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孫群萃《手繪大連》:20年的心靈漫步,從1995到2015

孫群萃《手繪大連》:20年的心靈漫步,從1995到2015

孫群萃,筆名鼠麴草,大連籍畫家,北漂。

從1995年至2015年,以畫家的感觸、大連人的情懷記錄城市變遷。

「手繪大連」更以獨特的視角,多變的手法,浪漫的筆觸,感動了大連人和曾經在這裡生活的人們。

大連民政署舊址

畫作於2011年2月,用馬克筆、毛筆和墨汁在表面光滑的印刷紙上畫出的。

位於中山廣場2號的民政署舊址是日本殖民初期在大連地區的三個民政署之一。

建築借鑒歐洲市政廳風格設計,正立面呈軸對稱,中間鐘塔高聳,牆體為紅磚打底,轉角由白石托襯,外觀大氣而不缺乏細節。民政署是廣場最早的建築,1908年竣工。1983年改作遼寧省對外經濟貿易廳,現前廳為花旗銀行營業廳。

2002年,被列入大連市第一批重點保護建築。

中山廣場的中國銀行

中山廣場9號的中國銀行的前身是建於1909年的正金銀行大連支店。

成立於1880年的日本正金銀行具有半官方性質,總行設在橫濱。

關於建築的設計師,維基百科記載的是:妻木賴黃、太田毅。

1946年,正金銀行被命令解散。

2002年,中國銀行被列為大連第一批重點保護建築。

大清銀行舊址

中山廣場7號,中信銀行大連中山廣場支行的所在地。

1910年6月,作為大清銀行大連分行的洋樓在中山廣場建成,這是一棟灰色外牆,紫紅色穹頂的三層折中主義建築。

它是繼大連民政署、橫濱正金銀行之後第三棟在中山廣場落成的公共建築。

大清銀行是近代中國最早的國家銀行,其前身是成立於1905年的戶部銀行。

1912年2月,中華民國在大清銀行的基礎上籌建中國銀行,總行遷到上海。

1949年後,中國銀行被新中國收歸國有後再次遷回北京。

那時,大連的分銀行將辦公地點搬到了臨近的中山廣場9號,這棟小樓從此長期由大連市教育局使用。

2002年,這裡被列為大連市第一批重點保護建築。

大連賓館

畫作於2011年3月23日。

大連賓館是一座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築,中心入口的墨綠色拱式雨篷非常惹眼,赭黃色立面凹凸有序地營造出來的奇妙光影是玻璃幕牆無法企及的。

自1907年開始,日本人在東北地區開始營建連鎖旅館:大和旅館。

座落在中山廣場4號的大和旅館於1909年開工,設計者是滿鐵技師太田毅。

歷時四年,耗費超過90萬日元的旅館於1914年8月開業,從而正式取代今天煙台街3號的舊舍。

1956年,改為大連賓館。

2002年,大連賓館被列入大連市第一批重點保護建築。

關東遞信局舊址

中山廣場10號是大連郵政局辦公樓,其前身為日殖時期的關東遞信局。

在風格顯著的中山廣場近代建築群中,只有三層的郵政局顯得非常低調。

1917年,關東遞信局辦公樓在中山廣場西北角竣工,這是廣場上落成的第六棟建築,設計師為來自關東都督府民政部土木課的松室重光。

他設計的關東都督府博物館(今旅順博物館)、大連市役所(今中國工商銀行大連分行)在之後的兩年里相繼竣工。

關東遞信局直屬日本遞信省,不對管轄大連的關東都督府負責。

隨著電報、電話業務的發展,關東遞信局在1940年代初實行了郵電分離。

大連中央郵便局遷到勝利橋,中山廣場10號成為電報局和電話局辦公樓。

1945年為蘇軍大連警備司令部駐紮,1955年後成為大連郵電局。

1990年代郵電改革後電信局撤出,這裡只作為大連郵政局辦公樓。

大連市役所舊址

1919年8月,大連市役所竣工,這是中山廣場上落成的第七棟建築。

松室重光是這棟建築的設計者。

大連市役所正門上方的「唐破風」以及燈柱、圓形窗檐等都是將傳統元素糅合進現代建築的成功案例。建築中心高聳的塔樓則是典型的西式市政廳特點。

建國後,這裡成為勞動局、交通局、財政局綜合辦公樓。

現為中國工商銀行大連分行的辦公樓。

2002年被列入大連市第一批重點保護建築名單。

朝鮮銀行大連支店

中山廣場1號的朝鮮銀行大連支店是一座文藝復興風格建築,它的設計者是日本人中村與資平。

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的他,曾在日本建築界英國派領袖辰野金吾開設的事務所任職。

1910年8月,隨著日韓合併條約的簽訂,一年前剛剛建立的韓國銀行更名為「朝鮮銀行」。

總行常設在漢城,總裁由日本任命的朝鮮銀行實質上是日本的官方銀行。

1912年,由中村設計的朝鮮銀行本店在漢城竣工,隨即他被任命為銀行建築顧問。

接下來的十年里,他所設計的銀行建築遍布朝鮮半島,甚至把業務開展到了中國東北,朝鮮銀行大連支店就是在那個時期建造的。

戰後,朝鮮銀行解散,但是建築一直作為銀行使用,現為工行中山廣場支行。

2002年被列為大連市第一批重點保護建築。

東洋拓殖株式會社大連支店舊址

中山廣場6號是一棟五層建築,其前身是東洋拓殖株式會社大連支店,現在為交通銀行大連市分行使用。

建築的設計者宗像主一的老師中村與資平曾於1920年設計了廣場對面的朝鮮銀行大連支店(中國工商銀行中山廣場支行)。

20世紀初開始蔓延開來的反歷史、反裝飾的現代主義風潮此時影響到設計師,他決定不再沿襲歷史主義路線。

這座建築在當時是一個開放式寫字樓,很多歐美公司都在這裡設立辦公場所,地下室甚至提供餐飲服務。

東洋拓殖株式會社在1908年底成立於漢城。

隨著日本在亞太地區的擴張,東洋拓殖經營範圍逐漸擴大到各個新佔領區的土地、毛紡、酒精、電氣、煤炭、木材、金屬等。

東洋拓殖株式會社是建國前中山廣場興起的最後一棟建築,建成九年後,日本人持續40年的殖民佔領終結,大連迎來了解放。

因其獨特的歷史價值,2001年隨同中山廣場其它8棟建築被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國保文物單位,並於2002年成為大連市第一批重點保護建築。

人民文化俱樂部

中山廣場8號大連人民文化俱樂部建成於1951年5月,是建國後廣場上落成的第一棟建築。1950年代是中蘇兩國的蜜月期,蘇聯派來了納耶夫主持的設計團隊。

建築師採用的是新興的簡約風格,但其僵硬的線條和缺少個性的立面讓它看起來更像一棟斯大林式建築。

時任政務院副總理的郭沫若親自為建築題字,一直沿用至今。

建築師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裝飾建築外立面,巨大的三角山花和6根愛奧尼式門柱使得原本突兀人民文化俱樂部與其他建築融合得更加自然。2002年,大連人民文化俱樂部被列為大連市第一批重點保護建築名單。

大連港南燈塔和北燈塔

大連港曾是僅次於上海和香港的遠東第三大港。

港口是我們這座城市的靈魂,也是推動城市現代化的動力。

座落在東防波堤北端的紅色燈塔通常被稱作南燈塔,與北防波堤極東部被稱作北燈塔的白色燈塔遙遙相望。

二者之間相距363米,這條水道是船舶進出大連港的主要通道。

南燈塔與東防波堤同時建成於1912年2月,北燈塔建成於1913年,而其所在的北防波堤竣工則是5年後的事情了。

燈塔先於堤壩建成,可見彼時大連航運的緊迫。

南燈塔由花崗岩砌就,現高11.3米,基座高出水面2.1米,光距12海里。

2006年早春,大連地區受寒潮影響,港區巨浪翻滾,浪頭最高時幾乎淹沒燈塔,成為一時奇觀。

2009年,大連港南北燈塔被列入大連第三批重點保護建築名單。

大連港

一百多年前,今天的大連港還是一片曲折的灘涂。

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大連的地位逐漸凸顯重要,在港口的帶動下迅速繁榮起來。

租借地時期,大連港作為中東鐵路在太平洋的延長線,被稱為「滿洲的門戶」。

今天的大連港像是個大工地,一派遼遠空曠。

大連港務局

大連港務局辦公樓位於港灣街1號,其前身為滿鐵大連埠頭事務所大樓,這是大連港乃至大連市最重要的公共建築之一。

1916年,滿鐵開始建造大連港埠頭事務所。

這棟七層的鋼筋水泥大樓平面為向南開口的馬蹄形。

一層採用長方形灰色條石砌築,中層外牆以歐式小方磚鑲嵌,頂層以及檐口天花周邊均採用西洋線腳作為裝飾,轉角多採用多立克柱式過渡。

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外觀是一期、二期工程的成果,一期完成北側、西側樓體,而東側則完成於二期。

兩期工程歷時十年,終於在1926年的最後一天宣布竣工。

時光流逝了88年,這棟美國折中主義風格大樓至今仍透過它的每一個細節散發出獨特的魅力。

大連港客運站

1996年5月,十五中的春季寫生到來,這一次目的地是山東榮成大漁島,需渡海到煙台換車。父親值夜班,母親替我拎著行囊,送到碼頭。

夕陽透過候船廳的玻璃把陰影拉的老長,細碎的光斑灑在冰冷的地板上。

隔著欄杆,母親站在狹長的候船廳沖我揮了揮手,裹挾在在人流中的我望了望她那瘦弱的身軀,轉過頭繼續前行——這是我人生里第一次遠離父母去外地。

大連港的客運業務始於日俄戰爭前的1902年,那時只有一座小型建在甲碼頭後方的木質結構建築。

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客運需要,1922年滿鐵當局興建新客運站。

新客運站就是一個連接碼頭的空中立交橋,設計成180度的文藝復興式半圓門廳面對四面湧入的人群。

大連重要物產取引所

大連重要物產取引所位於中山區港灣廣場1號,建成於1913年,由大連都督府的石原嚴設計,高岡久留工務所施工。

1945年後,這裡成為大連水上公安局辦公樓。

之後又成為遼寧省五金礦產進出口公司辦公樓。

現在由大連銀行使用。

2002年被列入大連市第一批重點保護建築。

大連火車站

大連站是貫穿東北的哈大線終點站,位於城市的心臟地帶。

這條鐵路是為了便於東北腹地的物資通過大連港輸出。

日俄戰爭後,在今天站台的東邊,日本人重設木質的臨時車站。

20世紀20年代,臨時車站已不能滿足需要,滿鐵開始懸賞徵集新車站設計方案,但因為資金原因,直到1937年才由滿鐵的太田宗太郎設計竣工。

大連站參考建於1883年的東京上野驛,不過規模更為宏大,是那個時代亞洲最大的火車站。

大連站最大特徵是通過弧形大坡道,將上下車的乘客立體性地分割開來。

現代主義是一戰後發展起來的建築風格,作為一棟早期現代主義建築,外觀極為簡潔、幾乎沒有任何裝飾的大連站在當年想必曾給市民帶來過強烈的視覺震撼。

達里尼臨時火車站

大連站站台東側有棟夾在鐵道和樓群中的平房。

除了內部工作人員,鮮有市民知道它的身份。

這棟建築便是大連火車站的前身——大連鐵路發展史上重要的紀念物。

1903年1月,俄國人設計的大連站建成啟用。

兩年之後,俄國人退出大連,日本人繼續使用了30多年。

不過,到了1920年代,老站已經承擔不了日益繁重的運輸,只是由於日本國內危機不斷才一直拖延到1930年代建成新站。

據資料顯示,老站在解放後屬於鐵路分局電務段,先後作為木工房、檢修所、乒乓球室,最後成為倉庫。

大連商場

青三街1號大連商場是大連老字號的商家,大連人都喊這裡「大商」。

大商的前身是由日資興建於1938年的常盤橋市場,後改稱大連市場。

那時的大連市場就是今天的大商北樓,由地下一層,地上三層組成,是日本殖民時期最大的綜合性商業市場。

二戰後改名為大連商場。文革時期一度更名為「太陽升」商店。

文革後恢復原名。

在我小時候,青泥窪-天津街一帶還是數家商場群雄並立的、並為很多居民區、小商店包圍的商住混合區域。

跟著老媽逛「街里」,頭一個就是大商,然後才是秋林、中興,最後是天津街的國泰、天百。

經過20年發展,周遭商場早已經失去光環,經過數輪整合,大商一枝獨秀,已經成為青泥窪橋商業區的代名詞。

秋林公司

在像我一樣出生於上世紀7、80年代的年輕人的記憶中,秋林公司給留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它那半透明的天花板。

每當逛街的媽媽讓不耐煩的我站在一邊等她時,我總會仰望天花板透過來那一串串腳印,用猜測那些腳印的主人來消磨無聊的時間。

秋林公司位於中山路108號,是當年大連「三大國營商店」之一。

1937年9月,日本財團投資的三越洋行大連支店竣工。

建築由地下一層、地面五層,外加一個三層的鐘樓組成,顯得既挺拔又典雅。

抗戰勝利後,蘇聯駐軍接收三越洋行全部財產,改名為秋林股份有限公司大連分公司。

1953年,隨著蘇軍逐漸撤出旅大,這裡被移交給中國政府。

1990年代中期,秋林公司併入大商集團。

成為專業女店的秋林特請法國設計師對店面重新包裝,那一襲粉紅外衣在十幾年時間裡成為大連人時談時新的話題。

如今,秋林外牆又換成素雅的灰色。

2002年,秋林公司被列入大連第一批重點保護建築。在我心中,這裡是永遠屬於母親和童年的商店。

滿洲電業株式會社舊址

在繁華的青泥窪橋商業區,這棟五層樓房既不像秋林公司那樣挺拔的外表,也沒有周圍高廈們的現代感。不過只要稍加留意,不難發現環繞外立面的已經簡化了的愛奧尼柱式。

這個符號在上個世紀前半葉曾廣泛地出現在大連很多公共建築上。

這棟一層都是商鋪的大樓,在日佔時期是滿洲電業株式會社大連支店辦公樓,現為大連供電公司所屬。

滿洲電業株式會社簡稱「滿電」,其前身是滿鐵於1908年在運輸部下設立的電氣所。

1926年5月,滿鐵撤消了電氣所,大連成立南滿洲電氣株式會社,電業正式從滿鐵分離,主要對日本控制的大連地區電業實行統治性經營管理。

第二年,在大連的南滿電氣辦公樓建成。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佔領東北全境,並扶植傀儡建立偽滿洲國。時局驟變,偏居大連的南滿電氣已無法實現對整個東北地區的控制。

於是,1934年於長春在南滿電氣基礎上正式成立滿洲電業股份有限公司,由61歲的陸軍大將吉田豐彥擔任首任社長。

滿電成立後很快便成為日本侵略者在東北僅次於滿鐵、滿業之後的第三大特殊會社。

抗戰勝利後,滿電在大連的業務由中蘇遠東電業股份有限公司管理,1951年移交中國。

2004年,這裡被列入大連市第二批重點保護建築名單。

渤海飯店

位於青泥窪橋西端的渤海飯店於1978年開業,是昔日大連的「第一高樓」。

米黃色與白色相襯的外牆簡潔素樸,造型平直。正門由本地書法家於植元題寫巨匾「賓至如歸」——那是我最早認識的繁體字。

曾經作為改革開放精神符號的渤海飯店早已被後起的大廈邊緣化,在今天高樓林立的青泥窪橋可謂「雞立鶴群」,但它以敦厚嚴謹的造型依然不時喚起老大連對過去歲月的懷念。

工人文化宮

工人文化宮座落在大商北側的榮盛街33號。

1996年,大連第一家麥當勞餐廳便開在文化宮對面。

工人文化宮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特色,它隸屬於工會組織,是為工人及家屬提供文化娛樂的場所。

大連工人文化宮啟用於1951年5月1日,當時稱為「旅大市總工會毛澤東俱樂部」。這裡原為建於1937年的麒麟啤酒大樓,是日本人的餐飲娛樂場所。

舊連鎖街

夾在長江路以南,中山路以北,勝利廣場以西,友好街以東的四方四正的區域如今聚集的多是五金電器商店,他們散布在友誼街、進步街、興隆街、榮盛街幾條街道。

這片區域在解放前叫做連鎖街,是僅次於天津街的商業街。

1929年竣工的連鎖街是由無法忍受天津街高昂租金的中小商家聯合建立的商店組合。

在我小時候的上世紀80年代,連鎖街早已衰落,但因為靠近大商、秋林,動物園,所以沿街店鋪尚能保持繁榮。

作為一個小孩常去的是動物園對面的副食商店和兒童玩具店。

我上初中時,連鎖街更加蕭條,晚上下夜課需要穿過裡面的友誼街去坐電車,驚悚片般的場景常常催促我加快腳步。

兒童玩具店和副食店已經消失很多年了,我很懷念那裡的變形金剛和花生豆。

十五中舊址

勞動公園正門的友好路與漫長的中山路在青泥窪橋交匯成一個夾角,東西走向的福泉街打通了這個三角區域,十年前,大連唯一的美術中學就在這條街的西段。

15中始創於1954年,校舍前身是日本時代的職業介紹所,建於1927年。

校園是由兩棟折中式紅色轉角樓合圍成的一座封閉院落。

院子很逼仄,只有花壇兩座、松樹和芙蓉樹若干。

操場跟教學樓隔著福泉街,大且簡陋,地上鋪的像是煤渣,1995年之前跟渤海啤酒廠毗鄰。

學校以美術聞名是最近三十來年的事情。

當年,以美術組的徐世政老師在課餘組織美術活動為起點,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向社會招收業餘班學員,發展到2000年已成為一所完全美術學校。

美術組的窗戶開在東樓二層東南角,那是全校最好的位置,窗外可見勞動公園綠山上的電視塔。

嚴肅而不失幽默的徐老師總是坐在窗邊的木桌旁批改習作。

2006年夏天,舊校園成為一片廢墟。如今,那裡是一片綠地。

大連市少年宮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三、四野戰軍一部開始在長江北岸集結,具有決戰性質的渡江戰役拉開序幕。

