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突破寧錦防線,除去袁崇煥,納降祖大壽外,還靠一重要法寶
撰文/趙立波
崇禎四年的七月,除了天氣亢旱外,大明與後金即將再度發生激烈的軍事爭奪。已經是後金汗皇太極親率大軍,對明發動了大凌河之戰,雖然此戰在清朝開國史上不算是著名戰例,但是它不僅從戰略、戰術多側面反映了皇太極的軍事思想和指揮才能,而且也是日後與明進行松錦決戰的一次演習,因此在明清軍事鬥爭史上顯得極其重要。
寧錦防線的重新激烈爭奪,皇太極從根本上大幅度調整先前戰略,打破了袁崇煥對崇禎「五年復遼」的許諾。
早在天啟六年,袁崇煥取得了寧遠大捷。翌年,又獲得寧錦大捷,朝野同聲相慶。明熹宗說,「朕念東事,從前皆因守之不固,更何言戰?昨聞設奇應變,賊且退避,此足明固守之驗矣,」稱「此七八年來所絕無,深足為封疆吐氣,關門既已無虞,」認為「關門之倚寧遠,寧遠之倚塔山、錦州。皆層層外護,多設藩籬以壯金湯。」此議得到許多臣下的贊同和支持,於是明廷改變了過去王在晉、高第等人推行毀棄關外諸城,退守關門的錯誤禦敵方針,而易為調兵遣將,增撥糧餉,修築城堡,操練軍士,使關外諸城互為犄角,既能堅壁清野,獨自抗敵,又可首尾相應,協同作戰,進則直趨遼瀋,收復全遼,守能拱衛關門,保護京師的一道堅實的寧錦防線。
相關形勢圖
皇太極從失敗中吸取教訓,針對明朝寧錦防線採取以下措施: 避實擊虛,皇太極深知八旗勁旅長於野戰,不善攻堅,所謂「野地浪戰,南朝萬萬不能,嬰城固守。我國每每弗下。」因此,他認為「彼山海關、錦州,防守甚堅,徒勞我師,攻之何益?惟當深入內地,取其無備城邑可也。」這年十月,皇太極親統八旗大軍,避開明的寧錦防線,以蒙古喀喇沁部台吉布爾噶都為嚮導,取道內蒙,由大安口、龍井關、洪山口進入關內,明廷大驚,京師戒嚴,後金兵進逼北京,京畿各州縣,隨之佔領永平、遷安、灤州、遵化四城,皇太極企圖在永平等地建立關內據點,東可進攻山海關,西可威脅京師,由於遭到明軍猛烈進攻,未能如願,此後,皇太極多次興兵從內蒙進關騷擾,使明京師重地不得安寧,從而削弱了寧錦防線的作用。
皇太極
此前袁崇煥取得寧遠、寧錦大捷後,遭到一些同僚的嫉妒,被閹黨誣陷去職。崇禎帝即位後,誅魏忠賢,袁崇煥復出,命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赴關外禦敵。崇禎與袁崇煥談話說:「女真跳梁,已有十年,封疆淪陷,遼民塗炭。卿萬里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遼方略,可具實奏來!」袁崇煥對答說:「臣受皇上知遇之恩,召臣於萬里之外,倘皇上能給臣便宜行事之權,五年而遼東外患可平,整個遼東可收復。」彼時袁崇煥說如此重大事情想都不想隨口就說,這實在是對崇禎和自己不負責任的言論。崇禎聽完興奮地說:「五年收復整個遼東,朕不會吝嗇一個封侯之賞,望卿努力。」內閣輔臣們聽了「五年全遼可復」後無不對袁崇煥交口稱讚說:崇煥肝膽識力實在不凡,真是一位奇男子!《明史紀事本末》獨獨兵科給事許譽卿並不相信,特意詢問袁崇煥,袁崇煥竟然以「聊慰上意」作為回應,我沒事就是逗皇上開心而已。
