我是科幻作家張冉,接下來我們花點時間來討論一下,地球是怎麼毀滅的?

這個事情特別適合科幻作家來干,因為科幻作家沒事幹時都在想,人類的未來應該是怎麼樣毀掉的;想各種辦法來毀滅人類,這是我們的趣味。

我們來想一想,人類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

在所有我們能夠想像到的複雜系統里,人類社會是最複雜的一個。這個社會是一個無限糾纏的整體,每個人都通過各種關係跟其他人聯繫在一起:不論是工作關係、學習關係、家庭關係,乃至其他的社會關係,通過交際、通過互聯網、通過各種方式越來越緊密地結合著。

根據複雜系統理論,越複雜的系統越容易崩潰。人類社會肯定是一個「只要有一個細節出問題,就會崩潰的」複雜體系。


拯救過世界的兩個蘇聯人

你們知道嗎?這兩個蘇聯人曾經拯救過世界。

第一位,叫瓦西里·阿爾希波夫。他什麼時候拯救了世界呢?

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的時候,有四艘蘇聯潛艇到達了古巴海域,其中有一艘就是這位瓦西里同志所在的b59號潛艇。

當時美國海軍的艦隊在古巴灣游曳,發現了這些蘇聯潛艇的蹤跡。於是,美軍的驅逐艦向水下發射了威懾性的深水炸彈。是威懾性,不是真的攻擊,逼迫這些潛艇浮出水面投降,接受檢查。

其他三艘潛艇全部浮上了水面。但是b59號潛艇的艦長——不是這個瓦西里同志,是另一位蘇聯同志——拒絕了這個請求。他認為,美軍向我們發動攻擊,我們要還擊。

問題是,這艘潛艇上攜帶的魚雷是核魚類,裝有核彈頭的魚雷,每一枚的威力都比當年廣島和長崎爆炸的核彈威力要大;也就是說,一旦這艘潛艇決定用核魚雷還擊,就意味著核戰爭的到來,就意味著第三次世界大戰。

當時蘇聯方面規定,如果要發射核武器,必須有三名高級軍官的同意。艦長同意了,另一位高級軍官也同意了。這位瓦西里同志是艦上的大副,問到他意見的時候,他說,我覺得美軍的攻擊可能只是威懾,在我們不能確定的前提下,不能貿然發動核攻擊。

這一舉動拯救了蘇聯,拯救了美國,也拯救了人類。

這段歷史一直秘而不宣,直到瓦西里因為輻射病去世之後,事情才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公諸於世。後來還拍了一部以他為主角的紀錄片,講他是怎麼拯救了世界的。這是一位默默無聞的英雄。

第二位蘇聯人叫斯坦尼斯拉夫·彼得洛夫。

這位斯坦尼斯拉夫什麼時候拯救的世界?1983年。

這個時候發生了些什麼事?

他是當時蘇聯導彈預警系統的一名高級軍官,負責監視雷達屏幕。

有一天他當值的時候,發現有5個不明飛行物體掠過蘇聯領空,向蘇聯的主要城市莫斯科、聖彼得堡墜落,當時他研判雷達認為,這是美軍發射的核導彈。

當時所有人都認為,美軍向我們發動核攻擊了,選擇只有一個,就是發動核報復打擊;如果按下按鈕,蘇聯的洲際導彈打向美國,沒問題,又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且可能是最後一次。

但是他,斯坦尼斯拉夫,這位同志在按下核按鈕前思考了一下說,我們現在不能確定這究竟是誤報,還是一次真實的打擊,因為誤報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必須先核實,不能貿然摁下按鈕。

他的這一決定在後來被證明是正確的,因為這確實是一次誤報。

這位1983年導彈烏龍事件的當事人在後來獲得了國際社會的認可,還被西方頒發了和平獎,用以表彰他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發生。

很少人知道這兩個蘇聯人的事迹,也就是說,地球可能有很多面臨滅絕的、面臨死亡的時刻,只是大家沒有意識到而已。


人類曾經歷過多少次「世界末日」?

回顧一下人類生存到現在的歷史,我們進化了100萬年,100萬年之中我們可能遇到過多少危險?

比如說75,000年前,當時地球上最大的火山——印尼的多巴火山爆發。

多巴火山爆發過四次,每一次都是災難性的,而這一次尤為暴虐。

火山灰飛到了31,000米的高空,在地面上堆積了60公分厚;地球的平均溫度下降了5攝氏度,部分地區下降了20攝氏度以上;地球進入了冰川時期。

當時的人類,在75,000千年前,沒有足夠的能力抵禦這樣突如其來的冰川期,差點滅絕。

當時還剩下多少人類?歷史學家估計,可能就剩了幾千人。全部人類的火種在那個時候差點就斷掉了。

剩下的幾千人繁衍至今,成了如今幾十億人的大家庭,容易嗎?不容易。

黑死病,就是鼠疫,最厲害的一次爆發是在14世紀的時候,從亞洲大陸,準確的說是從中國,通過中亞,沿著絲綢之路傳到了歐洲。

這次疾病在黑暗的中世紀歷史上留下了最黑暗的一筆,導致50%的中國人、60%的歐洲人和百分之十幾的非洲人死亡。

就是說,那個時代地球上的人類幾乎滅絕了一半,保守估計死了7500萬人,往高了估計,2億人

在每一個時代,我們都有人、都有理由相信,地球的滅絕一定會到來。

比如19世紀後半葉的詩人波德萊爾覺得,巴黎在淪陷,我們的世界在崩塌,他很絕望,於是寫下了詩集《惡之花》,描述了我們人類社會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的場景。