此刻,遠在東北已經解放三年多的旅大市在勞動公園荷花池畔成立一所兒童文化館,這是新中國最早的少年兒童校外教育機構,也是大連市少年宮的前身。

少年宮被安置在勞動公園荷花池畔的歐式和風小樓中。我是1988年春天來到少年宮的,那時的美術班分為西畫班和國畫班,分別由楊洪來老師和王老師教授。

楊老師那年58歲,頭髮全白了。

為人開朗散漫。

他說自己是基督徒,可從不見他去教堂。

他是一桿煙槍,辦公桌的煙灰缸煙蒂堆得老高。

他還有一把胡琴,高興時會拉上一段,想必他也會唱京戲,不過從沒見過。

課間休息十分鐘,大多孩子會在門前空地玩耍,膽子大些的就跑到荷花池或者少年宮後身的園中園觀魚抓蝌蚪。

我拿塑料袋裝了些蝌蚪帶回家,可惜只長出後腿便都死掉了。

1989年,我轉到沙河口區少年宮。

大連廣播電視塔

大連廣播電視塔位於勞動公園南側綠山之巔,190米的塔身加上山高,海拔近400米,比大連第一高樓世貿大廈高出近100米。

廣播電視塔始建於1987年,在此之前大連電視台的信號使用的是綠山西邊的鐵塔。

1990年投入使用的電視塔採用了當時處於前沿的空間桁架結構,據說還是世界第一個使用此技術的鋼塔。

從建成之日起,電視塔就成為大連最著名的地標。

2000年,位於五一廣場的大連廣播電視中心建成,大連電視台從綠山遷出。

十年前,電視塔更名為大連觀光塔,人們可以購票登塔透過玻璃鳥瞰這座變得越來越高的城市。

火車頭體育場

位於解放路7號的火車頭體育場的前身是建立於1924年的老虎花園(今勞動公園)東棒球場。起源於美國的棒球在19世紀70年代傳入日本,並由日本人帶入大連。

從1913年起,大連的「實滿棒球賽」成為定期賽事。

這是滿鐵所屬滿洲俱樂部與大連實業團之間的比賽,也稱「實滿戰」,東棒球場便是滿鐵的主場。

這之後的20年是大連棒球運動的黃金年代,我童年時的遊戲「打野卯」據說便是從棒球運動發展而來。

隨著日本殖民統治的瓦解,大連的棒球運動消聲匿跡。

解放後,東棒球場隸屬大連鐵路分局,被稱作「火車頭體育場」,成為綜合性體育場,在上世紀90年代曾經作為甲B聯賽的場地。

九州飯店

九州飯店被高聳的樓群淹沒到都市中有些年了,不知老大連們是否還記得它當年的氣派?

1989年,23層的九州飯店在火車站東南角天津街的入口處建成。

這座賓館建成時屬於假日酒店旗下,全稱九州假日酒店。

這是大連較早的品牌連鎖酒店,大連老百姓不管假日不假日的,直接叫它「九州飯店」。

作為1990年代前期大連第一高樓,在那個剛開始流行白瓷磚大樓的年代,它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其赭紅色外立面。

2006年,這裡曾重新裝修,並且加盟總部在美國的華美達酒店,名字也就改為了九州華美達酒店。

棗紅色的牆面愈發顯得陳舊,有年輕人戲稱這裡為「棗糕大樓」。

天津街百貨大樓

這座商場被老大連親切地稱為「天百」。

每個大連人都曾有過天百購物的經歷,這簡直就是一個合格市民必須的成長經驗。

天百的前身是建成於1933年的幾久屋,這是一家日資連鎖商場,由時任日本國會議員的岸田岸田正記投資,其弟岸田正次郎經營,是當時大連三大百貨店之一。

1945年大連解放後數度更名,在我成長的1980年代,這裡正式名稱是天津街百貨大樓。

1981年,天百將北樓增加到5層,6年後又搭建封閉跨街天橋將南北樓連為一體。

這架天橋不單在當時激發市民極大的好奇心,至今仍是天津街的重要地標。

天百在1994年提出「不滿意就退貨」的口號,是真正立足於本地的一句實在話。

相對於大連商場,母親更喜歡逛天百,就是因為這裡的實惠。

每當母親樓上樓下為家人選擇適合的商品時,我總是坐在天百門口的金屬圍欄上邊吃山水樓的大肉包子,邊看小人書。

1999年初,天百50周年店慶迎來天百的巔峰,但隨後的天津街改造將包括天百在內的商業迅速擊垮。

2006年夏天,天百正式閉店。之後儘管通過私營化等一系列補救措施,但始終人氣低迷。自新天百重新開業之後,母親再未進去。

大連文物總店

1962年10月,經過一年多籌辦的旅大文物店正式對外營業。

文物店在遼南地區主要市鎮分別建立了收購點,幾年下來,收集有價值的文物超過3000件。

其中包括蘇東坡的《陽羨貼》和沈周的《青園圖》。

我童年時的大連文物店還是相當與眾不同的。

從繁華的街道拔腳進去,郭沫若親筆題寫的牌匾和屋內古雅的陳設不由得讓人說話也降低了分貝。

曾見過老太婆帶著小孫子拿著一把銅子兒希望能賣個好價錢,趿著布鞋像老貓一樣的店員斜了幾眼:這東西我們庫房一缸一缸的。

我這才知道寶貝多了都要用大缸盛,我們家大缸只是來腌酸菜的。

牆壁上掛滿了名人字畫。記得進門右手邊的牆上是一副關良的戲曲人物,價簽標註:8000元——在當時的我來看是個天文數字。

每回見它還掛在上頭總要撇撇嘴,覺得還不如自己畫得好。

關良是煉丹爐里蹦出的孫猴兒,他的畫早入了仙境,小孩子哪懂得老先生的樸拙天真?

大連文物店在1996年就搬到黃河路,原址的老店如今被稱作天津街店。

大連市新華書店舊址

二十年前,作為老大連商業中心的天津街及其周邊地區也同時充當著這座城市的文化中心。

從今天中山路金座廣場到天津街211號,不足一公里的街道集中了古舊書店、藝術書店、特價書店、少兒書店、外文書店、新華書店等多家店鋪。

這些書店外觀迥異,但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它們都是大連市新華書店的下屬。

高中時代,我與好友梁、王二人每逢周六中午補課結束,總要從十五中出發向東沿青泥窪橋進入售賣日本盜版漫畫的中原街,經友好路進入友好廣場,在鳥魚花店稍作停留前往藝術書店、新華書店,再走天津街前往集郵門市。

在不同時間走,這條路線會略做調整,但新華書店始終是繞不開的地標。

這是我們仨在高中時代的文化之旅,儘管比起那時北京、上海甚至瀋陽,大連的圖書業都顯得簡陋不堪,但在圖書實體店零售接近消亡的今天仍顯得有趣而珍貴。

常年充滿霉味的古舊書店主要出售古籍及文史類圖書,我平生第一次自己買書便是在這裡,書名是《榮寶齋畫譜:葉淺予人物》;特價書店大桌子上永遠堆滿打折圖書;藝術書店專門經營美術畫冊,因書價昂,翻看畫冊時間稍長便有店員大媽前來「關照」;外文書店不大起眼,偶然走進居然發現二樓書架有成套日文原版漫畫。

成立於1945年8月的大連市新華書店,最早位於天津街與友好路交叉路口的西南角。

1980年代初,隨著營業規模擴大,新華書店在馬路斜對面原陶瓷商店的位置蓋起一棟六層樓房,少兒書店入駐騰出的舊房。

鋪著木地板的少兒書店每逢歲尾店內懸掛的年畫、掛曆總是像森林一樣充滿幾個房間。

1990年代之前,新華書店還不興開架售書,選書都要招呼櫃檯里的服務員取閱,看得久了免不得遭到人家的白眼。

開架售書後,書店遇到的一個新問題:偷書。同學中便有人在冬衣內縫製大布口袋攜書的經歷。

90年代中期,北京的書店已設有監控門,大連書店還依靠傳統的人肉防線,服務員奔走應付、好不疲倦。

1999年,新華書店遷到同興街的圖書大廈,舊址成為建設銀行直到今天。

隨著城市改造,除了古舊書店遷入新華書店,其餘的書店都已消失。

年,天百大樓被列入大連市第二批重點保護建築名單。

大連飯店

有著優美圓形轉角的大連飯店位於上海路6號,大廈靠近天津街一側原為婦女兒童用品商店、天津街副食品商店,兒時的我時常跟隨父母光顧。

上世紀2、30年代,建築界開始受到美國現代主義影響,逐漸走出新古典主義,不再嚴格地把建築劃分台基、立柱、屋檐等部分,黑森林蛋糕般的大連飯店自上到下充滿理性嚴謹的現代氣息。

1930年,大山通和浪速町的交匯處,日本人山田三平費時六年建造的七層大廈竣工了。

起先,大廈租給廣東人開了遼東旅館,因為經營不善,不到一年就倒閉了。

隨後,大連人明吉昌在山田的邀請下開辦了「遼東飯莊」。

明吉昌是大連商界菁英,對飯莊的經營下了一番功夫,不但邀請了一批名廚當灶,而且在宣傳和業務規範上也領大連餐飲業之先。

1950年,正式更為大連飯店。

2002年,大連飯店被列入大連市第一批重點保護建築。

交通銀行大連分行舊址

畫作於2011年4月30日,是我在通縣的最後一幅畫。

位於同興街與上海路交匯處的交通銀行是中國早期四大銀行之一,今天的門牌是上海路5號。

隨著業務的發展,交通銀行在上世紀2、30年代遍布中國主要都市。

與其在北京、漢口、青島的分行相比,大連分行顯得非常低調。

它一共分為三層,底層門窗皆為馬蹄形開券,灰色條石貼面。

二、三層牆面深赭色打底,並裝飾八通灰白色愛奧尼式扶壁柱,上下窗之間飾以樸素的菱形花紋,內斂而優雅。

大連分行建於1930年,正值中國的「黃金十年」,也是中國第一代建築師的成熟期。上海人庄俊是這棟建築的設計師。

他於1888年出生,1910年考取庚款公費留美,4年學成回國時成為中國第一位現代意義上的建築師。之後十年任教於清華。

早期的清華校園規劃設計有庄俊的大量參與。

設計大連分行的前五年,庄俊剛剛在上海創辦了建築師事務所。

1930年,也是他在設計上朝向現代派風格轉變的過渡期。

建築完成一個甲子後,103歲的庄俊去世,那時他已經成為建築界碩果僅存的泰斗。

解放後先後作為大連市工商聯、大連商業銀行上海路支行辦公樓。

現為大連中旅總部。2004年,被列入大連市第二批重點保護建築。

宏濟大舞台

修繕一新的宏濟大舞台立在民生街59號,其前身是建於1908年的天福茶園,1934年,大規模重建並更名為宏濟大舞台,2002年被列為大連第一批重點保護建築。

解放後這裡多次易主,但始終經營的都是娛樂業。

因此,宏濟大舞台在不同時代人群的記憶里有著不同的記憶。

我印象里八九十年代之交這棟樓房叫做「大富豪」。

那年初夏父親帶我坐在馬路對面寫生,畫了四五張才完成,所以對其外立面繁縟的裝飾印象頗深。

2010年秋,歷時1年的改造,作為京劇院的專屬劇場的宏濟大舞台復建竣工。

雖然復原後整體略帶幾分拘謹和刻意,不那麼從容,但已經成為休閑、欣賞、藝術、飲食、社交於一體的文化場所,算是基本恢復了宏濟大舞台當年的功能,在當下的大連,做到如此已相當難得。

加藤洋行大連支店舊址

位於天津街和祝賀街的轉角處的加藤洋行原是一棟三層樓房,1974年加蓋一層後變成了如今這個樣子。

新牆面以水平線作為裝飾,質感與早先略有不同。

不過40年的歲月洗禮,乍一看並不能立即分辨出拼接的痕迹。

「洋行」一詞在解放前有兩種解釋:一是外國人在中國開設的進口商品代理商行;其次指的是銀行。這裡說的是頭一種意思。

1901年,日本人加藤定吉在天津創立加藤洋行,後來又在大阪、瀋陽、長春、大連設立支店。大阪支店成立後,加藤將那裡逐漸作為總部。

日本偵探推理小說之父江戶川亂步便曾在那裡上班。

大連分店建造在1910年代,距今已有百年。

因為歷史原因,關於加藤洋行的資料相當匱乏,倒是五方雜處的天津為我們留下了片鱗半爪的記載。

1907年,為了推銷自行車,天津支店打出了分期付款的廣告。

一輛價格80塊銀元的自行車,可以分三月完成付款,如果一次結清,只需75塊銀元。

1912年6月,在教育部工作的魯迅應同事之邀去天津觀看話劇。

魯迅日記對此都有詳細記錄,其中一段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上午至日租界加藤洋行購領結一,六角五分;革履一,五元四角。」

根據這些記錄可以知道,這一時期的加藤洋行主要從事的還是進口商品代理。

日本對東北侵佔日漸深入,加藤洋行的業務也擴展到了建築、土地開發等高利潤行業。這一切伴隨日本戰敗戛然而止。

如今的加藤洋行仍在大阪發展,但經營方向早已轉為蠟產品的生產上了。

修竹街老群英樓

如今,大連人只能在水餃、月餅的包裝上看到「群英樓」這三個字,很少有人記得它是大連曾經的四大名樓之一。

十九世紀末,大連作為膠東移民北上的橋頭堡和北洋水師重鎮日趨繁盛。

1892年,膠東福山人王傑臣渡海來到大連,憑藉一手好廚藝在修竹街開了間名為「春字型大小」的小飯館。

又是十年過去,小小的春字型大小擴建為「群英樓」。

「要想吃好飯,圍著福山轉」,大連的飲食文化的底子便是無數福山廚子透過雙手刻從那時打造起來的。

儘管處於日本的殖民下,群英樓和內地的經濟一起迎來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黃金時代。

歷經中日戰爭和公私合營帶來的蕭條,直到總設計師「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之後,老百姓的口腹之慾被調動起來,「在中國的黃海邊「的群英樓和大連的餐飲業再度迎來十餘年的中興,並且成為迄今大連唯一的「中華老字號」餐飲企業。

八十年代末,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使得群英樓在之後二十餘年走出了與其他大連老飯館不一樣的道路:一對日本老夫婦幾次專程為吃水餃而來群英樓,並欲進口群英樓水餃至日本。

在他們的推動下,群英樓開始出口速凍水餃——此時,多數國人尚不知道速凍食品為何物。

在經歷九十年代末天津街地區大規模拆遷改造(天津街至今仍未恢復元氣,大連人對此始終難以釋懷),大多老牌飯店停業搬家,無意中提前進入全球化進程的群英樓卻抓住了速凍食品這根救命稻草挺了過來。

20世紀九十年代末大連飲食的多元化使得群英樓這類膠東菜館徹底終結了統治地位,加之老一輩的廚子淡出歷史舞台,雖然在港灣街附近修建了新群英樓飯店,其影響力已不如早前。

修竹街上的老群英樓已將沿街門面租給7、8家小飯店,廳堂包間經年閑置,褪了色的招牌和高高聳立的煙囪向和走滿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的修竹街倒有幾分搭調。