崇禎帝
如此重大事情,被袁崇煥如此調侃,讓許譽卿腦袋「嗡」一下,問他說:「到時如果按期責功,怎麼辦?」,袁崇煥才意識到「玩笑開的有點大」於是不斷向崇禎提出各種要求,但崇禎對他的話深信不疑,需要什麼給什麼,只要五年平定遼東就行。深知袁崇煥在崇禎面前的「浪對」的兵科給事中許譽卿,對崇禎上疏暗示說:「近來用人過濫,封疆大臣已不知法律,請皇上重申法律,明示邊臣,今後如敵軍入境不能截堵,攻城不能入保,應按律逮捕。」崇禎帝看後表示同意這種約束大臣的嚴肅性,後期袁崇煥的作為驚人地如同許譽卿的預料那樣發展,但崇禎此時並沒能知道「袁崇煥逗著玩」的言論。
此後的「乙巳之變」後,袁崇煥趕到河西務,與手下商量前往北京進行彈壓。副總兵周文郁反對說:「大兵宜迎擊敵軍,不宜入都。」接著說出了許多切合實際的理由,由於布置失措,結果本來應該擋住後金人馬於蘄州到通州一線,展開決戰,卻最終弄成了「縱敵深入」,把戰火引導了北京城下,急著帶著喇嘛朝著要進城躲避。當時還有民謠諷刺說「投了袁崇煥,東人跑一半」《國榷》。
袁崇煥畫像
袁崇煥得報後金兵入關,進逼京師的消息,未奉聖旨,擅自率軍離開汛地。兵至河西務,明廷命袁崇煥不得過薊門一步。而他卻認為「千里赴救,自謂有功無罪」,駐營京師廣渠門外。「然都人驟遭兵,怨謗紛起,謂崇煥縱敵擁兵,朝士因前通和議,誣其引敵脅和,將為城下之盟。帝頗聞之。不能無惑。」故在崇禎帝召見袁崇煥時,「崇煥以士馬疲敝,請入休域中,不許,」對他已有猜疑。此時,皇太極採用范文程的「進密策,縱反間」計。袁崇煥的心腹愛將祖大壽目睹督帥被抓,大為驚愕,嚇得渾身發抖《明史》。一旁的大學士成基命看到祖大壽的狀況,立即磕頭請崇禎慎重,並說:「敵在城下,非他時可比,帝不聽」。有的輔臣勸諫,對崇禎曉之以理:「臨敵換將,兵家所忌」,崇禎已經被氣得崩潰,下了狠心說「勢已至此,不得不然」《烈皇小識》。
相關局勢圖
崇禎的眼裡,自己寄予厚望的袁崇煥一直在忽悠自己,在袁崇煥處死毛文龍時曾發誓說:「我若不能恢復遼東,願齒尚方(劍)以謝爾。」並給崇禎的奏疏中信誓旦旦地說:「臣五年不能平奴,求皇上亦以誅文龍者誅臣。」《烈皇小史》孰料五年非但未能打退後金兵,竟被打入城下。多年後,學者張岱對袁崇煥所作所為提出了強烈批評:「袁崇煥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格暴躁,攘臂談天下事,多大言不慚,而終日夢夢,墮幕士雲霧中。五年滅寇,寇不能滅,而自滅矣。」袁崇煥死後,對於皇太極來說除卻了一個心腹大患。接下來對於皇太極最重要的挑戰就到了袁崇煥的心腹祖大壽,駐守大凌河的重要將領。
祖大壽的困惑,倔強的拒降者,最終無可奈何的投降令人同情。
祖大壽本是晉朝鎮西將軍祖狄的後裔,帶著這份巨大的榮耀,讓他在明代將領中顯得格外耀眼。但從他的曾祖父祖鎮算起,均是明朝高級武將,因功升左都,後追贈榮祿大夫。祖大壽的父親祖承訓初為遼東總兵官,屢次抗擊蒙古部落,戰功顯赫。這個家族也獲得了「四世元戎」的美譽。
祖大壽