在此之前,詩歌都是美好的東西,從他開始,詩歌開始混亂扭曲、描述死亡,算開創了一個流派。

再往前100年的法國大革命,英國人覺得,貴族完蛋了,皇城完蛋了,歐洲社會完蛋了,歐洲一完蛋,世界就完蛋了,擔憂。

再往前推1000年的中世紀。瘟疫、死亡、壓迫、宗教、愚昧,一切都阻止著我們向好的方向想,我們就覺得這個世界該接受審判了,對不對?

更不要說瑪雅人相信的2012年世界末日。

事實證明,世界末日沒有到來,但是我們是有理由擔心的。


科幻和人類命運有什麼關係?

大家對未來有擔心,這非常正常;我們科幻作家自己也會擔心未來。

那麼科幻小說跟人類命運的關係是什麼?

黑暗未來是科幻中極有價值的主題。

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大家熟悉的科幻作家劉慈欣說的。大劉在一部作品裡專門闡述了科幻和未來的關係。

他說,為什麼科幻總有黑暗未來的主題?

因為科幻作家在思考未來的時候,黑暗未來比光明未來更加有看頭。

想像一下,如果未來所有人每天一睜開眼就享受富足的生活,生產資料大大豐富,要什麼有什麼,那小說還有什麼可寫的?

只有黑暗的未來才有戲劇性。從科幻誕生的那一刻起,科幻小說奠定的基調,就是對未來的黑暗想像。

比如《三體》。外星人要來打我們,這就是黑暗的未來。

比如《流浪地球》,有一天地球要毀滅,我們必須開著地球到20多光年之外的半人馬座阿爾法星,尋找我們新的家園。

回首一百多年的科幻小說發展史,我們如同走在一條黑暗災難和恐怖組成的長廊中,看不見光明。

但是大劉同時說,科幻不應該是一塊冰冷的石頭,無情地打碎人類的所有夢想,而應該是一支火炬,在寒冷的遠方給人以希望。

比如上世紀60年代的黃金時代,出現了幾位美國科幻大師,比如大家熟悉的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

為什麼叫黃金時代?

因為那個時候人類的科學一日千里,我們對生活充滿著科學的想像力和信心,我們登上了月球,我們發射了火箭,我們上天下海,對吧?

所以那個時代的小說有著鮮明的特徵,就像是一支火炬——我們相信未來有一天人類無所不能,我們可以在星球之間自由來去,我們能征服外星系,把人類的觸角延伸到整個宇宙。

多麼偉大的想像!

現在這樣的小說還有沒有?有,但是不多了。

科幻如何預言未來?

科幻作家是怎麼看未來的?

科幻作家通常是半路出身,有文科、有理科、有工科,都有。但是我們在預見未來方面通常有一定的前瞻性。

克拉克在1945年寫了一篇小說,說我們將來有一天在地球上放一個衛星,放多高?36,000公里。

放得這麼高的衛星會跟著地球同步旋轉,與赤道旋轉的角速度一致。所以呢,它可以保持在地球上空固定不動的地方。

20年之後,這條軌道被NASA的工程師證實,叫地球同步軌道,也叫靜止軌道。科幻作家預言了一條真實存在的衛星軌道,並且這條軌道最後以他的名字命名。

又比如《2001太空漫遊》,一部六幾年的科幻片,裡面就出現了iPad的雛形。

當蘋果發明iPad之後,過了一段時間三星出了他自己的Galaxy Pad,被蘋果告上了法庭,說三星侵犯了它的專利權。三星上法庭的時候拿出了這張劇照:60年代電影裡面就有平板電腦,不是你蘋果發明的,所以證明不是你的專利。這是科幻作家的功勞。

但是這並不是普遍現象。

1982年,全美國的電腦加起來也只有那麼些,誰能預見到現在這個時代,我們有多少台電腦?我們有多少台能接入互聯網的設備?