這世界,有些變化是阻止不了的。我只能靠畫筆記錄下老群英樓此時模樣——時間是2012年1月26日。

四雲樓烤雞店

燒雞是常見的肉食。

遍觀中國燒雞產地不難發現,凡是有些名氣的燒雞大多來自於冀南、豫東、魯西、皖北交匯的黃淮平原,這些地方的燒雞出名,一是手藝高,再者跟這裡南北通衢的交通相關。

大連四雲樓烤雞是燒雞的底子,以燒過再烤為其特色,查詢歷史後方知四雲樓烤雞與中原千絲萬縷的聯繫。

1920年代,來自山東的四個年輕人在小崗子的華勝街創業。

燒雞生意從路邊攤逐漸做大,因是四個人合夥創業,故名「四雲樓」。

經過20年發展,1940年代遷到天津街,從此奠定了老字號的身份。

四雲樓烤雞在選料和前期製作上跟傳統燒雞差別不大,特色在於燒過之後再進行烤制,並且要在肚子里塞上一段蔥白、一塊整姜還有數枚香菇。

出爐的烤雞既有燒烤的酥香,又不失燒制的細膩。

在很多同齡人共同記憶中,童年時去看望長輩每每都要在天津街的四雲樓買上一隻烤雞,即便需要耐心排隊也隱藏不住內心的喜悅。

吃光雞肉後,還會拿雞架來做湯。

天津街改造後,四雲樓搬到了吉慶街39號。

台灣銀行大連出張所舊址

緊鄰中山廣場的人民路6號,是一棟造型簡潔的現代主義建築,現為大連銀行華昌支行使用。

它建於1910年,這個時間早於中山廣場絕大多數建築。

日本佔領台灣後,於1899年在台北正式創設具有殖民地中央銀行性質的「株式會社台灣銀行」,簡稱台灣銀行。

總行雖設於台北,但實權則操自東京。時任台灣民政長官的後藤新平在銀行創立時指出:「廈門是台灣的中心,至少在歷史上,廈門是控制台灣財經界的中心。」

所以,台灣銀行一直充當日本南進的經濟推手的角色。

在台灣有著「殖民地經營家」之稱的後藤新平來到大連擔任滿鐵總裁不久,就把台灣銀行的業務帶到了東北。

大連出張所是台灣銀行在中國北部唯一一家分支機構。

台灣光復後,台灣銀行於1946年復業,成為台灣地區的區域性貨幣。

1949年初,國民政府敗退之際,中央銀行的1317箱文件及大量銀元隨著太平輪失事沉沒於東海,直接導致中央銀行停業。

從此,諸如貨幣發行之重要業務全部由台灣銀行辦理,直至2000年才將發行權收回中央銀行。

大連工委在1945年曾短暫地在此辦公。

2002年成為大連市第一批重點保護建築。

中國稅關舊址

中國稅關舊址位於中山區人民路與益民街交匯的人民路86號,距離大連海關不到1公里。

1907年,清政府稅務司與日本駐清國大使在北京簽訂《設置大連海關及內河汽船航行的協定》,正式建置中國大連海關。

這一條約在1912年後由中華民國繼承。

雖名義上為中國海關,但實際仍由日本人掌管,其目的更多在於保障大連與東北地區貨運的暢通。

1914年,中國稅關大樓在碼頭南部建成,建築正立面那兩座哥特式塔樓給十分打眼。

如今的稅關舊址被赭黃色的磚包裹外牆,像一座堅固的城堡。

這棟建築屬於大連早期的磚木混合結構,白蟻這種在南方常見的害蟲居然也在這裡紮根,不知是否是乘坐輪船由海上而來。

近年來讓人們頗傷腦筋,曾專門設計方案對蟻害進行滅治。

1945年,大連稅關交還中國後旅大航運公司曾在此辦公,現在是遼寧省外貿輕工公司的辦公樓。

2002年被列入第一批大連市重點保護建築名單。

大連汽船株式會社舊址

在今天,中山廣場通向的海港的人民路是高檔酒店和寫字樓最為集中的街道。

作為美容診所使用的人民路74號是一棟略帶古典的折中主義風格小樓,其西側的人民路72號現為大連市國土資源和房屋局辦公樓。

在60多年前,這兩棟看起來風格迥異的樓房都是滿鐵下屬的大連汽船株式會社。

1915年,是大連城市建設突飛猛進的一年。當年,橫貫市區的4條交通幹線,即今鞍山路,長江路,黃河路,中山路全部建成。

在這個背景下,日本通過滿鐵投資在大連設立了大連汽船株式會社,簡稱「大汽」,其辦公樓距離海港只有1公里。

為了加強黃渤海地區的聯繫,「大汽」又在青島、天津、上海等地建立了支店。

「九·一八」事變後,「大汽」兼并了滿洲船渠株式會社,壟斷了大連的船運業。

人民路72號作為「大汽」擴建的主樓建於1932年,是一棟當時流行的現代主義風格辦公樓。始建時地上4層,地下1層。

解放後,兩次加接增至7層,其間的拼接痕迹至今仍可看到。

2004年,大連汽船株式會社舊址成為大連市第二批重點保護建築。

友好廣場

中山廣場西側數百米高坡上的友好廣場在60多年前被稱作「西廣場」,它有7條放射狀街道。

上世紀80年代以前,叮噹作響的有軌電車從這裡駛向中山廣場。

與中山廣場不同的是,這裡長期缺少重要地標,始終是一個交通廣場。

1980年代末,曾在廣場中心的花壇上立起一對花崗石雕像,印象中有一個騎在海馬上的非洲女人。雕像在1996年被水晶球替代。

我曾坐在石像下畫廣場北邊的基督教堂,那時它已被改作中山區文化館。

廣場西南角新新攝影社的櫥窗里常年掛著笑容燦爛的照片,它西邊是一家攝影器材商店,父親在那裡花125塊錢買下了他的第一台相機:北京產的長城牌——年輕的他省吃儉用,終於在結婚前一天把它買下來。

過去的友好廣場小且溫馨,和附近的天津街、中山路一同構成了大連的文化中心。

除了新新攝影社,中山區文化館、朝鮮族文化館、進步電影院、友好電影院分列廣場四周。再遠些則有古舊書店、新華書店、鳥語花店。

1996年,大連市領導設計了一個由五隻不同膚色的巨掌托起的巨大的水晶球,就是如今的北方明珠球。

無論好壞,友好廣場終於有了一個鮮明的標誌。

與中山廣場的休閑功能不同,友好廣場是一個純粹的交通廣場,小且溫馨,有七條放射狀街道,東北角的基督教堂是廣場周圍最漂亮的建築。

教堂建於1907年,與不遠處的玉光街禮拜堂不同,這裡是面向定居大連的日本長老會信徒。

長老會是基督教派別,300多年前,那群從蘇格蘭乘坐「五月花」號來到新大陸,並為日後美國立國提供信仰根基的基督徒便來自長老會。

解放後,這裡成為中山區文化館,經常舉辦展覽、筆會。

在肯德基餐廳進駐前的九十年代,這裡為一家名為威廉士堡的快餐廳使用,他們除了改變建築外牆以及內部框架,所售的蝦堡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姊妹樓

友好廣場東側有兩棟外牆刷成米黃色的高樓,因二樓一模一樣並且比肩而立,自1980年代建成起便被大連人稱作「姊妹樓」。

在高樓林立的市中心,15層的姊妹樓顯得有些落寞。

但在整個八十年代,由大連建築設計院設計的它可是大連市第一高樓。

提起姊妹樓我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因為直到90年代末,這裡一直是大連畫材的經銷中心。

東樓和西樓由一棟二層小樓連接。

一樓是鳥魚花店。顧名思義,這裡售賣一些花鳥魚蟲、假山盆景、魚竿釣具。

二層是成立於1984年的大連書畫苑,這裡是大連美術愛好者的天堂。

各種紙張、工具、顏料都可以在這裡買到,除此之外也接受藝術品裝裱、售賣,偶爾還會承辦書畫界的筆會。

店員里除了一個上唇留著淡淡鬍鬚的小夥子全都是中年婦女。

這個小夥子很安靜,在常年彌散著陳墨、故紙味道的空氣里,踏著一雙布鞋、像一隻老貓一樣無聲地走在木地板上。

比起大連書畫苑,姊妹樓東樓的大連畫苑要低調許多。

大連畫苑門臉很小,順著狹窄的樓梯可以一直通向更為逼仄的2、3樓。

兩家畫具店在價格上偶爾有些微妙差別。

1990年代中期以後市場經濟深入,進口材料隨之大量湧入國內市場,有好幾家畫具店在姊妹樓附近開張。

比起姊妹樓的國營范兒,它們在價格和服務做足了功夫。

多年過去,大連書畫苑早已搬到天植商城,它的位置是一家手機客服中心。

東樓大連畫苑徹底失去了蹤影。

萬通船務樓

萬通榮海船務公司由萬通船務公司和物流公司兩個單位合併而成,單從其船務樓建築便可知道其來歷不小。

實際上這家公司也確實是大連港的下屬企業,故在船務生意林立的大連尚有一席之地。

萬通船務樓座落於長江路12-1號,這座有著灰藍色尖頂的近代俄羅斯風格建築始建於1903年前後,當時作為碼頭旅館。

日俄戰爭後,日本人依舊延續俄國人以港興市的規劃,迅速以大連港為中心展開城市建設。這棟建築曾長期作為大連海務協會使用。

日後成為「昭和三大船王」的山下龜三郎在那時還是個無名小卒,正因日俄戰爭的投資失利而負債纍纍。

他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說服股東,於1911年創立山下汽船株式會社。

汽船起初是指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船,因船外有明輪輪槳故亦稱輪船。

山下公司成立恰逢一戰爆發,列強無暇東顧,於是趁機大力發展業務,迅速佔據一席之地。日本前首相宮澤喜一的父親宮澤裕曾在初創的山下汽船公司任職。

一心想進入政壇的宮澤裕選擇山下公司也是因為它當時的經營狀況非常好。

進入公司後,由社長山下龜三郎做媒,與時任眾議院議員、立憲政友會幹事長小川平吉的次女結婚,才有了長子宮澤喜一。

山下汽船公司於1915年創立大連山下輪船公司,就在如今的萬通船務樓辦公。

2002年,萬通船務樓被列為大連市第一批重點保護建築。

滿鐵有軌電車修理工場

1909年,大連歷史上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通車,起始點是電氣遊園到碼頭。

起初的有軌電車由美國製造車身、英國製造底盤、電器部分是德國生產的。

車身分紅色、白色兩種,白色供外國人乘坐,中國人只能坐紅色車。

那時民主廣場尚被稱作敷島廣場,敷島這個名字來源於參加日俄戰爭的敷島號戰列艦。

滿鐵為了維修保養這些車輛,位於敷島廣場北側的有軌電車修理工場同期完成建設,此外還單獨設計一個可容納100輛電車的車庫。

這裡由木工、油漆工、鐵工、鑄造工、鉗工、卷線工等班組負責有軌電車的維修和裝配。

接下來的30年,是大連有軌電車發展的一個高峰期,至1938年全市有軌電車線路已達11條,而經過敷島廣場就有3條線路。

1945年日本投降,有軌電車遭到了嚴重破壞,交通接近癱瘓。

1946年,大連市政府將這裡改名為大連交通公司電車工廠。

1949年前,電車工廠僅能修理有軌電車。

1951年,電車工廠研製出了我國第一台自行生產的有軌電車。

目前這裡主要任務是負責公司營運車輛的大修、中修和電車製造、汽車裝配,是中國唯一的有軌電車生產廠。

1994年6月,我在民主廣場南邊的33中參加中考。

初夏的午後,母親陪伴我坐在廣場中心停泊的電車裡做著最後的衝刺。

那一年,中考失利,此處成為我折戟沉沙之地。

直到將近18年後的今年春節,我獨自一人回到這裡。

廣場四周高樓林立、異樣繁華,所幸33中和電車廠還在,只是我的同學和老師們再也不會同時出現在這個地方了。山下汽船公司於1915年創立大連山下輪船公司,就在如今的萬通船務樓辦公。

2002年,萬通船務樓被列為大連市第一批重點保護建築。

大連郵便局舊址

勝利橋郵局位於長江路134號,建於1927年,當時被稱作大連郵便局。

這裡是勝利橋南側扇形廣場的東部,站在門前台階上向北遠眺便是大連最精緻的老建築:藝術展覽館,順著門前的上海路一直通往昔日大連最繁華的商業中心:天津街。

當年數條電車線路從門前經過,叮噹作響的鈴聲伴隨這棟建築成長。

這棟建築的設計師是關東廳土木課的臼井健三,他後來又設計了長春的關東軍憲兵司令部。

勝利橋郵局是一棟折中主義建築,它有著新古典主義典雅與簡約:基層由四層長條礎石砌就,與建築主體的水平線條構成了流暢的動感。

同時也有著亞洲主義細節處理,比如檐口對傳統木構建築斗拱與椽頭的模仿,窗洞周邊回形文的裝飾。

勝利橋郵局歷時兩年於1929年竣工。

那一年,世界經濟危機已經拉開序幕,日本加速侵略中華的速度,大連城市重心開始東移。

現在作為網通營業廳的郵局舊址於2002年成為大連第一批重點保護建築。

蘇聯領事館舊址

座落於魯迅路2號的大連市慈善總會辦公樓,是一棟建於上世紀初的歐美折中風格三層洋樓。

因其解放前作為蘇聯領事館的特殊身份,2002年被列為大連市第一批重點保護建築。

1907年,日俄戰爭結束後兩年,俄國人以開設領事館的形式重新來到大連,但此時的俄羅斯帝國已將精力投向歐洲。

1917年羅曼諾夫王朝土崩瓦解,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得不到任何一個國家的承認,駐連俄國領事館關閉。日本干涉軍在第二年夏末佔領海參崴,蘇俄成立遠東共和國作為緩衝區避免與日本直接衝突。

隨著1922年新成立的蘇聯重新統一全境、《華盛頓條約》的簽訂以及關東大地震的影響,日本在遠東處境每況愈下。

經滿鐵首任總裁,時任日蘇協會會長的後藤新平等人的推動,1925年1月20日,日蘇簽訂「基本條約」,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當年9月,蘇聯領事館在舊址重新建立。

領事館的建立,使得蘇聯得以在濱城布下情報網。

領事彼得洛夫親自領導諜報工作,在1940年代的大連上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潛伏」。

滿鐵大連圖書館舊址

2012年,大連圖書館魯迅路分館成為「外文文獻圖書館」——這不過是它百年歷史中又一個新名字。

在不同人群的記憶里,這裡曾經是日本文獻資料館、兒童圖書館、大連市圖書館、旅大市圖書館、滿鐵大連圖書館。

對於住在附近的學生來說,這是一棟有棕色地板的自習室。

與中國隔海相望的大和民族是個對搜集、記錄有著特殊癖好的族群。

二戰時,美軍在偷襲日軍後,據說會去特意翻揀日本人的日記。

這些刻板的軍人總是把每次部隊調動的人數、給養流水賬似的寫到日記里。

1907年,滿鐵創立不久就在總部設立圖書室便是不足為奇了。

圖書館毗鄰滿鐵調查部,兩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情報學是20世紀上半葉新興的學科,它的先導科學是同樣重視文獻資料的圖書館學,它們都會從普通人看不出所以然的資料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

當年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之迅速,與情報資料工作細緻精確密不可分。

經過近40年積累,至滿鐵解體時,滿鐵大連圖書館收藏文獻資料已近40萬冊。

滿鐵將其圖書館功能定義為:「會社業務參考、兼代公共閱覽。」

這其實也是世界上所有圖書館都在遵循的原則。

滿鐵圖書館業務範圍是搜集整理有關整個中國的各個領域的文獻資料,並進行相關的調研。隨著業務的深入,從1912年到1928年,滿鐵在今天魯迅路20號的位置,進行了三期新館建設。

有著四根愛奧尼式立柱的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圖書館,成為那個時代世界一流的圖書館。

