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孫權使「獻頭計」,曹操接關羽頭後何不送劉備而葬洛陽?問司馬懿

孫權使「獻頭計」,曹操接關羽頭後何不送劉備而葬洛陽?問司馬懿

孫權把關羽的頭送給曹操之後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三國名將、劉備的「五虎將」首將關羽之墓葬,在國內有4處。前面說了湖北當陽的關陵,這篇「梧桐樹下戲鳳凰」頭條號要說的,就是其他三處了。

再說洛陽關羽墓——關林。

孫權使「獻頭計」,曹操接關羽頭後何不送劉備而葬洛陽?問司馬懿

(關林)

按道理,關羽是蜀將,怎麼會葬在曹魏都城洛陽附近?

孫權部將活捉了關羽、關平父子後,本想勸降為自己所用,但身邊都說不可以,留下就是留後患,於是就地斬殺。殺了關羽後,孫權做了一件讓劉備想活剝了他的舉動,竟然將關羽的頭給割了。

幹什麼?送給曹操。南朝人裴松之《三國志注》引《吳歷》稱:「(孫)權送羽首於曹公,以諸侯禮葬其屍骸。」

那麼重要的歷史事件,史書僅僅給了「權送羽首於曹公」7字,這對關迷們來說太簡單了。到明朝,羅貫中演繹三國史,以文學筆法,在《三國演義》中就此作了推想——

孫權使「獻頭計」,曹操接關羽頭後何不送劉備而葬洛陽?問司馬懿

(孫權派人獻關羽首級給曹操,劇照)

殺了關羽父子後,大臣張昭自建業(今南京)過來,孫權問他對斬殺關羽一事怎麼看。張昭一句話,把孫權說怕了,說要大禍臨頭了,關、劉、張是結拜兄弟,誓同生死,劉備、張飛能饒了你么!孫曹必會聯手,打過來啊!

如何是好?張昭給劉備出了一出「獻頭計」,欲嫁禍於曹操:「不如先遣人將關公首級,轉送與曹操,明教劉備知是操之所使,必痛恨於操,西蜀之兵,不向吳而向魏矣。吾乃觀其勝負,於中取事。此為上策。」

孫權使「獻頭計」,曹操接關羽頭後何不送劉備而葬洛陽?問司馬懿

(司馬懿,劇照)

曹操聽說孫權差人送關羽首級來,十分高興,隨口說了這麼一句話:「雲長已死,吾夜眠貼席矣。」用俗話來說就是,關羽現在死了,我老曹不怕了,可以腿伸直直睡了。

這時,主簿司馬懿看了問題的嚴重性,告訴曹操,「此乃東吳移禍之計也。」曹操聽司馬懿這一提醒,馬上明白孫權是一肚子壞水。但人頭已送來了,「孤以何策解之?」

司馬懿給出的計策是——善待關羽,以臣禮下葬,讓劉備感謝曹操,而深恨孫權,如此這般,劉孫相鬥,曹魏得利。

孫權使「獻頭計」,曹操接關羽頭後何不送劉備而葬洛陽?問司馬懿

(三國葬禮 劇照)

曹操依計,讓吳使獻上裝有關羽首級的木匣。曹操親手打開木匣,見關羽面不改色。曹操戲言道:「雲長公,別來無恙!」話還沒說完,關羽竟然「口開目動,鬚髮皆張」,把曹操都驚嚇倒了,昏死過去。

這一嚇,曹操對關羽更怕了,不敢得罪關羽陰魂,於是葬禮升級,「遂設牲醴祭祀,刻沉香木為軀,以王侯之禮,葬於洛陽南門外,令大小官員送殯,操自拜祭,贈為荊王,差官守墓。」

上面這麼一大段內容,大家不必都當真,純是明人羅貫中根據當時民間傳說寫出來的。但也不全是假的,曹操將關羽的頭安葬在洛陽南門外,即是事實。做個木頭身子,也是當時的風俗。

孫權使「獻頭計」,曹操接關羽頭後何不送劉備而葬洛陽?問司馬懿

(洛陽關羽墓,關林)

民間的關羽「身困當陽,頭葬洛陽」一說,就是這麼來的。

《三國演義》中所說的「洛陽南門外」,具體點講,就是今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關林鎮,北依隋唐故城,南臨龍門石窟,西接洛龍大道,東依伊水清流,風水還是不錯的。

洛陽關羽墓很大,高約17米,整個墓園綠木如蓋,高峻突出。墓的正面南牆上有康熙五十六年修建的石墓門,門額題「鍾靈處」。墓門上還有一副對聯:「神遊上苑乘仙鶴,骨在天中隱睡龍」。

孫權使「獻頭計」,曹操接關羽頭後何不送劉備而葬洛陽?問司馬懿

(康熙御筆「鍾靈處」)

那麼,洛陽關羽墓為什麼稱為「關林」?與湖北當陽關羽墓易名「關陵」一樣,也有一個歷史過程。

洛陽關羽墓,漢魏時人們多稱為「關侯冢」,唐宋則稱「關王冢」。明人對關羽極為崇拜,萬曆三十三(公元1605年)年,萬曆皇帝敕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關聖帝君」,關羽在「帝」外又多了一個「聖」號,關羽也由以前的「關公」,被敬稱「關帝」,故明朝官稱「關帝陵」。

孫權使「獻頭計」,曹操接關羽頭後何不送劉備而葬洛陽?問司馬懿

(關帝)

清朝時改稱「關林」。

改稱原因有三:一是因為關羽墓周邊翠柏成林,蒼鬱幽然,樹齡最長的已有300多歲,已成洛陽一景,故名「關林」;另一與三殿前的介紹關羽生平事迹、歷代奉祀情況的「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林」碑有關。