保守估計,到2020年我們應該擁有500億台接入互聯網的設備,其中每一台設備的運算能力都比當時阿波羅登月的飛船上的電腦性能要高很多倍。

這就是科技發展的速度。科幻作家能預言這個嗎?很難。

預測長期未來非常簡單,比如說100億年以後,對吧?太陽毀滅了,地球沒了,沒問題。

預言10年之後呢,你能說出誰是下一個共享單車嗎?誰是下一個共享汽車?太難了。


我們最擔憂的未來,不是天災,是人禍

人類的歷史,如果放眼放到那麼遠的未來,預言沒有意義,放在很近的未來,又很難斷言是什麼樣子的情況下,我們只能把視角集中在一些人的身上。

事實證明,歷史是從人和人之間不斷相互產生的關係中誕生的

1913年的維也納可能是人類命運的交叉點。

弗洛伊德在這兒,鐵托在這兒,薛定諤在這兒,阿道夫希特勒也在這兒。

所以呢,大家設想一下,假使當時的中央咖啡館發生了一場鬥毆,導致很多人傷殘,歷史可能有什麼樣的改變?

往小處說,可能精神分析學不會誕生。因為弗洛伊德心灰意冷,不想搞這行了;

有可能南斯拉夫聯盟沒有出現,因為鐵托被打服了,沒有這股傲氣了;

也許量子力學的發展被延後了很多年,因為薛定諤沒有繼續投身研究;

也許蘇聯跟納粹德國沒有誕生,第二次世界大戰就不會發生,人類現在的歷史會是什麼樣子?

我們現在討論人類的未來,最遠的未來,沒有意義,跟我們根本沒有關係;最近的未來,無法預測,處於混沌系統當中;但是中期的未來,我們最擔憂的未來是什麼?

不是氣候劇變,不是臭氧層空洞導致的全球變暖,不是地震海嘯,不是太陽太閃,不是流浪地球,不是天災,是人禍

為什麼這麼說?前面說了,幾個小人物可能決定了整個人類歷史的走向,人的歷史就由幾個關鍵節點上的人物的判斷所創造。

大家想一下每段歷史,都是人物的歷史,刨去這個人物就沒有歷史。

所以,我們能夠預見的未來最危險的時刻可能是由人導致的

這幅插圖是我一部小說的插圖叫《太陽墜落之時》。小說講的是,未來有一天,地球的表面同步靜止軌道——克拉克軌道上懸浮著三個天基太陽能電站。

那麼這個電站通過什麼方式把電傳回地球?我的設想是用激光,激光是一種高效率的傳輸方式。

設想一下,太空中有一個巨大的電站,用非常大功率的激光傳輸回地面。如果它被正確的使用,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能量產生器;但是如果它被恐怖分子佔據,被懷有不良用心的人奪取,那麼它成為了什麼?威力巨大的武器。

人類歷史上從來不缺少這樣的事情。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從槍炮的發明、炸藥的發明到核彈,我們一次又一次給5歲小孩的手裡塞了一把手槍,有時候人類不知道怎麼使用它。

就像奧本海默第一次在美國的沙漠當中試爆核彈之後說:「now we are all bitches」。

我們發明了核彈,現在人類還掌握不了這項技術,我們總有一天會毀滅自己。

現在過了這麼多年,核威懾變成了一個常態,那我們一定會發明更強大的武器,一定會找出更厲害的方式來毀滅自己。

當這個方式真的出現,並被少數人掌握的時候,那可能就是地球的另一次危機。這才是我們所擔心的事情。


人類不會消失,Don』t Panic

為什麼我們總在說這些不好的未來?因為我們心底深深的相信,地球的未來應該是好的。

因為人類是一個非常頑強的物種,在歷史上我們逃過了多少次滅絕到今天。

現在只有智人這一屬,但歷史上出現過很多種人類,山頂洞人、直立人,還有尼安德特人。

在那個時代,不同的人類亞種之間展開生存競爭,不同的部落在打仗。

當時尼安德特人比我們高大,比我們俊美,比我們肌肉發達,比我們腦容量大,是比我們還高級的人類,為什麼他打輸了?

因為偶然性地,他沒有學會火的使用,導致他輸掉了戰爭,但是尼安德特人失敗了嗎?沒有。

他們的DNA留在了我們現代人類的基因當中。我們每個人的基因裡面都有一小撮——大概2%到3%,是來自尼安德特人的。當時我們不光擊敗了他們,我們還跟他們交換了基因。

也就是說,人類想要滅絕是非常難的事情,只要我們以進化者的姿態繼續生存在這片大地上,我們的基因里就始終保存著自遠古時代以來所有的進化記錄。

人類不會消失,最多是換一個形態生活。

Don『t Panic,這是來自《銀河系漫遊指南》的一句話。

在重型獵鷹火箭送馬斯克那輛紅色特斯拉跑車上太空的時候,跑車的屏幕上就寫著這句話:Don『t Panic——不要慌張。

儘管能預見到有很多危險存在,但是我們相信,不必驚慌,人類總會找到出路的,因為我們是人類。

編輯:Lily

校對 :其奇

造就:劇院式的線下演講平台,發現創造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造就 的精彩文章:

史上首具冰河時代古狼乾屍被發現,保存極其完好,甚至連毛髮都纖毫畢現

TAG:造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