2002年,滿鐵圖書館舊址被列入第一批重點保護建築。

滿鐵本部舊址

畫作於2011年5月6日,用馬克筆和鋼筆混合完成。

畫面里這棟建築面北臨街,數通科林斯石柱華麗流暢。

說老實話,我從沒關注過路南的這組建築:一是因為臨街一側永遠逆光,二是因為鋼筋混凝土結構讓人很難相信這是一百多年前的老建築。

座落在魯迅路9號的青灰色鋼混建築現在是瀋陽鐵路局大連車務段辦公樓。

而在60多年前,它是大名鼎鼎的滿鐵總部。

這處古典主義風格建築群平面呈倒「凹」字型,它由五棟建築組成。

西邊的三棟是俄國人於1903年建成,東部兩棟則是滿鐵技師太田毅在1909年設計完成,他也是正金銀行、大和賓館的建築師。

日俄戰爭後,由沙俄修建的中東鐵路長春至旅順段被轉讓給日本。

為此,日本在東京創建滿鐵,並委派後藤新平(1857—1929)擔任總裁。

滿鐵是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的簡稱。

1907年,總部由東京遷往大連。剛剛卸任台灣民政長官的後藤新平到任「滿鐵」時還只是五級華族之末的男爵。

醫師出身的他以「生物學原則」經營台灣聞名。

在他擔任滿鐵總裁20個月里,後藤以醫師特有的縝密成立了「滿鐵調查部」。

這個以搜集中國乃至東北亞地區情報為重點的機構,在今天被人們譽為20世紀上半葉世界三大情報資料寶庫之一。

歸國後的後藤不斷進入內閣出任要職,在1929年4月去世前,他已經貴為伯爵。

滿鐵在中國經營近40年,以公司的名義進行殖民經略,成為日本大陸政策的據點。

滿鐵最為興盛的二三十年代,不單控制鐵路,而且掌握鐵路兩側沿線的附屬地,甚至東北地區的水運、航空、運輸、鐵礦、煤礦以及城市規劃、市政管理都有滿鐵的身影。

無怪乎當時有人說滿鐵是「日本在中國的東印度公司」。

中日戰爭爆發後,滿鐵地位逐漸下降,其大部分權力轉移到關東軍手中。

1942年,總部遷往長春。戰爭結束後即停止運作,其資產大部為蘇聯竊取回國。

2002年,滿鐵總部舊址被列入大連市第一批重點保護建築。

滿鐵調查部舊址

滿鐵調查部位於今天中山區世紀街41號,是一棟建於1911年的美式鋼混結構辦公樓,如今全身被塗成棗紅色。

從這裡開始,滿鐵逐漸把調查從基於公司利益的「社業調查」逐漸放眼東北及蘇俄遠東地區,進而在中國內地建立情報分支為日後的全面侵華做好充分準備。

該機構被稱為20世紀上半葉世界三大情報資料機構之一。

可以這樣說,日本在上世紀上半葉很多對外行動都是基於這棟大樓里的報告而形成。

滿洲建築協會舊址

1920年冬,滿洲建築協會在大連成立,首任會長是關東廳民政部土木課課長松室重光。

在日本,像松室重光這樣服務於中國的建築師,被稱作「渡海建築師」。

這些有著強烈創作激情的年輕人在論資排輩的日本本土建築界鮮有機會,大連這塊「飛地」恰好給了他們一個施展才能的舞台。

相對於國內同行,這群建築師所受行政束縛較少,在現代城市規劃近乎於空白的中國東北,可以暢快地發揮自己的所學。

正是這些人和他們的中國同行一起賦予了大連洋房既非歐美,又非日本的獨特個性。

滿洲建築協會正是這群建築師的行業協會,協會成立伊始便擁有會員近900人。

受其影響,朝鮮和台灣也先後成立了建築協會。

隨之出現的還有《滿洲建築雜誌》,如今已成為研究大連老建築的珍貴史料。

為了建設會館,協會選出建築師中澤潔的方案,於1924年在今天的世紀街路東竣工。

會館外立面嚴謹筆挺,甚至有些單調。

夏日濃密的樹蔭讓往來的人們難得記住它的面目。

伴隨著有軌電車的汽笛聲,它跟我們這座城市一起走過了90年。

在被徹底拆除前,它已成為一座毫不起眼的招待所。

那些渡海建築師歸國後大多默默無聞。

數十年過去,他們留在中國的作品也在城市化浪潮中悄悄淹沒在歷史洪流中。

日本大連憲兵隊本部

日本租借時期的大連憲兵隊本部舊址位於中山區明澤街76號,這裡是一處丁字路口的南端。

按照法國模式創立憲兵制度的日本早在1899年頒布的「憲兵令」里指出:「憲兵為陸軍兵科之一,受陸軍大臣管轄,職掌軍事安全及軍紀維護,兼掌司法警察之業務。」

隨著大連地位逐漸超過旅順,大連憲兵分隊遷入這裡,後來又成為大連憲兵隊本部,下轄大連、旅順憲兵分隊。

1945年,蘇軍接管旅大時曾將關東州末任長官今吉敏雄等要員扣押於此,兩年後,又將他們押往遙遠的西伯利亞。

東風電影院

位於寺兒溝新柳街的東風電影院是大連第一座電影院。

在成為電影院之前,這個位置是永樂茶園。

1929年,日本人在此修建了公誼電影院。

在改成今天名字之前,這裡還曾叫做東明電影院。

56歲的朱師傅是個計程車司機,每天滿大連的拉活兒,時不常路過寺兒溝時就會瞥見這棟老房子。

如今的電影院被居民樓包圍,塗成粉黃色的外牆仍有一部分露出洋灰本色。

在朱師傅記憶里,30年前的這裡沒有樓房,全是趴趴房,一下電車便可以看到電影院。

文革後,建國以來60部經典電影全部解禁,加上一些譯製片輪番放映,無論多遠人們都拚命去看,這裡成為那一帶的文化中心。

住在昆明街的朱師傅那時正在戀愛,曾帶著對象坐車來這裡看的《望鄉》,票價是兩毛錢,人很多,連二樓過道都擠滿了觀眾。

1984年8月,運營55年的東風電影院停用,後來被改造成公寓旅社。

在這裡看過《洪湖赤衛隊》的高先生成為這裡的老闆。

經歷幾十年風雨,固定屋頂的螺栓從未生鏽,牆體更是結實,雖然改造時頗費了一番力氣,高先生對樓房質量還是讚不絕口。

兒童公園

提起兒童公園,首先想到的就是浮在水面上白天鵝形狀的遊船,這也是很多大連人共同的童年記憶。

兒童公園裡的明澤湖與植物園的映松池都位於南山北麓,是我們這座城市為數不多的內陸公園之一。

明澤湖初名「鏡ケ池」,在大連城市建設初期是城市蓄排水系統的一部分。

1907年,管理者圍池成園,取名「鏡ケ池兒童遊園」。

1930年後的修繕改造由港務局主導,所以更名為「海港公園」。

解放初期曾受嚴重破壞,直至五十年代才重新對外開放。

那些年,每年元旦後開放明澤湖的溜冰場成為不少大連人冰上運動的啟蒙地。

七十年代初,再次改名「兒童公園」至今。

在我小時候,明澤湖上有座九曲橋,家中相冊中仍有我穿著白色海軍服在橋畔的照片。

初中時的戶外寫生課,老師會安排我們到兒童公園。

相對於植物園,這裡遊樂設施很多,深得大家的喜歡。

那時的明澤湖已略顯衰敗,湖畔的樹木和植被都有些野氣,接近傍晚時,誰也不敢靠近湖邊。

高考時,我們的考點就在兒童公園兩條街距離的39中。

午休時,幾個同學坐在湖濱樹影下複習。那一年,大家考上了不同的學校,再也沒有一起回來過。

2003年,兒童公園經過大修,設施得到升級。

不過周遭高樓林立,使得這個原本不大的水面更像是一個街心花園。

南山寮和關東館

畫面中這兩棟建築在解放前都是滿鐵職員宿舍,前面的叫「南山寮」,後面的是「關東館」。

由於這一建築群如今被四條街道圍合,所以在市政規划上被不同的門牌所區隔。

建於1919年-1920年間的南山寮和關東館位於明澤湖西畔,平面呈雙「E」字型南北圍合成封閉社區。

關東館是東北地區最早的白領公寓,南山寮則是單身宿舍。

建築起初為四層,外立面由多種材質裝飾。

窗戶分內外兩層,外層雙門平開,內側是俄式上拉窗。

頂層出檐為鐵楞雨篷覆蓋,解放後加蓋一層後卻並未拆除,所以在市區遺留的眾多老建築中頗顯怪異。

日本撤出大連後,南山寮和關東館曾短暫地作為蘇軍宿舍,後來分給大連港作為職工宿舍,所以老人們至今仍稱這裡為海港大院。

孫傳芳別墅

南山街是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長街,北起柳林街,中段與楓林街相交,南部逐漸抬升,一直伸向南山腳下的明澤街。

407路在此設有站點,站名「團市委」,路東站牌附近的南山街10號是共青團大連市委員會的駐地。辦公樓建於上世紀20年代中期,但房主、功用均已失傳。

1929年1月11日,「三九」的第3天,寄於張學良羽翼之下的前直系軍閥領袖孫傳芳悄悄來到大連,不久便買下這棟氣派的洋樓做起了寓公。

此時,孫傳芳的心境同天氣一樣冰寒徹骨。

頭天晚上,與他過甚密的奉系將領楊宇霆被張學良授意槍殺於元帥府「老虎廳」。

得到消息的孫傳芳唇亡齒寒,立即前往不受奉系控制的大連。

兩年前,在北伐軍和奉系軍閥的夾擊下,控制中國最富庶的東南地區的孫傳芳與曾經的對手張作霖握手言和,成為奉系的一枚棋子。

1928年6月,敗退的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這位曾經「開府南京,領袖五省」的大軍閥孫傳芳成為徹頭徹尾的喪家之犬,只有跟隨繼任的張學良以待時機。

6個月後,少帥改旗易幟,接受南京國民政府領導。

對此,孫傳芳多次向張學良表達了不同看法。

即便寓居大連,他仍然屢次勸張倒蔣。

「九一八事變」後,不願同日本人合作的孫傳芳離開大連,在天津租界隱居。其在大連的別墅成為日本「陸軍奉天特務機關大連出張所」。

2002年,孫傳芳南山別墅成為大連市第一批重點保護建築。

德國領事館舊址

楓林街上有一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二層小樓,建築呈軸線對稱,比例協調,嚴謹、莊重。

從1926年到1939年,這裡曾是德國駐大連的領事館。2001年,這裡被列為大連市第一批重點保護建築。

可能是考慮這棟建築過於嚴肅,它的新主人用明黃色將其粉刷,並把壁柱、山花、線腳、渦卷都漆成金色。在陽光照耀下,各種不好的字眼全都集中在這身黃皮上來,霸氣、粗俗、暴發戶、腦殘,顯出了新主人獨特的重口味。

稍懂點審美的人走過都會暗自罵街:有點文化好不好?不過,所有窗戶尚是原裝讓人略感欣慰。

孟天成故居

有著百年歷史的楓林街在1945年前被稱作楓町。

除去東部一小段為南北路,全長1公里的楓林街是一處東西走向的馬路。

在這處經過翻建,日式餐館、會所林立的街道上偶爾點綴著幾座古舊的面孔,楓林街36號便是其中之一。

這棟隱藏在樹叢後的小樓是博愛醫院院長、愛國人士孟天成(1882-1966)的故居,建於上世紀30年代,現為瀋陽軍區大連房管局第十干休所用房。

如今知道孟天成的人不多了,但大連人熟悉的二院,其前身博愛醫院即為孟天成創建。

孟天成是台灣台南人,1911年來到大連,那時他29歲,哪裡知道自己將要在這座城市生活超過半個世紀,並且終老於此。

孟天成先後在滿鐵大連醫院、小崗子病院執醫。

1917年在今東關街二院舊址創建博愛醫院,後來又在民生街、宏濟街、甘井子擴建分院。

憑著高超的醫術和醫德,至1940年代中期,博愛醫院成為大連規模最大的私營醫院。

1946年5月,孟天成夫婦將其經營20年的博愛醫院和全部藥品、儀器、資料無償捐獻給國家,只保留了楓林街這棟居所。

孟天成故居原為二層,後又在東北角加蓋兩層,成為四層。

臨街藍漆剝落的鐵絲圍欄紅和棗紅鐵皮門將院落圍合,槐樹、柏樹、棗樹、薔薇把小樓裹了個嚴實,使得這裡極少引起路人的關注。

2004年,孟天成故居成為大連市第二批重點保護建築。

望海街32號

中山區望海街32號如今是一家名為「官邸」的別墅式餐廳,主要經營泰國菜和粵菜,偶有大連菜作為點綴。

既然名為「官邸」,總要有一段曲折的前世今生,對一棟有著85年歷史的老宅子這並非難事。

據說這裡最早的主人就是那位「亂世梟雄」張作霖,這也是至今為人津津樂道之處。

可是翻遍資料,只在1994年《遼寧檔案》中記錄了張作霖曾於1926年7月對旅順、大連為期兩天的短暫訪問——這是他主政東北期間唯一一次來到大連,那時的大連尚為日本殖民地,此番來連是為了答謝關東軍在一年前奉郭戰爭中給予的支持。

在旅順,張大帥下榻大和旅館,而在大連的住所文中並未提及。

小洋樓的一樓入口處的銅牌向我們揭示了建築的年代為1927,此時距張作霖來連又是一年過去。

我們不排除張的親信曾在此居住,但非要說是張大帥的官邸實在有些牽強。

雖然如此,這裡在建國後成為林彪元帥療養所居別墅倒是不爭的事實。

林彪古怪的生活習慣和他大起大落的人生給這棟三層洋房抹上了更為神秘的色彩。

2004年8月,這裡成為大連市第二批重點保護建築,名字僅僅寫著「歐式舊居」。

河本大作舊居

中山區楓林街56號是大連市南山賓館的所在地,這裡是一間日式庭園風格的酒店。

在車來人往的賓館東南角暗暗地藏著一棟歐式小樓,儘管屋頂經過重新鋪設,東側平台也搭滿了作為裝飾的綠漆木架,但仍可從斑駁的虎皮牆和那高聳的煙囪上感受到一絲不尋常的味道。

這座編號為南山賓館7號樓的建築在70年前是日本人河本大作的寓所。

1928年6月,戰場失利的奉系將領張作霖在向東北老家撤退的路上,於瀋陽西北的皇姑屯被炸身亡,是為影響遠東政治格局的「皇姑屯事件」。

此事的幕後主謀便是身為關東軍陸軍大佐的河本大作,這一年他45歲。

事件之後,輿情大嘩,河本被解職,內定永久不能晉陞軍級,但每月仍可領到一筆可觀的生活費。

九一八事變後,人脈甚廣的河本擔任滿鐵理事,並實際負責起煤礦的開採。

作為報答,在其蔭庇下的親信在大連南山北麓的楠町修建了這棟三層和風歐式小樓,這是1938年的事情。

1941年,政治上失意的河本回到這裡同妻兒共度了一段閑適的生活。

之後應侵佔山西的日軍之邀擔任山西產業株式會社社長,實際負責為日本掠奪煤炭資源。

日本投降後,山西產業株式會社改為西北實業公司,河本大作應閻錫山約請繼續擔任「總顧問」參與管理。

1949年4月,河本在太原被解放軍俘虜,關押在太原日籍戰犯管理所。

1953年8月,71歲的河本在獄中病死。

大連解放後,河本大作舊居曾為蘇聯專家居住,之後便一直作為賓館至今。

2004年,這裡被列入大連市第二批重點保護建築。

東本願寺

畫作於2011年5月11日。建於1916年的東本願寺位於麒麟西巷1號,在老大連口中被稱作「南山大廟」。

佛教東漸日本六百年後的鎌倉時代,凈土真宗在日本創立。

以本願寺為本山,強調內心信仰、不反對僧侶食肉娶妻的凈土真宗極受下層百姓歡迎,四百年後,信眾已經超過1000萬人。

這個龐大的數字對執政的德川家康無疑形成巨大壓力,1602年他下令從本願寺獨立出東本願寺,原本願寺改稱「西本願寺」。

那時侯的大連還只是被稱作「青泥海口」的濱海窪地。

日俄戰爭後,大量日本移民湧入大連,勢力強大的本願寺也隨之而來。東、西本願寺先後在南山北麓建立寺院。

如今,西本願寺早已不存,具有強烈和式風格的東本願寺在1945後作為大連圖書館書庫得以倖存,1990年改作大連京劇團駐地。

2002年被列為大連市第一批重點保護建築。

鐵路醫院

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位於中山區解放街6號,人們更熟悉它原來的名字——鐵路醫院。

這座醫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沙俄強租大連時,東省鐵路公司在勝利橋北建立了鐵路大連病院。日俄戰爭後由日本接管,改為滿鐵醫院。

進入20世紀二十年代,老院已不能滿足需要。

滿鐵為此專門聘請德國設計師在中山廣場南側設計新院,經過三年施工,於1926年竣工,更名為滿鐵大連病院。

新院位於解放街、金城街、杏林街的三岔路口北側的高地上,站在中山廣場向南不難望見。

這是一棟運用了大量古典元素的現代主義建築,赭黃色外牆拼貼得非常考究。

從空中鳥瞰,醫院的平面圖更是複雜。大連民間一直有其平面造型為日本的「本」字的傳說,但在我眼裡,它更像一架馳騁在空中的老式滑翔機。

抗戰勝利後,醫院由中蘇共管至1952年,移交中國後改稱瀋陽鐵路局大連醫院,除了為本系統職工和家屬服務,也對社會開放。

這座醫院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都是大連最氣派的醫院。

1964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電影《兵臨城下》,故事根據解放軍解放長春的史實改編。

鐵路醫院因其肅穆威嚴的外表成為劇中國民黨的「城防司令部」。

那時拍攝電影還是個稀罕事,門前的街道搭起的地堡、拒馬、鐵絲網,門口站崗的國民黨士兵,從吉普車裡鑽出來的軍官,讓一些在外圍觀的老人至今仍然津津樂道。

2002年,這裡被列為大連第一批重點保護建築。

大連市中級人民法院

座落在人民廣場西北的大連市中級人民法院是新中國最早建立的人民法院之一,它的前身是日本殖民者建造的「關東地方法院」。

1907年9月日本殖民者在旅順設立了管轄大連地區的最高審判機構,隨著大連市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種民事刑事案件增多,於是向市內派出分支機構。

1930年,在今天人民廣場西側建成了新辦公樓。

這棟赭黃色的樓房是鋼混結構,主體建築為三層,此外在中心位置單獨加了數層塔樓。

熟悉歷史的人不難發現,這棟建築的外觀跟遠東審判的地點日本軍部大廈風格非常接近,相較之下,大連市中級人民法院更為修長挺拔。

建成後的1936年,「關東地方法院」從旅順遷來,原先的分支機構被撤銷。

1946年,大連地方法院成立。2002年,這裡被列入大連市第一批重點保護建築。

大連市人民政府

人民廣場在大連人的心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分量,不但因為這處有著宜人景觀的廣場是大連城市規劃史上為數不多的方形廣場,同時也因它集中了一批行政機構而成為大連的政治中心。

上世紀三十年代,隨著大連市區經濟的快速發展,日本殖民者開始考慮將實行統治的「關東州廳」遷到市內。

此時,早先規劃的大連東部地區已經飽和,且地勢多有不平。

位於「長者町」50號的一處窪地引起了設計師的注意。

此前數年,窪地東西兩側已經先後蓋起「關東地方法院大連出張所」和「關東州廳警察部」兩處行政建築,關東州廳新辦公樓便依地形進行了規劃設計。

經過一年多施工,鋼混結構的新辦公樓竣工。1937年6月,「關東州廳」從旅順遷此辦公。

辦公樓是一棟長長的三層樓房,造型簡約素樸,顏色淡雅。

1940年,為了關押抗日人員,曾在大樓後院趕築了一處圓形監所,後作為倉庫使用,1994年拆除。

建國後,這裡成為市政府辦公樓,上世紀60年代,在大樓的東側接蓋了南北走向的側樓,建築面積進一步擴大。

2002年,這裡被列入大連市第一批重點保護建築名單。

大連市公安局辦公樓

大連城市發展頗具規模後,部分行政機構慢慢地從旅順遷至大連。

其中關東州警察部的特等刑事課、經濟警察課、外事課入駐今天人民廣場3號的辦公樓。而警察本部則跟隨關東州廳於30年代中期一起遷至今天市政府辦公樓。

這一帶是城市西部新開發的棋盤式方格廣場,有別於東大連不規則的圓形廣場和城市布局。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對大連的殖民統治進一步加深。

隨著社會矛盾的加深,關東州當局對中國人的出版、集會、結社進行嚴格審查,這棟大樓愈加忙碌起來。

解放以後這裡作為大連市公安局,建築風格與人民法院相似,但少了許多細節,牆面如今被塗成暗硃砂色,顯得晦暗。

它身後於2012年被拆除的交警支隊大樓像白帆一樣屹立在中山路旁,曾是這一帶一道風景線,但被認為是香港中銀大廈的模仿之作。

2004年,關東廳警察部特等刑高課辦公樓舊址被列入大連市第二批重點保護建築名單。

大連市青少年宮

1989年2月,由鄧穎超題字的大連市青少年宮在人民廣場西南角落成。

青少年宮位於五四路、珠江路和北京街三條道路交匯而成的三角形區域里,其新穎的造型在當時只有開發區的時尚建築可以媲美。

「少年宮」一詞源於俄語,這種教學運作機制也正是在蘇聯影響下普及於中國。

當時市內四區雖有各自的少年宮,但即便將大連市少年宮加入也無法滿足越來越多的學習需要,青少年宮的出現的確緩解了這種情況。

除了各種特長教室,這裡還有別處至今無法企及的圖書館、影劇院、天文館。

在大連市民印象里,天文館那兩個藍色穹窿頂就是青少年宮的象徵。

長期以來我們這座城市缺少一所大型的展覽場所。所以,建成伊始的青少年宮在90年代擔任著大連市一些重要藝術展覽的舉辦地。

1991年秋天,蘇聯水彩畫展在此展出。

幾個月後,曾經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的蘇聯宣告解體,這場展覽應該是「老大哥」最後一次以蘇聯名義在大連的展覽。