此外,祖大壽不僅擁有一支勁旅,號稱「祖家軍」,同時在關外「族黨甚強」,如寧遠總兵吳三桂是其外甥,祖大壽的子侄和吳三桂的表兄弟,他的非祖姓的部下,大多與吳三桂均有深厚交集。明代中葉以後遼東地區有三股遼軍勢力:一是李成梁系統的遼軍,二是祖大壽系統的關寧遼軍,三是毛文龍系統的島兵,這些勢力均有著濃厚的宗族色彩。
祖大壽在遼軍地位資格老、地位高,在祖氏族黨中輩分高,使得這隊人馬非常抱團,戰鬥力強悍。也正因此,他得到了清太宗皇太極的高度矚目。在松錦之戰後,皇太極說:「明國所恃者,惟祖大壽之兵。」天聰四年(1630)年開始,皇太極在佔領永平後開始查訪祖大壽的族人,給其分配房屋,由此開始送信給祖大壽勸降,直接走上了十年的勸降之路。以釜底抽薪辦法,逐步收編關寧軍的親族,加以厚待、圈養,成為牽制祖大壽和其手下官兵的一種手段。對於勸降明朝將領,大挖明朝牆腳並非是皇太極的一時興起,而是深遠戰略。崇德七年(1642)九月,松錦決戰剛結束,滿洲官員一起向皇太極上奏,建議趁此機會,迅速全面發兵「率大軍直取燕京,控扼山海關,大業克成。」對於如此急躁的急功近利,皇太極表現出了高度的軍事戰略眼光,他批示說:「爾等建議,直取燕京,朕意以為不可。」緊接著他把大明比成粗壯大樹說:「無論有多大氣力,有多著急,絕不會一斧子就把大樹砍倒,而是從大樹兩旁一斧斧地砍下去,打了一定程度,這棵大樹自然自己倒下。
清兵
招降就是皇太極「砍樹」的重要斧頭。皇太極即位之初就嘗試與祖大壽進行接觸,當時恰逢明熹宗駕崩,皇太極給祖大壽寫信表達了要派出使節弔喪並祝賀崇禎登基,祖大壽回書予以拒絕。對祖大壽的招降,皇太極表現出了極大 耐心和定力,根據《清太宗實錄》統計,在十年間,先後10此寫信給祖大壽,其中8次是以皇太極的名義,另外兩次則是明朝降將,甚至皇太極還給祖大壽的妻子寫信進行勸降,幾乎發動了所有可能的條件。崇禎四年(1631),祖大壽奉孫承宗之命修大凌河城,結果被皇太極傾國之兵團團包圍。皇太極從城外高處察看大凌河城內防禦工事,讚歎道:「明善射精兵盡在此城。」於是皇太極並不敢急於攻城,只是採取圍困辦法。他說:「此城之兵,猶槍之有鋒,鋒挫柄存,亦復何濟?」在圍困頭一百天,祖大壽毫不示弱,親自督軍出城與清兵交戰數十次,各有傷亡。在四次突圍失敗後,皇太極加大勸降力度,承諾給其高官厚祿與「諸貝勒並列,不與官員輩並列「,並保證已經投降的子弟及部下,「盡貧國之力養贍之。」
祖大壽對言辭頗為懇切的信件均置之不理。城裡的糧食吃完了開始殺馬吃。馬殺完了,開始吃平民百姓,最後殘酷到將士們互相殘殺爭食的地步。所有將領,除了副將何可綱之外,都認為只能投降。祖大壽嘆息說:「人生豈有不死之理,但為國家為身,三者並重。今既盡忠報國,惟惜此命身。」最後與皇太極城外設壇盟誓,表示投降。此時城中原來的三萬人,被圍八十二天後,只剩下萬餘人。
投降後的祖大壽以妻子家眷在錦州為借口,向皇太極獻策,願意帶領人馬換上明軍衣服,混進錦州這樣就可以在城內做內應。皇太極表示同意,並給他五千人馬。祖大壽在半路上借著大霧甩開同行的貝勒阿巴泰等清軍,單獨奔進錦州成,然後開始率領明軍抵抗清軍。
清兵