三是聖人埋葬處才能稱為「林」,如山東曲阜的儒家聖人孔子,其墓園便稱為「孔林」,關羽既被皇帝封為「聖帝」,比孔子的「聖人」還厲害,稱其墓為「林」就很自然了,也應該。

孫權使「獻頭計」,曹操接關羽頭後何不送劉備而葬洛陽?問司馬懿

(孔林墓群)

孫權使「獻頭計」,曹操接關羽頭後何不送劉備而葬洛陽?問司馬懿

(孔林孔子墓)

洛陽關羽墓及附設建築原本並不大,形成今天的規模,始於明朝。

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在漢朝關廟的原址上進行擴建,形成了院落四進、殿宇廊廡150餘間、規模宏大的關羽墓、祠建築群。

清乾隆年間,進一步擴建關林,讓關林真正成了一處聖地。

目前一廟兩用,洛陽古代藝術館即設在關羽的廟裡。

孫權使「獻頭計」,曹操接關羽頭後何不送劉備而葬洛陽?問司馬懿

(洛陽古代藝術館內遷入收藏的古代墓葬)

對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可能網友沒有多少印象,但說起其原名「洛陽古墓博物館」,大家可能就容易記住了。為什麼易名「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我聽到的說法,以前洛陽市某大領導,覺得「古墓」晦氣,不吉利,影響洛陽官場,於是責令改名的。

「古墓」易「古代」,名字改得頗為藝術,但據說這位領導後來也進去了,有興趣的洛陽網友可以查查是誰。

孫權使「獻頭計」,曹操接關羽頭後何不送劉備而葬洛陽?問司馬懿

(洛陽古代藝術館內陳列的出土棺材)

我在研究盜墓史時,曾去洛陽古墓館看了。最吸引我的,其實不是關羽墓、祠,而是這裡的墓葬文化,十分豐富!

洛陽文物部門將考古中發現的歷代有價值、代表性墓葬,1:1原狀移建復原到這裡。包括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在內,附近的地上地下計有自西漢至宋金時期大小墓葬25座。如果關羽知道,現在「頭邊盡墳頭」現象,不知道作何感想!

孫權使「獻頭計」,曹操接關羽頭後何不送劉備而葬洛陽?問司馬懿

洛陽古代藝術館內收藏的墓葬)

對洛陽這種做法,我是肯定的。

雖然不是原地保護,但能把「墳頭」移進博物館,有墳頭好哭,也是遺址保護工作的一種進步,這在全世界都是第一。關羽應該高興,有那麼多後世敬仰自己的逝者,在附近陪著呢!

孫權使「獻頭計」,曹操接關羽頭後何不送劉備而葬洛陽?問司馬懿

(碑刻墓誌室)

還有,關林還設有碑刻墓誌室,藏有洛陽出土的碑誌計5000餘方,非常珍貴和難得,國內難找第二處,所以,關注墓葬文化的網友有機會應該到關林看看。

最後說說洛陽關羽墓的附設建築。

關林建築的規格和等級都是「帝級」,這是劉備手下其他兄弟比不了的。

孫權使「獻頭計」,曹操接關羽頭後何不送劉備而葬洛陽?問司馬懿

(關林入口大門)

入口大門,「忠義」、「仁勇」分列兩側,這4字也是蓋棺定論吧。大門建於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上有「九九八十一顆金釘」,這是皇家建築上才可以使用的,乾隆皇帝給了關帝最高的禮遇。

乾隆皇帝還給關林賜了墨寶。正殿之前的拜殿上所懸「聲靈於鑠」匾和兩旁的「翌漢表神功龍門並峻,扶綱伸浩氣伊水同流」聯,即是乾隆御筆。

孫權使「獻頭計」,曹操接關羽頭後何不送劉備而葬洛陽?問司馬懿

(乾隆皇帝御筆「聲靈於鑠」)

孫權使「獻頭計」,曹操接關羽頭後何不送劉備而葬洛陽?問司馬懿

(光緒皇帝御筆「光昭日月」)

財神殿(二殿)殿門上所懸「光昭日月」匾,則是光緒皇帝御書。此殿建於明萬曆二十年,是關林建築中始建年代最早的殿宇之一。

令人意外的是,在關羽墓建築上,還能看到愛附庸風雅的晚清後太、慈禧的御筆——儀門匾額上的「威揚六合」匾,就出自慈禧之手,渾厚沉穩。

孫權使「獻頭計」,曹操接關羽頭後何不送劉備而葬洛陽?問司馬懿

(慈禧御筆「威揚六合」)

關林內儀門東側有一幅「關聖帝君像」,傳是南朝抗金名將岳飛,慕公羽之英名而作,真是太珍貴了。

到今天,關林已成名揚海內外的三大關廟之一,墓、廟、林三祀合一,為國內僅見。

關羽當初被孫權斬殺砍頭,心裡一定不甘,但如果真的地下有靈,知道後人這麼敬重他,墓祠造得這麼宏大,也應該滿足了——勝過大哥劉備成都惠陵、遠勝三弟閬中張飛墓!

孫權使「獻頭計」,曹操接關羽頭後何不送劉備而葬洛陽?問司馬懿

(劉、關、張桃園結義, 劇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梧桐樹下戲鳳凰 的精彩文章:

湖北當陽關羽墓出現盜洞,有人鑽進去,看到一口用鐵鏈吊著的棺材
把父親的墳私埋在三國馬超墓側被拘,再一查,盜墓者早光顧過了

TAG:梧桐樹下戲鳳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