那年在父親引導下,我每天都用手繪的形式寫日記,叫做「速寫日記」,由此居然多年後尚能記住一點細節。

這是我時隔24年再次描繪這棟建築,當年那個坐在樹蔭下對景寫生的孩子已過了而立之年。

還好,青少年宮猶在,模樣看上去也不算過時。

鳳鳴街

鳳鳴街位於老體育場南側,東起紀念街,西止擁警街,全長1.5公里,中段分別與長春路、東北路相交。

上世紀三十年代,大連市中心西移,亟待建設的空地成為一批求學於歐美的日本建築師一展身手的寶地。

受當時西方建築規劃影響,他們設計的房屋既不同於傳統歐式建築的繁瑣,又暗暗地滲透出東方的審美,因此被稱作「歐式和風」。

人民廣場前方的中山路、高爾基路、鳳鳴街便是此類建築的聚集地。

做為普通日本僑民住宅的鳳鳴街大多是獨立的二層磚木建構,布局規整、街邊林木成蔭。

因著圍牆低矮,城市生活和私密空間得以互相滲透,這與90年代大連規劃提出的「通透」理念殊途同歸。

頻繁的街道轉角、細密的路網、適宜的建築尺度、法國梧桐、大槐樹……這都是老大連的城市符號。

1945年,日本投降的前些日子,僑民們感到事態不妙,龜縮家中不再露面。

中國人也知道了消息,大街小巷到處是賣炸丸子的吆喝聲:「丸子丸子,日本人要完了!」

日本人走後,新政府將空出來的房屋敲鑼打鼓地請進大連百姓居住。

這一切,七十多歲的袁師傅記得很清楚。

當時這裡住的基本是工人和職員,後來軍分區的領導和幹部也搬了進來。

人們開始按自己的需要改造房屋,但是外觀依舊。

對山街與鳳鳴街交叉處的對山街3號樓曾住著前市人大主任卞國勝。

那裡從前為滿鐵株式會社一個課長所有,他的孫子前些年拿著照片找到了祖父的舊居。

若擱在十年前,鳳鳴街密布「歐式和風」洋房的街道在大連相當尋常。

因著始於2010年11月初的拆遷,這處孑遺的老街成為老大連矚目的焦點。

東關街

在「光復」前,青泥窪西邊的小崗子是全市規模最大的中國人居住區,因為地處西部,這裡也被稱作「西崗」。

仔細辨認地圖,東關街不過是夾在鞍山路與長江路之間的一條小街,大概是201路有軌電車在此有一站。

東關街逐漸成為小崗子地區的代名詞。

住在附近的老人們講,因為靠近黑嘴子碼頭和大菜市,各地商賈雲集於此,帶動了這裡的商業和服務業,在上世紀2、30年代盛極一時。

直至公私合營以後,才逐漸蕭條,現在是大連最後一片成規模的老建築群。

這裡的老房子大多是二、三層中西合璧的磚樓,一進大門是個天井,整個院子就一個共用衛生間。

樓梯是露天的,上樓後形成一個回型的走廊,每戶面積非常小,有炕和灶台,燒蜂窩煤。

這片由東關街、西崗街、大龍街、生福街等十幾條老街合圍的三角形區域默默地與一波波城改運動擦肩而過,外地務工者成為這裡的主體居民,誰能從他們身上窺出這個城市曾經的生活軌跡?

西崗市場

始建於1909年的西崗市場位於大龍街以北長江路南側,被繁榮街和市場街夾成略作長方形的區域里。

市場建成初期曾以所在地命名為小崗子市場,因佔據地利、物美價廉,很快就進入正軌。

儘管1920年春節後的大火讓市場損失慘重,但很快便在廢墟上迎來新的高峰,沒幾年就成為大連地區五大市場之首。

在漫長的歲月中,西崗市場一直是這個區域老百姓最重要的市場,甚至市場東側的街道也被命名為「市場街」。

有軌電車從東關街緩慢地爬向北京街時也有市場街一站,這裡不但是爬坡的間歇點,也是上下車乘客最多的站點。

80年代末乘車去少年宮,往返總會經過市場街,電車、市場、市民、火車交織的場面令人難忘。

西崗市場東、西、南、北各開一門,每座門都設計成相同的歐式門樓的樣子,拱券門洞兩側飾有兩組4根圓柱,拱券上用正體字寫著市場的名字。

現在老居民大多搬離了這片街區,東關街、市場街多為外來務工者居住。

如果不經人提醒,很難想像這裡曾是大連市民文化的發源地。

火似乎與這座市場保持著不斷的聯繫,2009年正月的大火帶給這座百年市場的是徹底衰落。

大連電瓷廠

工業遺產是文化遺產的一個分支,凡為工業活動所構成的建築與景觀,都可列入工業遺產範疇。

2003年7月,國際產業遺產保護聯合在俄羅斯下塔吉爾通過了旨在保護工業遺產的《下塔吉爾憲章》。

處於歐亞之交的下塔吉爾是俄羅斯腹地的烏拉爾工業區,如此重要的條約出現於此極具象徵意義。

相較於西方國家,中國工業化的到來很晚,並且多萌發於南方那些開埠口岸。

因地理的獨特性,大連在19世紀末期具有極高的戰略地位,故為列強覬覦並先後為俄日佔據,同時也揭開工業化序幕。

起初工廠集中於海港-火車站一帶,後來隨著市區西拓北上,先後向沙河口、甘井子地區發展。

電瓷就是電工陶瓷,屬於基礎性產業。電瓷廠的前身是1901年建成的達里尼鐵工廠,1912年滿鐵中央實驗室在此建立窯業實驗廠,後改為大華窯業株式會社。

主要生產各種電瓷瓶、電磁管、耐熱耐酸瓷器以及家用瓷器。

抗戰勝利後,改為遠東電業磚業工廠。

1953年移交一機部後改名大連電瓷廠。

我在中學時每天乘坐八路車上下學、大學乘火車進出大連都會看到這座老建築。

只是那時四圍廠房嚴密包裹,只露出冰山一角。

當我真正站在這座建筑前已是2012年8月,電瓷廠搬遷接近十年。

隨著地產開發,這一帶高樓林立。

掀開頂棚、扒掉窗戶的電瓷廠很是突兀。

在被廢棄的十年里,這裡遺存的建築附件都已被拆遷公司和拾荒者蠶食乾淨,只剩下灰白色的石頭建築孤立於此。

骨架般的三角形山牆成為視覺中心,有網友稱其神肖澳門的「大三巴」牌坊,真是非常貼切。

大連是個工業遺產多樣性的地區,重工業始終是城市工業的主題。

多數大型企業都是脫胎於殖民時期,大連市前後三批重點保護建築名單包括不少工業遺產,但多局限于海港和鐵路,且在其中主要還是華麗的辦公樓,真正處於一線的工業遺產鳳毛麟角。

作為城市早期工業發展的見證,電瓷廠殘存的廠房顯得彌足珍貴。

北崗橋

北崗橋位於大連汽車站西北,如今,政府在舊橋東側並排建了一座新橋,兩橋同時使用,緩解了舊橋的壓力。

我對北崗橋的歷史不太了解,只知道這架橋名字來源於昔日的北崗子。

在幾十年前,因為靠近黑嘴子碼頭和集散市場,各地商賈雲集於此,帶動了橋南小崗子的商業和服務行業,成為一時繁盛之地。

剛從山東老家北上的「海南丟」大多只能擠在橋北一帶憑兩膀子力氣吃飯。

1933年,由中國人籌建的南起長者廣場的新開大街到了北崗橋便是終點。

懸於鐵道上方的北崗橋便成為大連的一道分水嶺。

中學時,每天上下學乘坐8路車都可以看到四根殘破的帶凹槽的立柱挺拔於北崗橋南北。

橋西鞍山路北有一座小小的「橋頭拉麵館」,像那個年代大多數門臉一樣都是紅漆手寫,樸拙而溫暖。

後來在更西邊建起了一棟淺黃色瓷磚小樓,名為「九月菊酒樓」,這個詩意的名字給少年的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幾年後,我來到北京讀大學,每逢寒暑假都要乘坐火車從北崗橋下經過,北崗橋下的鐵道是我心目中理想的鐵路畫面,因為它能帶給我家的味道。

北京街基督教堂

教堂矗立在小崗子的制高點,全稱「基督教承恩堂」,承恩是個中為西用的名詞,老大連總喜歡喊它北京街教堂。

它起初是信義宗的禮拜堂,信義宗是基督教的分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後在德國形成,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在北歐國家擁有國教地位。

1911年,籌建教堂的牧師外德勞便是丹麥人,在丹麥人口中有95%的是信義宗信徒。

在百年前的小崗子,這棟建築可是個龐然大物:青磚綠瓦,造型平直樸素,局部造型吸取了中國樣式,外牆白底紅字刷了兩段經文:在至高之處榮耀歸於上帝,在地上平安歸於他所喜悅的人。

教堂門口是201路有軌電車必經之路,電車在這裡無論向東向西都會一路下坡賓士。

小學時,有一段時間每周日上午需要坐電車經過這裡,坐在電車上看見很多中老年信徒靜靜地往院子里走,有時也有讚美詩的聲音傳出來。

2002年,北京街教堂被列為大連市第一批重點保護建築。

北京街清真寺

北京街96號是大連市區唯一的清真寺。

清真寺1925年竣工,原為一排平房,隨著人口增加,老寺逐漸不能滿足需要,經過多方努力擴建的新寺於1990年落成。

小崗子警察署

小崗子警察署位於長江路與北京街交叉路口的東北角,它的西側便是北京街教堂。

1922年8月,日本殖民者在原有的大連警務署下增設大連港、沙河口、小崗子三個警務支署以維繫其殖民統治。

隨著「九一八」事變和偽滿建立,大連地區警察機構擴大。

1934年底,小崗子等警務支署升級為警察署,管轄5個監督區,下屬13個警察官吏派出所,主要任務是管理戶口,維持治安。

1945年10月25日,中共接管了小崗子警察署,建立小崗子警察局,它就是西崗公安分局的前身。

由於人才急缺,組織決定抽調膠東西海獨立團的馬兆文營長來連,因為當時大連情況複雜,黨組織不公開,所以他化名姜彬義擔任局長展開工作。

這一年,馬兆文27歲,他在連工作雖只有短短的三個月,但卻是西崗公安分局名副其實的首任局長。

2004年,西崗公安分局搬遷,經歷80多年時光的老辦公樓從此告別歷史舞台,舊址上建起了一座名為「北京公園」的小區。

香爐礁舊貨市場

香爐礁舊貨市場今年九十歲了,它是由建於1921年的露天市場發展而來的。

老大連都還記得,在1997年之前,舊貨市場位於大同街至北京街一帶,老百姓都叫它「破爛兒市場」。

它是個只在周末開放的「跳蚤市場」,任何人只要交上一點攤位費就可以沿街擺攤。

1990年代初,政府專門修了大棚,可也無法容納這麼多攤位。

極盛時,周遭綿延幾公里的大街小巷都是破爛市場的範圍。

很多人家直接把攤位擺在家門口,所售的真的是家裡淘汰的舊貨,也有國營單位職工從廠子里拿來的新貨,只要能想的到的東西這裡都有賣!

因為只圖賺個零花錢,所以價格迴旋餘地極大。

父親帶我到這裡主要是淘舊書,小人書在那時論堆兒搓,舊書雜誌價格低得讓人不忍還價。

也有把家中老物件拿來賣的,印象里很多攤位都有日本時代極大的清酒瓶子。

隨著城市改造,舊貨市場在1996年底遷往香爐礁。

如今,每逢周末,綿延香爐礁到鞍山路的市場仍然會擠滿道路兩側,這是大連城市發展的活化石。

桃源早市

桃源早市位於解放路及八一路兩條交通要道交會處桃源街附近。

這裡是中山區南部低山起伏的丘陵地帶,老大連將包括桃源街、青雲街、葵英街在內的一帶稱之為「嶺前」,取意山嶺之前。

早先,桃源市場叫嶺前市場,和中華市場、民勇市場、民壽市場、西崗市場等市場齊名,原來主幹線有一個轉盤,現在已被立交橋取代,今天的桃源早市是改革開放後興起的。

在日本殖民時期,位於嶺前的桃源街被命名桃源台,這裡的小洋樓主要是面向中產階級興建的獨門獨院外加庭院的新住宅,當時稱為文化住宅,很多滿鐵社員將家安置於此。

60多年過去,像大連其他地方一樣,這裡的小洋樓多數已被高樓大廈取代。

如今的桃源早市既給周圍居民帶來生活上的便利,也因為環境和交通擁堵增加了管理的難度,成為一處尷尬的馬路早市。

父親去這裡為我搜集資料時,曾站在市場前面樓上俯拍,引起小商販們一陣恐慌,紛紛逃竄,市面大亂。

市場管理方慌忙將父親請到辦公室,問明情況方後才化解了一場誤會。

英國領事館舊址

英國在大連先後修建了三座領事館。

第一座位於今天大連站附近,早已不知所蹤;廣為人知的那座曾屹立於中山廣場3號。

而畫中描繪的則是建於1925年的第三座、也是最氣派的一座領事館。

三座領事館的興建映射的是20世紀上半葉英日兩國的外交史。

1902年,針對俄國在遠東的擴張,英日結盟,並先後三次簽約。

中山廣場那座領事館正建於第3個同盟條約簽訂之後的1914年。

第二座英國領事館雖然建造在中山廣場這樣的核心地帶,但其建築的氣勢始終無法與周造建築媲美,在新領事館落成後,那裡便只作為商業機構使用。

解放後曾做幼兒園使用,最終於1995年拆除。

宏光巷8號的英國領事館2012年被列為第三批重點保護建築,目前為一家書畫會所使用。

青雲街蘇聯塋

2012年「十一」,當我站在蘇聯塋前的時候,青雲街老房子已因城市改造化為一片廢墟。除了南側樓群,只剩下松柏環繞的蘇聯塋孤零零地矗立在山坡上。

1945年8月9日零時,蘇聯——我們的北方鄰居突然邁過國境線,對盤踞滿洲的日寇做出致命的一擊。

8月22日,隨著蘇聯空軍的著陸,蘇軍在旅大持續10年的佔領開始。

這不單改變了大連地區乃至東北的歷史,也改變了近代中國的歷史進程。

當時蘇軍主要駐紮在旅順,因為那裡是東北亞最重要的軍港之一。

老百姓對蘇聯人的突然到來有一個稱謂:「蘇聯下地」。

蘇軍來到旅大時,裕仁天皇宣布投降已逾一周。

所以大連地區並沒有爆發激烈的戰鬥,但是在東北其它地區陣亡的蘇軍烈士有一部分被遷移到大連地區安葬,青雲街蘇聯塋是唯一一座位於市區的蘇軍墓地。

這裡安葬著400多位蘇聯紅軍戰士和隨軍家屬,他們的墓碑上往往有紅五星標誌。

此外還有200多座屬於沙俄的遺民,墓碑上則滲透出濃濃的宗教情懷。

據資料講,當年運送蘇軍烈士的車隊從青泥窪橋開刀了青雲街,下葬時向天鳴槍,儀式相當隆重。

這處門牌為「進展巷45」號的蘇軍烈士陵園在大連的土地上的存在已經超過一個甲子。

頭些年,還會有些遺屬前來掃墓。隨著時間的推移,亡者的親人已都步入暮年,這裡變得越來越冷清。

徐海東樓

在1956年搬離這裡前,大將徐海東已經在這棟能夠眺望大海的小樓中休養了整整9年。

文化街75號是這一帶數十棟洋房裡最高大舒適的一座,作為黨的高級領導幹部,他的寓所其實還包括旁邊的兩棟小樓,分別由夫人子女還有警衛戰士居住。

1934年,紅軍從各個蘇區撤離,輾轉西南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

與此同時,在湖北北部的紅二十五軍在徐海東等人的帶領下完成了一條不一樣的長征。

這支隊伍經過湖北北部、河南西部,在陝南建立蘇區後西進陝北,為中央紅軍的北上會師完成鋪墊,並對中央紅軍進行經濟援助,被毛澤東稱讚為「是對革命有大功的人。」

抗日戰爭中,徐海東病倒在戰場上,養病從此成了他生活頭號主題。

旅大解放後,徐海東便開始了在大連的靜養生活。

1956年,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病情稍有穩定的徐海東被調入北京,從此再也沒回到這座小樓。

孫群萃,筆名鼠麴草,大連籍畫家,北漂。

從1995年至2015年,以畫家的感觸、大連人的情懷記錄城市變遷。

「手繪大連」更以獨特的視角,多變的手法,浪漫的筆觸感動了大連人和曾經在這裡生活的人們。

畫作於1999年8月8日。那天是立秋,但下午陽光依然猛烈,顏色在紙面上很快就變干。可以說這幅畫是與氣溫賽跑的產物。

〔物志銘〕

中山廣場向四方伸展出的十條放射狀林蔭大道,西南角的玉光街是其中一條。

大連金融大廈位於玉光街的起始點,是廣場的十大建築。它的基址原是日佔時期的英國領事館。

在90多年前,緊貼領館的後院還有一座黑磚建築,那是玉光街禮拜堂的前身:聖公會禮拜堂。

1924年,英格蘭國教會和日本聖公教會,共同聘請德國建築師重新設計了一棟哥特式紅磚建築,由中國工程部門施工,1928年5月竣工。

這便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綠頂紅牆的禮拜堂。

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改名為玉光街禮拜堂。

「文革」期間這裡劃撥中山區少年宮。

至1980年代初,玉光街禮拜堂重新投入使用。

2002年被確認為大連市第一批重點保護建築。

滙豐銀行大連支店

1865年3月3日,英國人蘇石蘭在香港創立了滙豐銀行,滙豐取意「匯款豐裕」。

1922年,滙豐銀行高興地來到我們這座當時還被叫做關東州的城市。

這裡有強大的關東軍、蒸蒸日上的滿鐵、滿清的遺老遺少、關內失意的寓公、奔忙勞碌的職員以及大批懷著美好願望從日出之處湧來的移民,他們,都是對滙豐極具吸引力的潛在客戶,為了他們,滙豐修建了畫面上這棟挺拔的建築。