崇德三年(1638)十一月,皇太極再次寫信給祖大壽「將軍雖屢與我軍相角,然在為將之道,固所宜然,朕絕不以此介意毋因此而見疑。」對於皇太極來說,八年過去了,祖大壽對他的「執著和熱情」絲毫不與回復。此後皇太極更是加大了對其歸降的「祖家將」們的封賞力度。其中包括祖澤潤為三等昂邦章京、祖可法升一等梅勒章京、祖澤洪為一等梅勒章京、張存仁為一等梅勒章京。這些都是皇太極在祖大壽身上「下血本」的表現。直到1641年,在皇太極的總體布局下,對錦州實行長期圍困,堅壁清野,圍城打援,崇禎派洪承疇率領大明十三萬精銳解圍,爆發了松錦決戰,結果主帥洪承疇在半年後被俘投降。祖大壽再次山窮水盡,在無可奈何後再次選擇獻城投降。
大凌河之戰,皇太極取勝的幾大原因,曾國藩後來剿滅太平軍戰術與之大體相同。
首先自造火炮。
西洋大炮明末傳入中國,身管長、管壁厚,射程遠、威力大、安有瞄準裝置,「發時以銃尺量之,測遠鏡度之,無不奇中,……攻守重器也。」明廷將此炮安放在重鎮要隘。皇太極深知,八旗勁旅,僅憑刀矛弓箭,攻取架設西洋大炮的堅城,極為困難,於是下今仿製西洋大炮。命總兵官額駙佟養性為督造、游擊丁啟明、備御祝世蔭、鑄匠王天相、竇守位,鐵匠劉計平等一批漢官漢匠參與制造西洋大炮,鑄成後,賜名「天佑助威大將軍」,後金「造炮自此始。」皇太極考慮到滿人不熟悉放射火炮,故將滿洲八旗中析出部分漢人軍士,組成漢軍,命佟養性為昂邦章京,統領這支炮隊。
相關資料
開始進入冷熱兵器並用時期,後金兵作戰原「未備火器」。天聰五年正月,首次仿製紅衣大炮成功,建立了炮兵兵種,三月,皇太極考察炮兵素質,「出閱新編漢兵(炮兵),命守戰各兵,分別兩翼,使驗火炮鳥槍,以器械精良,操演嫻熟,出帑金大齎軍。」七月,令總兵官佟養性率領炮兵第一次出征,參加大凌河之戰,這支炮兵營於錦州大道,與明援軍展開激烈炮戰,還摧毀大凌河城周圍,及至廣寧一路的墩台,發揮了火炮巨大威力。因此,明廷震驚,兵部題本中指出,「火器原為中國(朝)長技,……但所為長技者,已為奴有,則我之防範可不為綢繆,以遏其將來之狂逞乎!」大凌河戰後,皇太極更加重視炮兵,大批製造紅衣大炮。這在清朝開國和清初統一 戰爭中起了重要作用。
其次掘壕長圍
駐防大凌河的祖大壽等率領明軍工役修築大凌河城,尚未完工,後金兵已經進國其城,七日,皇太極分析了寧錦形勢,及大凌河城的處境,決定採取圍城打援的戰術。此後的曾國藩在平定太平軍的戰術中與此高度相似。第三, 首次圍城打援戰術演習成功,皇太極深知後金八旗兵長於野戰,不善攻堅,以輪番人海戰術強攻堅城,得與不得,皆要付出重大傷亡,因此,這次大凌河之戰,改變過去的打法,指出「攻城恐士卒被傷,不若掘壕築牆以困之」,採取圍城打援的戰術,無論明軍出城突圍,還是外來援軍,對八旗兵都有利發揮野戰的優勢。
形勢圖
此次戰術演習,提高了組織指揮能力,鍛煉了部隊協同作戰技能。到了崇德年間,明清松錦大決戰,皇太極用大凌河之戰成功的圍城打援戰術,在錦州城外掘壕築牆,祖大壽再次被圍困,薊遼總督洪承疇等,率領明軍步騎十三萬前來解圍,結果全軍覆沒,洪承疇被擒。錦州城長期被圍困,城內出現人食人,祖大壽無計可施,只好開城第二次投降。自此,明朝在關外精銳喪失殆盡,至此寧錦防線徹底被摧毀。
※身後留下二千餘萬字硃批的雍正到底有多勤政?晚年自己深情總結
※被忽視的生育率問題是加速清代垮台的重要原因,慈禧成最大推手
TAG:歷史大波瀾 |