位於玉光街61號的建築共四層,入口處的三開拱門高大開闊,券柱外立面為古希臘多立克式,一、二層還設內廊,整體簡潔流暢,細節雕琢精美,具有典型的折衷主義風格。

抗戰前滙豐在華業務達到巔峰,解放後因眾所周知的處境退出大陸。

在過去的60年里,這座建築曾作為大連政協、市檔案館辦公樓以及工行友好廣場支行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自成立以來,滙豐一直都在發行港元紙幣,今天其發行量佔全港流通紙幣的63%以上。

近年來,滙豐重回大連,在舊址西側數百米的青泥窪開了百年城支行。2002年,這棟建於1925年的老房子被列入大連市第一批重點保護建築。

那幾年,大連街頭巷尾退潮般地出現了許多米線店。

2005年春節,諳熟本地美食的王同學帶我吃罷一碗重重地澆過花椒油的米線後路過這裡,那是我第一次見到它。

鉛灰色的老建築碉堡一樣嚴肅的面孔在漫天大雪中留在了我熱乎乎的心裡。退潮總是要漲潮的,在風行過一段日子後,米線店消逝在商品大潮中。

大菜市

沒去過大菜市的大連人不多。

被夾在黑嘴子碼頭和火車站之間的大片區域,與生俱來就是重要的物資集散地。

1928年6月27日,殖民當局在入船町四番地開設中央批發市場,因主要經營蔬菜、水果,故俗稱「大菜市」。

這個名字一直叫了80多年,從此,除了戰爭期間,這裡一直是大連市最大的蔬果批發市場。

那時的大菜市共設五個部,分別經營日本商品、日佔台灣商品、朝鮮商品、中國商品、當地商品,其中以傾銷日本蔬果為主。

公私合營以後,大菜市被組建為國營大連蔬菜公司,私人跟它打交道的機會少了。

改革開放以後,市場經濟放開。

由於物美價廉,逐漸恢復昔日的繁盛。

岳母在幼兒園工作,為給孩子們採購小食品,每月總要跟車去上幾趟大菜市。

提起那裡的交通,她直皺眉。

一來路遠,二來堵車嚴重,幼兒園逐漸把糧油的採購分流到金三角市場。

我跟大菜市打交道始於1990年代初期。

那會兒剛上中學,每逢歲末,總要去這裡採購一批賀卡送人。

新華書店的賀卡大約5、6塊錢一枚,而大菜市只要1、2塊。

每年流行的風格都不一樣,記得有一年流行韓國賀卡,設色素雅,質地精美,價格自然也要貴上一些。

大菜市的廠房式建築群不斷以其高密度向外膨脹,那裡是這座城市最早醒來的地方。

在許多古老街區逐漸淡出人們視野之時,巨構之中的店鋪一起累積成就了大菜市的繁華,多樣性的互補使得活力始終未從這個街區消失。

羅鍋橋

羅鍋橋站在這裡整整八十年了。

1931年,為了解決黑嘴子碼頭和大菜市之間的交通問題,日本人建造了這架單跨鋼橋。

這座橋在工程學上叫做:「下承式鋼曲弦桁架橋」,也就是說它的橋樑上部結構完全處於橋面之上。

在我小時候,橋面還是花崗岩條石鋪就。

車輪碾過,車身便隨之咯噔地一顫。那時候,疏港路多是大連運輸公司的卡車,載著從吉林黑龍江運來的大豆、玉米送至大連港。

回程的卡車有時會走勝利橋,父親經常帶我搭這些順風車回家。

羅鍋橋前路東有一處斷崖,幾幢洋房臨崖而建,由於水土流失,粗大的樹根裸露在外,那場景驚心而動人,可惜始終沒把它畫下來。

羅鍋橋至今仍是連接市區南北的幹線橋,黑嘴子的水產和郊縣的蔬果通過這裡源源不斷地進入大菜市和市區。

雖早已改名菜市橋,但老大連人還是喜歡喊它羅鍋橋。

1995年在橋旁新建菜市新橋與疏港路連接。

黑嘴子碼頭

終於說到黑嘴子了。

儘管我們是座三面環海的城市,但海早已不是多數市民日常生活的主題——這座城市由漁業向工業轉變的百年,也是關於海水的記憶逐漸褪去的百年。

我們與海的親密接觸早被鐵路線和圍牆阻隔的開來。

若不是商業上的交易,作為大連最早的四個碼頭之一,黑嘴子怕是早已被人遺忘。

打山東、河北闖關東的祖輩們,買得起正規輪船票的人誰願意背井離鄉呢?

所以風帆涌動的黑嘴子成了絕大部分海南丟的登陸之地,這裡水淺平闊,只有風帆船和機帆船才能在此停泊。

因著碼頭,在鐵道南側形成了大菜市,一直綿延到小崗子的中國人區,這座碼頭是海南丟們重生的碼頭。

一直到20世紀七十年代,相當多的民生物資還是由此上岸。

時至今日,黑嘴子已成為東北地區海產品最重要的中轉站。

每日清晨2點多鐘,燈火通明的水產批發市場就開始開始躁動起來,搬運工推車穿梭、批發商大聲報價、車輛漁船汽笛鳴叫、從船上下來的各地海產迅速從這裡向外批發,市場內甚至還有鐵路貨運專線把貨物發往東北腹地。

待到五六點鐘人們睜開眼睛時,這裡的工作卻已經接近尾聲。

老虎灘:老虎救美人魚雕像

丘陵地貌在市區東南部愈發密集,老虎灘恰好位於該區域東南緣。

在青泥窪橋乘102路無軌電車,沿勞動公園東側解放路穿越景山、捷山南行,行至自由河前左拐,與河並行至入海口即是。

這一段路景緻幽雅,上世紀20、30年代的和風歐式建築鱗次櫛比依山而建,大連最美的的街巷名字都集中在這裡:葵英街、青雲街、小龍街、嶺前街、白雲街、秀月街......

在1990年代之前,老虎灘公園指的是虎灘灣東部那一叢海岬。

20年來的不斷改造,將老虎灘擴大成從北大橋到虎灘灣綿延4公裏海岸線的大型海洋公園。在我小時候,現今被稱作東山景區的「老虎救美人魚」雕像不單是老虎灘的地標,在某種程度也被默認為大連旅遊的logo。

這座雕像表現的是鎮山虎幫助英雄石操從惡虎口中救下美人魚的故事,周邊的半拉山、虎牙礁、石槽村乃至遠在旅順的老虎尾都被編進這個故事中。

至今家中相冊還保存著一幅童年時在雕像前的留影。

照片中的我系著領帶,一身白色海軍制服,海風將衣襟的一側微微吹開,我身後是那頭挺拔精悍老虎。

不單我家,老大連誰家沒有這座雕像前的留影?

這座石雕伴隨著80年代特有的簡潔單純始終保留在我的記憶里。

為了完成這幅畫,我再次來到這座雕像前。

也許是我長大了,這座花崗岩石刻比記憶中小了許多。

距離山下汽車站不遠有一座新的雕像,石操和美人魚緊緊抱在一起,鎮山虎伏在他們腳下,倒像是一隻大貓。

老虎灘工人療養院

工人療養院位於濱海東路25號,依山傍海,與老虎灘公園一路之隔。

療養院南邊的漁港可有些年頭了,早在解放前便以「水產組合」的名字成為海貨碼頭。

憑靠海景和海鮮,日本人也在東山坡下修建了一系列旅館和餐廳。

其中「一方亭」的建築就是今天療養院的一、二號樓。

1945年大連解放後,中蘇遠東電業工人休養所在一方亭原址建立,並於1951年更名旅大工人療養院,成為市總工會直屬單位。

1951年6月,陳賡曾攜全家來此療養。此前不久,他因為先後在越南協助抗法戰爭,又赴朝鮮考察志願軍作戰情況。

一南一北,寒暑侵襲,導致腿傷複發,所以到大連休養。

這期間周恩來總理還曾來此探望過陳賡一家。

不到兩個月,陳賡便再赴朝鮮前線。

工人療養院在建立後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上百萬的勞動模範、先進職工,2007年被列為大連市第三批重點保護建築。

石槽

徐世政老師常拿一位學生在寒冬去石槽寫生的故事激勵我們,敬慕的同時,也讓我對那裡充滿嚮往。

高中時曾計划到那裡寫生,結果行前身體不適未能成行。

夾在老虎灘和棒棰島兩處旅遊勝地之間的石槽,名氣不算大,除了洗海澡和釣魚的老大連人外,旁人很少來這裡。

石槽村位於老虎灘的東南部,村西早先有一處槽狀岬灣,石槽一名便是得來於此。

這一帶礁石叢生,海岸線曲折,海貨極其豐富。

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石槽村在幾輪城市改造中徹底消失,如今岸邊正在興建高檔小區。這裡原生態的海岸線十分壯美,前些年的諜戰大片《風聲》曾在這裡搭建外景。

北大橋

令很多年輕人不解的是:北大橋如此之大的名氣,為何與它樸素低調的外觀形成鮮明對比。

殊不知這座位於濱海路上的橋樑可是大連當年第一座現代意義上的懸索橋。

懸索橋俗稱弔橋。

古時的科技水平無法完成大跨越的橋樑,便利用天然植物藤蔓做成弔橋,後來演變為鐵索橋。

現代的懸索橋主要承重結構是主纜、橋塔和錨錠組成。

大連市區南部海岸是山林密布的陡峭懸崖,70年代這裡建成戰備公路,80年代向社會開放。那時正值中日恢復邦交的蜜月期。

1984年,中國政府邀請3000名日本青年訪華,將中日關係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締結友好城市已有五年的大連、北九州也於這一年分別在各自的城市建設北大橋與大北亭作為友誼象徵。

依山傍海、全長230米的北大橋於1987年竣工,從此成為濱海路的重要樞紐。

燕窩嶺

燕窩嶺是濱海路峭壁下的一叢岩石。

據說過去常有燕子在此築巢,越聚越多,燕聲啾啾,從而得名。

面積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燕窩嶺在大連眾多公園裡算是很小的。

雖然小,但是因為地勢險峻,棧道又陡又窄,反而形成鮮明的特色。

我曾在一個冬天來到燕窩嶺,風實在太大,驚懼的我只能趴在半山的大岩石上看著峭壁下墨藍色的海水將自己在礁石上擊成白色的泡沫。

剎那間,我的心是凝固的。

第一次去燕窩嶺還在上小學。那年秋天,因為在大連市的體育教學公開課中獲獎,學校特准我們整個年級以班會的名義外出遊玩。

班主任聞老師專門為活動取了個名字:「勝利樂」——好強烈的時代氣息!

在沙灘上,我們先總結經驗,然後開始做遊戲,中午一起分享家裡帶來的午餐。

那時大連海濱已不多見的小海物,在人跡罕至的燕窩嶺倒是隨處可見。

對於喜愛海洋生物的我,這裡一直有著美好印象。

一轉眼,整整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了,那次班會裡的我們也都正在逼近當年班主任的年紀。

棒棰島

棒棰島是市區東南一座形似棒槌的小島,距離海岸不過500米。

因為岸邊有中央領導度假的賓館,某種程度上棒棰島是大連地位最高的海濱。

這是一段南北走向的海灘,兩端各有一處岬角伸向大海。

灣底南高北低,坡度較大,大潮時暗流強烈。大連人稱暗流為「海溜子」,市區南部沿海多有出現。

多年前,我的老姑父帶著兒子和外甥到這裡洗海澡便曾遭遇「海溜子」。

老姑父是個謹慎細心的人,為了防備有人順手牽羊,索性將換下的衣服和新買的相機一股腦兒塞進充氣船中。

萬萬沒想到碰上一股「海溜子」,三個人奮力脫險,可充氣船和上面的東西卻永遠地留在了這裡。

至於普通市民,棒棰島對他們來說就是本地產的棒棰島啤酒。

在我小時候,大連的啤酒市場基本都被大連啤酒廠生產的棒棰島啤酒(大棒)和價格略低的大連啤酒(小棒)佔據。

時過境遷,大連啤酒廠早被收購。餐桌上的大連人總會慨嘆市面上的大棒、小棒不再是過去的味道。

沙河口火車站

沙河口火車站建於1909年。

在它西南方不到兩公里就是俄國東清鐵路建於1899年的沙河口工場——今天的大連機車廠。

車站在這裡選址,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配合沙河口工場的運輸。

沙河口站是瀋陽鐵路局管轄的三等站。

候車室是一棟位於鐵道南側的平房,一座側式站台和一座島式站台將鐵軌分作三道。

候車室入口探出的門廊由四根木柱支撐,它和出站口都是原裝的老式木結構。

在我小時候,尚有不少客運列車在此經停,可如今只有旅順、庄河方向各有一對列車停靠。

在香爐礁立交橋和疏港路建成前,距離大連站只有4公里的沙河口是進出大連的交通樞紐。

那時201路有軌電車沙河口-興工街段尚未拆除,住在北郊的乘客常常搭載3路、6路公交在這裡下車,然後穿過馬路去換乘可以將他們帶進市中心的有軌電車。

先後有圖書城、小商品批發城、百貨商店、醫院、飯館、旅店環繞在站前小廣場。

20多年前的每個周末我要在大連市少年宮學畫,冬夜最愜意的事便是在站前吃幾根羊肉串。

這幅圖畫於1995年7月,畫面的火車站尚保留著素瓦、木窗欞和米黃色拉毛的牆面——這是一個時代的色彩。

老沙百

1954年,大連市沙河口百貨商店在今天長興街175號成立,簡稱「沙百」。

現在這個叫做西安路商圈的地區在過去統稱「興工街」。這一帶廠礦企業集中,且是東大連、西大連之間的交通樞紐,幾十年來始終人氣興旺。

沙百和其南側民勇市場是建國後直至90年代中期興工街乃至整個沙河口地區最大的百貨商店。

我的岳母退休前每天都要在興工街換電車去星海街上班,沙百和民勇成了她下班路上最常光顧的商場。

主食、副食、小食品到五金、服裝、家電都往家裡買。

80年代中後期,彩電、冰箱開始普及。

那時的家電是俏貨,不單價高而且要托關係。

岳母的鄰居是沙百的經理,幫她搞到一張冰箱票。

最後花了2350元買到一台吉林產的吉諾爾冰箱。

這個牌子不知道現在是否仍在生產,那台冰箱在使用了十幾年後已經宣告「退役」。

在經歷了80年代的高峰後,沙百也迎來了變革,1993年,沙百更名為大連第二百貨大樓,並於次年加盟大商集團。

沙百將臨街轉角的門臉租給了小吃檔,多年的經營居然讓他家的裡脊串也成為一道風景。

家電和中老年服裝是這些年沙百的主打商品,靠著老牌子的信譽以及相對實惠的價格,沙百在極端商業化的地段仍能佔據一席之地。

華宮

華宮是上世紀90年代大連市區的一處著名景觀。

它座落在中山公園劉屯小山東南,是一座西北-東南走向的仿古建築群。

1980年代末期,隨著電視劇《紅樓夢》的熱播,其外景基地大觀園迅速成為熱門景點,由此在全國範圍內颳起一陣仿古建築風。

大連在北部的大連灣、開發區先後建設了碧海山莊、西遊記宮、封神榜宮等仿古景區,一時成為人頭攢動之地。

1991年,在這股仿古風開始呈現疲態之時,長海縣的一家公司在市中心興建了華宮,成為集合酒店、廟宇、古玩市場於一體的景點。

劉屯小山一帶那時都是低矮的日式建築,比大連任何一座仿古建築都要氣派的華宮絕對的鶴立雞群。

華宮所在的位置在解放前是下沉式圓形露天相撲場,1960年代改造成露天劇場,夏季成為露天影院,低廉的票價吸引了使得它成為附近居民重要的文化場所。

每逢「五一」、「十一」,還有免費的文藝演出。80年代又改造成旱冰場。

華宮的蜜月期是短暫的。

隨著老百姓出行能力的提升,大家更願意坐上火車、飛機去看真正的古迹。

華宮建成不久便進入了漫長的嚴冬。

雖然經過多次改造,依舊門可羅雀。

如今只有在周末的兩天,這裡的跳蚤市場才能給華宮帶來一些人氣。

市區邊緣那些仿古建築早已成為一片廢墟,不知有20年歷史的華宮還能走多遠。

大連中央放送局

大連廣電中心北側有一棟米黃色瓷磚樓,它幾乎被廣電中心包住,只有北側有扇朝向民權街的大門。

歲月已經將瓷磚接縫侵染成黑色,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它都隱沒廣電中心的陰影里。

路人很少注意到它的存在,目前這裡是大連電台經營管理中心辦公樓。

這棟堡壘狀的小樓前身是建於1925年的「大連中央放送局」,放送是日語「廣播」的意思,這是東北第一座廣播電台——即便在當時的日本也只有兩三座廣播電台。

起初,這裡只有日語播音,經過10幾年的發展,「大連放送局」已成為當時在亞洲一流的廣播電台,其輻射範圍可覆蓋中國內地、東南亞、蘇聯遠東地區,有中、日、俄、朝、蒙等多語種播音,成為日本本土之外最大的宣傳中心。

在老照片上,還可以見到樓上「JQAK」的字樣,那是放送局的對外廣播呼號。

1945年,大連解放,放送局於年底為大連市政府接收,一個月後的1946年1月,大連廣播電台正式播音,直到今日從未中斷。

聖德太子廟

1989年,沙河口區少年宮的李仁老師剛30出頭,同一年,我被父親送到了他那兒學習美術。

戴著眼鏡的李老師熱情、開朗、忘情地投入教學、單純地像個孩子。

少年宮設在一幢破舊的大廟裡,那裡原本是1905年日殖當局為了紀念天皇二太子而建的聖德太子堂。

沿著吱吱作響的木樓梯旋轉而下,就進入了凌亂雜著霉味的畫室,李老師的書桌堆滿了畫稿、紙張和煙蒂,桌前掛著一幅大廟雪景圖,因著這幅畫,我對李老師十分地服氣。

畫室昏暗潮濕,記得第一次來到這兒是個下午,我一邊創作,一邊焦灼地盼望著放學。

那天的創作後來被李仁老師看重,在他幫助下,後來專門將這幅畫放大在布上參展,並獲得了獎項。二十年過去,這裡已經改作老幹部活動室,牆面仍可見水汽侵蝕的痕迹。

1990年春天,我們搬到了新建的五層白瓷磚大樓,我不知不覺成了大廟裡最後一批學員。

為了升入中學,幾個月後,我開始去15中業校學習,就此離開了少河口區少年宮,也告別了李仁老師。

2007年,聖德太子堂成為大連市第二批重點保護建築。

??座發射塔,其中兩座在今天中山公園內,蘇軍1955年撤離旅大時,將它們拆除運往國內。據說,只運到撫順就卸下了,不知所蹤。

玉華市場的鹹魚林

老大連的祖輩都是膠東沿海的漁民,海南家的飲食全被平面移植到這裡。

鹹魚餅子就是其中一種——沒辦法,就是好這口!

玉華市場是1958年左右建成的室內國營店,現在已被私人承包,分割出租。

外邊夾道則搭起棚子出售水乾鮮水產。這些年,魚乾市場成為初冬一景。

曬魚是個靠天吃飯的辛苦活,曬早了,氣溫高容易變質,再晚些氣溫低容易上凍,就屬這初冬時節最適宜。

商販大多是本地人,貨好,不愁賣,他們和別處的商販相比,明顯少了一份熱情和耐心。

來這兒的顧客目的性都很強,一條魚價錢雖不低,但只要看好了都不少買,交完錢再留個電話,約個日子取魚。

商販們閑下來多是拾掇魚:開膛、清除內臟、清洗、抹鹽、末了還不忘把寫了顧客聯繫方式的紅布條系在魚尾。

就這樣,一尾尾飄著紅布條的魚密密匝匝懸在高處:鮁魚、黃魚、鱔魚、偏口、老闆魚……鋪天蓋地跟彩燈一般。

滿鐵中央試驗所舊址

大連化物所舊址位於西崗區中山路161號,它的前身是日俄戰爭後建立的滿鐵中央試驗所,它是滿鐵在中國建立時間最早且規模最大的科研機構,前後在東北地區經營近40年。

1945年抗戰勝利後,中央試驗所由中長鐵路局接管時已成為一個7個研究部門組成、直接向滿鐵公司總裁負責的科研機構。

中央試驗所並不拘於純粹的學術研究,它的研究方向以實用技術為主。

其業務既涉及化工、冶金等軍需物資,也有醬油、清酒等民用產品的開發。

1909年10月,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途經大連前往哈爾濱,順便參觀中央試驗所時就曾品嘗過那裡生產的高粱酒。

二戰結束時,中央試驗所完整地保全了科研設施,在過渡時期採取了一些生產自救活動,一些骨幹研究人員留下來參加了一批新中國工業項目的建設,並於1955年全部返回日本。

多次易名的化物所於1970年回歸中國科學院,名為「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1995年從一二九街老科研區遷至星海二站新科研園區。

2002年,這裡被列為大連市第一批重點保護建築。

大連市實驗小學

位於市內歡勝街的大連實驗小學的前身是伏見台尋常小學校,校舍始建於1907年3月。它是日本租借時期建立的第一所六年制小學,專門招收日本兒童。

校園主體呈U字形向北開口,早先只有正樓和東、西樓,八十年代中期北樓建成後,前後樓之間就形成了一個後院,後院里有籃球架和小足球場。

建築造型根源於日本傳統的社寺建築。

將鋼筋石材依照傳統木造方法累積而成,使得磚石的堅固與木料的靈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是為和洋折中式。

這棟建築最引人注目的要屬入口屋頂的仿傳統曲木構架的「唐破風」。

弓形的「唐破風」原是東亞建築常見的屋頂裝飾,但目前在中國很少有實物遺存,雖不是傳統的木造,但實驗小學的這處唐破風仍有其獨特的歷史價值。

2005年,這裡被列入大連市第二批重點保護建築。

202路有軌電車

20年前,外地人來大連都要去兩處著名的海濱:老虎灘和星海公園。

上世紀80代中期,202路新增了一種金屬外殼的新車:極淺極淺的米色打底,橄欖綠的橫紋貫穿外壁。

這種新車長而寬綽,具有典型計劃經濟時代嚴謹的美感。

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為了乘坐新車,寧可放過幾趟綠皮木板舊車。

從興工街登上202路,叮噹聲中駛過解放廣場一路南行,沿途沒有高樓大廈,多是二、三層的歐式和風民居和蔽天的老樹。

跨越馬欄河后街邊景色突然秀美起來。

未到星海街,天際線下粼粼波光和淡淡的海腥味便將人攏了進去,海邊人每聞到這種氣息便十分興奮。

星海街曾是和風歐式建築的集中地,隨處可見過去年代的電杆、標牌、井蓋。

幾年前,202路將線路延長,並且更換了的新車型。

雖然舒適加倍,可老大連總覺得像缺了點什麼。

星海街藍天幼兒園

藍天幼兒園位於星海街9號,它是一組建於1932的歐式和風建築群,原本為日本人的住家,1954年交給空三軍建立幼兒園。

畫面里描繪的是後樓,現在是小班的教室,一進門就可以聞到濃濃的奶臭味。

八十年代,在這裡工作的肖大寶每天都要背著女兒於小小從興工街乘202路電車,然後在富國街下車步行去單位——電車還沒有星海街這站。

那時,星海廣場的位置還是一片海產養殖場,電車道以西都是樹和小洋樓,溫馨而低調的幼兒園隱藏在巷口不遠處,它由前樓、後樓、財務樓三棟建築組成。

為了適應新時代,洋灰拉毛的牆面在2000年被塗彩色,顯得與周遭格格不入。由於要便於孩子們活動,這裡改變很大:除了地板、不引人注意的飾物、門廊的地磚、花紋玻璃、插銷把手還是原裝,其餘能拆的都拆掉了。

在於小小記憶里,每到秋季,院子里高大的銀杏落下的白果兒鋪滿地面,微微散發著特有的味道,小孩子們都喊它臭果兒。這個院子流淌著她和母親過去的記憶。

黑石礁西村街

位於黑石礁的西村街是一條幾近南北走向的街道,南端盡頭的半島座落著1990年代中期修建的自然博物館,北端與西寧街交叉路口以北是處急下的坡道,西村街由那裡匯入喧囂的中山路。

西村街在日本殖民時代被命名為高砂町,解放後劃撥給空軍,如今只在靠近中段的道路兩側還保留一些老房子。

收廢品的小劉,住在這條街上一個單間,每月150元房租。

這人能說會道,頭腦活泛。

雲遊四方收廢品,北京都去過,但是隨著城市管理的深入,他來到了大連,因為這裡「管得松一些」。

大連老城區哪棟老宅有漂亮的木欄杆和精緻的玻璃他都知道,收這個轉手能掙得多一些。他的鄰居是面若黑棗的辛連友,小劉戲稱他為「少將」。

辛連友與小劉同是濰坊人,從部隊機關退休的他自1952年便住在這條街上。

他家在路西一棟赭黃色的二層小樓,兩戶人家分住,老人在一樓,出入倒也方便。靠著海,伏天潮濕,可空氣好,夏涼冬暖,跟大道上能差兩度。老人告訴我,附近的50號樓是招待所,瀋陽軍區司令員陳錫聯休假會住這兒。

在這條街上也看見過毛遠新。

他跟別人不一樣,出門有七個人陪著:保衛處長、警衛員、醫生、護士,一出來一大幫,派頭相當大。

說到這裡,老人壓低聲音:「這人不幹好事,還看黃色錄像。」

這些都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情了,面容清癯的老人如今與收廢品的比鄰而居,天氣好的時候他會慢慢在街上遛遛。

因為是軍產,這條街上的老房子看樣子還能保留一些年。

後記:三輪車前拄杖的老人便是辛連友,因為罹患癌症,他已於春節後去世。

以上這些記錄來自於2011年9月同他的對話,報紙刊登出的作品,想必他已經看到了。)

星海公園浴場

大連給外地遊客留下最深印象的海濱有兩處:城市東南老虎灘和西南的星海公園。

相比老虎灘,我們更喜歡去地勢寬闊,水淺沙暖的星海公園。

從興工街登上202路有軌電車,叮噹聲中駛過解放廣場一路南行,跨越馬欄河后街邊景色突然秀美起來。

未到星海街,天際線下粼粼波光和淡淡的海腥味便將人攏了進去,海邊人每聞到這種氣息便十分激動。

周水子火車站

建於1907年的周水子火車站是中國282個二等車站中的一個,它距離大連站8公里,是所有列車進入大連的必經之地。

過了這裡便是大連城區,列車速度明顯降了下來。

周水子一帶在一百年前是一片水塘,因為修築鐵路將河道切斷,水塘遂成為死水,時人稱之「臭水子」。

直到1921年改造之前,周水子站一直叫做臭水子站。

在我小時候,坐西朝東的車站外牆被刷成米黃色,青色雙坡鐵楞瓦屋頂,東西兩側各開兩個老虎窗,門上木牌黑漆白底宋體大字:周水子:出站口有一架鋼橋橫跨鐵道,道西是貨場,總有卡車來此裝卸。

橋身南側首尾各有一條台階,便於旅客上下。

東邊的車站廣場多是平房,當年23中還在附近,多少比現在熱鬧一些。

父親的一位同事在周水子有個臨街房,因此開了間小賣部,讓同事們都非常眼紅。

20多年前的夏天,父親曾興沖沖地騎車帶我去車站對面的橡塑機廠花房買金魚,結果去晚了,連門都沒讓進。

悻悻地溜達到周水子站,我把出站口北側辦公樓下的棕櫚樹和三輪警車畫了出來算是不虛此行——行李房、公安、站務室和貨運室都集中在這棟小樓里。

上中學後,每天都要從金泡路(那時還沒有「松江路」的稱呼)乘坐9路車在春柳換8路車去十五中上學,整整六年,一日兩次看著周水子站從車窗外移過——在我懵懂的心裡,這兒是家同外面世界的一道分水嶺。

如今的周水子站依舊冷清。頭幾年緊貼候車廳外蓋了一棟簡易候車室,算是增大了面積,不過只有往返旅順、庄河的列車每日在此停留。

甘井子煤碼頭

甘井子文體街南端是一連串橋洞,數條鐵軌並行於上方。

穿過這條忽明忽暗的道路,來到新老甘井子的分界處:工興路。

煤碼頭就坐落在工興路的盡頭。站在岸邊,海的那邊是大連港和綠山上的電視塔。

隨著運輸量的猛增,大連港早已不堪重負,從20年代初便籌劃在甘井子建立煤炭專用碼頭。

1930年,經過四年建設,甘井子煤碼頭竣工。煤碼頭由棧橋、防波堤和貯煤場三部分組成。是東亞地區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工業碼頭。

為了配合運輸,南關嶺至甘井子的鐵路同時修建。

這條鐵路貫通老甘井子工業區,直至今天仍是包括大化、石油七廠、石灰石礦在內的數家國有大型企業的運輸動脈。

2002年,日本本土最後一家煤礦關閉。

2009年,曾經的煤都撫順被列入資源枯竭城市名單。

黃海岸邊的甘井子碼頭早已轉型為綜合性作業區。

甘井子消防隊望火樓

「消防」一詞是日本所自創的和制漢語,晚晴時參考日本的消防制度,並且沿用此詞。

甘井子消防中隊位於甘井子路9號。

行人穿過甘井子橋洞東行幾十米,便可以望見甘井子路和文體街的轉角處那座米黃色塔樓,其平面呈「L」型,西側緊緊連著一棟居民樓,東側隔著馬路與新華書店相望。

老甘井子布局很緊湊,曾經所有重要地標都集中在這一帶,消防隊是至今唯一仍保持原樣的建築。

關於望火樓的年代我們不得而知,但塔樓優雅的圓形轉角讓我們想到了1930年代的老房子。

在通訊不便的歲月里,消防報警系統全靠人工。

往往待消防人員趕到現場時,房屋也就燒得差不多了。

為了及時發現火情,後來,每個消防隊都建有一座火警瞭望塔。

消防員每天站在塔頂觀望,方圓數公里內的火情都能在第一時間發現。

宣告火情的方法有兩個,一是敲鐘報警,二是以白晝懸旗、黑夜掛燈指示火警方向。

望火樓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如今,大連市尚保留著六座望火樓,它們是一個時代的見證。

甘井子體育場

穿過昏暗的甘井子鐵路橋洞視野豁然開朗,右手方向便是甘井子體育場,門牌為文體街28號。

體育場的位置在60年前是一片空地,起初只有工人、士兵在這裡踢球。

1954年秋,赫魯曉夫來華順訪駐連蘇軍。

這次訪問,赫魯曉夫帶來擴大援華的大禮包,並決定蘇軍第二年從旅順口海軍基地撤離。

同年,在駐連蘇軍與甘井子區政府共同努力下,歷時5個多月修建了這座佔地面2.7萬平方米的體育場。

體育場平面圖是個南北長、東西短的橢圓形。

大門最初朝東開,不知何時將後開的北門變成了正門。

東西兩側各有一個主席台,後來也只保留了西側。

文革前,甘井子老百姓曾出義工對體育場進行了翻新。

1975年和1985年,體育場又經歷兩次擴建。

甘井子體育場的規模僅次於市中心的大連市體育場,除了區內競賽,更多時間這裡成為附近廠礦工人、居民的球場。

甘井子老四院

甘井子是大連傳統上的工業區,直到今天,老甘井子一帶仍居住著大量產業工人。

這裡所有的公共設施都針對各種廠礦建設,位於楊柳街的原第四人民醫院便是這樣一所建築。

老百姓管這裡簡稱「四院」,如今只作為四院的職業病防治院使用。

四院前身為博愛醫院的分院,建於1942年,有60張床位,包括兩名日籍醫生在內的10位醫護人員。

博愛醫院是當時大連最大的私營醫院,院長為祖籍台南的西醫孟天成。

1946年5月,孟天成與妻子登報聲明,將其全部資產捐獻。

後改為大連第四人民醫院,在大連人印象里,四院就是治療燒傷的地方。

老四院是一棟四層米黃色磚樓,轉角處被設計成圓形。

醫院北側原是一條水溝,如今明溝改為暗渠,一座拱頂的農貿市場拔地而起。

在於小小兒時的童心裡,這裡是世界上唯一一所醫院。

當年她媽媽生病住院了,她從坡上位於石礦的姥爺家獨自溜了出來,沿著開滿大卡車的坡道一路下來尋找媽媽。

末了,被追上來的姥爺打了一巴掌,這是她人生記憶里第一次挨打。

大化俱樂部

大連昔日重工業都集中在大連灣北岸的甘井子:石油七廠、523 廠、大連鋼廠、大連紡織廠、大連化工廠。

隨著計劃經濟時代的謝幕以及市區的擴張,這些「老大哥」或者停產,或者北遷西移。

它們在這一區域百年經營留下了許多工業時代的遺產,大化俱樂部就是其中孑遺的一員。

大化在甘井子有兩個俱樂部,這座因為地處廠區西部而得名西俱樂部。

這座可容納1000多人的拱形建築始建於中蘇友好的1950年代,圖紙由蘇聯提供。

文革時,這裡駐紮著專業的樣板戲劇團。夏季電影院外的小廣場時常組織文藝活動,每逢此刻人潮湧動。

小廣場在廠礦子弟放學後也會迎來一場球賽,成堆的書包就丟在一旁。

電影院是大化家屬區的核心,食堂、合作社、幼兒園等公共設施眾星拱月般圍著它。

它放映功能已經停止,門臉租給不同的商家,這些新主人共同的標籤是:外來務工者。有能力的居民早已搬離,只剩下租戶和衰老的工人。

五二三廠俱樂部

於小小的大姨1970年進入523廠工作,作為軍工單位的523那會兒是人人羨慕的單位,雖然遠離市區,但龍頭山下的廠區一應俱全:足球場、大食堂、醫院、招待所、技校、中學、小學、大學。

在那個人人懷揣著美好理想的年月,523就是一個烏托邦。

俱樂部是一棟兩層紅磚蘇式建築,小孩子都管這裡叫電影院。

其實,除了放映電影,演出和其它活動也是很多的。俱樂部東西兩側分立一株楊樹,一棵梧桐樹。前面馬路兩側皆是極高大的梧桐樹,粗可合抱,與過往行人遮蔭,實屬難得。

正門上方有三個喇叭,二樓高窗有三個拱券相連,拱券上是五星齒輪麥穗的標誌。

雖然陳舊,但卻平和地流露出工業時代的美感。俱樂部西側有兩個廠房,現都改成飯店。

中午時分,穿著灰色、藍色或者綠色制服的工人來到飯店和俱樂部之間的院子里,坐在樹下吃午飯。

在俱樂部前的廣場可以看見大海,水面泱泱,漁船平靜地移來移去,那裡曾是有名的海水浴場。

空軍16廠的老鍋爐房

16廠的老鍋爐房位於家屬區的西南,高聳的煙囪是這裡曾經的地標。

這一帶集中著幼兒園、糧店、商店、理髮館和小賣部。

老鍋爐房負責家屬區供暖,後來在今天盛世閑庭東側新建了一個鍋爐房,老鍋爐就只負責提供熱水和洗澡堂了。

澡堂只在周五晚上和周六日中午到晚上開放。

男澡堂是一大兩小三間浴室,大間有兩個並列的大池子。

澡堂子門朝西開。夏天的傍晚,夕陽灑在洗澡出門的人身上,很是舒服。

開水房朝東,那邊居民較多。

早先一壺水五分錢,我記事起變成一毛一壺。

鍋爐房歸總務科管,有七八個鍋爐工。

鍋爐工的衣服總比旁人來得舊,身材瘦削的劉喜樂是他們當中的一個。

這個人身份很特殊:他是個棄兒,而且是個是個肩膀高低不一樣的殘疾人,跟寡居的無兒無女的養母生活在一起。

老頭子走得早,母子二人相依為命。

他開始在廠子里燒開水、熥飯,總是低著頭,見人總是害羞地微笑,像是沒有脾氣似的,對自己的身世看不出傷感。

2000年,廠子撤銷了澡堂和開水房,鍋爐房從此不燒開水,只留幾個工人維修家屬區的上下水設備。

2006年10月,鍋爐房被拆除,原址蓋起一片小區。

2010的秋天,劉喜樂死了。

金三角十號樓

金家街是市區通往甘井子工業區的咽喉,政府在八十年代打通了西去水泥廠的道路,形成三岔口,始稱「金三角」。

這棟巨大的板樓是大連鋼廠的家屬樓,老金家街人喊它「大鋼105樓」,從編號上可以感受出這片工業區昔日的繁盛。

1974年末,文革接近尾聲。

於小寶結束六年下鄉生涯回到金家街。

小寶的父親是大鋼車隊的頭頭,不同於現在臭遍街的司機,那會兒司機是個受人尊敬的職業。

於老爺子有派!技術好、有文化、收入高、嘴能講;市公安局處理交通事故還經常要請教老人;他和妻子戴著白手套出門分別騎著一輛自行車;周末全家會去看電影或看戲。

老金家街人至今仍記得這對精緻的夫婦。

人脈熟絡的於老爺子不願子承其業,便打發兒子去了低壓開關廠。

於小寶的大哥已經結婚單住,他跟父母還有兩個妹妹一起住在金家街公園附近的10號樓。

10號樓是五十年代的蘇式樓,紅磚,高屋大架,面積也不小。

1976年,文革結束。之前被下放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幹部陸續回城,金家街熱鬧非凡。

為了解決愈發緊張的住房,大鋼在金三角路口北側開始興建這棟六層高的樓房,因為入住的群體當初被叫作「五七戰士」,所以亦有「五七樓」之稱。

於小寶1979年元旦跟肖家二姑娘結了婚,住房開始緊張。

80年代初,倆小妹已出閣。

他父親為家裡換到105樓的二樓和四樓的兩套房子。

那時建造樓房全憑人工,這棟樓是剛度極強的圈樑結構,前後蓋了兩年才竣工,在當年甘井子一帶可是座龐然大物。

樓內每層戶型皆不重樣:30-50平不等的兩居或一居,老爺子就住在二樓面南的50平的兩居室里,其中一間小屋還充作花房,寬綽而溫暖。

可惜不假天年,於老爺子得了喉癌。

本來切除就沒事,老人好強,拒絕成為啞巴,沒出二年就去世了。

於小寶搬到二樓,這一住又是近三十年。

隨著甘井子工業區的搬遷,金家街逐漸衰落,這棟大樓顯得與時代格格不入。

幾年前,退了休的小寶在小黑石的海邊買了幢小院:「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一年中大半時光他都與妻子在那裡渡過。

於小寶今年60周歲。

523廠蟹子灣

作為大連灣西部僅存的天然海岸,蟹子灣是老甘井子屈指可數的海水浴場。

在表弟陳綱的記憶里並沒有蟹子灣這個名字,523廠的大人孩子都喊這裡「前山海邊」。

這是老甘井子們夏日的天堂,洗海澡的人數不次於付家莊。

季節性的生意也會隨著溫度升高擠進海灘。

不過來此多是各廠礦有備而來的工人、家屬,所以生意並未形成規模。

作為523廠的子弟,陳綱還可以跟著父親溜進工廠海邊。那裡不像「前山海邊」,人少不說,而且有乾淨的沙灘。

蟹子灣北邊過了龍頭山是泉水河入海口。

這條季節性河流將豐厚的泥沙帶進海灣,這種海底環境最適合蟹子生長繁殖。

幾十年前,蟹子多到需要用車來拉。

蟹子灣便由此得名。

隨著環境污染以及泉水濕地的破壞,這種景象在陳綱幼時已不復存在。

從523醫院的大坡下到工人宿舍,前方是一片已成為廢墟的漁村,漁村盡頭的崖壁下便蟹子灣。

這是一段南北走向的海岸線,北側的龍頭山曾修筑北洋水師的海防炮台,至今仍有遺址可尋;南側毗鄰石化碼頭,幾個高大的煙囪在天際線下大口地噴吐煙霧。

蟹子灣東北方向是浮華褪去的碧海山莊,再向東的半島就是大孤山,如今已是擠滿數十家企業的化工園區。

由於靠近石化,這一代常年彌散著油氣的味道。

隨著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退潮之後,礁石的縫隙里都是油污。

甘井子一帶的海貨攤常被顧客追問:「是不是523海里打的?」

去海邊玩耍的孩子總會被大人叮囑幾句:「小心別蹭一身臭油子!」

蟹子灣的水游上百十米就很深了,每年都會有人溺亡。

說歸說,哪個夏天蟹子灣都少不了孩子們的身影。

隨著區政府和一大批廠礦企業的搬遷,老甘井子迎來自己的轉型,龍頭山下這片小小的海灣則顯得有些落寞。

乃木希典泡崖指揮所

每次乘火車回大連,在即將進入周水子火車站前,總會在晨曦中看到這棟緊貼鐵路的小樓。

這個位置向北是扼守金州地峽南端的南關嶺火車站。

從大連鋪設的鐵軌在那裡分作兩股:北上通向東北和關內,向南則去往東北最南端的旅順。日俄戰爭期間,這一帶是俄軍旅順要塞的第一道防線。

1904年初夏,繼日軍第二軍佔領金州後,支援海軍的陸軍第三軍在東京整編完成,司令官是曾在甲午戰爭中攻克旅順口的乃木希典大將。

6月6日,攜帶了大量攻城裝備的第三軍在大連登陸。

因為對俄軍旅順要塞情報的缺乏,日軍大本營對從哪個方向進攻產生了分歧。

爭論一直持續到當年7月。經過實地探查,乃木希典決定主攻要塞東北面——因為這裡一直通向旅順城區的鐵路便於運輸補給。

在日軍8月中旬第一次總攻前,乃木希典的指揮所一直設立在這棟建造不久的俄式小樓中。

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殖民當局在樓南豎立「乃木大將駐營地」字樣的石碑。

解放後,石碑被打碎,從此消失得無影無蹤。

豐收教堂

在甘井子區松江路和王家橋之間夾著一處高地,在20年前,這裡是苗圃和荒山,高地的南緣集中了一些小型的工廠。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荒山被削平,樓房逐漸佔滿了高地,苗圃如今只保留了窄窄的一小塊。

豐收教堂就坐落在高地南部。相對於老牌的北京街教堂、玉光街教堂,造型現代、色調溫暖的豐收教堂落成不到十年。

雖然地點偏僻,但每到周末,豐收教堂門前的馬路便會擠滿聚會的信徒,很多新人也願意將自己的婚禮交由教會舉行,我和於小小的婚禮也由這裡的陳君牧師主持。

目前,這裡是市內四區建築規模最大的教堂。

夏家河子

夏家河子因村得名,這條流經砬子山、辛寨子的河流由夏家河子村向北注入牧城灣。

由於這裡屬於渤海,所以夏家河子也曾被叫做渤海浴場。

河流的衝擊加上該片海域水淺坡緩的地質構造,逐漸形成了大連市區罕見的天然沙灘。

大約在1930年代,夏家河子就被闢為浴場。

在今年4月20日之前,旅大鐵路客運列車每天都要經停夏家河子,它也是這條線路乃至整個大連距離海岸最近的火車站。

為了應對客流,80年代曾增開過大連至夏家河子的區間列車,夏季高峰時即便加挂車廂也難以滿足客運需求。

巨大的數量的遊客帶來的是遍地垃圾,這也是大連海水浴場的通病。

因為這裡沙暖水淺,小孩子都喜歡夏家河子。

據資料說,這裡水溫比別處要高上2攝氏度左右。

退潮時,離岸數百米水深不足一米,灘涂也會留下大量來不及逃走的寄居蟹。

近些年盛夏,伴隨著遊客井噴,海蜇也會不期而至。

海蜇觸鬚里的毒液會蜇傷皮膚,但一些老大連還是很高興地將它們撈出當做美味。

畫面中描繪的就是夏家河子海邊撿拾海蜇的場面。

夏家河子謝苗諾夫舊居

在20世紀上半葉風雲詭譎的遠東,格里戈里·米哈伊洛維奇·謝苗諾夫註定是一個悲劇人物。

第一次世界大戰打亂了軍人正常晉陞的秩序,同時也帶給像謝苗諾夫這樣的冒險家新的機會。

出生在地廣人稀、五胡雜居的外貝加爾地區的謝苗諾夫,冷酷、殘忍、精明、剽悍。俄國內戰之後,撤退到中國東北地區的他作為遠東白俄難民領袖,以「反蘇」為終生事業。

1920年代末,謝苗諾夫來到大連,悄悄地住進了夏家河子海濱的別墅里。

關於這棟房子,大連作家津子圍在小說《我短暫的貴族生活》曾有過如此描述:「起先他(房子的主人,一個德國猶太人)用假胸針在美國軍火商那裡換來兩支手槍,然後,用兩支手槍在朝鮮換了一船白面,再用這一船白面在夏家河海邊蓋了這棟小樓。」

住在這棟面朝大海別墅里的謝苗諾夫,每月可以從日本特務機關那裡得到1000日圓的養老金。

大部分時間都在海灘上訓練他那支人數少得可憐的所謂「反蘇騎兵團」。

二戰結束後,蘇軍從這幢宅子帶走了謝苗諾夫引渡回蘇聯,一年後被處決,終年56歲。

勝利橋北滿鐵宿舍

勝利橋北是大連近代城市建設的起點,在這個城市不長的歷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一百多年前,俄羅斯街西側海洋街、光輝巷、煙台街的老房子作為中東鐵路職員住宅開始修建,從而拉開了這片街區與鐵路一百多年不解的緣分。

日俄戰爭後,滿鐵高級職員被安置在這裡。

1945年,日本戰敗後,鐵路家屬成為這裡的新主人。

改革開放後逐漸衰落,近十年來,常住人口多為來連謀生的外鄉人。

與其一牆之隔的團結街在十年前被改造成俄羅斯街,旅遊旺季時,眾多外地遊客來此觀光。

生於1956年的劉世忠自出生起就住在這裡,他家的房子有一百多年歷史,是父親留下的。他的父親1944年被日本人從河北抓到大連港當勞工,日本人投降後順利進入鐵路工作,並被安置於此。

目前存留的28棟老房子中大部分是俄國人建造,日本人建的只有兩棟。

勝利橋

畫作於2011年3月28日。

沙俄7年殖民史給大連留下了海港和鐵路。

二者之間連接的紐帶是一條被俄國人利用起來的天然溝壑。

這條鐵路線不單起到通道作用,而且將北部行政區與南部尚在規劃的居住區自然隔開。

像中古時代的城邦那樣,統治者高傲地居住在行政區孤立的高坡之上。

一架名為露西亞街的木橋是這兩個區域間唯一的通道。

日俄戰爭後,木橋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架名為日本橋的鋼筋水泥五跨拱橋。

與此同時,一條連接電氣遊園(老動物園)和碼頭的鐵軌鋪設在日本橋上。

從此,大連成為中國第三個擁有有軌電車的城市。1945年,為慶祝抗戰勝利,這裡改名勝利橋。2007年,被列入大連市重點保護建築。

沈鐵大連工務段

沈鐵大連工務段位於西崗區勝利街33號,前身是東省鐵路公司護路事務所。

工務段是鐵路系統的重要單位之一,主要負責管內鐵路路軌的維修、保養,與之並列的還有機務段、車輛段、客運段、貨運段、電務段、建築段等。

日俄戰爭後,這裡由滿鐵護路事務所使用直至二戰結束。

2002年,被列為大連市第一批重點保護建築。

畫作於1999年8月7日。

這棟富有人情味的德式小樓是我心中大連最美的建築,從小學到大學,不知在我筆下出現過多少次。

搶眼的深色大屋頂,白石襯托的紅磚牆,使得這棟日耳曼民居風格建築始終是勝利橋一帶的地標。

位於勝利橋北的藝術展覽館最早屬於沙俄的東省鐵路輪船公司。1898年沙俄強租旅大後,迅速以大連港為起點進行市區規劃。

城市的開發權交給了中東鐵路公司(東省鐵路),中東鐵路是「中國東清鐵路」的簡稱,這條北起哈爾濱,南至旅順的鐵路,不僅掌控築路權,甚至擁有獨立武裝。

東省鐵路輪船公司便是其屬下的公司。

為了便於運輸,中東鐵路公司從大連站向東鋪設了一條通往海港的專線通道。

這段鐵路利用天然溝壑將城市劃分為北部的行政區與南部的「歐羅巴區」,兩區之間由木橋連接。

1902年,由德國人設計的東清輪船會社開始矗立在橋頭。隨著俄國在1905年日俄戰爭中的失敗,這裡成了日本在大連的民政署。

1908—1945年,滿鐵大連俱樂部和滿鐵日本圖書館先後成為它的主人——滿鐵是中東鐵路的繼承者。

建國後,這裡又成為鐵路局工人家屬宿舍。

1996年拆除重建,改作藝術展覽館,並在2002年成為大連市第一批保護建築。

2014年改名大連美術館。

大阪每日新聞社大連支局

每日新聞社大連支局位於勝利橋北上海路76號。

《每日新聞》曾和《朝日新聞》《讀賣新聞》在當年並稱日本三大報。

《每日新聞》是1911年由《大阪每日新聞》兼并《東京日日新聞》而成,1943年元旦改為現名之前這段時間兩報仍沿用舊名,上海路76號其實是《大阪每日新聞》辦公樓。

這棟坐西朝東的四層洋房由「滿鐵」本社建築課辭職的橫井謙介設計,構建「紅房子」的福昌公司1925年5月施工完成。

南北走向的上海路走到這裡是個長下坡,由青黑石塊砌就的一層南側半入地下。

本地羊湯館極盛,常常冠以「天天活羊」的噱頭,如今一層東側便是一家。

樓上為欣圓賓館佔用,拉毛洋灰磚牆肌理呈出羽毛狀。

這類建築在老大連很尋常,在誕生之後從來稱不上這個城市重要的建築,但隨著近十年的大拆大建,這一帶老建築逐漸減少,這棟難得引人側目的樓房逐漸凸顯。

其點睛之筆在於塔樓上一件淺色的哥特式小陽台以及檐口下的裝飾:枝蔓、果實,甚至還有在大連老建築裝飾里很少出現的鷙鳥、鴿子形象。

這些石雕小精靈80多年來一直靜靜地蹲守在建築的轉角處,默默地注視著這座城市的變化。

大連船舶技術學校

畫作於2011年3月12日,這座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俄羅斯風格官邸即將隱沒於薄暮中。

作為海濱城市的大連,即便天色昏暗,天際線的交界處也是明亮的,這大概是因為海面反射的緣故。

〔物志銘〕

船舶技術學校的前身是達里尼市政廳官邸,建於1900年。

隨著日俄戰爭的結束,日本將它作為新成立的「滿鐵」的總裁公館,那是1907年春天的事情。

老照片中官邸的屋頂坡面陡峭、神氣活現。

打我記事起,它早就不見了大屋頂,每到夏天,濃密的綠蔭會灑在紅白相間的牆面上。

大連自然博物館舊館

畫作於1995年7月17日,幾個月前,煙台街1號的大連自然博物館舊館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三年後新館出現在濱海的黑石礁。

1984年9月10-24日,為紀念大連和日本北九州結為友好城市五周年,《世界的昆蟲》特別展覽在大連自然博物館舉行。

這次展覽的展品由北九州市自然史博物館提供,門票三毛。

勝利橋和博物館之間的團結街走滿了大人和孩子。

那是老自然博物館的輝煌時刻。

父親仍然記得陽光射進靠近出口的展室里,屋裡暖洋洋的,我們圍著蝴蝶標本驚嘆不已。

幾年之後,因為畫畫的緣故,父親和我成了那裡的常客,卻再未見到如此喧囂的場面。

〔物志銘〕

這座有著灰綠色坡頂的文藝復興風格博物館,可以說是大連近代史上里程碑式的建築。

它建成於沙俄佔領時期的1900年,為「達里尼」市政廳,那是沙俄統治大連的最高行政機關。

日俄戰爭結束前,俄國人在撤退時焚毀了整棟建築,但是日本人將它修復如初,並改為滿蒙資源館。

大連解放後改為現名。

2002年被列入大連市第一批重點保護建築。

毗鄰黃、渤兩海的大連,它的博物館當然以館藏的海洋生物為其最大特色。

昏暗的燈光、略帶驚悚的清冷、醬色的玻璃展櫃、濃重的防腐劑氣味,龐大的鯊翅鯨骨......這一切至今令我迷戀不已。

大連扇形機車庫

扇形機車庫位於瀋陽鐵路局大連機務段里,夾在疏港路與勝利橋之間。

被譽為「遠東之冠,亞洲第一」。

在20世紀中葉內燃機車躍上上歷史舞台之前的100餘年時間裡,蒸汽機車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

世界上第一個扇形車庫普遍認為1839年出現在英國的北米德蘭鐵路,那是一個有著16條鐵軌的轉車盤

1920年代,扇形車庫出現大連這片土地上,以轉車台為軸心向四周側伸出35道鐵軌構成一個完美的扇形。

日本人通過鐵路控制住沿線許多城鎮,至今東北不少城市都保留著扇形車庫,甚至台灣彰化也保留著一個建於1922年的車庫,不過規模都要小得多了。

20世紀50年代以後,蒸汽機車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曾專為蒸汽機車使用的扇形車庫紛紛拆除或轉作方便維修以及存放的場所。

在中國,隨著2005年12月最後運營的大型蒸汽機車在內蒙古赤峰退役,目前只在交通不便的山區保留尚可尋到小型的蒸汽機車。

孫群萃,筆名鼠麴草,大連籍畫家,北漂。

從1995年至2015年,以畫家的感觸、大連人的情懷記錄城市變遷。

「手繪大連」更以獨特的視角,多變的手法,浪漫的筆觸感動了大連人和曾經在這裡生活的人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南丟的大連街 的精彩文章:

紀念大連建市120年(三):大連源自青泥窪,1929亞洲之最
「天道藝廊影像空間館」非法盜抄「海南丟的大連街」

TAG:海南丟的大連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